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從頭到腳說健康,透視潤澤生命的人體使用手冊(3)
- 從頭到腳談養生大全集
- 春之霖 小慈
- 4947字
- 2016-02-29 10:05:42
生氣郁悶時,人會習慣性地拍打胸脯,其實表面看是在打胸脯,實際上打的是膻中穴。膻中穴位于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于正中心的心窩處,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是主喜樂的。如果膻中穴不通暢,人就會郁悶,這對人的身體是不利的。在西醫里,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體的免疫系統,人出生以后它就會慢慢退化,所以我們要經常按摩刺激這個穴位,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第二,雙手合十。
我們知道佛家對人表示問候和尊重時,都會雙手合十。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雙手合十其實就是在收斂心包。雙手合十的動作一般停在膻中這個位置,那么掌根處正好是對著膻中穴。這樣做,人的心神就會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會閉上,因為心收斂了,眼睛自然也會收斂。
第三,按壓太陽穴。
太陽穴位于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后1寸許的凹陷處。在這個穴位下邊,有靜脈血管通過。因此,用手指按壓這個穴位,會對腦部血液循環產生影響。不光是煩惱,對于頭痛、頭暈、用腦過度造成的神經性疲勞、三叉神經痛,按壓太陽穴都能使癥狀有所緩解。
按壓太陽穴時要兩側一起按,兩只手十指分開,兩個大拇指頂在穴位上,用指腹、關節均可。頂住之后逐漸加力,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產生了這種感覺后,就要減輕力量,或者輕輕揉動,過一會兒再逐漸加力。如此反復,每10次左右可休息較長一段時間,然后再從頭做起。
第四,撥心包經。
腋窩下面有一根大筋,用手掐住然后撥動它。每天晚上撥10次,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排去郁悶和心包積液,增強心臟的活力,從而增強身心的代謝功能。
另外,對經常處于委靡狀態、有憂郁傾向的人來說,每天在上午接受日照半小時,每周到郊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對緩解抑郁情緒也很有效。
腦血管疾病并不可怕
目前,中風、腦溢血、腦血栓是腦血管疾病中發生率最高的,下面我們就一一分析。
1.中風
中風往往被認為是突然發生的疾病,實際上,中風是有很多前期征兆的,如突然無故流鼻血就是其中之一。此外,很多患者在發病前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現象,往往有下列幾種表現:
(1)麻木、刺痛或軟弱無力
這幾種癥狀如果發生在手臂、腿部或半邊臉上,多數是表示流到腦中某一部分的血液已經減少。有一位63歲的網球手發現自己突然失去了發出大力球的能力,于是去找醫生檢查,結果查出他通往頭部的兩條頸內動脈已經變窄。醫生施行外科手術將其血管中的一層厚脂肪清除后,血液運行不暢的現象便消除了。
(2)短暫的失明
這種情況也許只持續數秒或幾分鐘,它往往是腦部血管嚴重狹窄的警告信號,對這種現象不應置之不理。
(3)短暫的說話困難
“我的嘴巴好像忽然塞滿了棉花”,這是一位教師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癥狀的體會。對于這種情況,神經科醫生會給病人服藥或用手術方式將淤塞的血管打通。
元代醫學家劉完素說:“中風起病急,故屬火熱為患。火熱之成,皆由內傷,如平日穿衣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臟腑氣血虧損,陰陽失調,或招感外邪、憂思惱怒、飲酒飽食、房事不節,都會引發中風,所以要預防中風就要消除中風的誘發因素。
2.腦溢血
腦溢血就是腦血管破裂,那么為什么血管會破裂呢?體溫降低是主要的誘發因素。以前這類疾病常見于老年人身上,但現在的人每天坐在空調屋里,喝冷飲,吃反季節蔬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體溫降低。當體內溫度長年偏低,血管自然就會變硬變脆,危險也就隨時存在,這也是腦溢血開始越來越多地光顧中年人,甚至年輕人的原因。另外,腦溢血也是人體元氣不足的表現,當人體元氣充足時,血液就不會黏稠,氣能夠帶著血在人體各處運動,且末梢血管有彈性而不會脆裂,就不會發生腦溢血。
腦溢血發病比較迅速,如果能及時采取一些措施,對減少合并癥,防止病情加重十分重要。正確的做法是十宣放血。
十宣放血法就是在十個指尖放血,這個方法可以很快止住腦溢血。原理是頭部和指尖都屬于末梢,頭部的壓力太大了,通過在手這個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的壓力宣泄出去。
3.腦血栓
腦血栓是由氣血淤滯造成的。在人體元氣的推動下,血液通暢地在血管內流動,而一旦元氣不足,沒有足夠的動力推動血液上升到腦部,就會致使血液凝固在腦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所以,預防腦血栓疏通血管是治標,固攝元氣才是治本。
那么對于腦血管病,我們應該怎么預防呢?
首先要做到“三個半分鐘,三個半小時”。
“三個半分鐘”就是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鐘;坐起來又坐半分鐘;兩條腿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鐘。經過這三個半分鐘,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猝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腦中風。
“三個半小時”,就是早上起來運動半小時,打打太極拳、跑跑步,但不能少于3公里,或者進行其他運動,可因人而異,運動適量;中午睡半小時,這是人體生物鐘的需要,老年人更是需要補充睡眠,晚上老人睡得早,早上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晚上6至7時慢步行走半小時,這樣老年人晚上睡得香,可減少發病率。
其次要經常活動雙手。指尖是最容易產生堵塞的地方,平時只要我們把指尖這個地方疏通開,就能減緩頭部的一些壓力。這里教大家一個方法:用雙手指腹點擊式按摩頭部,每天2次,一次50下,這樣不僅活動了手,也可有效治療頭昏腦漲。
再有就是控制情緒,少生氣。注重飲食,多吃性溫平的食物,少吃寒涼之物,避免體溫降低,血管收縮。
健腦七法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腦是人體精髓和神經的高度會聚之處,是生命要害的所在,人的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思維、記憶力等都受到腦的控制,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養腦健腦的方法,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1.勤用腦
大腦最符合“用進廢退”的原則。科學家測試發現:勤用腦的人,大腦不易疲勞,腦神經細胞保養良好,能避免老年癡呆;而懶于用腦的人,不僅智力下降,大腦也容易萎縮和早衰。當然,在生病或者疲勞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休息。
2.節欲健腦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要生髓,通于腦,腦為髓海。腦為元神之府,腦髓不足則頭暈耳鳴,目無所視。”大腦的活動有賴于腎精的充養,節欲可養精,養精才能健腦養神,延緩大腦衰老;反之,性生活過度,則傷精耗神,未老先衰,頭腦昏沉,智力減退,精神委靡,百病叢生。
3.生活有規律
長期使大腦皮層處于緊張狀態容易導致人的早衰,所以我們平時應該避免過度的精神緊張,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娛樂,使大腦皮層興奮部位輪流得到休息,防止過度興奮而加重神經系統的負擔。
4.“健腦”鍛煉
每日清晨起床后,到戶外散步,或做保健操、打太極拳,或做氣功鍛煉,等等,可以使大腦得到充足的氧氣,喚醒尚處于抑制狀態的各種神經機制。當學習、工作疲勞時,應調節一下環境,如聽聽悅耳的音樂、美好動聽的鳥語,或觀賞一下綠草、鮮花等,這些活動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提高大腦的活動功能。
5.保證充足睡眠
睡眠是使大腦休息的重要方法。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體內被消耗的能量物質重新合成,使經過興奮之后變得疲勞的神經中樞重新獲得工作能力。
6.手指運動健腦
手托兩個鐵球或兩個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轉動,長期堅持會有良好的健腦作用。經常進行手指技巧活動,能給腦細胞以直接刺激,增強腦的活力。
7.多食補腦食物
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健腦的食物,如核桃、大棗、葵花子、黃花菜、銀耳、蓮子、黑芝麻、桂圓、黃豆、花生、雞蛋、牛奶、動物肝、新鮮蔬菜、水果等。
專科門診:
頭痛不是小病
頭痛是現代人的一種常見病癥,很多人靠止痛藥來緩解頭痛,但長期使用止痛藥會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為其他疾患埋下病根。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頭痛是因為經絡不通。在中醫看來,頭痛癥狀相同,但發病的原因不同,所以治療時要找到根源,分清頭痛的發病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如果是兩邊痛,是膽經出了問題。治療時就拍膽經。拍膽經的時間最好在子時,早睡的人可以提前一些。膽經在人體的側面,拍的時候從臀部開始一直往下就可以了,每天拍夠三百下。
頭部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經出現問題,頭痛患者可以按摩肝經。肝經在凌晨1點到3點的時候值班,我們當然不可能在凌晨1點到3點的時候起來,因此可以在19點到21點的時候按摩心包經,因為心包經和肝經屬于同經,所以在19點到21點時按摩心包經也能起到刺激肝經的作用。
后腦勺痛就是膀胱經的問題。《黃帝內經》上說,膀胱經有問題人會發熱,穿厚衣服也覺得冷,流鼻涕,頭痛,項背好像被人拉拔一樣難受,腰好像要折斷一樣疼痛,膝彎部位好像結扎一樣不能彎曲,小腿肚像撕裂一樣疼痛,股關節屈伸不靈活。膀胱經大部分在背后,自己一般情況下夠不到,所以這類頭痛患者可以找家人幫助按摩后背,或者找一個類似搟面杖的東西放在背部,上下滾動以刺激相關俞穴,疏通經氣。還可在頭部循經進行按揉或者用手像梳頭似的進行刺激,對頭昏腦漲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除了對背部和頭部進行按揉梳理外,還可以對腿部的循行進行按揉,因為膀胱經的循行深層解剖有坐骨神經,所以循經進行按揉可以緩解坐骨神經疼和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腿部疼痛、麻木等癥狀。按揉腿部時一定要加力,因為大腿的肌肉很發達。
前額痛就是胃經出了問題,和痤瘡一樣,都是歸屬于胃經的病。治療時要從胃經入手。
而左邊偏頭痛和右邊偏頭痛也是不同的,因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邊偏頭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問題,而右邊頭痛可能是肺氣的問題。治療時要分清癥狀,對癥施治。
如果你分不清自己是哪里頭痛,那么有一個治頭痛的簡便方法:泡手法。手指上的經絡全部都通頭部,手受熱刺激后就會打通經絡,通則不痛。具體方法如下:頭痛發作時,把雙手伸到熱水里(水溫以把手放進去能感覺到燙為宜),然后趕快抽回來,再放入水中,再抽回來,如此反復直到手指感到麻木,頭痛馬上就能緩解。
頭暈也是病
頭暈也是一種常見癥狀,病因復雜,按照中醫的說法,“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意思是眩暈之類的問題病因都是“風”,病位所在的臟腑為肝。因為肝屬木,木生風,肝為風臟,風氣通于肝,所以肝病可以生風,出現以動為特征的癥狀,也就是眩暈。所以說,頭暈的問題主要跟肝有關,要治療頭暈就要養護肝臟,從肝經上入手。
我們還經常說“頭暈目眩”,這里要明確一下,“頭暈”與“目眩”是兩種病癥。頭暈是感覺天旋地轉,而目眩是指眼前發黑,這兩種癥狀經常相伴出現。
中醫認為“目為心之使”,就是說如果人的心神散了,眼神也會散,就會出現重影或者看不見東西的情況。所以,如果眼睛出現了問題,一定要趕快去醫院檢查一下,因為這可能不光是眼睛的問題,可能心臟出了問題。這也提醒我們平時要注意保護眼睛,不要用眼過度,總是使眼睛處于疲勞狀態。
拔罐是治療頭痛的良藥
頭痛是現代人的一種常見病癥,是血管性頭痛的一種。很多人靠止痛藥來緩解頭痛,是要三分毒,長期使用止痛藥會給身體帶來毒副作用,為其他疾患埋下病根。
民間有個對付頭痛的土方:泡手法。具體方法如下:頭痛發作時,把雙手伸到熱水里(水溫以把手放進去能感覺到燙為宜),然后趕快抽回來,再放入水中,再抽回來,如此反復直到手指感到麻木,頭痛馬上就能緩解。除此之外,治療頭痛最好的方法就是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
風寒頭痛
取穴:太陽穴、大椎穴、涌泉穴。
治療方法:運用單純把罐法。火罐吸定后,留罐10-15分鐘。
療程:每天1次,直到頭痛痊愈為止。
外感頭痛
取穴:太陽穴、神庭穴、鳳池穴、大椎穴。
治療方法:用針刺后拔罐。針刺出針后拔火罐,留罐15-20分鐘。
療程:每天1次,頭痛止住為止。
前額頭痛、偏頭痛
取穴:阿是穴、太陽穴。
治療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留罐5-10鐘。
療程:每日1次,痛止為止。
頭痛了就刮刮痧
頭痛是一種常見病,祖國醫學歷代醫家認為,頭部經絡為諸陽經交會之處,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都上會于此。若六淫外侵,七情內傷,升降失調,郁于清竅,清陽不運,皆能致頭痛。新感為頭痛,久病為頭風。大抵外感多實證,治宜疏風祛邪為主;內傷頭痛,多屬虛證,治宜平肝,滋陰,補氣,養血,化痰,祛瘀等為主。但由痰飲,瘀血所致者,為虛中有實,應當分別莊施治。頭痛可分偏正、左右、前后、寒熱,如痛在腦后,上至顛頂,下連于項,多太陽經風郁。
無論哪種情況引起的頭痛,均與循行于頭部的經脈氣血失調,氣滯血瘀有關。因此刮拭尋找并疏通頭部和頭部對應的疼痛區域都可以緩解頭痛的癥狀。
刮拭方法
用水牛角刮痧梳子以面刮法刮拭全頭,先刮側頭部,將刮痧板豎放在發際頭維穴至耳上處,從前向后刮至側頭部下面發際邊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