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身熱頭熱。邪在太陽也。面赤目赤。(足陽明之正系目系。)邪在陽明也。頸屬陽明。項屬太陽。邪在二經(jīng)。則頸項強急惡寒也。陽明之脈挾口。故卒口噤。太陽之脈。循背上頭。故頭獨搖。背反張也。
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氣已虛。而邪氣但勝于上。其足則寒。此痙病之證具見也。
(鑒)李曰。手三陽之筋。結(jié)入于頷頰。足陽明之筋。上挾于口。風寒乘虛。入其筋則攣。故牙關(guān)急而口禁。
(尤)寒濕相得者。汗液之濕。與外寒之氣。相得不解。而表氣以汗而益虛。寒氣得濕而轉(zhuǎn)增。則惡寒甚也。
(沈)其脈堅勁。動猶如蛇。乃譬掙紐奔迫之狀。
溯源集云。上文有脈無證。此條有證無脈。合而觀之。 病之脈證備矣。身熱者。風寒在表也。足寒者。陰邪在下也。頸項強急。背反張者。太陽之經(jīng)脈四行。自巔下項。夾背脊。而行于兩旁。寒邪在經(jīng)。諸寒收引。其性勁急。邪發(fā)則筋脈抽掣。故頸項強急。背如角弓之反張。所謂筋所生病也。惡寒者。寒邪在表。則當惡寒。在下焦而陽氣虛衰。亦所當惡也。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
頭為諸陽之會。陽邪獨盛于上。所以足寒于下也。時者。時或熱炎于上。而作止有時也。頭面為諸陽之所聚。乃元首也。不宜動搖。因風火扇動于上。故獨頭面動搖。卒然口噤而不言也。
案金鑒云。若發(fā)其汗六句。與上文義不屬。與后之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句。文義相屬。宜分于彼。然今考此六句。其意不明晰。疑是他篇錯簡。傷寒論亦無之。宜刪。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 。(沈本。脈上有其字。伏。玉函脈經(jīng)。作復(fù)。)(程)暴腹脹大為欲解。于理不順。脈伏弦。即后條伏堅之意。
(鑒)暴腹脹大者句。衍文也。當刪之。
夫 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原注)一作筑筑而弦。脈經(jīng)云。 家。其脈伏堅。直上下。案脈經(jīng)云。十二字。舊本大書。與原文同。今根據(jù)趙本為細注。玉函脈經(jīng)。作筑筑而弦。)(尤)緊如弦。即堅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
(鑒)痙之為病。其狀勁急強直。故其脈亦勁急強直。按之緊。勁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案緊。不散也。弦。不緩也。如字。當讀為而。玉函脈經(jīng)可證。
病。有灸瘡難治。
(徐)治 。終以清表為主。有灸瘡者。經(jīng)穴洞達?;馃醿?nèi)盛。陰氣素虧。即后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嫌不遠熱。大承氣湯。更慮傷陰。故曰難治。
(尤)有灸瘡者。膿血久潰。穴俞不閉。婁全善云。即破傷風之意。蓋陰傷而不勝風熱。
陽傷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難治。
玉函經(jīng)。栝蔞桂枝湯后。出一條云。脊強者。五痙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螈 。諸藥不已??删纳碇笞堤盏馈0父鶕?jù)此則痙病不必禁灸也。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 。
栝蔞桂枝湯主之。(玉函。無反字。)(尤)太陽證備者。趙氏謂太陽之脈。自足上行。循背至頭項。此其所過之部。而為之狀者。皆是其證是也。背強連頸之貌。沉本 之脈。遲非內(nèi)寒。乃津液少。而營衛(wèi)之行不利也。傷寒項背強 。汗出惡風者。脈必浮數(shù)。為邪風盛于表。此證身體強 然。脈反沉遲者。為風淫于外。
而津傷于內(nèi)。故用桂枝則同。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一加栝蔞根。兼滋其內(nèi)。則不同也。
(沈)此出柔痙之方也。雖不言有汗之柔痙。此用桂枝湯和營衛(wèi)。而解太陽衛(wèi)分之邪。栝蔞能清胸膈之熱。不出有汗風傷衛(wèi)之大法。可以意會。
(程) 。俯仰不自如之貌。(按說文。 字。無鉤挑。有鉤挑者。乃幾案之幾字也。乃鳥之短羽。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飛 也。故鳧字從 。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簡案明理論。 音殊。 引頸之貌。短羽鳥也。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引其頭爾。項背強者。動亦如之。非若幾案之幾而偃屈也。程注本于此為是。本事方。為幾足之義。三因方。作兀兀。證治準繩。引詩幽風。赤鳥幾幾為解。并不可從。)栝蔞桂枝湯方栝蔞根(二兩程沈作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徐沈有炙字) 生姜(三兩徐沈有切字) 大棗(十二枚徐沈有擘字)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fā)。
案神農(nóng)本經(jīng)云。栝蔞根。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
三因。栝蔞桂枝湯。治柔 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
自汗。(即本方。)又桂枝栝蔞根湯。治傷風汗下不解。郁于經(jīng)絡(luò)。隨氣涌泄。衄出清血?;蚯鍤獾篱]。流入胃管。吐出清血。遇寒泣之。色必瘀黑者。
于本方。加川芎等分。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卩洳坏谜Z。欲作剛 。葛根湯主之。
(尤)無汗而小便反少者。風寒濕甚。與氣相持。不得外達。亦并不下行也。不外達。不下行。
勢必逆而上沖。為胸滿。為口噤不得語。馴至面赤頭搖。項背強直。所不待言。故曰欲作剛痙。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
葛根湯方(三因。名葛根麻黃湯。)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二兩去皮傷寒論作桂枝當補枝字) 芍藥(二兩趙作三兩非)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傷寒論有切字) 大棗(十二枚傷寒論有擘字)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乙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一斗。趙作七升非。)柯氏來蘇集云。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滋筋脈而舒其牽引。故以為君。麻黃生姜。
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祛風而去汗。故以為臣。寒熱俱輕。故少佐桂芍。同甘棗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湯之間。衡其輕重。而為調(diào)和表里之劑也。葛根與桂枝。同為解肌和里之藥。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與麻黃專于治表者不同。案神農(nóng)本經(jīng)曰。葛根氣味甘辛平。治消渴身大熱。起陰氣。
柯氏以為發(fā)表生津之品。全本于本經(jīng)。而剛痙所主。亦在乎此。實卓見也。
徐沈諸家。皆以為解陽明之邪者。非。
為病。((原注)一本。 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 齒??膳c大承氣湯。(玉函脈經(jīng)。作剛痙為病。必上有其人二字。徐沈 。作介。)(程)胸滿。即氣上沖胸之互文。臥不著席。亦反張之互詞也。龐安常曰。 病臥不著席者。小兒腰背去席二指。大人手側(cè)掌。為難治。邪在太陽則攣急。邪在陽明則口噤。靈樞經(jīng)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噤齒也。(出熱病篇) 。切齒也。噤之甚者則切。靈樞熱病篇。有嚙齒。當是 齒之類。
病屬表屬虛。未可與承氣下也。當詳之。
(鑒)此申痙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痙病而更胸滿。里氣壅也。臥不著席。反張甚也。腳攣急。勁急甚也。必 齒。牙緊甚也。此皆陽明熱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氣湯。直攻其熱。非攻陽明之實也。
柯氏傷寒論翼云。六氣為病。皆能發(fā)熱。然寒與熱相因。暑與濕相從。獨燥與濕相反。濕病多得之地氣。
燥病多得之內(nèi)因。此病因之殊也。病機十九條。燥癥獨無。若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愚竊疑之。今本論有痙濕之分。又曰。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 。則 之屬燥無疑也。夫 以狀命名。因血虛而筋急耳。六氣為患。皆足以致 。然不熱則不燥。不燥則不成 矣。又云。治風寒。不惜津液。所以發(fā)汗太多。因致 者多矣。夫 本有由來。一經(jīng)妄治。即奇形畢現(xiàn)。項背強 。是 之征兆。故用葛根。身體強。是 之已著。故用栝蔞根。臥不著席。腳攣急。口噤齒 。是 之劇甚。
故用大黃芒硝。無非取多津液之品。以滋養(yǎng)陰血。不得與當汗不汗者同例也。
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
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火微。宋版?zhèn)摗W魑⒒稹#┤?。大承氣湯。治?云云。以陽明養(yǎng)宗筋。陽明者胃也∶風濕寒入于胃。則熱甚。宗筋無以養(yǎng)故急。直利陽明。以治其能養(yǎng)也。
案甲乙經(jīng)云。剛痙。太陽中風。感于寒濕者也。其脈往來進退。以沉遲細。異于傷寒熱病。巢源千金并云。風邪傷于太陽經(jīng)。復(fù)遇寒濕。則發(fā)痙也。于是成無己以降。皆宗其說。無復(fù)異論焉。特至張介賓則云。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也。柯氏因而以燥證斷之。其說固確矣。
故徐沈諸家。凡以寒濕注之者。皆不可憑也。
徐氏蘭臺軌范云。 病乃傷寒壞證。小兒得之。猶有愈者。其余則百難療一。其實者?;蛴幸蛳露蒙L撜呔篃o治法。金匱諸方。見效絕少。
案千金方云。病發(fā)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此癇痙之辨也。
所謂癇。即圣惠方以降。稱驚風。(急驚。即陽癇。慢驚。即陰癇。)二證自判然矣。
沈云。方中行傷寒條辨。謂小兒角弓反張。手足抽搦。后世兒科。總名驚風誤治。謂非驚風。亦為痙病。余詳此乃少陰少陽??蜔崴痢轶@為螈。感冒熱邪所致。實非驚風。并非痙。故詳及之。沈此說極是。惜似不知驚風即是古之癇焉。
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原注)一作緩)者。此名濕痹。((原注)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尤)濕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但風寒傷于肌腠。而濕則流入關(guān)節(jié)。風脈浮。
寒脈緊。而濕脈則沉而細。濕性濡滯。而氣重著。故亦名痹。痹者。閉也。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濕動于中。
由是氣化不速。而濕侵于外。外內(nèi)合邪。為關(guān)節(jié)疼痛。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內(nèi)濕。而后可以除外濕。故曰。當利其小便。東垣亦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shè)耳。若風寒在表。與濕相搏。脈浮惡風。身重疼痛者。則必以麻黃白術(shù)。薏苡杏仁。桂枝附子等。
發(fā)其汗為宜矣。
溯源集云。夫濕者。六氣之一也。然一氣之中。猶有別焉。霧露之氣。為升于地之輕清而上騰者。故為濕中之清。傷人皆中于上。雨雪泥水之濕。為著于地之重濁而在下者。為濕中之濁。傷人皆中于下。經(jīng)云。
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所以金匱要略云。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霧傷皮腠。濕流關(guān)節(jié)也。亦稱太陽病者。以風寒暑濕之邪。皆由衛(wèi)氣不密。其氣得從皮毛而入。以營衛(wèi)皆屬太陽故也。關(guān)節(jié)。筋骨肢節(jié)之間也。以雨露水濕之氣。因衛(wèi)陽不能外固。由太陽。而流入于關(guān)節(jié)筋骨之間。致肢節(jié)疼痛。而煩擾不寧。其脈沉而細者。
寒濕流于皮肉筋脈之間。血凝氣滯。營衛(wèi)不快于流行也。寒濕內(nèi)淫。則三焦不能施化。氣化不得流行。其人小便不利。是以水谷不能泌別。濕氣流溢于大腸。故大便不得燥結(jié)。而反快也。若此者。不必以燥濕為治。其濕氣淫溢。非燥濕之所能勝。故但當利其小便。小便利。則谷水分而濕淫去矣。此條蓋論雨雪泥水。地氣之濕。乃濕中之濁者。故曰。但當利其小便。若霧露之清邪。即當以微似汗解之矣。然利小便句。當察其脈證機宜。未可泛然以淡滲為治也。脈既沉細。
關(guān)節(jié)已疼。而小便不利。則陰寒可知。自當以寒濕為治。責之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則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湯之類。當意在言表。
活人書云。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至真要論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醫(yī)說引信效方云。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zhuǎn)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后卑濕?;蛞嬤^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zhuǎn)瀉發(fā)汗。小誤必不可救。初虞世云。醫(y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fā)汗下之必死。案此蓋與本條之證同。附以備考。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原注)一云疼煩。)發(fā)熱。身色如熏黃也。(玉函。作一身疼煩。)(程)脾主身之肌肉。濕為寒邪。郁于肌中不得散。則一身盡疼發(fā)熱也。陽明瘀熱。則黃色鮮明如橘子。太陰寒濕。則黃色黧暗如煙熏。
成無己云。身黃如橘子色者。陽明瘀熱也。此身色如似熏黃。即非陽明瘀熱。身黃發(fā)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為表里有熱。則身不疼痛。此一身盡疼。非傷寒客熱也。知濕邪在經(jīng)。而使之。脾惡濕。濕傷則脾病而色見。是以身發(fā)黃者。為其黃如煙熏。非正黃色也。張卿子云。濕熱。即梔子柏皮湯證也。此白術(shù)附子湯癥。溯源集云。濕邪充塞。浸灌于表里肌肉肢節(jié)之間。所以一身盡疼。而身色如熏黃也。熏黃者。如煙熏之狀。黃中帶黑。而不明潤也。蓋黃家有陰陽之別。陽黃則明潤。陰黃則黑暗。而無光澤。身如橘子色者。濕熱停蓄所致。屬陽黃。此一身盡疼。已屬寒濕之邪。流于關(guān)節(jié)。
而身色如似熏黃。即陰黃之屬也。當于寒濕中求之。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原注)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不利。玉函。作利。脈經(jīng)。無煩字。似是。龐氏總病論。煩作故。神巧萬全方。胎。作苔。胸上。作胸中。)(程)濕為陰邪。陰邪客于陰。則陽上越。而不行于腠理肌肉。故但頭汗出。背為陽。寒濕勝則陽虛。故背強。欲得被覆向火也。若當表邪未解之時。誤以陽明內(nèi)濕之熱。上越之頭汗。而早下之。則虛其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