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水既聚于下。則無復潤于上。是以腸間有水氣。而口舌反干燥也。后雖有水飲之入。只足以益下趨之勢。
口燥不除。而腹滿益甚矣。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千金。名椒目丸。)防己 椒目 葶藶(熬千金用二兩余同) 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程)此水氣在小腸也。防己椒目。導飲于前。清者得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若渴則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諸藥。以下腹滿。而救脾土。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千金。作諸。據千金外臺。半夏上脫小字。)(尤)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
蔽于陽則眩。半夏生姜。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鑒)趙良曰。經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眩者。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外臺引千金用四兩方后云仲景傷寒論茯苓三兩余并同案今本千金用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千金注云。)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兩。三因方。名大半夏湯。
千金。茯苓湯。主胸膈痰滿。
于本方中。加桂心。方后云。冷極者。加附子。氣滿。加檳榔。
圣濟總錄。半夏加茯苓湯。治三焦不順。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目眩悸動。(即本方。)和劑局方。茯苓半夏湯。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咳嗽嘔吐。氣短惡心。以致飲食不下。(即本方。)易簡方。消暑丸。治傷暑發熱頭痛。
半夏(一斤醋五升煮干) 茯苓(半斤) 甘草(半斤)上為細末。以生姜汁作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水下。
又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于本方。加甘草陳皮烏梅。
直指云。暑家氣虛脈虛。或飲水過多。或冷藥無度。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里寒。
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非理中湯不可也。又有冷藥過度。胃寒停水。潮熱而嘔。或身熱微煩。此則陽浮外而不內。非小半夏加茯苓湯不可也。
直指。大半夏湯。治痰飲。(即本方。)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癲。徐沈尤魏并作顛。金鑒云。癲當是巔字。巔者。頭也。文義相屬。此傳寫訛。案作顛為是。此乃顛倒眩暈之謂。)(尤)瘦人不應有水。而臍下悸。則水動于下矣。吐涎沫則水逆于中矣。甚而顛眩。則水且犯于上矣。形體雖瘦。而病實為水。乃病機之變也。顛眩。即頭眩。苓術豬澤。甘淡滲泄。使腸間之水。從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氣。非陽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蓋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挾有表邪。而欲兩解之謂。
(鑒)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為病也。若欲作奔豚。則為陽虛。當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白飲。外臺。作水。醫壘元戎。作白米飲。詳見于傷寒論輯義。)朱氏集驗方。治偏墜吊疝方。
即本方。煎蘿卜子煎湯調下。(吉州彭履仲方。)直指方。便毒門。五苓散。疏利小便。以泄敗精。用蔥二莖。煎湯調下。
得效方。小兒門。五苓散。治陰核氣結。腫大釣痛。多因啼怒不止。傷動陰氣。結聚不散得之。或胎婦啼泣過傷。令兒生下。小腸氣閉。加以風冷。血水相聚。水氣上乘于肺。故先喘。而后疝痛。外腎不硬。臍下痛楚不可忍。惟利二便則安。以木通蔥白茴香食鹽。煎湯調下。得小便利為效。
經驗良方云。衡陽屈朝奉。治小兒上吐下瀉。用五苓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麻子大。量兒大小。米飲送下。
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外臺。
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門。引延年云。仲景傷寒論同。)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味下外臺有切以二字。合下。有去滓二字。)(沈)脾虛不與胃行津液。水蓄為飲。貯于胸膈之間。滿而上溢。故自吐出水。后邪去正虛。虛氣上逆。
滿而不能食也。所以參術。大健脾氣。使新飲不聚。姜橘枳實。以驅胃家未盡之飲。日消痰氣。令能食耳。
外臺延年茯苓飲。主風痰氣吐嘔水者。(即本方。出風痰門。)又茯苓湯。主風痰氣發。即嘔吐欠 。煩悶不安。或吐痰水者。
即本方。去枳實。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主之下。千金。有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十一字。)(魏)咳家專為痰飲在內。逆氣上沖之咳嗽言也。故其脈必弦。無外感家之浮。無虛勞家之數。但見弦者。知有水飲在中為患也。
(尤)脈弦為水。咳而脈弦。知為水飲漬入肺也。十棗湯逐水氣。自大小便去。
水去則肺寧而咳愈。按許仁則論飲氣咳者。由所飲之物。停澄在胸。水氣上沖。肺得此氣。便成咳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其狀不限四時晝夜。遇諸動嗽物即劇。乃至雙眼突出。氣如欲斷。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飲涎沫無限。上氣喘急。肩息。每旦眼腫。不得平眠。此即咳家有水之證也。著有干棗三味丸亦佳。
大棗六十枚。葶藶一升。杏仁一升。合搗作丸。桑白皮飲。下七八丸。日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利為度。
案外臺。更有加巴豆牽牛五味丸。當參考。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趙本。無或字。)(徐)夫有支飲家。乃追原之詞也。謂支飲本不痛。蔓延至胸痹而痛。氣上逆為咳。火上壅為煩。已有死道矣。不卒死。甚至一百日。或經年之久。其虛可知。幸元氣未竭也。
原其病支飲為本。病本不拔。終無愈期。逡巡不愈。正醫家以虛故畏縮。故因宜十棗湯。以見攻病不嫌峻。不得悠悠以待斃也。
(魏)不卒死。仲景之意。宜早治以十棗湯。至一百日或一歲。則難治矣。宜十棗湯者。宜于百日一歲之前也。若謂日久飲深。宜十棗湯。恐非圣人履霜堅冰之意。總之涵泳白文自明。
案千金。本條之后。有一條云。咳而引脅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不知是本經之舊文否。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沈)久咳數載。是非虛勞咳嗽。乃脾肺素本不足。肺氣滯而不利。津化為飲。上溢胸中肺葉空竅之處。即支飲伏飲之類。內之伏飲相招。風寒襲入。內外合邪而發。世謂痰火。屢屢舉發者是矣。然久咳必是邪正兩衰。其脈故弱。脈證相應。故為可治。實大數者。邪熱熾盛。陰氣大虧。甚者必造于亡。故主死也。
脈虛者。乃上焦膻中。宗氣不布。痰飲濁陰。上溢胸中。氣逆上沖。所以苦冒。冒者。瞑眩黑花昏暈之類。因其人本有支飲。存蓄胸中。則當治其支飲。而咳自寧。故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尤)倚息。倚幾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
(沈)此表里合邪之治也。肺主聲。變動為咳。胸中素積支飲。招邪內入。壅逆肺氣。則咳逆倚息。不得臥。是形容喘逆。不能撐持。體軀難舒。呼吸之狀也。故用小青龍之麻桂甘草。開發腠理以驅外邪。從表而出。半夏細辛。溫散內伏之風寒。而逐痰飲下行。干姜溫肺行陽。
而散里寒。五味芍藥。以收肺氣之逆。使表風內飲。一齊而解。此乃寒風挾飲咳嗽之主方也。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程本。作若面熱如醉。程云。下已。當作汗已。金鑒從之。誤。)(沈)此下皆服小青龍湯。外邪解而里飲未除。擾動內陽之變也。表邪雖退。內飲未消。拒格胸間。心火不得下達。反刑肺金。則多唾口燥。猶如肺痿之類也。但飲為陰邪。而內僻則陽氣衰微。故寸脈沉。下焦陽微。故尺脈微。而手足厥逆。因服青龍散劑。擾亂下焦。虛陽即隨沖任之脈。厥而上行。故氣從小腹上沖胸咽。至于手足痹而不用。真陽以挾胃熱上沖。其面翕熱如醉狀。沖氣復反下流陰股。不歸腎間而行決瀆。故小便難。沖氣往返。擾動胸中留飲。則時復冒。故易桂苓。以逐沖氣歸源。五味收斂肺氣之逆。
甘草安和脾胃。不使虛陽上浮。此乃救逆之變方也。
(徐)不堪發散動其氣沖。以致肺燥。如痿而多唾。唾者其痰薄如唾也。又口燥。燥者覺口干。非渴也。下流陰股。謂浮于面之陽。旋復在兩股之陰。作熱氣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千金用二兩外臺用一兩) 甘草(炙三兩千金二兩)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外臺云。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于仲景方錄附之。案今千金。載此方。可疑。)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尤)服前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干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滿止咳也。
案成無己云。桂枝泄奔豚。故桂枝加桂湯。用五兩。以主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者。今沖氣即低。乃桂之功著矣。故去之。沈氏金鑒并云。枝走表。故去之。非。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俞本補。)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沈)此支飲內蓄。而復發也。咳滿即止。肺之風寒已去。而更發渴。沖氣復發者。飲滯外邪。留于胸膈未除也。即以細辛干姜熱藥推之。若無痰飲內蓄。而服細辛干姜熱藥。助其燥熱。應當遂渴。而渴反止者。是內飲上溢喉間。浸潤燥熱。故不作渴。但阻胸中陽氣。反逆上行而冒。然冒家陽氣上逆。飲亦隨之而上。故冒者必嘔。嘔者于前去桂茯苓五味甘草湯。復內半夏。消去其水。嘔即止矣。
(尤)所以治渴而沖氣動者。惜未之及也。約而言之。沖氣為麻黃所發者。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從其氣而導之矣。其為姜辛所發者。則宜甘淡咸寒。益其陰以引之。亦自然之道也。若更用桂枝。
必捍格不下。即下亦必復沖。所以然者。傷其陰故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干姜(各二兩千金同外臺作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俞本補。)案金鑒。去甘草。名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未詳所據。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徐)形腫。謂身腫也。肺氣已虛。不能遍布。則滯而腫。故以杏仁利之。氣不滯則腫自消也。其證應內麻黃者。水腫篇云。無水虛腫者。謂之氣水。發其汗則已。發汗宜麻黃也。以其人遂痹。即前手足痹也。
逆而內之。謂誤用麻黃。則陰陽俱虛而厥。然厥之意尚未明。故曰所以必厥者。以其人因血虛不能附氣。故氣行澀而痹。更以麻黃湯藥。發泄其陽氣。則亡血復汗。溫氣去而寒氣多。焉得不厥。正如新產亡血復汗。血虛而厥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俞本補。)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外臺醉下。有狀字。)(徐)面屬陽明。胃氣盛則面熱如醉。是胃氣之熱上熏之也。既不因酒而如醉。其熱勢不可當。故加大黃以利之。雖有姜辛之熱。各自為功而無妨矣。
(尤)與沖氣上逆。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沖氣上行者。病屬下焦。陰中之陽。故以酸溫止之。此屬中焦。陽明之陽。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服字。根據俞本補。)千金方衍義云。趙以德曰。前四變隨證加減施治。猶未離本來繩墨。至第五變。其證頗似戴陽。而能獨斷陽明胃熱。乃加大黃以利之。按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為其腎虛陽氣不藏。故以攻為戒。而此平昔陰虧血虛。反用大黃利之者。以其證變疊見。雖有面熱如醉。而脈見寸沉尺微。洵非表邪怫郁。而為胃中熱蘊無疑。竟行滌飲攻熱。不以陰虛為慮。而致扼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