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陽旺云云。本見于七難。而易通卦驗。演而論之。文繁不錄。
師曰。病患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徐)以前后分浮脈之陰陽。而定表里。此仲景創論也。
(沈)此以關脈前后分表里。而辨內傷外感也。
前者。關前寸口脈也。寸口屬陽主表。而浮者在前。邪在于表。即風中于前之外感也。后者。關后尺脈也。尺脈屬陰主里。而浮者在后。為病在里。即內傷精血之病也。兩尺主腎。其脈貫脊。陰虛陽盛。則見脈浮。精血虛而受邪。痹著不行。不能上貫于脊。腰痛背強不能行。精虛不能攝氣歸源。氣反上逆。故短氣而急也。
案十四難。前大后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張世賢注云。前者。謂寸。后者。謂尺。
正與本條之義合矣。揚雄方言。極。疲也。沈訓急。未知何據。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程)厥陽。即陽厥也。以其人秋冬奪于所用。有陽無陰。
內經謂。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此厥陽獨行之義也。
案經云。今內經難經無所考。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尤)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并而俱實也。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經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是也。(案出素調經論。)(沈)邪氣入臟。神明昏憒。卒倒無知。謂之卒厥。案寸脈。通三部而言。血氣。程本作厥氣。金鑒云。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順。衍文也。血氣之血字。當是厥字。始與卒厥相合。必傳寫之訛也。并似有理。然據尤注。義不相乖。姑從之。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尤)脈脫者。邪氣乍加。正氣被遏。經隧不通。脈絕似脫。非真脫也。蓋暴厥之屬。經曰。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又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為尸厥。即脈脫之謂也。厥病入臟者。
深而難出。氣竭不復則死。入腑者淺而易通。氣行汗出即愈。浸淫瘡。瘡之浸淫不已。外臺所謂。轉廣有汁。
流繞周身者也。從口流向四肢者。病自內而之外。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病自外而之里。故不可治。李瑋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諸病而言。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氣入腹。香港腳沖心之類。
(鑒)趙良曰。脫者。去也。經脈。乃臟腑之隧道。為邪氣所逼。故絕氣脫去其脈。而入于內。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趙本。作 飪是。徐作 飩。沈作 。非。)(程)陽病屬表而在經絡。故一頭痛。二項。三腰。四脊。五臂。六腳掣痛。此病在三陽。三六一十八病。陰病屬里而在臟腑。故一咳。二上氣喘。三噦。四咽。五腸鳴脹滿。六心痛拘急。此病在三陰。三六一十八病。合為九十病也。
(沈)六微者。小邪中里。邪襲六腑。
(鑒)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醫書之文。今不可考。難以強釋。五勞七傷等說。亦詳在千金。故不復注也。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病皆在外。故為陽病也。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病皆在內。故為陰病也。清邪居上。謂霧邪本乎天也。濁邪居下。謂濕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傷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傷內。故曰中里也。 者。飲食也。飲食之邪。從口而入。食傷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謂風寒濕霧飲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類而從。前者。早也。風中于早。從陽類也。寒中于暮。從陰類也。霧邪清輕。故傷皮膚。濕邪濁重。故流關節。飲食失節。故傷脾胃。
(尤)經脈陰而傷于寒。絡脈陽。而傷于熱。合而言之。無非陽邪親上。陰邪親下。熱氣歸陽。寒氣歸陰之理。
案十八病。九十病。金鑒不釋為是。六微亦未詳何義。程云。見千金。未有所考。咽。沈以為咽痛。恐非。廣韻。咽一結切。音噎。哽咽也。蓋咽中哽塞之謂。 。趙本釋音。 音谷。即谷也。案此古文異構。詳見于方氏通雅。飪。熟食也。金鑒欲改作 。且以極寒為飲食之寒熱。并不可從。
唐大烈吳醫匯講。以馨飪解之。亦非也。
尤云。大邪漫風。雖大而力散。故中于表。小邪戶牖隙風。雖小而氣銳。故中于里。程云。風寒即大邪。故從表入。 飪。即小邪。故從口入。即后食傷脾胃也。二說亦通。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沈)此病分表里。治有先后也。問急當救里救表者。乃病在表。而醫反下之。誅伐無過。致傷脾胃之氣。所以下利清谷不止。然雖身疼表證未解。當救誤下之逆為急。不可姑慮表邪。以致內傷下脫。必俟元陽恢復。清便自調之后。急當救表。然表當急救何也。蓋恐內陽初復未充。外邪陷入。又變結胸痞滿耳。(詳見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鑒)趙良曰。痼疾。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謂卒然而來新感之病。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便稽留而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氣素虛。邪尤易傳。設多瞻顧。致令兩邪相合。為患不淺。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學人知所先后也。
師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程)內經曰。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咸。腎色黑。
宜食辛。此五臟得飲食而愈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腎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此五臟自得其位而愈者。五臟所惡。心惡熱。
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各隨其所惡而不喜者為病也。若病患素不食。而暴食之。則食入于陰。長氣于陽。必發熱也。暴思之。婁全善。作暴食之。為是。
案病者素不應食以下。必是別條。沈尤輩接上為義。未免強解。瘥后勞復病篇曰。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正與此條相發。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尤)無形之邪。入結于臟。必有所據。水血痰食。皆邪藪也。如渴者。水與熱得。而熱結在水。故與豬苓湯。利其水。而熱亦除。若有食者。食與熱得。而熱結在食。則宜承氣湯。下其食。而熱亦去。若無所得。則無形之邪。豈攻法所能去哉。豬苓湯方見后消渴證中。
(鑒)如渴者之下。當有小便不利四字。必傳寫之遺也。臟者里也。
濕病脈證第二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原注)一作痙余同。沈柯魏并作痙是。玉函千金翼。反上有而字。)(徐)此條與下條。即傷寒論。辨寒傷榮風傷衛法也。取以為 病剛柔之別。省文也。蓋 。即痙。強直之謂也。 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證。故曰 。即省文不言。但治 病。剛柔之辨。最為吃緊。故特首拈無汗反惡寒為剛。有汗不惡寒為柔。以示辨證之要領耳。
(程) 病者。以太陽病發汗太多。榮血已亡。風寒易中。故筋脈勁急。作剛柔二 也。寒邪內入于營。郁于肌膚。則發熱。凝其血脈。則無汗。無汗為表實。不應惡寒。今反惡寒者。以寒邪嚴厲。從衛入營。
衛亦因之而不闔。故反惡寒也。其 故名曰剛。
案成無己曰。 當作痙。傳寫之誤也。 。惡也。非強也。今考。 。惡也。見張揖廣雅。而說文。痙。
強急也。成說為是。圣濟總錄云。 又謂之痙者。痙 一類。古人特以強直名之。郭白 云。 是病名。痙是病證。楊氏直指方。李氏永類鈐方。遂立痙 門。皆不考耳。金鑒云。反惡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痙病之條。自知當惡寒也。今考甲乙經。引本條文。無反字。則知金鑒之說。有所據也。然錢氏溯源集云。發熱無汗。本應惡寒。而曰反惡寒者。不當惡之詞也。
然而非也。以時頭熱面赤。目脈皆赤之見證。似乎熱甚。而仍身熱足寒。頭項強急而惡寒。故曰反也。反者。
甚之之詞。根據此解。則反字不必刪。而義自通。龐安時。作反不惡寒。亦不可從。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 。
(程)風傷于衛。則發熱。開其腠理則汗出。汗出當惡寒。
今不惡寒者。以風為陽邪。木性曲直和 。雖汗出。亦不惡寒。其 故名曰柔。
案程剛柔之解誤。徐則為柔軟之義。痙病以強急得名。豈有柔軟者乎。其說尤非。金鑒云。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為實邪。名曰剛痙者。強而有力也。發熱汗出不惡寒為虛邪。名曰柔痙者。強而無力也。此注近是。然以有力無力。分剛柔者。未為得矣。蓋剛柔。乃陰陽之義。陰陽。乃虛實之謂。表實故稱以剛。表虛故稱以柔。神巧萬全方云。太陽病。發熱不惡寒無汗。為陽痙。發熱不惡寒汗出。為陰痙。又活人書云。剛痙屬陽痙。柔痙屬陰痙。活人續集解惑論云。合面而臥。為陰痙。仰目者。為陽痙。其義可見耳。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 。為難治。(傷寒論玉函經脈經并無為難治三字。)(徐)古人以強直為 。外證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細。
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為異耳。如前二條既以無汗有汗。分剛柔為辨。此復以脈沉細為辨。
溯源集云。邪在太陽。若中風之脈。則當浮緩。傷寒之脈。則當浮緊。此則同是太陽發熱之表癥。而其脈與中風傷寒特異。反見沉細者。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則表里皆有風寒邪氣。浸淫于皮膚筋骨。臟腑經絡之間。非若中風傷寒之邪。先表后里。以次傳變之可比。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
乃難治危惡之證也。所以金匱此條之下。有為難治三字。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
(鑒)太陽病。當發汗。若發汗太過。腠理大開。表氣不固。邪氣乘虛而入。因成痙者。乃內虛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固表溫經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過多。新產金瘡破傷。出血過多。而變生此證者。皆其類也。
溯源集云。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衰微。不能噓養其筋骨。故筋脈勁急。
而成 。所以太陽篇云。太陽病。醫發汗。遂漏不止。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之見癥。雖又甚焉。亦理之相似者也。
張氏醫通云。真武湯。
夫風病下之則 。復發汗必拘急。
(程)風傷于衛。若下之虛其陰血。風乘其虛而陷于營血之中。血不榮筋。因作 。四肢為諸陽之本。復發汗以虛其陽。必令四肢拘急。
張氏醫通云。附子湯。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
(鑒)瘡家初起。毒熱未成。法當汗散。已經潰后。血氣被傷。雖有身痛表證。亦不可發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養。因而成痙。或邪風乘之。亦令痙也。
(徐)產后多致痙。陰虛液脫之故。產后誤汗下而致。或亦有之。故仲景不另出方。聽人消息。
張氏醫通云。芍藥甘草附子湯。
巢源。金瘡中風痙候云。夫金瘡痙者。此由血脈虛竭。飲食未復。未盈月日。營衛傷穿。風氣得入五臟受寒則痙。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為反折。須臾大發。氣息如絕。
汗出如雨。不及時救者。皆死。凡金瘡卒無汗者。中風也。邊自出黃汁者。中水也。并欲作痙。急治之。又腕折中風痙候云。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慎不可當風及自扇。若風入瘡內。犯諸經絡所致痙。痙者。脊背強直。口噤不能言也。案此后世所謂。破傷風也。其中水者。謂之破傷濕。(見三因方。)巢源。又有產后中風痙候。(附載于婦人產后病。)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原注)一云。其脈 。傷寒論。作目脈赤。獨頭面搖。無若發其汗以下二十五字。 病也。作為 也。玉函脈經。無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脈經作病發其汗已。其脈 如蛇。相得。程徐作相搏。趙本作滄滄。)(鑒)諸家以剛柔二痙。列為首條。今以此為第一條者。
蓋剛柔之辨。俱從此條分出。痙病之最備者。宜冠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