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上(2)

閩督李(鶴年)奏揀員請補海外要缺通判折(三月初一、初二兩日京報)

頭品頂戴閩浙總督臣李鶴年、福建巡撫臣王凱泰跪奏:為揀員請補海外要缺通判,恭折仰祈圣鑒事。

竊福建臺灣府澎湖通判陳培桂革職,接準部咨歸九月分截缺;遺缺,例應在外揀調。查澎湖地孤懸島,控扼臺疆;非得熟悉情形之員,不足以資治理。臣等督同藩、臬兩司于現任人員內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乏堪調之員。惟查有候補通判程起鶚,年三十七歲,浙江山陰縣人;由監生捐鹽經歷囗鹽提舉銜捐升布經歷,指分福建補用到省。旋丁父憂,委赴軍營差遣;事竣回籍守制;服闋來閩。于克服漳州案內保獎,同治五年十月初七日奉上諭:『著免補本班;俟服闋后,以通判仍留福建遇缺即補。欽此』。到省試看一年期滿,甄別奏留,赴部引見;奉旨:著「著免補本班,以通判仍留福建遇缺即補。欽此』。同治十年正月初六日回省,又經查看一年期滿,奏咨留閩補用在案;例得請補。據藩、臬兩司會詳前來。

臣等查該員精明穩練、辦事細心,在閩年久,熟悉海疆情形;以之請補,洵堪勝任。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例得聲明奏請。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澎湖通判員缺緊要,調補乏員;準以候補通判程起鶚補授,實于海疆有裨。如蒙俞允,該員系候補通判請補通判,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

謹合詞恭折,由驛具奏;伏乞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奉朱批:『吏部議奏。欽此』。

閩督李(鶴年)奏遴員請補海外水師副將折

頭品頂戴閩浙總督臣李鶴年跪奏:為遴員請補海外水師副將,恭折仰祈圣鑒事。

竊福建臺灣水師協副將胡桂清,經臣奏準開缺察看;遺缺,輪用盡先人員。查該副將駐札安平,為全臺門戶;且自各國通商,時有中外交涉事件。非明干有為、熟悉情形之員,不足以資治理。臣于閩省水師盡先各副將內詳加遴選,查有盡先補用水師副將周振邦,年四十一歲,廣東香山縣人;由水勇隨軍剿匪著績,遞保花翎盡先參將,管駕紅單師船來閩助剿,奏準留閩候補。囗攻克浙江北麀賊壘出力保獎,同治五年七月十九日奉上諭:『周振邦著以副將盡先補用。欽此』。該員勇敢樸誠,巡洋得力,火器亦嫻;現署斯缺辦理裕如,情形極為熟悉。以之請補,囗期勝任。合無仰懇天恩,俯念臺灣水師副將員缺緊要,準以周振邦補授,于營伍、洋防均有裨益。如蒙俞允,俟部覆到日,給咨送部引見,恭候欽定。

除飭取履歷另行咨部,謹會同署福建水師提督臣李新燕合詞恭折具陳,伏乞皇上圣鑒,敕部議覆施行。謹奏。

奉朱批:『兵部議奏。欽此』。

三月十六日

臺灣信息

東洋伐臺灣一事,尚無復聞情節。該國家曾經雇用西國火船二只,以供調兵載餉之用;此情已確有可據。且據香港郵寄日報,則云計在臺灣之東南隅屯札重兵;又中國閩省得此消息,曾已派沿海兵船在于口外,似有遣兵以觀望、防備不虞之意也。至于東洋用兵士幾何?尚無實在見聞;或曰一千、或曰五千,其傳聞各有不同耳。

三月十七日

長崎來信

長崎寄來新聞:計伐臺所用諸船甚多,有戰艦「的波干」一只,內置阿墨士唐炮四大尊;「逆進考」戰艦一只,內置來復炮彈重六十四磅者六尊、阿墨士唐炮一尊;「加蘇加干」一只,內置大炮七尊。水師提督名納加馬子,將乘「逆進考」船以往臺灣也。又有「阿師拉」一船、「尼霸勒」一船并「古羅打」一船,亦皆隨師前往。「古羅打」傳聞先赴廈門,以備買馬牛云。

三月二十二日

譯長崎郵來日報論臺灣事

近日出師往臺灣各路甲兵,皆陸續而至。英十八日,有兵士六百自加可西馬取陸路以至。二十日進口,有火船三只:一賃用之船名「牛約」,載銀兩、兵餉并搭新封統帥之吏部尚書我古馬及參將——系美國人名仁得勒;一東洋船名「象可馬穌」,自神戶來,載有兵二百八十名;一「火息馬穌」,亦載兵八百名。二十一日,英船名「約沙來自神意加瓦」者,內搭兵五百八十名,并有軍餉等件也。今日又至日本船名「火改馬魯」,載兵二百余名。聞于數日后,將另有兵來。大兵未附船往臺灣之先,擬派將領多員先事籌量。至所用之兵,至少亦在五千之數;是已有實憑,無疑焉。

三月二十三日

譯東洋中華兩國近事

東洋征伐臺灣生番一役,固屬當今大局之時事也;東洋、中華兩國之和好與否,亦有相為維系者焉。

本館先述中華赫赫巖巖為天下之大國,豈有袖手旁觀他國乘機奪據吾國之外藩耶!此言當述時,尚不知其信果有可憑;雖至今日,亦未嘗由本國窺得其意志。然從各處來報采擇各耗,則其言殆似屬可信而無疑矣。且自臺灣駛至東洋諸西國之船,相傳四十日以前已有華兵陸續過海以至臺灣。又曰東洋于數月前曾經派發兵船一只,揚言至香港去而已;繼而知此船僅于臺灣各處巡海測量,并未至香港也。中官偵悉,遂派火輪兵船一只--內載兵士五百名以預防焉。橫濱新報內又陳云:中朝得悉興師之耗,大為憤怒;以為事屬藐視,圖侵疆界。且據同時所傳者,東洋知中國之意不準行也,已有半途而廢、退縮不前,將擬以所集師船轉攻高麗也。然則我朝設心不服其妄行,且派兵防拒矣;而東洋仍竟征師而出,抑又何也?據昨至之萬昌公司船相報者:至本月十九日,則長崎已有東洋船十只載兵出海前往東洋矣。是其勢今已如是;本國不準其行,東洋則不待議而竟縱一己之志以行之,亦殊不可解矣。

凡兩國起釁動兵之由,大率類此情形也;而本國將如何以為計乎?嗟爾有眾,無不拭目以俟矣!因此舉已屬起邊釁、動干戈之一端也。視西人在東洋行為,而已可略見一般矣。據本館先述東洋人已雇用萬昌公司船名「牛約」,以資供載兵糧之役。船既雇,駐札東洋之美欽差即以電氣傳令,諭曰:『凡他國船楫供用于此役者,不可保其后日不被中船所弋獲也』。蓋萬國例法載有明文:如兩國相戰,他國之船與此國供役,則彼敵國均可視為敵船而并懲之也。觀于此,則知該欽差之意,以為東洋之侵中華境,已屬釁端矣。中國徑行攫獲與事各船,于局勢無所不宜也。若以為俟中國先行示戰、然后封藩船之例始可行焉,則何為而出此諭耶!該公司得令,當即改廢前約而不敢與事也。夫此役也,東洋伐師既經前行,則兩國不出于互相稱動干戈之禍者,惟有一路可以免耳如東洋將生番懲辦已畢,然后即速行退兵是也。如必欲據地鎮兵,是則肆悍以欺侵我國也,兵端則由此興矣。

今聞中國曾經調兵至臺灣,已經立意設法不使東洋逞志以奪我邊陲;在吾華民聞之,必皆欽仰而稱是也。夫動干戈、用兵旅,禍莫大焉;耗國帑、喪民命,無所不至也。然茍當時勢已至于此,亦不可畏難而茍安也!所望于上者堅持以行之可也。

翻譯東洋橫濱西字新報論東洋伐臺灣事

征伐臺灣一事,現在東洋議定;其實仍欲伐臺灣,特不愿與中國交戰耳。從前東洋外務大臣從北京返國,云已與中國商定,準東洋自行征伐;今東朝見中國有大不允之處,故始囗前日外務之議內有不妥當者。恐故爾觀時而動不伐臺灣以免失中國和好之意。

又一新聞紙云:傳聞中國既以東洋欲伐臺灣之事以為不然,且囗露防備之意,經已調兵遣船前赴臺灣防堵。又一新聞紙云:東洋前議伐臺之事,繼思其事內有戒心,是以悉作罷論;將聚集兵船移向高麗,索立條約。先是,高麗立意不與各國通商;現其為國者志意一變,故東洋欲首先與立和約。并風聞中國聞東洋伐臺之事,赫然震怒;擬定欲伐囗囗囗之琉球,以反與之為難云。余囗東洋西字報所論如是,蓋得之于誤也。其所論,在十二日之前也;蓋數日以前,經有十船由長崎載兵赴臺灣矣。

記兵船事

十八日法界擾亂之日,英國兵船無一在本港內者。然滋事一起,電音即傳,想不日而各國皆必有船至矣。據前日香港來報,以前灣上海之英國兵船名「加馬士」——昔日于團練兵在上海假戰者,即是船之水兵也,經自廈門前往臺灣,以冀旁觀東洋伐生番之事耳。

三月二十四日

長崎新聞

長崎五日前新聞:現往臺灣兵船,已陸續出海前往。昨日因海面風大,有四船在長崎外海口折回避風。今日風平,即復出海。聽見各船都泊于廈門,并有官欲往廈門起蓋領事衙門,欲用以作為出師應接計。所發之兵,計三千五百人;并載兵各船,皆托外國人管領。至于所用兵器,盡皆其國精選。聞于此役共須用兵七千名也。

東洋回兵消息

上海傳聞:本邑駐札東洋領事經照會道憲,告以伊國征伐臺灣生番一事,已經中止不行。所遣各船,亦皆收回成命云。然觀于長崎來信,知已有十船載兵以先往,且該兵至今日約計已駛至臺灣境地之上矣。是此風聞,殆似不可信者歟?

又聞東洋人之伐臺灣也,聞其兵多賴西將以為帶領計。噫!東洋人熟習于西法、貫通于西略,吾華人已聞之耳熟矣。然則臺灣生番既無精良器械、又無深謀韜略,皆貧苦無所措手足者;而東洋固儼然一強國也,其猶不敢獨恃己力以為懲辦者,其故何也?吾竊有所未解者矣!

東洋人來信(寓上海東洋游民志)

余好讀「申報」,邇來迭見征臺灣論,余茫茫不知其底蘊,是以函致東洋知己大憲。頃得復書云:『生番為人,以奪掠殘殺為常業;以致我國良民屢遭荼毒,慘不勝言。故擬派員前往該地聲明罪惡,俾其知所懲創』云云。由此觀之,不過說以利害以儆將來,免致再遭毒苦耳。至于遣動兵丁,亦是有備無患之意。該生番果能順情達理,化莠為良,實天下各國之大幸也。心切良民,德及頑梗;豈非美事!又何云與清國傷和之說耶!復何須殫思畢慮,議論風生耶!

臺灣土番考(上)

臺灣在福建之東南,地隔重洋,形勢廣袤可至者凡千六百里。外此,則生番所居,與熟番阻絕。遠望皆大山迭嶂,莫知紀極;可以置而不議。

臺灣土番,種類各異;有土產者,有海舶飄來及宋時零丁洋之敗遁亡至此者。聚眾以居,男女分配,故番語處處不同。

東夷番,不知所自始。初居澎湖外洋海島,后乃漸移入山南,亦聚處海濱。明嘉靖末,遭倭焚掠,乃避居山內。所居地,斷續千余里。種類甚繁,別為社,社成千人、或五六百。無酋長,雄者聽其號令。性好勇,喜斗。晝夜習走,足皮厚繭,履棘刺如平地,速不后奔馬。有隙、鄰社興兵,期而后戰,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地多暖,無水田,治畬種秫。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采苦草,雜釀為酒;間有佳者。男婦雜作,女常勞、男常逸。有盜賊,則嚴剔之,戮于社。夜,門不閉;禾積場,無敢竊者。人精用鏢鎗,長五尺有咫。山多鹿,冬時合圍捕之,獲若邱陵。充龍、烈嶼諸灣譯其語,與貿易。東夷風俗:雖瀕海而不漁。窮身捕鹿,鹿亦不竭。無歷日、書契。其民雜居而不嬲,相生相養,飽食嬉游;于于衎衎,有若無懷、葛天之遺也。

諸羅、鳳山之番,有土番、野番之別。野番在深山中,迭嶂如屏,連峰插漢。深林密箐,仰不見天;棘刺藤羅,舉足觸礙。蓋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巢居穴處,血飲毛茹,種類實繁。其升高陟巔、越箐度莽之捷,直可以追驚猿、逐駭獸;平地之番恒畏之,無敢入其境者。有賴科者欲通山東土番,與七人為侶,晝伏夜行,從野番中越度萬山,竟達東面;東番導游各社,禾囗〈禾上水下〉芃芃,比戶殷富。謂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欲約西番夾擊之。又曰:寄語長官,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萬人鑿山通道,東西一家,共輸貢賦為天朝民矣。有當事者能持其義,與東番約期夾擊,剿撫并施,烈澤焚山,夷其險阻;則數年后,未必變荊棘為坦途,而化盤瓠囗〈棘上火下〉筰為良民也!而惜乎行之者無人也!

諸羅山以上,皆在深溪峻嶺之間。惟知采捕麞鹿,聽商貿易;鮮食衣毛,所異于禽獸者幾希矣。番之性雖剛而狠,但見小而善疑,故無非分之求。其技善奔走,穿藤攀棘,捷于猿猱。所用之器,鏢鎗最利;竹弓、竹箭雖不甚勁,而射飛逐走,發無不中。倘使稍有知識,偶或蠢動,亦非易制也。

生番素喜為亂,茍有不足,則出山屠殺商民。然此類也,若專以威,則難搗其穴;或柔以惠,則難飽其貪。要當示之以威武、懷之以德意,駕馭有術,不敢背叛。且各社自樹其黨,不相統轄;力分則薄,較易繩束。又其俗尚殺人,以為武勇。所屠人頭,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諸高閣;以多較勝,稱為豪杰云(選錄「循環日報」)。

三月二十六日

論臺灣事

本朝與東洋持議臺灣一事,其若何情形?是華民仍然昧昧不得其實也。初是日本外務大臣瑣意西馬出使與總理衙門議定大局,相傳云:總理衙門許日本自行懲辦。其議,似固有之也。然所許,恐僅屬敘晤間偶及之而已。蓋觀于橫濱西字日報,則準許之議皆杳渺無憑;即此,已可見也。然而準他國興大師來犯我外藩者,豈有不以明約載記之理乎?故以實揣衡之,則大師征伐臺灣之許,系屬子虛。即有準行懲辦,系屬口頭言語;其議蓋未有成約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岳西县| 义乌市| 潞城市| 江口县| 富阳市| 理塘县| 东乡族自治县| 军事| 红安县| 抚宁县| 宁远县| 镇远县| 卓资县| 廉江市| 永州市| 上蔡县| 蓝田县| 如皋市| 昭平县| 右玉县| 麻阳| 综艺| 昌都县| 犍为县| 盐山县| 万源市| 温州市| 交城县| 揭阳市| 巢湖市| 博乐市| 修武县| 锡林浩特市| 韩城市| 二连浩特市| 托克逊县| 汶川县| 布尔津县| 奉新县|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