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上(1)
-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9 09:28:31
東洋來報
論臺灣征番事
再論東洋將征臺灣事
摘錄香港中外新聞
閱申報論臺灣事
再論東洋進征臺灣略
閩督李(鶴年)奏揀員請補海外要缺通判折(三月初一、初二兩日京報)
閩督李(鶴年)奏遴員請補海外水師副將折
臺灣信息
長崎來信
譯長崎郵來日報論臺灣事
譯東洋中華兩國近事
翻譯東洋橫濱西字新報論東洋伐臺灣事
記兵船事
長崎新聞
東洋回兵消息
東洋人來信(寓上海東洋游民志)
臺灣土番考(上)
論臺灣事
附述東洋事
雜聞(一則)
記東洋事
俄國欽差禁止日木雇船
臺灣土番考(中)
論臺灣生番亦有恭順可嘉事
臺灣土番考(下)
論東洋于高麗事
譯長崎新報述東洋雜事
東洋信息兵臨臺灣
記東洋假道伐臺灣事
廈門來電信
再論東洋伐臺灣事
長崎消息雜述
譯字林近報
臺灣近事
臺灣番社風俗考(一)
聞沈欽使將往臺灣論
西人郵寄臺灣消息
東洋欽使到滬
臺灣番社風俗考(二)
臺灣兵事已見公牘
論東洋近日籌議情形
論西士述東洋事
臺灣兵事續聞
論東洋與生番交爭大略
甲戌科會試題名(節取)
東洋租船
簡放臺灣欽差信息
臺灣近日交鋒情形
東洋侵臺灣中東先后來往各文牘
日本國簡放陸軍中將來華上諭
譯西字日報述臺灣事
潘欽使赴閩、應方伯回蘇
續錄香港日報記述東兵在臺灣事
又雜錄各事
論李制軍籌囗臺灣近日情形
兵部引見奉旨一道(四月十三日京報)
「牛腰」輪船傳東京未接公文信息
日本進攻生番確耗
議林華書館「東洋伐臺灣論」(附來書)(維揚崇惠堂稿)
中國發兵信息
總兵張(其光)等奏為因奸謀殺本夫身死按律懲辦折(四月十五日京報)
論東洋在臺灣構釁近略
東洋咨回總理文書
臺灣近信
津沽郵信
東洋伐生番閑談
美欽使查撤臺灣助戰人員
臺郡消息(并正回文之誤)
日本復欲購置輪船
論東洋伐生番說
東國賃船
兵船駐守臺灣
譯錄福建日報信息
廈門論日兵近狀
臺灣近事
西副水師由東旋津
華人欲購鐵甲船
四月分教職選單(四月二十六日京報)
論中國與日本形勢
臺灣近信
「士多瓦」鐵甲船式
津沽郵信
福建將設電報
麥領事致書辯前報閑談
臺灣島人至香港
西友談兵
東洋兵舶來滬
續述閩省設立電線
日本船停泊失宜
臺灣番社風俗考(十一)
譯十三日字林報論臺灣事
東船來滬情形
續述東洋兵船來滬
譯錄駐臺灣西友書
日本近信
欽使請戰
上海無兵船赴臺
譯錄東洋西字日報
譯錄香港新報
日本出示諭民
「磨申干」兵船停泊福州
譯錄日本新報
臺灣友人郵傳
打狗地方信息
京師津沽近事
新科進士授職單(節取)
臺灣近信
臺灣近信
來稿(東洋杞憂生草)
臺灣近勢
橫濱消息
西字報譯登總署移文
東洋統帶奏請增兵
臺灣續信
東洋水師不敵中國
津沽來炮
東洋水師各船
東洋陸軍不足恃
舟師梗令
東洋購備鐵甲船
廈門近信
華官諭臺灣番社示
閩督李(鶴年)奏北路副將林珠先行革職歸案審訊片(五月十七日京報)
閩督李(鶴年)奉開復大湖縣丞處分片
二月二十八日
東洋來報
昨日東洋郵來新報,傳有要事。據東洋元相太若關于二月十四日檄示該國陸路兵部及水師部之大臣曰:東洋朝廷于臺灣島上之土人,誓戰報仇。擬即行派出戰艦二艘,與今駐灣燕臺之船一艘共四船,先赴臺灣。又擬于不多時出陸路兵共萬五千名,速赴該境。此役似于本國攸關;俟再探悉細情登報可也。
三月初一日
論臺灣征番事
前日記錄東洋興師,將于臺灣生番征討報讎;華人聞之,則不禁勃然駭異焉。然追憶去年東洋先外務大臣與本朝相議大局,尚不出意計所及。先是,議經允許我國親自代為興兵征治,嗣復辭之而諉諸東洋自治焉。或以為東洋因部下之人有受虐于番人者,當時積憤,有沸然不可復忍之勢。既而靜息興師之耗費;則其忿已泄,興乓之役將因之而寢其事矣。囗度衡如是,彼既不識東人之性,又不達該國現在之內勢也。東洋內怨,通于一國也。起怨實出于改舊就新,一切苛政;而藉詞在高麗、臺灣二國人之肆辱縱虐也。其朝廷原意,欲安居容蓄;而怨萌經時一發,叛人雖幸得拔去根株,而其朝亦逼于徇順輿情,猶如法國昔人與普國尋戰以將民間貳意轉屬之于外事者。即東洋于今時,亦偪于外求紓怨之舉也;非于臺灣求釁,則于高麗下手。今高麗得免,而臺灣生番將被羅致矣!
夫臺灣一島,雖分為生番、熟番,早歸入本朝版圖;而生番之處所,亦隸在我朝之屬下焉。近島雖崇山一帶,其中分設華官駐札其西焉;而東境亦漸次以辟縣地。故本館經前說及此事,云自行征辦;雖不免于耗費,然勝于讓敵國以代行也。茲東洋之興師,其意僅在報讎而已乎?抑或尚有他圖乎?未可知也。我朝允許以自征者,不知另有何議?是在下者無以揆測耳。夫東洋與我朝并踞臺灣,其事甚不相下矣。然則是否與盟?既準履踵其地,及于報讎之心已僦,仍亦須退師而不駐焉。東洋西字之報有云:東洋朝廷,其將通島侵凌擾奪,亦非可測。噫!此何言也!我大清朝所自辟之疆土,豈有一朝甘讓之于他國哉!西人于此言,不亦失于揆情度理乎、量時審勢乎!
然則東洋之駐兵于臺灣也,已有明征矣。所望盡心于國事者,其不可袖手遠觀,自貽伊戚也!夫泰西之立規也,遇邊境或鄰國爭戰之事,未有不以重兵調發,駐札界內觀望,以備不虞也。今聞其耗如此;是役也,彼既已擬定征兵,則我國將何以處焉?前者相傳上海制造局所新造火輪大艦二只,將擬出海游歷泰西諸國;茲既有臺灣之信,則此船或可供當今勢急之需乎!夫兵船之造,本為防不虞起見也。未知管見,有當于時事否耶?
三月初二日
再論東洋將征臺灣事
昨論東洋興兵征伐臺灣之役,雖云吾華人聞之無不勃然駭異,此不過謂華民已耳。乃今聞不但民間奇異,即官場亦未有信息;今得傳聞之新報,莫不駭然而得此音耗也。夫此役關系重大,重師遽興而不先為傳知議局也,豈有斯理乎!如日本朝曾經允許;然許事于先、議事行于后,是兩國交接之常道也。
夫臺灣,中國之屬地也;西邊一帶皆封疆重地,而敵國何得進師!東邊在本屬未封之境而本屬已封之接壤,則我國時駐重兵以觀釁,藉備不虞者;揆時度勢,則斷斷不可疏于防范也。乃東洋不先行知會而遽下出師之令,是既無列國相交之誼,且又失和好之心;乘勢擅行,冀出我國之度外耳。聞前、昨二日,本處憲司與駐此之東洋領事文書往返繁多,不知相議何如。第傳聞者,尚有一端焉。見前報猶云:系為報讎出師也。又曰:實非報讎起見,僅赴該處查看而已。噫!是何言歟!聞振旅萬有五千人,而僅以「查看」為名乎?異哉!其言之不足信也。而聞此言者,則前論另有別圖之疑,其猶不可解乎!然則該領事茍實出前言,則傳聞之有此役,實無緣無故矣。蓋前此東洋先從外務大臣之請于臺灣者,緣因被枉欲征罪,報讎而已。本朝真以為愿明直曲之道,故繼許其自行征辦;是因有報只之處,而許其自行復只耳。乃今日既謂無只圖報,則本朝前許之言,固可廢矣。若茲之東洋興師逞志經往我屬地,而猥云「查看」者,是屬無故而來犯我疆界矣。此事也,似宜即乘電線傳問于東朝,請其即回報以實在情意,然后始行辦理可耳。
夫東洋之棄舊求新,矜情強辯;固其國之機事,在他國亦不能與明言。至其求新而致于見嫌于己國之民,且遂起意稱兵于我大邦之屏藩以圖輸服而兼并為塞怨計,是所謂義外之行,非王者之師也。而該國因得西式之船,效西國兵法之靈,則觀其舉動亦似懷縱橫恃勢之心矣!夫精器也,必得精手以用之。新法、新器若不熟于行用,不如仍用已嫻之舊法、舊器也;東洋人其念及此理也?且不忘其己之為國,不過區區;中國之為邦,巖巖廣大也!
本館得出師各情,惟自西報;而譯得所論者如此,亦惟藉風聞而已,且旁觀而已。抑或西字日報其或謬于傳述歟?亦未可知。而我國之操政柄者,其量力度勢,就此情形以權其輕重焉,可無疑慮也;斯天下幸甚矣!
三月初五日
摘錄香港中外新聞
日本國近有用兵臺灣之耗;現得其消息云:月之十四日,日本宰臣大招水、陸兩軍,頒諭于眾曰:『今臺灣之生番啟釁尋怨,據險負嵎;劫掠我國貨財,戕賊我國人命。茲爾眾士欲為君父雪恥、欲為死者洗冤,務宜奮勇』!當場同聲敵愾。特以戰舶三艘,立命駛赴之府;俟至之府之日,更會齊現所泊之船一艘,并速向臺灣進攻。蓋已發施號令,調撥勁兵一萬五千云。
或謂日本國君于是舉也,固有非其所欲焉;特逼于國人之切齒高麗,故移兵于臺灣為舍難取易之計耳。不知兵者,險事也。用之而勝,則御侮;用之而不勝,則取辱。以日本今日論之,姑勿言其行軍一蹶,適足以喪民命、挫國威;縱或囗持百戰不治之操,則班師之日,費糈糧、餉士卒、耗財用、缺生齒,元氣久未可服,內亂益恐日萌!圖治之要,期之于長而不期之于暫;一旦禍成既往,其計將若之何!且臺灣一島久已隸于中國版圖,使果梗命不化,胡弗先請于中國,使革其頑蒙,順其性命;亦可見其于中國得盡友誼之誠,而又不失為忠恕待人之道。故謂日本此舉,無乃計之絀也哉!
三月初七日
閱申報論臺灣事
前聞東洋征討臺灣生番,亦曾論及此事。昨聞香港中外新聞,又將此事列入報中;頃又接福建官場來函備述此舉,以為東洋人大屬荒謬!
夫臺灣,我朝版輿之地也。且生番又囗其地,化外之民也。故生番之不通王化、不服懲治,盡人而知之。不但東洋數人貿貿然往彼,自取其禍;即華人有誤入其境者,雖盈千累萬,彼亦可生噬而不恤也。所怪東洋人與彼接壤,豈有不知其情性乎!乃竟自投羅網,致彼逞烹食之常;此皆東洋之自不知機,實是生番之素行常度也。乃今東洋人不知輕重緩急、不守法度規矩,遽爾興師征討以為報仇雪恨之計,豈知已視我朝有玩于股掌之勢!所以然者,誠以臺灣為中國所隸之版圖,而生番又為中國化外之頑民耳。若因頑民而逞志報讎,則其地之良民亦連累而遭劫;有是理乎?此臺灣之人所為痛心而疾首,而閩省之民又為拊膺而扼腕者也。
然則東洋人果可操必勝之權乎?恐未必能也!因有主客之分也,更有眾寡之別也,又有勞逸之判也,且有負嵎之固也。況其地富饒甲于各口,強橫獨出此鄉;不啻豺狼,真如虎豹。果其奮力大肆憑陵,正所謂百夫決拾、萬人莫言也;此是后言,姑弗具論。第由今觀之,則東洋之篾視我朝之人,已可概見。雖曰「前有允其報復之請」,此亦中華萬不得已之衷懷,亦未有準其興萬五千大兵之意;不過為以暴易暴,以強攻強之思耳。然其中良莠不齊,賢愚不等;倘為此無人性之頑民而波及守禮信之良民,豈得為仁義之師、堂皇之舉乎?
或曰:此東洋人或因利而行之,而藉此興兵以窺伺中華邊徼之地耳。果如是言,則東洋之處心積慮,已非一日矣。而故令一、二敢死之士故入生番重地以尋此釁端,可圖此舉以借報仇之名耳,是將有不可問之心矣!因先論及之,以俟后來之情形果有當于斯言否?
三月初八日
再論東洋進征臺灣略
昨得東洋橫濱傳來西字日報,將東洋征臺灣一役有云:日本之居心,將在據臺灣囗囗囗偏囗盤踞重兵,以為己有也。蓋圖自囗以后,藉以震威島嶼之生番,不使其有傷殘逞兇之慘;庶遇彼東洋民,概能安心無懼。且曰:相傳生番所居之地,不在中國之屬下;囗列地理圖書,有明征焉。且該番所行者,中國人不與干己;中國推諉,有憑可據。然東洋與中國兩者并居一島,未免有兩屬民人雜處之累、兩國互爭疆界之患。東洋、俄羅斯兩國分踞北之撒加連海島,屢致生釁;近經已有明驗。今日本將于中國分爭臺灣,則兩國因之而不相折服以致肇釁者,其能免乎?西人之論如是也。「本國先許東洋準其親往臺灣自行征罪伐惡」;是言也,似屬實有其事也,本館前經列諸報內。乃準東洋親往報讎,而并準該國盤踞其地;是豈包括于其內乎?至于「生番之地,中國不以為在屬下,其肯舍與他國,使其隨意侵奪」;此言,吾不信也。試問:天下別有大國使鎮據一島,半余已入版圖,其余惟俟漸次教化,逐一歸服;而該國其肯袖手待別國來侵哉?實無其理矣。況我朝固儼然大邦也,可準東洋區區之小國乎?
夫臺灣之為地也,田壤沃厚、水土溫和;且地藏五金,已稱于世。厥后實為中國轄下之要省,必矣。然今之分讓于東洋,害非僅在舍失美境而已也;其所以最失計者,正如西人所言:實在于兩國預基日后釁隙之慮矣。華人在臺灣者,原皆閩人。閩人性急而悍,雖鄰村之民,亦往往有執械爭斗之患;況使閩人于東洋接壤為鄰,兩相言語、俗習皆異者,其猶能不以構釁為常事乎?然中國境內民人結恨相爭,斯則我一國之事耳,尚易于處治;非若兩國攸關之事也。以常理揆度后勢,東洋若果據臺灣生番之地,則我兩國必成肇釁之瘡痍,兩邊之患將恒出而無暇日、往來文書繁雜而無止期;兩國自此以后,難輯和睦之好矣。
夫初使東洋自行征罪,其計已左;然既許之,亦仍宜持以堅定,不使復有蠶食之圖。茲據長崎昨日之來信,知東洋之征師不日將順路逾長崎矣;且日前已雇用萬昌公司之火船名「牛約」者,以供資載兵糧之用。故征事在即,欲于東洋議局,亦宜從速不可遲誤矣!
或又曰:此役也,東洋人用師并無萬五千士之多,僅用陸兵一千、艦船三號。然此系風傳而已;且果僅用千兵須懷蠶食之謀,則與之捍御,亦未解其理之所在耳。
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