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張九齡
- 唐詩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2263字
- 2016-02-26 15:03:44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時期曾任尚書丞相,后罷相,被貶為荊州長史。張九齡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詩風清雅的文學家。他為官秉公盡職,選賢任能,直言敢諫,從不趨炎附勢,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語言簡練質樸,寄托遠大的人生理想,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之風。有《曲江集》傳世。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賞析】
自屈原開始,詩人常以花草自比。本詩以草木比興,起承轉合,一貫而就,筆力遒勁。張九齡的《感遇》寫作于遭讒被貶謫之后,本詩中詩人也以花木自喻,表達了他和蘭花桂花一樣,不肯趨炎附勢,低頭諂媚,而是忠于“本心”,追求高潔的人生理想。
第一句“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以蘭和桂兩種植物起興。蘭對桂、葉對花、春對秋、葳蕤對皎潔,工整的對偶顯出詩人的深厚功底。詩人抓住兩種花各自的特點,用“葳蕤”狀春天蘭花欣欣向榮、煥發勃勃生機之貌;用“皎潔”一詞概括了桂花的迎霜孤傲、純潔清雅。
第二聯上句對“桂華”句做了總結。“欣欣此生意”意思是說兩者葳蕤也好,皎潔也罷都顯出了欣欣向榮的生機。“佳節”暗合前面的“春”和“秋”而言,說蘭花和桂花各自在它們適當的季節開放,顯示出各自的生命特征——蘭花葳蕤,桂花皎潔。下句中“自”字,為下文做了伏筆,表示它們各自開放,不去管周圍的環境如何,它們只是盛開著,散發著各自的芳香,沒有刻意諂媚于誰。
第三聯“誰知”忽然一轉,由單寫植物引出“林棲者”。“林棲者”特指與蘭桂一樣高潔的隱逸之士。他們由于聞到了花地芳香而產生了喜愛之情。
最后一句,“草木”即蘭花和桂花的總稱。隱逸之士以蘭花桂花為同調,聞風而相悅,“草木”若有感覺也應該“相悅”,可惜“草木有本心”,無論是蘭花還是桂花,他們都有自己開花地時令,他們不因任何人的喜愛而枝繁葉茂,也不因任何人的寵愛而改變散發芬芳的時節,因為他們不會趨炎附勢地尋求誰的攀折和贊美。最后詩人點出本詩的主旨,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和蘭花桂花一樣,潔身自好,本本分分,不諂媚于小人去博得功名,追求富貴。
杜甫曾經寫詩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余,篇終語清省。”意思是說張九齡的詩語言簡練清麗但余味無窮,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并易于篇終參透其意,讀罷本詩便覺杜甫評價之公允。
【大師導讀】
曲江公詩雅正沉郁,言多造詣,體含風騷,五古直追漢魏深厚處。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本詩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詩中描寫了詩人因月光照耀,夜不能寐,通過月光相贈遙寄相思等一系列思想活動,以此來表達對遠方之人的想念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這一句將大海、明月、天涯放在“此時”這個時空交匯點上,意境雄渾闊大、靜謐遙遠。本聯中,詩人用簡單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壯麗的畫面:皎皎明月從海平面上慢慢升起,遠在天涯的人此時此刻也正在望著同一輪明月遙生相思之情。上句中,“生”字寫出了月亮的動態,平淡之中沒有任何奇崛的字眼,看似并不著力,卻意味深遠,意象遠大。這一句緊扣望月主題,接下來詩人由此生發開來,由景入情。下句為虛寫,即為題中的“懷遠”之意。本句抒情角度新穎。詩人沒有直寫思念遠人,而是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來遙想遠方親人此時此刻或許也在望月想念自己。
首聯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擒住主題,巧妙地將寫景與抒情相融合,意境深遠,也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對于飽受相思之苦的人來說,這皎潔的月光、皓皓當空升起的明月隨時都能引發出心中的愁思,因此便有了“情人怨遙夜”。情人怨的不是久久思而不歸的人,而是怨這漫長的月夜勾起了愁緒,讓人“竟夕起相思”。“竟夕”即通宵。由于明月而勾起的相思使人夜不能寐,通宵未睡。本聯“怨”字點出月夜中詩人的感情變化,上承前句的相思之意,自然流暢
接下來詩人緊承“怨”字,寫到“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整夜睡不著也許該“怨”屋里燭火通明,于是他便起身吹熄了燈火,可月光灑滿了整個屋子。他起身披上衣服,衣裳已經被晨露沾濕了。濕潤的晨露說明慢慢長夜已經過去,照應了“竟夕”二字。這兩句既有動作也有心理活動,“滅”對“披”;“憐”對“覺”,形象地描寫出詩人長夜對月,思人難眠的情景。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意為,在這個被相思困擾的不眠之夜,思念遠方的人卻無所寄托,只有捧一手月光遙遙相贈。這句從通宵難眠的無奈之中,情感為之一轉,由“怨”月光明亮惹人相思,轉為寄希望于相贈月光使遠方的人感到自己的相思之情。
然而捧滿手月光相贈并不能傳遞自己的思念,不如就此睡下,也許能夢到與遠人相聚的美好時刻。詩人以夢結尾安慰自己,悠悠情思一如月光汩汩流出,無限情思盡在不言之中,余音裊裊。
古來寫月的篇什有很多,而張九齡這篇望月懷思的詩歌,以巧妙的構思、雄渾的意境為人稱道。本詩以景帶情,情感層層深入,語言明快,余味綿長。
【大師導讀】
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已盡月之望 。……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前二句領得妙,“情人”一聯先就遠人懷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詩同此筆墨。“滅燭”一聯切自己說,跟“相思”二字轉落句,言如此夜月,不能持贈,故欲與夢為其耳。
——黃叔燦《詩詩箋注》
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余味。
——郭浚《增定評注唐詩正聲》引郭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