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非言語智慧的秘密(2)

除了動作外,姿勢也很重要,它指的是身體呈現的樣子,可以向人們傳遞某種信息。從某種角度上看,姿勢也是動作,是一種能夠向對方發出視覺信號的動作。而姿勢的種類也可分為四種,其一是從屬姿勢,例如用手托著頭休息等等,這種姿勢不帶有社交意義,只是身體的從屬動作;其二是表現姿勢,是社交中表現情緒的重要信號,例如做鬼臉等等;其三是模仿姿勢,即模仿他人的舉止,模仿姿勢具有特定的社交意義;最后是技術姿勢,例如交警指揮交通時專用的姿勢,具有專業含義。

玄之又玄的直覺和第六感

很多人可能在學生時代都有這樣的經歷: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講得激情飛揚、妙語連珠,自己卻端坐在座位上神游八極,浮想聯翩,神思不知飄向了何處。突然,老師叫到了自己的名字,并讓自己談談他剛才所講的內容。結果當然是自己啞口無言,滿臉通紅。尷尬地坐下后,心里還不免想到,老師真神,他怎么就知道我心不在焉呢?其實很簡單,老師就是憑借他的直覺知曉了你在課堂上的狀態。那什么是直覺呢?簡單地說,直覺就是他(她)解讀他人非語言暗示,并把這些暗示同語言信號加以比較的能力。所以,當你自己端坐于椅子上,作出一副認真聽講的假象,以為能瞞得了老師。殊不知,老師已從你的身體語言——一動不動的身軀、空洞的眼神中看出了你在“神游八極”。其實,不僅老師有敏感的直覺能力,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關鍵在于你會不會體悟和把握自己的這種能力,并采取相應的行動。譬如,對直覺敏銳的演講家來說,如果他發現在其演講時,很多聽眾耷拉著腦袋,雙臂抱于胸前。他的直覺就會馬上告訴他,自己的演講不成功,必須換一種演講方式,以便能吸引聽眾。

行為學家又將人的直覺能力稱為第六感,但這兩者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差別。相比于直覺,第六感頗具預感的色彩。可能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做過的夢境在現實中果然發生了;到一個從未去過的新的地方,卻發現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在別人尚未開口時,已知道他將說什么;預見會碰到某人,果然如此;在災禍到來之前有不適的生理反應,如窒息感、乏力等。其實,這就是那玄之又玄的第六感。為什么人會產生第六感?到目前為止,行為學家和醫學家也沒有找到具體的、令人信服的依據。一般來說,女性的第六感往往要比男性敏銳得多。例如,當一個丈夫向自己的妻子撒謊時,不管他的謊言如何完美,如何地天衣無縫,妻子輕輕一句“你在撒謊”,便可讓丈夫所有的謊言原形畢露;而大多數妻子則在很多時候可以蒙蔽丈夫的眼睛,蒙混過關。所以,常常會聽見男性說,女人的第六感太神奇了。的確,女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測謊”能力,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接受和捕捉各種細微的、轉瞬即逝的非語言暗示,并在大腦中將這些暗示同語言信號加以分析比較,進而作出較為正確的判斷。

有趣的是,女人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具有這種超常能力。因而當丈夫問她為什么知道他在撒謊時,她會笑著說道:“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第六感告訴我,你就是在撒謊。”可見,企圖對女性撒謊的人要注意了,最好趕緊打消那種念頭。因為女性有一種特別的“測謊儀”——第六感,它會戳穿你所有的謊言。

天生的、遺傳的還是學來的

近些年來,身體語言學在西方方興未艾。相應地,關于身體語言的來源也逐漸引起了很多行為學家和傳播學者的重視,他們中的不少人為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行為學家認為,身體語言是通過人的后天學習而獲得的,還有一些行為學家則認為身體語言來源于遺傳,而很多傳播學者卻認為身體語言是人天生的一種能力。

面對如此眾說紛紜的局面,德國科學家埃布爾和埃克曼以盲人和聾啞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些特殊人群的觀察、研究,他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身體語言肯定不僅僅來源于人后天的學習,因為盲人和聾啞人不可能通過視覺渠道或是聽覺渠道來學習身體語言。與此同時,這兩位科學家還通過人類對類人猿和猴子特別親近感的研究,發現這樣一個道理:遺傳或天生的確是人獲得身體語言的重要途徑。比如,很多靈長類動物一生下來,就會主動靠近母親,用小嘴去吮吸媽媽的奶頭。毫無疑問,小家伙這一主動“吮吸”動作,肯定不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而只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是遺傳的。再如先天性盲童臉上的笑容,肯定也不是通過后天學習或模仿而獲得,因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經常在他們臉上看見燦爛的笑容。這就表明,“笑”這一身體語言信號同剛出生小家伙主動的“吮吸”動作一樣,也只可能是天生或遺傳的。兩位科學家的這些觀點恰與達爾文關于人的一些姿勢是天生的看法不謀而合。于是,埃布爾和埃克曼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大部分表情,如喜、怒、哀、樂等,肯定是天生的。

那有沒有一些身體語言信號可能來源于遺傳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當一個人坐在椅子上蹺腿時,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舒服呢,還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舒服呢?在沒有做這個動作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哪種方法更舒服,只有實踐了以后他才可能知道,有一種方式比較舒服,而另一種方式則非常別扭。不少傳播學家的證據表明,這種姿勢極有可能就是通過遺傳而獲得的,幾乎無法改變。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身體語言主要還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獲得,如揮手表示再見或叫某人過來,向某人做OK的手勢表示贊同或鼓勵,等等,都是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同時,很多的動作和姿勢的含義又是由具體的文化語境決定的,如男性用雙拳叩擊胸膛,在一些國家被認為是顯示男性力量的意思,而在一些國家則被認為這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切不可把僅在某一區域范圍內流行姿勢和動作的意義理解為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一樣,否則只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占卜者是如何洞察人心的

從某種角度上講,那些占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占卜者,都是善于識別身體語言的“大師”。可能不少曾經拜訪過所謂“神算子”的人在離開后,常常會這樣想:“太不可思議了,我什么都沒說,他居然連我家有幾口人,我現在的情緒狀態,以及我曾經有過哪些失敗的經歷都能說得分毫不差,真是個‘活神仙’啊!”

真的是這樣嗎?非也,雖然你沒有開口告訴占卜者自己的情況,但你的身體語言已經悄悄地把自己的相關情況暗示給了他。比如,你的嘴角后拉,面頰向上抬,眉毛平舒,眼睛變小,占卜者據此可以判定你現在肯定處于一種愉快的情緒狀態之中;看見你嘴角下垂,面頰往下拉,變得細長,眉毛深鎖,皺成“倒八字”,占卜者據此可以判定你現在肯定處于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之中;在為你具體算命的過程中,占卜者若是看見你的眉毛在上下迅速移動,他就知道你很贊同他所說的內容,據此他會沿此思路大吹特吹;如果看見你單眉上揚,他知道你在懷疑他說的內容了;如果看見你皺起了眉頭,他知道你不贊同他所說的,于是會馬上按相反的方向為你“算命”。

一份關于占卜術的研究表明,很多經驗豐富的占卜者都喜歡使用一種名為“冷觀解讀”的技巧來為自己的“客戶”算命,其準確率竟然高達70%左右。難道“冷觀解讀”技巧真的能知曉一個人的前世今生、福禍安危?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所謂的“冷觀解讀”技巧其實就是占卜者在對“客戶”身體語言進行仔細觀察、揣摩,再加以對人性的理解和運用一定的概率知識而作出的一個大概推斷。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熟悉“冷觀解讀”技巧的占卜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意識到他們能夠解讀他人的身體語言,所以就迷信自己真的擁有一雙能看見一個人前世今生的“天眼”,再加上那些算命的常客總是希望在占卜者那兒求得好運,這就使得“算命”一說更具神秘色彩。

正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說,在有心人眼中,再狡猾的狐貍也會露出它的尾巴。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同樣也可以看見占卜者露出的“尾巴”。如,有經驗的占卜者往往會戴上一副大墨鏡,說話的時候總是慢條斯理、欲言又止的樣子,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戴上墨鏡是為了方便他隨時對“客戶”進行察言觀色而不被發現,慢條斯理、欲言又止當然是為方便自己根據“客戶”的“言”和“色”來隨時調整自己的“預言”罷了。所以,下次如果你還想去“算命”的話得三思而后行了,因為你的命運不是掌握在占卜者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本姿勢源于何處

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基本溝通姿勢的具體含義,如,愉快高興的時候,面露微笑;悲傷痛苦的時候,皺起眉頭或露出怒色。令人困惑的是,我們卻不知道為什么要以這樣的姿勢來表達這些意思,以及這些基本的姿勢究竟源于何處。

隨著身體語言學的興起,行為學家通過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他們的觀點,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如點頭時,頭朝下動,這可能是一種天生的姿勢;還有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則可能是個人遺留物,也即某種一直延續到成年期的嬰幼兒行為方式,最為明顯的莫過于嬰幼兒時期的吮吸動作,從中很容易看到它與吸母乳的聯系。

嬰兒時期吸奶的時刻,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享受。它顯然給每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于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時尋求口腔舒適的吮吸動作。兒童時期,不少孩子總喜歡吸手指,青少年時期,不少孩子則喜歡咬指甲或咬筆頭。到了成年后,吮吸動作通常不再那么明顯,而是通過層層偽裝的,如一個嘴里叼著雪茄或煙斗的老人,實際上是一種隱蔽的方式含著一個嬰兒橡皮乳頭,以便讓口腔獲得嬰兒時期吸奶時的舒服感,而喜歡嚼口香糖的成人也是通過咀嚼方式來讓口腔獲得一種與吮吸類似的舒服感。除了吮吸這一姿勢可能是個人遺留物之外,搖頭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也可能是個人遺留物。當嬰兒吃夠了奶后,他的頭會向左右兩邊轉動,拒絕媽媽的奶頭。當幼兒吃夠了飯時,他也會左右搖擺頭,拒絕父母再喂他。長此以往,他便學會了用搖頭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

此外,行為學家還認為,某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可能源于原始的動物時代,如頗具進攻性的動作——露出牙齒,就源于原始的動物時代。雖然經歷了滄海桑田,但這一基本動作仍被現代人所使用,表示譏諷、進攻,或是其他表示敵意的意思。而其他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如聳肩表示別人對你說的話不大理解,不太清楚;揮手表示再見等,可能源于人后天的學習或模仿而得。

需要注意的是,語言的溝通因具體的文化語境而異,一些基本的溝通姿勢也是這樣。在某一具體的文化語境中,某些基本姿勢可能具有相同的意思,而在另一種文化語境中,它可能毫無意義,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如“OK”在講英語的國家表示贊同或好的意思,在法國,它還有“零”的意思,而在一些地中海國家,它則表示“孔”的意思。因而,外出旅游,尤其是到國外旅行時,最好不要隨便使用一些僅在本國適用的溝通姿勢,而應“入鄉隨俗”,人家怎么做,你就跟著怎么做。這可能有助于你避免很多尷尬。

隨年齡變化的身體語言

行為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不少身體語言都會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如嬰兒時期的吸奶動作,在兒童時期表現為咬手指,在青少年時期表現為咬筆頭或咬指甲,而在成年后則變得較為隱蔽,不易被發現了,往往以嚼口香糖、叼煙嘴或雪茄來代替。再如揮舞拳頭嚇人或打人的姿勢,在幼兒時期,小兒會表現得非常模糊,可能表現為舉舉手,或是用手指一下對方,而到了兒童時期,他就能作出明確的揮舞拳頭的動作。

將身體語言隨年齡的變化而漸趨成熟和隱秘化、復雜化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當屬撒謊這一動作。撒謊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人的大腦似乎裝有安全保障系統,當它接受到一些前后矛盾的非言語信息時,就會把這方面的偏差自動記錄下來,并通過身體語言暴露出來,讓對方覺得他沒有講真話。所以,當一個小孩向老師或父母說完謊話后,他會迅速地用一只手或雙手捂住自己的嘴。殊不知,這正是因為大腦接收到了前后矛盾的非言語信息,進而將這方面的偏差自動記錄了下來,并通過捂嘴這一姿勢表現了出來,從而引起了老師和父母的警覺,使他們知道孩子在撒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捂嘴這一姿勢也變得越來越不明顯了。十幾歲的孩子在說完謊話后,不再直接用手去捂嘴,而是僅用手指輕碰一下嘴唇,這就很難讓家人知道孩子是否在撒謊。而成年以后,撒謊捂嘴的姿勢就更加隱蔽了。成年人撒謊后,他可能會下意識地告訴自己千萬不能用手去捂嘴或是觸摸嘴唇,不然謊言就會被揭穿,但大腦的安全保障系統還是不由自主地讓他去做捂嘴的動作。只不過在最后時刻,他意識到了這個掩飾謊言的動作,把手從嘴或唇旁挪開,作出摸鼻的姿勢。其實,這個姿勢和小孩捂嘴的姿勢一樣,只不過成人做得更隱蔽一些罷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英山县| 夹江县| 石屏县| 东乡县| 沽源县| 徐闻县| 五峰| 睢宁县| 长寿区| 区。| 广州市| 柞水县| 古蔺县| 台江县| 徐州市| 余干县| 永仁县| 德阳市| 南木林县| 浮梁县| 崇州市| 贵港市| 鄂州市| 滨州市| 无棣县| 敦化市| 股票| 彰化县| 大悟县| 依兰县| 蒙自县| 西乌珠穆沁旗| 巴南区| 郁南县| 龙江县| 丁青县| 鹤峰县| 云林县| 利辛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