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嚴氏濟生方云。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腎寒多唾。蓋腎為水之官。

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運下。腎氣虛寒。則邪水上溢。其間用山茱萸山藥輩。取其補。附子肉桂。取其溫。茯苓澤瀉。取其利。理亦當矣。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脈經千金外臺。反上。有者字。)(魏)病者脈伏。為水邪壓溷。氣血不能通。故脈反伏而不見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水流濕而就下。以下為暫泄其勢。故暫安適也。然旋利而心下續堅滿。此水邪有根蒂。以維系之。不可以順其下利之勢。而為削滅也。故曰。此為留飲欲去故也。蓋陰寒之氣立其基。水飲之邪成其穴。非開破導利之。不可也。

案金鑒云。此為留飲。欲去故也句。當在利反快之下。必傳寫之訛。蓋此一句釋上文。必非傳寫之訛。

甘遂半夏湯方(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千金作二枚外臺作一兩)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千金作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案一本作無四字未詳)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

煎取八合頓服。(千金。作上四味以蜜半升內二藥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頓服之。案千金近是。)(程)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于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藥之酸。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與。

(尤)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抑緩藥毒耳。

脈浮而細滑。傷飲。

(鑒)凡飲病得脈浮而細滑者。為痰飲初病。水邪未深之診也。李 曰。飲脈當沉。今脈浮者水在肺也。

(徐)不曰有飲。而曰傷飲。見為外飲所驟傷。而非停積之水也。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尤)脈弦數而有寒飲則病與脈相左。魏氏所謂飲自寒。而挾自熱是也。夫相左者。必相持冬。則時寒助飲。欲以熱攻。則脈數必甚。夏則時熱助脈。欲以寒治。則寒飲為礙。故曰難治。

案此條難解。金鑒改數作遲。肆矣。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鑒)趙良曰。脈沉病在里也。凡弦者。為痛為飲為癖。懸飲結積。在內作痛。故脈見沉弦。

(尤)脈沉而弦。飲氣內聚也。飲內聚。而氣擊之則痛。

(徐)主十棗湯者。甘遂性苦寒。能瀉經隧水濕。而性更迅速直達。大戟性苦辛寒。能瀉臟腑之水濕。而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溫。能破水飲窠囊。

故曰破癖須用芫花。合大棗用者。大戟得棗。即不損脾也。蓋懸飲原為驟得之證。故攻之不嫌峻而驟。若稍緩而為水氣喘息浮腫。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棗肉和丸以治之。可謂善于變通者矣。

十棗湯方(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搗篩。太陽下編。作各別為散。快下。原本。作快之。今改。)千金云。十棗湯。治病懸飲者。若下后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而咳者。此為飲也。又云。錢匕者。以大錢上全抄之。若云半錢匕者。則是一錢抄取一邊爾。并用五銖錢也。

外臺。深師朱雀湯。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時頭眩痛苦攣。眼睛身體手足。十指甲盡黃。亦療脅下支滿。飲輒引脅下痛。

即本方。用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大棗十二枚。

圣濟總錄。三圣散。治久病飲癖停痰。及脅支滿。輒引脅下痛。(即本方。)又芫花湯。治水腫。及支滿 飲。

于本方。加大黃甘草五味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二盞。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九分。下芒硝半錢。更煎一沸。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宣明論云。此湯兼下水腫腹脹。并酒食積腸垢積滯。 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或表之正氣與邪熱。并甚于里。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里。陽厥極深。脈微而絕。并風熱燥甚。結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宣明論。三花神 丸。治壯實人。風痰郁熱。肢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

及積痰翻胃。服三丸后。轉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

本方。去大棗。加大黃黑丑輕粉。水丸。

丹溪心法。小胃丹。治胸膈腸胃。熱痰濕痰。

本方。加黃柏大黃。粥丸。

嘉定縣志云。唐杲字德明。善醫。太倉武指揮妻。起立如常。臥則氣絕欲死。杲言是為懸飲。飲在喉間。坐之則墜。

故無害。臥則壅塞諸竅。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棗湯而平。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脈經千金。無大青龍湯主之六字。及亦字。千金云。范汪用大青龍湯。)(程)內經云。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膚腸胃之外也。以其病屬表。故可大小青龍湯以發汗。

(鑒)溢飲者。飲后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表。身體疼重。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

(徐)溢飲者。水已流行。歸四肢。以不汗而致身體疼重。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肌體著濕而重。

全乎是表。但水寒相雜。猶之風寒兩傷。內有水氣。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然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則必小青龍為當。蓋麻黃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細辛雖表散。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

大青龍湯方(外臺云。范汪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詳見于傷寒輯義。下同。)小青龍湯方麻黃(去節三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外臺云。千金溢飲者。當發其汗。宜青龍湯。

直指。桂術湯。治氣分。

本方。去芍藥五味子半夏。加白術枳殼。(出水飲門。)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千金。膈間下。有有字。復發下。有發則二字。去石膏上。衍湯字。)(尤)支飲上為喘滿。而下為痞堅。則不特礙其肺。抑且滯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榮衛不行也。脈浮緊者。為外寒。沉緊者。為里實。里實可下。而飲氣之實。非常法可下。痰飲可吐。而飲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而不愈也。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氣。而散結氣。

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余。定無完氣。書不盡言。而意可會也。故又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于法可謂密矣。其虛者外雖痞堅。而中無結聚。即水去氣行而愈。其實者。中實有物。氣暫行而復聚。

故三日復發也。魏氏曰。后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加茯苓者。引飲下行之用耳。

(鑒)得之數十日。醫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單結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單結在下。雖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堅。飲結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湯。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方中用人參。以吐下后傷正也。故水邪虛結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結者。雖愈亦復發也。即復與前方。亦不能愈。當以前方減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開堅結。加茯苓直輸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木防己湯方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千金作雞子大十二枚外臺作雞子大三枚案外臺似是)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芒硝(三合) 人參 茯苓(各四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

分溫再服。微利則愈。(案千金外臺。用木防己三兩。為是。千金云。一方不加茯苓。外臺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深師同。)(程)防己利大小便。石膏主心下逆氣。桂枝宣通水道。人參補氣溫中。正氣旺則水飲不待散。而自散矣。加芒硝之咸寒。可以軟痞堅。茯苓之甘淡。可以滲痰飲。石膏辛寒近于解肌。不必雜于內方。故去之。

案防己。古稱木防己。分漢木而為二種者。蘇敬陳藏器以后之說。太平御覽。載吳氏本草曰。木防己。一名解離。一名解燕。神農辛。黃帝岐伯桐君苦無毒。李氏大寒。如葛莖蔓延如芄。白根外黃似桔梗。內黑文如車輻解。可以證矣。又案防己。散飲泄水。石膏清肺熱。止喘滿。桂枝人參通陽補氣。若夫水邪結實者。非石膏之所能治。代以芒硝。峻開堅結。加茯苓利水道也。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程)內經曰。清陽出上竅。支飲留于心膈。則上焦之氣。濁而不清。清陽不能走于頭目。故其人苦眩冒也。

(尤)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而乍見玄黑也。

澤瀉湯方(外臺。引深師云。是本仲景傷寒論方。)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程)白術之甘苦。以補脾則痰不生。澤瀉之甘咸。以入腎則飲不蓄。小劑以治支飲之輕者。(外臺。煮取一升下。有又以水一升。煮取五合。此二汁十三字。)支飲胸滿者。濃樸大黃湯主之。

(尤)胸滿。疑作腹滿。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濃樸大黃。與小承氣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鑒)胸字。當是腹字。若是胸字。無用承氣湯之理。是傳寫之訛。支飲胸滿。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湯葶藶大棗湯。飲滿腹滿。邪在胃也。故用濃樸大黃湯。即小承氣湯也。千金云。濃樸大黃湯。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也。其脈虛者必冒。胸中本有支飲。支飲胸滿主之之方。

濃樸大黃湯方(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濃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千金作四兩外臺濃樸枳實下俱有炙字)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張氏醫通云。此即小承氣。以大黃多。遂名濃樸大黃湯。

若濃樸多。則名濃樸三物湯。此支飲胸滿者。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原注)方見肺癰中外臺。引千金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徐)肺因支飲。滿而氣閉也。一呼一吸曰息。是氣既閉。而肺氣之布。不能如常度也。葶藶苦寒。體輕象陽。故能泄陽分肺中之閉。唯其泄閉。故善逐水。今氣水相擾。肺為邪實。以葶藶泄之。故曰瀉肺。大棗取其甘能補胃。且以制葶藶之苦。使不傷胃也。

(鑒)喘咳不能臥。短氣不得息。

皆水在肺之急證也。故以葶藶大棗湯。直瀉肺水也。

張氏醫通云。支飲留結。氣塞胸中。故不得息。以其氣壅則液聚。液聚則熱結。所以與肺癰同治也。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原注)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案千金。用小半夏湯。外臺。

引千金云。加茯苓者是也。此注當刪去。)(沈)此支飲上溢。而嘔之方也。凡外邪上逆作嘔。必傷津液。應當作渴。故謂嘔家本渴。渴則病從嘔去。謂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飲。停蓄胸膈制燥。故嘔而不渴。則當治飲。

(尤)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結。燥能蠲飲。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嘔也。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外臺。虛煩門。短劇杯水湯。方后云。方有半夏。必須著生姜。不爾戟人咽。千金云。生姜嘔家之圣藥。

千金云。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出傷寒發黃門。)千金。小半夏湯。病心腹虛冷。游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即于本方中。加橘皮。(一方。有桂心甘草。)楊氏家藏方。水玉湯。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即本方。)嚴氏濟生方。玉液湯。治七情傷感。氣郁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即本方。入沉香水一呷溫服。

直指。半夏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亦消宿瘀。百病通用。

圓白半夏(刮凈捶扁以生姜汁調和飛白面作軟餅包掩半夏慢火炙令色黃去面取半夏為末)上末。米糊丸綠豆大。日干。每三四十丸。溫熟水下。

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程)痰飲留于中。則腹滿。水谷入于胃。但為痰飲。而不為津液。故口舌干燥也。上證曰。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故謂之痰飲。此腸間有水氣。亦與痰飲不殊。故用此湯。以分消水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水县| 钟祥市| 阜城县| 恩施市| 安泽县| 托里县| 西和县| 碌曲县| 农安县| 克拉玛依市| 福海县| 辽阳县| 九寨沟县| 常德市| 新乡县| 翁牛特旗| 辽阳市| 潼南县| 镇赉县| 比如县| 三明市| 中阳县| 名山县| 南投市| 沿河| 兰坪| 灵丘县| 新邵县| 南岸区| 东港市| 玛曲县| 保定市| 肥西县| 南靖县| 浙江省| 阿合奇县| 堆龙德庆县| 河北区| 永春县| 西青区|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