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河東之學,悃愊無華,恪守宋人矩矱,故數傳之后,其議論設施,不問而可知其出於河東也。若陽明門下親炙弟子,已往往背其師說,亦以其言之過高也。然河東有未見性之譏,所謂“此心始覺性天通”者,定非欺人語,可見無事乎張皇耳。
文清薛敬軒先生瑄
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人。母夢紫衣人入謁而生,膚理如水晶,五臟皆見,家人怪之。祖聞其啼聲,曰:“非常兒也。”自幼書史過目成誦。父貞為滎陽教諭,聞魏、范二先生深於理學,(魏純,字希文,山東高密人。范,俟考)俾先生與之游處。講習濂、洛諸書,嘆曰:“此問學正路也。”因盡棄其舊學父移教鄢陵,先生補鄢陵諸生,中河南永樂庚子鄉試第一。明年登進士第。宣德初授監察御史。三楊欲識其面,令人要之,先生辭曰:“職司彈事,豈敢私謁公卿?”三楊嗟嘆焉。差監湖廣銀場,手錄《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得,即便劄記。正統改元,出為山東提學僉事,先力行而后文藝,人稱為“薛夫子。”時中官王振用事,問三楊:“吾鄉誰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對。召為大理寺少卿。三楊欲先生詣振,謝不可。又令李文達傳語,先生曰:“德遠亦為是言乎?拜爵公朝,謝恩私室,某所不能為也。”已遇振於東閣,百官皆跪,先生長揖不拜,振大恨之。會有獄夫病死,妾欲出嫁,妻弗聽,妾遂謂夫之死,妻有力焉。先生發其誣。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為故出。先生廷折文,文言囚不服訊;系獄論死,先生讀《易》不輟。覆奏將決,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於灶下,振怪問之,曰:“聞薛夫子將刑,故泣耳。”振問:“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鄉人也。”具言其平生狀。振惘然,立傳旨戍邊,尋放還家。景泰初,起南京大理寺卿。蘇、松饑民貸粟不得,火有粟者之廬。王文坐以謀叛,先生抗疏辯之。文謂人曰:“此老崛強猶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餞於江上,先生獨不往。英至京言於眾曰:“南京好官惟薛卿耳。”壬申秋,以原官召入。英廟復辟,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內閣。于忠肅、王宮保就刑,先生謂同列曰:“此事人所共知,各有子孫。”石亨奮然曰:“事已定,不必多言。”上召閣臣入議,先生言:“陛下復登寶位,天也。今三陽發生,不可用重刑。”同列皆無言,詔減一等。先生退而嘆曰:“殺人以為功,仁者不為也。”一日,召對便殿,上衣冠未肅,先生凝立不入,上知之,即改衣冠,先生乃入。上惡石亨專,徐天全、李文達、許道中退朝,謂耿都御史,令御史劾之。先生謂諸公曰:“《易》戒不密,《春秋》譏漏言,禍從此始矣。”未幾諸公皆下詔獄。上以先生學行老成,甚重之。一日,奏對誤稱學生,眷注遂衰。先生亦知曹、石用事,非行道之時,遂乞致仕。臨行,岳季方請教,先生曰:“英氣太露,最害事。”后季方敗,憶先生之言,曰:“正乃先生之罪人也。”居家八年,從學者甚眾。天順八年甲申六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六。留詩有“七十六年無一事,此心始覺性天通。”
先生以復性為宗,濂、洛為鵠,所著《讀書錄》大概為《太極圖說》、《西銘》《正蒙》之義疏,然多重複雜出,未經刪削,蓋惟體驗身心,非欲成書也。其謂“理氣無先后,無無氣之理,亦無無理之氣”,不可易矣。又言:“氣有聚散,理無聚散。以日光飛鳥喻之,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鳥飛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間斷之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俱盡而有滅息之時。”羲竊謂,理為氣之理,無氣則無理,若無飛鳥而有日光,亦可無日光而有飛鳥,不可為喻。蓋以大德敦化者言之,氣無窮盡,理無窮盡,不特理無聚散,氣亦無聚散也。以小德川流者言之,日新不已,不以已往之氣為方來之氣,亦不以已往之理為方來之理,不特氣有聚散,理亦有聚散也。先生謂:“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喻理如物,心如鏡,鏡明則物無遁形,心明則理無蔽跡。”羲竊謂,仁人心也,心之所以不得為理者,由於昏也。若反其清明之體,即是理矣。心清而見,則猶二之也。此是先生所言本領,安得起而質之乎?
崔后渠言:“先生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當時若辭而不往,豈不愈於抗而得禍與?于忠肅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爭之矣,爭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為光明俊偉。”正統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學薛瑄以生員有疾罷斥者,追所給廩米。臣以為不幸有疾,罷之可也。至於廩給,糜費於累歲,而追索於一朝,固已難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無疾,今懲償納之苦,孰肯令其就學!”上是之。先生出處大節,豈后學所敢輕議,而盡美不能盡善,所云連得間矣。成化初,謚文清。隆慶五年,詔從祀孔廟,稱先儒薛子。
讀書錄
統體一太極,即萬殊之一本;各具一太極,即一本之萬殊。統體者,即大德之敦化;各具者,即小德之川流。
人心有一息之怠,便與天地不相似。
為學之要,莫切於動靜,動靜合宜者,便是天理,不合宜者,便是人欲。
人心一息之頃,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未有不在天理人欲,而中立者也。
《易傳》曰:“易,變易也,變易以從道也。”如人之一動一靜,皆變易也,而動靜之合乎理者,即道也。
少欲覺身輕。
心中無一物,其大浩然無涯。
先儒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如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之類,皆在物之理也。於此處各得其宜,乃處物之義也。
每日所行之事,必體認某事為仁,某事為義,某事為禮,某事為智,庶幾久則見道分明。
為政以法律為師,亦名言也,即知律己,又可治人。
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性非特具於心者為是,凡耳目口鼻手足動靜之理皆是也。非特耳目口鼻手足動靜之理為是,凡天地萬物之理皆是也。故曰:“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
凡圣賢之書所載者,皆道理之名也,至於天地萬物所具者,皆道理之實也。書之所謂某道某理,猶人之某名某姓也,有是人之姓名,則必實有是人,有是道理之名,則必有是道理之實。學者當會於言意之表。
湖南靖州讀《論語》,坐久假寐,既覺,神氣清甚,心體浩然,若天地之廣大。蓋欲少則氣定,心清理明,其妙難以語人。
無形而有理,所謂“無極而太極”,有理而無形,所謂“太極本無極。”形雖無而理則有,理雖有而形則無,此純以理言,故曰“有無為一”。老氏謂“無能生有”,則無以理言,有以氣言,以無形之理生有形之氣,截有無為兩段,故曰“有無為二”。
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皆物也,而其人倫之理即性也。佛氏之學曰“明心見性”者,彼即舉人倫而外之矣,安在其能明心見性乎?若果明心見性,則必知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必不舉人倫而外之也。今既如此,則偏於空寂,而不能真知心性體用之全,審矣。
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蓋性即理,而天即理之所從出。人能知性知天,則天下之理無不明,而此心之理無不貫;茍不知性知天,則一理不通,而心即有礙,又何以極其廣大無窮之量乎?是以知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
博文是明此理,約禮是行此禮。
無欲非道,入道自無欲始。
舉目而物存,物存而道在,所謂形而下、形而上是也。
誠不能動人,當責諸己,己不能感人,皆誠之未至。
太極一圈,中虛無物,蓋有此理而實無此形也。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少言沉默最妙。
厚重、靜定、寬緩,進德之基。
無欲則所行自簡。
敬則中虛無物。
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辯是非,較短長。
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簡默。
事已往,不追最妙。
人能於言動、事為之間,不敢輕忽,而事事處置合宜,則告然之氣自生矣。
費是隱之流行處,隱是費之存主處,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如陰陽五行流行發生萬物,費也;而其所以化生之機,不可見者,隱也。
矯輕警惰,只當於心志言動上用力。
須是盡去舊習,從新做起。張子曰:“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余在辰州府,五更,忽念己德所以不大進者,正為舊習纏繞,未能掉脫,故為善而善未純,去惡而惡未盡。自今當一刮舊習,一言一行求合於道,否則匪人矣。
若胸中無物,殊覺寬平快樂。
心虛有內外合一之氣象。
俯仰天地無窮,知斯道之大,覺四海之小矣。
工夫切要,在夙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於此事事皆合天則,則道不外是矣。
凡大小有形之物,皆自理氣至微至妙中生出來,以至於成形而著。張子曰:“其來也幾微易簡,其至也廣大堅固。”
一念之差,心即放,才覺其差,而心即正。
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
心清即是天理,云見則猶二之也。故陽明先生曰:“心即理也。”
人性分而言之有五,合而言之則一。一不可見,而五則因發見者,可默識也。
須知己與物,皆從陰陽造化中來,則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夫子所謂一,即統體之太極也,夫子所謂貫,即各具之太極也。主一則氣象清明,二三則昏昧矣。
將圣賢言語作一場話說,學之者通患。
志動氣,多為理,氣動志,多為欲。
學至於心無一物,則有得矣。
言不謹者,心不存也,心存則言謹矣。
余於坐立方向、器用安頓之類,稍大有不正,即不樂,必正而后已。非作意為之,亦其性然。
言動舉止,至微至粗之事,皆當合理,一事不可茍。先儒謂一事茍,其余皆茍矣。
觀太極中無一物,則性善可知,有不善者,皆陰陽雜揉之渣滓也。
天之氣一著地之氣即成形,如雪霜雨露,天氣也,得地氣,即成形矣。
才敬便渣滓融化,而不勝其大;不敬則鄙吝即萌,不勝其小矣。
知止所包者廣,就身言之,如心之止德,目之止明,耳之止聰,手之止恭,足之止重之類皆是;就物言之,如子之止孝,父之止慈,君之止仁,臣之止敬,兄之止友,弟之止恭之類皆是。蓋止者止於事物當然之則,則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則靜安慮得相次而見矣,不能知止。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猶迷方之人,搖搖而莫知所之也。知止,則動靜各當乎理。
大事謹而小事不謹,則天理即有欠缺間斷。
程子“性即理也”之一言,足以定千古論性之疑。
人惻然慈良之心,即天地藹然生物之心。
覺人詐而不形於言,有余味。
心一操而群邪退聽,一放而群邪并興。
才收斂身心,便是居敬,才尋思義理,便是窮理。二者交資,而不可缺一也。
居敬有力,則窮理愈精,窮理有得,則居敬愈固。
初學時見居敬窮理為二事,為學之久,則見得居敬時敬以存此理,窮理時敬以察此理,雖若二事,而實則一矣。
人不持敬,則心無頓放處。
人不主敬,則此心一息之間,馳騖出入,莫知所止也。
不能克己者,志不勝氣也。
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病雖未除,常使藥力勝,則病自衰;心雖未定,常得書味深,則心自熟。久則衰者盡,而熟者化矣。
處事了不形之於言尤妙。
廣大虛明氣象,無欲則見之。
當事務叢雜之中,吾心當自有所主,不可因彼之擾擾而遷易也。
心細密則見道,心粗則行不著,習不察。
學不進,率由於因循。
事事不放過,而皆欲合理,則積久而業廣矣。
究竟無言處,方知是一源。
不識理名難識理,須知識理本無名。
為學時時處處是做工夫處,雖至陋至鄙處,皆當存謹畏之心而不可忽,且如就枕時,手足不敢妄動,心不敢亂想,這便是睡時做工夫,以至無時無事不然。
工夫緊貼在身心做,不可斯須外離。
心一放,即悠悠蕩蕩無所歸著。
讀前句如無后句,讀此書如無他書,心乃有入。
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理也。人事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類是也,天理在人如仁、義、禮、智之性,在天如元、亨、利、貞之命是也。只是合當如是,便是理。
理只在氣中,決不可分先后,如太極動而生陽,動前便是靜,靜便是氣,豈可說理先而氣后也。
心一收而萬理咸至,至非自外來也,蓋常在是而心存,有以識其妙耳。心一放而萬理咸失,失非向外馳也,蓋雖在是而心亡,無以察其妙耳。
朱子曰:“聚散者氣也,若理只泊在氣上,初不是凝結自為一物,但人分上合當然者便是理,不可以聚散言也。”
理既無形,安得有盡!
有形者可以聚散言,無形者不可以聚散言。
石壁上草木,最可見生物自虛中來,虛中則實氣是也。
一切有形之物,皆呈露出無形之理來,所謂無非至教也。
人心皆有所安,有所不安,安者義理也,不安者人欲也。然私意勝,不能自克,則以不安者為安矣。
心存則因器以識道。
看來學者不止應事處有差,只小小言動之間,差者多矣。
心無所止,則一日之間,四方上下,安往而不至哉!
理如物,心如鏡,鏡明則物無遯形,心明則理無蔽跡;昏則反是。
釋子不問賢愚善惡,只順己者便是。
理如日光,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鳥飛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間斷之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俱盡,而有滅息之時。氣有聚散,理無聚散,於此可見。
理如日月之光,小大之物各得其光之一分,物在則光在物,物盡則光在光。
三代之治本諸道,漢、唐之治詳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