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補足真陽百病消——陽氣是人體最好的治病良藥(8)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
- 春之霖 焦亮
- 4111字
- 2016-02-29 11:08:46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陰陽有和諧的一面,也有沖突的一面,這就好比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盡管感情很好,有時候還是會磕磕碰碰的。問題在于,磕磕碰碰之后如何解決,是離婚,還是和好?過去中國人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婚。對于陰陽我們也應該采取這樣的態度,以保證它們的平衡,從而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
疾病分陰陽,防治各有方
天地有陰陽之分,人體有陰陽之分,疾病同樣有陰陽之分,陰性疾病和陽性疾病的發病原因不同、癥狀不同,防治也應該有所不同。
1.陰性疾病的預防
陰性疾病一般發病慢,治療也比較慢,需要經過長期的調理才能痊愈。這種病主要由寒氣引起,而寒氣主要是從腰腿以下侵入人體,人在受到寒氣侵襲的時候,就會肢體蜷縮,禁錮以及手腳僵硬,伸屈不暢。
根據陰性疾病的起因,其預防應著眼于保暖人體的下半部,尤其是腳部做起,所以說“人老從腳而始”。從現在醫學來看,天冷時,人的胃腸消化功能就會比較脆弱,同樣食物在低溫環境下也會比較容易變涼,因此一些原來就患有腸胃疾病的人,癥狀會變得多發而更加嚴重。即使是以前沒有腸胃疾病的人,這個時候也很容易免疫力低下,胃痛發作,或者腰部受涼,導致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
所以,預防陰性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堅持每天用熱水泡腳,然后用手指搓揉腳跟、腳掌、腳趾和腳背,非常容易手腳冰涼的人或者關節炎患者,還可以在睡覺時將腳墊高,以改善血液循環。
2.陽性疾病的預防
陽性疾病與陰性疾病恰恰相反,陽性疾病往往屬于急性病,發病快,治愈也比較快。這種病主要由熱氣引起,而熱氣多是通過人體上半部侵入人體的,表現為肢體舒張、腫脹、活動遲緩、筋骨不適等癥狀。所以,夏天的時候,應該注意給頭部降溫,保持頭部的清醒。特別是高溫天氣運動勞作后,頭部血管擴張,一定不要用冷水沖洗,否則可能會引發顱內血管功能異常,出現頭暈、眼黑、嘔吐等癥狀,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顱內大出血。所以,應該“以熱治熱”,及時用熱毛巾擦汗促進皮膚透氣。
中醫認為,人體就像自然界,無論體內陰氣過盛還是陽氣過盛,都會導致疾病,所以要想健康,陰陽調和就非常重要。所以應該把人體的陰陽調和作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法則,堅持合理的生活習慣,調攝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各個方面,這樣才能夠強身健體、預防百病。
亞健康是輕度陰陽失衡
“亞健康”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那么,什么樣的身體狀態是亞健康呢?按照醫學界的說法,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因為其表現復雜多樣,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化診斷參數。
一般來說,如果你沒有什么明顯的病癥,但又長時間處于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注意亞健康已向你發出警報了: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等。處在高度緊張工作、學習狀態的人應當特別注意這些癥狀。
亞健康狀態下,人體雖然沒有發病,但身體或器官中已經有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的存在,這些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就像是埋伏在人體中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或是潛伏在身體中的毒瘤,緩慢地侵害著肌體,如不及時清除,就可導致發病。
其實,亞健康和疾病都屬于人體內部的陰陽失衡狀態,只不過亞健康是輕度陰陽失衡,而疾病是重度的陰陽失衡。但是,如果身體內的“陰陽”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就會從量變發展到質變,也就是說身體就會從亞健康狀態轉化成生病狀態,這時候再加以調治,就有一定難度了。
按中醫的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氣必虛”,就是說在正常的狀態下,如果陰陽處在一個很平衡的狀態,即使遇見了大風大雨異常的氣候變化,也不會得病。但如果外受風、寒、暑、濕、燥、火,內受喜、怒、憂、思、悲、恐、驚,讓人體自身的正常狀態被打破,這些伺機而動的致病因子就可能從10個變成100個,100個變成1000個……當它達到一定數量時,就可能侵害人體健康了,而此時人體正處于亞健康狀況,防御水平很低沒辦法抵抗,自然就生病了。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亞健康了,就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陰陽平衡,使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防止疾病的發生。
上火了,說明你陰陽失調了
你愛上火嗎?嘴里長了小泡、潰瘍,牙疼、牙齦出血,咽喉干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干燥……所有的這些都是上火的表現。雖然都是小病,卻讓你寢食不安。我們不禁要問:現代人的火怎么就那么大呢?
其實,人體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正常意義上說來火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必需的,超過正常范圍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于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實火。另一種情況是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
其實,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外感火熱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待的時間過長,然后體溫也會升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癥。但一般來說內生的火熱情況比外感火熱多。比如現代人壓力變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內生火的因素要大得多。可見邪火還是由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認為:人體生長在大自然中,需要陰陽平衡、虛實平衡。而人體的“陰陽”互為根本,“虛實”互為表里。當人體陰虛陽盛時,往往表現為潮熱、盜汗、臉色蒼白,疲倦心煩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上火”的癥狀。此時就需要重新調理好人體的陰陽平衡,滋陰降火,讓身體恢復正常。
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吃點藥或者自我調節一下就可以了。實際上上火有的情況下不太嚴重,通過自我調節可以讓身體狀況恢復正常,但是對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防治上火呢?方法很簡單:
1.陰虛火旺類應滋陰降火,滋陰為本,降火為標。提高睡眠品質、切忌日夜顛倒。飲食清淡也是非常必要的。高熱量食物會提供火氣,上火時不宜多吃水分低的食物,如餅干、花生等,要以蔬菜、清湯等低熱量飲食為主。多做一些中低強度的運動,如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等相對靜養的運動方式。
2.如果是實火,就要用清熱、降火的瀉法。當把火驅逐出身體后,人體陰陽也就平衡了。飲食上,可以多吃苦味食物,多吃利濕、涼血的食物,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鮮水果和鮮嫩蔬菜。千萬不要吃辛辣食物,酒也盡量不要喝。
維護陰陽平衡,“中軸”才是關鍵
《黃帝內經》認為,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和根源就在于陰陽的矛盾作用,生命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就是“陰陽平衡”;而人作為生命有機體,也是陰陽的共同復合體,只有身體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百病不生。
那么,怎樣才能維護陰陽平衡呢?實際上方法有很多,但最關鍵的則是腦、脊椎、脊神經這三個人體的“中軸”。其中,腦是人體的生命中軸,像司令一樣負責決定指令的;脊椎是人體的身體中軸,像副司令一樣負責“承上啟下”,把腦的指令“告訴”給各個器官和組織去“執行”;具體信息的溝通和指令的傳達,就要靠脊椎所保護的內部脊神經來完成。
在我們陰陽復合的身體里,關于腦的生命決定性,相信對大家來說已經不言而喻了,但脊椎的關鍵性作用,恐怕大家還有些陌生或模糊。就拿我們已經認識了的脊椎形態(即生理彎曲)來說,如果它該凸的地方都凸了,該凹的地方都凹了,我們的身體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如果這些本該有的凸凹沒有凸凹,氣就不能順著脊椎的自然角度上來,脊椎對臟腑機能運作的操控也會失調,我們的臟腑便會有不正常的疾病發生,從而是我們身體陰陽失調。此外,我們的神經傳導、血液輸送的路徑,也都是隨著脊椎而發展的。一旦脊椎偏離了正常位置,即我們身體中軸發生變化,這些傳導與輸送的路徑就會隨之進行移位,同樣會引起了五臟的不協調,使身體陰陽失調,疾病自然就得逞了。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大樹,那么,脊椎作為身體的中軸,就相當于樹干。我們的頭、頸、肩膀,如同樹枝一樣,與脊椎這根主干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嚴格來說,頭部甚至可以認為是脊椎的延伸,因為頭和脊椎從我們還是胚胎那么小的時候就已經連為一體、共同生長,所以脊椎的姿勢會直接影響頭部,頭部的活動也直接影響脊椎,影響全身功能。
事實上,無論是養骨,還是養生,陰陽平衡都是始終要堅持的理念,它包含著養骨與養臟腑之間的平衡、飲食與運動之間的平衡、養生與養心之間的平衡等等,是我們健康之根本。只有達到這種平衡,才能夠讓我們身體的正氣自下而上提升起來、由內到外地散發出去,使我們保持住最健康的狀態。
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
按照《周易》的陰陽原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比較而言,練動功的,動則生陽,可以增強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練靜功的,靜則生陰,可以降低人體的消耗,人的壽命也相對較長。只靜不動是錯誤的,只運動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對。正確的養生方法應該是動靜相兼,剛柔相濟。
這是因為,神屬陽,在生命活動中易于動而耗散,難于清靜內守,務須養之以靜;形屬陰,易靜而難動,故養形以運動為貴。所以,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兼修,形神共養,才能使體內氣血流暢,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動養,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騎車等。
靜養,包括:靜坐、睡眠、閉目養神、打太極拳等。
偏于動養還是偏于靜養,應因人而異。陽虛者應以動養為主,但不可過于劇烈;陰虛者應以靜養為主,但也必須配合動養。總的來說,腹圍不大、血脂不高、膽固醇不高,沒有這方面遺傳因素的人,可以靜養為主、動養為輔;反之,腹圍大、血脂高、膽固醇高,有這方面遺傳因素的人,就應以動養為主、靜養為輔。
對老年人而言,靜比動更重要,讓自己真正安靜下來,比讓自己真正動起來要難。很多老年人晨練時以為只要拼命跑跳,運動劇烈就是最好的鍛煉。這樣顯然錯了。老年人運動,不可驟起,不可驟停。翩翩起舞,緩緩結束。以渾身微汗、快意為鍛煉適度的標準,過汗易傷陽氣。老年人陰、陽之氣都須慎重保護,過靜,也許適合極個別老人,但從整體而言,老人一定要靜動結合,靜多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