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95字
  • 2015-12-29 09:34:19

中風發熱方三首

深師十一味防風湯。療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

防風 當歸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三分) 茯苓 天門冬(去心) 附子(炮) 干地黃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服七合。日三。大小便不利。納大黃人參各二分。大棗三十枚掰。生姜三兩。忌海藻菘菜豬肉蕪荑大酢桃李雀肉等。

又防風湯。療中風發熱。頭痛面赤。吸吸苦熱。惡風煩悶。身中 而疼。其脈浮而數者方。

防風 白術 桂心 蜀椒(汗) 黃芩 細辛 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麻黃(三兩去節) 石膏(二兩碎綿裹) 大棗(三十枚掰)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桃李生蔥生菜。(出第三卷中)范汪療中風發熱。大戟洗湯方。

大戟 苦參上二味等分搗篩藥半升。用醋漿一斗。煮之三沸。適寒溫洗之。從上下寒乃止。小兒三指撮之。醋漿四升煮如上法。(肘后同出第一卷中)

賊風方一十二首

病源賊風者。謂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此風至能傷害于人。故言賊風也。其傷人也。但痛不可抑按。不得動轉。痛處體平無熱。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乃應骨痛。但覺身體內凜凜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久而不去。重遇冷風相搏。乃結成瘰及偏枯。遇風熱氣相搏。乃變作附骨疽也。(出第一卷中)深師療賊風入腹。五臟四肢心胸急痛。背反寒。咽干口噤戴眼方。(此故是大續命湯藥分兩不同)麻黃(三兩去節) 石膏(碎綿裹) 當歸 芎 甘草(炙) 干姜 桂心(各二兩)黃芩(一兩) 杏仁(三十枚去兩仁尖皮)上九味 咀。以水酒各五升合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秦艽湯。療賊風入腹。搶心拘急。四肢不隨。腹滿欲死者方。

桂心 防風 黃芩 干姜 茱萸 秦艽 甘草(各一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湯令熱。不瘥更作。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竹瀝湯。療大虛挾風。及賊風入腹。腹中拘痛。煩亂恍惚。妄語迷惑不知人。口噤不開。

余病。體虛受風。躁憒欲死方。

秦艽 甘草(炙) 防風 當歸(各二兩) 茵芋 烏頭(炮) 干姜 細辛 人參 黃芩桂心 天雄(炮) 木防己 茯苓 白術(各一兩)上十五味切。以竹瀝一斗半。煮取五升。隨病加后藥。胸逆滿加前胡二兩半。半夏二兩洗。術附子炮各一兩。腹中痛加芍藥二兩。椒一兩。汗煩加知母一兩。口干加麥門冬一兩去心。體痹加麻黃二兩去節。有方不用術附子。用半夏二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李雀肉酢物等。

又大續命湯。療毒風賊風。身體不能自收。不知痛處。咽中卒不得語。若拘急腰痛。引頸目眩。不得見風。坐欲卻倒。覺即反張。脊不著席。脈動不安。恍惚恐懼欲啼。上氣嘔逆面腫方。

杏仁(三十枚去雙仁皮尖碎) 芎 石膏(碎綿裹) 甘草(炙) 桂心 當歸 麻黃(去節) 黃芩(各一兩) 干姜(一兩)上九味切。以水六升。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取微汗。汗出粉之。勿見風。

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茵芋酒。療賊風濕痹。身體不能自動。四肢偏枯。火炙不熟。骨節皆疼。手足不仁。

皮中淫淫如有蟲行。搔之生瘡。癮疹起手。不得上頭。頭眩瞑。甚者狂走。歷節腫及諸惡風。

悉茵芋 烏頭(炮) 天雄(炮) 石南 女葳 附子(炮) 躑躅花(熬) 秦艽 木防己 防風(各二兩)上十味 咀。以絹囊盛之。清酒三斗漬之。夏三日。春秋五日。冬七日。平旦服一合。

不知。稍增之可至二合。以意消息。忌如常法。

又甘草湯。療心腹絞痛。賊風入腹。脹滿拘急。不得氣息。并轉筋。寒中下重。溫中止痛。利大小便方。

甘草(炙) 防風(各一兩半) 吳茱萸 干地黃 芍藥 當歸 細辛 干姜(各一兩)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再服良。忌海藻菘菜生蔥菜蕪荑。

又烏頭膏。療賊風。身體不隨偏枯。口 僻。及傷風寒身強直方。

烏頭(炮) 野葛(炙五兩去心) 莽草(一斤)上三味 咀。以好酒漬令淹漸。再宿三日漬之。以不中水豬肪五斤。煎成膏。合藥。作東向露灶。以葦薪煎之。三上三下。藥成去滓。有病者向火摩三千過。汗出即愈。若觸露鼻中塞。對火摩頭頂。鼻中即通。藥不可令入口眼也。(并出第九卷中)千金療賊風所中。腹內攣急方。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一兩炙切) 石膏(如雞子大碎之綿裹) 鬼箭羽(削圍如雞子大)上四味。以東流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忌海藻菘菜。

又大巖蜜湯。主賊風。腹中。

絞痛。并飛尸遁疰。發作無時。發則搶心。脹滿脅下。如刀錐刺。并主少陰傷寒方。

甘草 干地黃 細辛 干姜 當歸 羊脂(青羊脂更勝) 桂心 茯苓 吳茱萸 芍藥(各一兩) 梔子(十五枚掰)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蕪荑酢物。(深師同短劇治中惡一方無桂心有防風)又烏頭湯。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人陰縮。手足厥逆方。

烏頭(十五枚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枚擘) 生姜(一斤) 桂心(六兩)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別取烏頭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減五忌又倉公當歸湯。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身體強直方。

當歸 細辛 防風(各六分) 獨活(三分) 麻黃(十分去節) 附子(四分炮去皮)上六味切。以清酒八升。水四升合。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口不開者。校口下湯。一服當蘇。再服小汗。三服大汗。忌豬肉生蔥。(廣濟同并出第八卷中)古今錄驗續命湯。療中風賊風入腹。角弓反張。口噤舌不停。目視不見。不能語。舉身不仁。或心腹絞痛方。

甘草(炙) 黃芩(各二兩) 防風(一兩半) 生姜(五兩) 人參 芎 芍藥 麻黃(去節) 木防己(各一兩) 大附子(一枚炮)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令汗。可服三劑。不令人虛。本方有十三味。見藥止有十味。忌海藻豬肉菘菜冷水魚等物。(出第十卷中)

歷節風方一十首

病源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擊。故疼痛。血氣虛則汗出。風冷搏于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出第二卷中)深師大風引湯。療男女歷節風大虛。手腳曲戾或變狂走。或悲笑。言語錯亂。無所不療方。

茯苓 防風 當歸 白前 干姜 甘草(炙各二兩) 大豆(一升) 生姜 獨活(各三兩) 遠志(去心) 附子(炮) 人參(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上十三味切。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豆棗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為五服。

忌海藻菘菜豬肉醋物蒜面生菜等物。(出第九卷中)千金論曰∶夫歷節風著人久不療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

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療之雖有湯藥。而并不及松膏松節酒。若 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療。但于痛處灸三七壯佳。又防己湯。療風發歷節。四肢疼痛。如捶 不可忍者方。

防己 茯苓 白術 桂心 生姜(各四分) 人參(二兩) 烏頭(七枚炮) 甘草(三兩炙)上八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當覺熱痹忽忽然。

宜又大棗湯。療歷節疼痛方。

大棗(十五枚掰) 黃 (四兩) 附子(一枚炮) 生姜(一兩) 麻黃(五兩去節)甘草(一尺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古今錄驗同)又療歷節諸風。百節酸疼不可忍方。

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不能五十遍二十遍亦可用)上一味以煉蘇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數數食面粥為佳。慎血腥。生冷。酢物。果子。百日瘥。

又松節酒。主歷節風。四肢疼痛猶如解落方。(通按 音投酒再釀也)松節(四十斤細銼以水四石煮取一石) 豬椒葉(四十斤細銼以水四石煮取一石)上二味澄清。合漬干曲五斗候發。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四 。勿令寒冷熱。

第一 時下后諸藥。

柏子仁(五兩) 磁石(十二兩末) 獨活(十五兩) 天雄(五兩炮) 茵芋(四兩炙) 防風(十兩) 秦艽(六兩) 芎 (五兩) 人參(四兩) 萆 (五兩)上十味細切。納飯中炊之。下 為池。 足訖。封頭四十日。押取清。適性服之。勿令至醉吐。忌豬肉冷水。

又方松膏一升搗。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數劑即愈。

又方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并出第八卷中)延年療歷節風四肢頭面腫方。

黃 (十二分) 獨活(八分) 生地黃(切三升曝干) 豆豉(一升熬) 鼠粘子(三升曝干)上五味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飲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蕪荑蒜面豬肉。(一方無鼠粘子)又療歷節風流入腰腳方。

獨活(六兩) 玄參(四兩) 犀角(屑) 升麻(各三兩) 生地黃(切三升曝干) 豉(三合熬) 鼠粘根(切三升曝干)上七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飲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蕪荑蒜面。(并出第十卷中)古今錄驗防風湯。主身體四肢節解疼痛如墮脫。腫按之皮急。(一作陷)頭眩短氣。溫溫悶亂如欲吐方。

防風 桂心 知母(各四兩) 白術 生姜(各五兩)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二枚炮)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生蔥豬肉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四卷中千金有半夏杏仁芎 為十味無附子)

中風角弓反張方七首

病源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出第一卷中)肘后療中風。無問男子婦人。中風脊急。身 如弓。紫湯方。

雞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風(三兩切)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防風取三合汁。豆雞屎二味 中熬之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用防風汁和。分為再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衣覆取汗忌風。(出第二卷中)短劇大巖蜜湯。療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并生卒心腹絞痛方。

茯苓 芎 當歸 甘草(各一兩炙) 桂心(二兩半) 梔子(十四枚掰) 吳茱萸(三兩) 細辛 干姜 干地黃(各二兩)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相去如行十里頃。若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心腹脹滿堅急者。加大黃三兩。忌酢生蔥生菜海藻菘菜蕪荑等。(出第四卷中)千金小巖蜜湯。主惡風。角弓反張。飛尸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傷寒。

口噤不利方。

大黃(二兩) 雄黃(一兩) 青羊脂 干姜 桂心 芍藥 甘草(炙) 細辛 干地黃(各四分) 吳茱萸(三兩) 當歸(四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深師同)又療半身不隨。手足拘急。不得屈伸。體冷。或智或癡。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方。

人參 桂心 當歸 獨活 黃芩 干姜(各三分) 甘草(二分炙) 石膏(六分碎綿裹)杏仁(四十枚去皮兩仁尖碎)上九味切。以井華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日二。覆取汗。不汗更合服之。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又療賊風口噤角弓反張 者方。

當歸 防風(各三分) 獨活(六分) 麻黃(去節五分) 附子(一枚炮) 細辛(二分)上六味切。以酒五升。水二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尺 口下湯。一服當開。

二服小汗。三服大汗。又單服荊瀝。忌豬肉冷水生菜。(并出第八卷中)備急療若身體角弓反張。四肢不隨。煩亂欲死者方。

清酒(五升) 雞屎白(一升熬)上二味搗篩合和。揚之千遍。乃飲之。大人服一升。小兒服五合。更小者服三合良。(肘后同出第二卷中)必效療風入耳。角弓反張。及婦人風方。

烏豆二升。熬令聲絕。酒三升。納鐺中急攪以絹濾頓服取汗。不過三劑。極重者和雞糞合熬。若口不開者灌之良。(備急文仲同出第三卷中)古今錄驗療卒中風。身體直。角弓反張。口噤。西州續命湯方。

麻黃(去節) 干姜(各三兩) 附子(一兩炮) 防風 桂心 白術 人參 芎 當歸甘草(炙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及兩仁碎)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未食分再服。覆令汗出。(文仲同出第一卷中)

風口噤方一十首

病源諸陽經筋皆在于頭。三陽之筋。并絡入于頷頰。夾于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

故口噤不開。診其脈遲者生。(出第一卷中)深師竹瀝湯。療卒中惡風噎倒悶。口噤不能語。肝厥方。

淡竹瀝(一斗) 防風 葛根(各一兩) 菊花 細辛 芍藥 白術 當歸 桂心 通草防己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 附子(炮) 茯苓 玄參(各一兩) 秦艽 生姜(各二兩)楓寄生(三兩)上十九味切。以淡竹瀝一斗。煮藥取四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菜生蔥醋桃李雀肉等物。

又甘竹瀝湯。療卒中惡風噎倒悶。口噤不能語。肝厥。尸蹶死不識人。閉目。灸針不知痛。風狂。宜服此湯方。

甘竹瀝(一斗) 生姜(三兩) 防風 甘草(炙各三兩) 防己 麻黃(去節) 人參黃芩上十四味 咀。以湯漬藥令赤。合竹瀝煮取四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生菜豬肉冷水。(并出第十九卷中)千金排風湯。主諸毒風氣邪風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方。

犀角末 羚羊角 貝齒末 升麻末上四味。各一兩和勻。以方寸匕為一分水二升半納四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亦可多合用之。(深師同)又療中風口噤不能言者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仓市| 九台市| 铁岭市| 佛学| 辽宁省| 鸡东县| 扎兰屯市| 太仓市| 八宿县| 苍溪县| 柘荣县| 沭阳县| 丰原市| 澄城县| 荥阳市| 阿克苏市| 三明市| 特克斯县| 南靖县| 牡丹江市| 木兰县| 秦安县| 诸暨市| 宜昌市| 元朗区| 麦盖提县| 杭州市| 罗江县| 于田县| 盐池县| 平顺县| 永年县| 涞水县| 涞源县| 武陟县| 科尔| 丹凤县| 秀山| 武乡县| 富宁县|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