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 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 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 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六。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千金。作谷。則愈之下。更有愈字。寸口積之口下。有結字。關上下。有結字。尺中下同。魏 作谷。云 之為字。本如此。若夫谷。乃惡木也。后人改為 。遂并谷。亦改為 。又訛為 。皆誤筆也。案通雅云。 。即谷乃 也。山海經。百 生。荀子。五 蕃。是也。諸積大法以下。徐沈尤。別提為一條。)(徐)積。跡也。病氣之屬陰者也。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聚則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之屬陽者也。腑屬陽。故相比陽。則非如陰之凝。故寒氣感則發。否則已。所謂有時也。既無定著。則痛無常處。故曰輾轉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積為可治。若 氣。 者。谷也。乃食氣也。(案三因。立 氣門載宿食論治。當并考。)食傷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痛在脅下痛。不由臟腑。故按之則氣行而愈。然病氣雖輕。按之不能絕其病原。故復發。中氣強。不治自愈。

(尤)諸積。該氣血痰食而言。脈來細而附骨。謂細。而沉之至。諸積皆陰故也。又積而不移之處。其氣血榮衛。不復上行而外達。則其脈為之沉。細而不起。

故歷舉其脈出之所。以決其受積之處。而復益之曰。脈兩出。積在中央。以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布左右。

故脈之見于兩手者。俱沉細而不起也。各以其部處之。謂各隨其積所在之處。而分治之耳。

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

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

邵氏明醫指掌參補云。痞塊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腸胃間。而醫者往往以峻劑下之。安能使此塊入腸胃。從大便而出哉。吾見病未必去。而元氣已耗。經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歷代醫家。皆曰在左為死血。在右為食積。在中為痰飲。蓋以左屬肝。肝藏血。右屬脾。脾化谷。而痰飲。則結聚于中焦也。殊不知肝脾雖左右之分。而實無界限之隔。非謂肝偏于左。而無與于右。脾偏于右。而無與于左。在左為死血。而在右獨無死血乎。在中為痰飲。而左右獨無痰飲乎。但在左在右在中。皆因虛之所在。而入之耳。不可以死血痰飲食積分之也。然當診之以察其病。弦滑為痰。芤澀為血。沉實為食。三脈并見。則當兼治也。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此篇脈經接前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為一篇。痰飲。作淡飲。下并同。)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

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瀝瀝。巢源。作漉漉。氣短。諸本。作短氣。)(程)圣濟總錄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又因脾土不能宣達。致水飲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甚則五臟受病也。痰飲者何。以平人水谷之氣。入于胃變化精微。

以充肌肉。則形盛。今不能變化精微。但化而為痰飲。此其人所以素盛今瘦。故水走腸間。瀝瀝作聲也。

(沈)飲后水流在脅下者。乃飲積于胃。腠理不密。如汗 。橫溢胃外。流于脅下。而為懸飲。懸飲者。

猶物懸掛其處之義也。脅乃陰陽之道路。懸飲阻抑往來之氣。咳則氣吸吊動于脅。咳唾則引痛矣。蓋脾肺之氣。不能轉運。飲水流行。泛于四肢皮膚肌肉之間。即當汗出而散。設不汗出。凝逆經隧。身體疼重。而為溢飲。經謂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是也。若溢出于胃。從下注上。貯于胸膈之間。壅遏肺氣。上逆而內則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外應皮毛。肺氣壅而不行。則如腫。故為支飲也。

(鑒)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言飲病之情狀也。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但因其流水之處。特分之為四耳。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李 曰。夫飲有四。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水積陰或為飲。飲凝陽或為痰。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案痰本作淡。王羲之初月帖。淡悶干嘔。宋黃伯思法帖刊誤云。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濕之干。今人以淡作痰。以干作干。非也。而肘后方。有治痰 諸方。即痰飲也。考唐惠琳一切經音義云。淡陰。謂胸上液也。醫方多作淡飲。又云。痰 。上音談。下陰禁反。案痰字無定體。胸膈中氣病也。津液因氣凝結不散。如筋膠引挽不斷。名為痰 。蓋痰字。始見于神農本經巴豆條云。留飲痰癖。而飲字。則見于內經刺志論云。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王注。溜飲也。又溢飲。見于脈要精微論。根據以上數義而考之。痰飲。即津液為病之總稱。故本經以題篇目。而又以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者。猶傷寒外邪之統名。而又以麻黃湯一證。呼為傷寒之類。本條痰飲。又與稀則曰飲。稠則曰痰之義亦自異。程云。痰飲。脈經千金翼。俱作淡飲。當以淡飲為是。若痰飲則稠粘。不能走腸間瀝瀝作聲也。此說似是而卻非。不知痰乃淡從 者。沈千金翼。淡飲。五飲之一。與本條所謂頗異。云。大五飲丸。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 飲。水 在兩脅下。三曰淡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千金同。)所謂流飲。乃似本條之痰飲。巢源云。流飲者。由飲水多。水流走于腸胃之間。漉漉有聲。謂之流飲。亦本條之痰飲也。

巢源云。懸飲。謂飲水過多。留注脅下。令脅間懸痛。咳唾引脅痛。故云懸飲。又云。支飲。謂飲水過多。停積于胸膈之間。支乘于心。故云支飲。案支字。徐為肺之支脈。程為支散之義。魏云。分也。尤云。

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并不通。今根據巢源。支。枝同。謂支撐于心膈之間。支滿支結義皆同。王注六元正紀支痛云。支。拄妨也。為是。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千金。作心下堅筑筑。)(尤)水。即飲也。堅筑。悸動有力。筑筑然也。短氣者。心屬火而畏水。水氣上逼。則火氣不伸也。

(徐)臟中非真能蓄有形之水。不過飲氣侵之。不可泥。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程)聯綿不斷者曰涎。輕浮而白者曰沫。涎者津液所化。沫者水飲所內。釀于肺經則吐。吐多則津液亦干。故欲飲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徐)脾主肌肉。且惡濕。得水氣。則濡滯而重。脾精不運。則中氣不足。而倦怠少氣。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程)肝脈布脅肋。故脅下支滿。水在肝。則條達之性為水郁。其氣上走頏顙。至蓄門而出鼻孔。因作嚏也。嚏則痛引脅肌。故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程)水在腎。則腎氣凌心。故筑筑然悸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手。原本。作水。今根據諸本改訂。徐沈尤。作掌。)(尤)留飲。即痰飲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飲留之處。陽氣所不入也。

(程)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心下有留飲。則陽氣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盡寒也。醫學六要。仲景曰。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茯苓丸。(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五錢。

風化硝二錢半。共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湯下三十丸。)案此指迷茯苓丸也。而引仲景者何。又王隱君滾痰丸主療。有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證。亦與此同。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原注)一作轉甚。案脈經。千金。作轉甚。程金鑒從之。)(程)缺盆者。五臟六腑之道。故飲留于脅下。而痛上引缺盆。引缺盆則咳嗽。咳嗽則痛引脅下而轉甚。此屬懸飲。轉甚。一本作輒已。未有咳嗽而脅下痛。引缺盆輒愈也。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脈沉以下。程為另條。)(程)胸中者。屬上焦也。今為留飲隔礙。則氣為之短。津液不能上潮。則口為之渴也。飲者濕類也。

流于關節。故四肢歷節痛也。經曰。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故脈沉者為水飲。

(尤)四肢歷節痛。為風寒濕在關節。若脈不浮而沉。而又短氣而渴。則知是留飲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劇。必有伏飲。(病痰。脈經。千金。作之病。脈經注云。目泣自出。一作目眩。)(尤)伏飲。亦即痰飲之伏而不覺者。發則始見也。身熱背疼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見喘滿咳唾。則是活人所謂痰之為病。能令人憎寒發熱。狀類傷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 動者。飲發而上逼液道。外攻經隧也。

案金鑒云。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風。發則必喘滿咳吐。痰盛寒熱。背痛腰疼。咳劇則目泣自出。咳甚則振振身動。世俗所謂吼喘病也。今驗吼喘。未見振振身 者。故欠字不解。蓋以其有所不妥者乎。況吼喘。乃前篇肺脹中之一證。與此自異。

夫病患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虛。脈偏弦者飲也。(千金。外臺。虛下。有耳字。脈雙弦以下。程為別條。金鑒同。是。沈徐。無喜字。程魏金鑒。作大下后里虛。)(程)飲水多。則水氣泛溢于胸膈。必暴喘滿也。凡人食少飲多。則胃土不能游溢精氣。甚者必停于心下而為悸。微者則填于胸膈。而為短氣也。

(鑒)凡病患食少飲多者。為消渴病。小便不利者。為留飲。留飲者。即今之停水飲病也。

(尤)水溢入肺者。則為喘滿。水停心下者。甚則水氣凌心而悸。微則氣被飲抑而短也。雙弦者。兩手皆弦。寒氣周體也。偏弦者。一手獨弦。飲氣偏注也。

案徐云。有一手兩條脈。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適愚概溫補中氣。兼化痰。應手而愈。此本于吳氏脈語云雙弦者。脈來如引二線也。然與經文雙弦義遞別。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苦。脈經千金。作喜。)(尤)肺飲。飲之在肺中者。五臟獨有肺飲。以其虛而能受也。肺主氣而司呼吸。苦喘短氣。肺病已著。脈雖不弦。可以知其有飲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臥。千金外臺。作眠。)(尤)支飲上附于肺。即同肺飲。故亦喘而短氣。其脈亦平。而不必弦也。按后十四條云。咳家其脈弦。

為有水。夫咳為肺病。而水即是飲。而其脈弦。此云肺飲不弦。支飲脈平。未詳何謂。

案脈平。諸注紛壇。多屬附會。尤為未詳。可謂卓見矣。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沈)此言痰飲屬陰。當用溫藥也。脾失健運。水濕釀成痰飲。其性屬濕。而為陰邪。故當溫藥和之。

即助陽而勝脾濕。俾陽運化。濕自除矣。

(魏)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義例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蓋痰飲之邪。因虛而成。而痰亦實物。必少有開導。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其法盡矣。

外臺。引范汪。病痰者。當以溫藥和之。半夏湯。即千金小半夏湯。附于后。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脈經。作甘草湯。)(徐)心下有痰飲。心下非即胃也。乃胃之上心之下。上焦所主。唯其氣挾寒濕陰邪。沖胸及脅。而為支滿。支者。撐定不去。如痞狀也。陰邪抑遏上升之陽。而目見玄色故眩。苓桂術甘湯。正所謂溫藥也。桂甘之溫化氣。術之溫健脾。苓之平而走下。以消飲氣。茯苓獨多。任以君也。靈經脈篇云。包絡是動。則胸脅支滿。心中 大動。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千金。名甘草湯。)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圣濟總錄。茯苓湯。治三焦有水氣。胸脅支滿目眩。(即本方。)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徐)短氣有微飲。即上文微者短氣也。然支飲留飲。水在心。皆短氣。總是水停心下。故曰當從小便去之。

(尤)氣為飲抑則短。欲引其氣。必蠲其飲。飲水類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術甘。益土氣以行水。腎氣丸。養陽氣以化陰。雖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則一也。

案喻氏法律云。苓桂術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入腎肝。此說甚鑿矣。蓋苓桂術甘。治腎陽不足。不能行水。而微飲停于心下以短氣。腎氣丸。治腎虛而不能收攝水。水泛于心下以短氣。必察其人之形體脈狀。而為施治。一證二方。各有所主。其別蓋在于斯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城市| 连江县| 文安县| 石林| 平原县| 榆社县| 明光市| 洪江市| 祥云县| 南涧| 平泉县| 涟水县| 宁晋县| 巴林左旗| 江安县| 浏阳市| 莆田市| 高安市| 海口市| 邮箱| 稷山县| 浦江县| 耒阳市| 临安市| 陕西省| 隆昌县| 龙江县| 眉山市| 阆中市| 铜鼓县| 四川省| 西藏| 诸暨市| 上犹县| 桂东县| 达州市| 蒲城县| 密云县| 上饶市| 惠州市|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