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腦就愛找借口(5)
- 每天學點怪誕行為學大全集
- 白雯婷編著
- 4887字
- 2016-02-26 10:32:09
有心理學家對此做了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男性中形型人略多,而女性中色型人稍多。從年齡段上進行分析,二三十歲的女性中色型人居多,尤其是三十多歲的女性,色型人的比例達到70%??梢姡赡耆酥猩腿说谋壤^高。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日常所見的事物對大腦的發展會產生刺激,而現代社會中,我們生活的色彩遠比以前要豐富得多。身處色彩繽紛的世界中,人對顏色也會變得敏感,色型人也因此增加。
在實驗調查過程中,心理學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假如一個人的主要工作是繪制色彩豐富的圖案,那他與顏色相關的細胞一定相對發達。而長年看某種特定形狀的人,對該形狀產生反應的細胞自然發展迅速。
可見生活環境和自身經歷,也會影響我們大腦對色彩和形狀的敏感度。其實,對環境作出反應的這種大腦系統,并非人類的專利。有實驗表明,在正常環境中喂養長大的動物,對各種光的刺激作出反應的細胞均得到發展。在豎條紋的房間中喂養長大的動物,只有對豎條紋作出反應的細胞得到發展,而對橫條紋作出反應的細胞幾乎不存在。
這樣就是為什么生活環境相同的人,比如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不分男女,多屬于同一類型。因為生活環境相同的人,常??吹降亩际且粯拥念伾托螤?,對顏色和形狀產生反應的細胞發達程度也大體相當,從而產生了對色彩或形狀相類似的偏好。
那么,我們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影響了我們對色彩和形狀的感知,那么反過來,對色彩或形狀的感知,又會對我們自身的成長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色型人和形型人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很多心理學家進一步研究了這兩類人的性格差異。
德國精神病理學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kretschmer)在性格分析研究領域頗有建樹,而他的學生們則對色型人和形型人的性格差異進行了研究,并搜集到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容易受形狀影響的人不善言談,社交是他們的弱項;而容易受顏色影響的人,性格開朗,善于交際。
但是,也有持相反意見的,認為色型人趨向內向,神經敏感,形型人你性格爽朗??傊?,不同的實驗方法,總會帶來一些結果的差異。對于這個復雜的問題,我們也不必要深究。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原理,并能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義地去提高對色彩和形狀的感知,尤其是對幼兒的培養和智力開發過程中,躲讓孩子接觸五顏六色的東西,多給孩子玩不同形狀的玩具,這些都有利于刺激他們大腦對色彩和形狀的感知,促進智力的發育。
我們如何做到一目十行
我們用“一目十行”來形容一個人讀書的速度之快,那么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怎樣做到“一目十行”的嗎?如果我們沒有每一個字都看清楚,又是怎樣做到將字里行間的意思融會貫通的呢?這就涉及到感知心理中的脈絡效應了。而脈絡效應可以加快我們的閱讀速度,同時,也可能讓我們忽略細小的錯誤。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下面一個小朋友和媽媽逛街購物后寫下的日記:
7月3日 晴
今天,和媽媽一起去西單和王井府買東西,我特別喜歡王井府,王井府很熱鬧,我們買了很多東西,下次媽媽再去王井府,我還跟她一起去!
看完這篇日記,可有發現異常之處,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沒什么異常。那么,請再仔細看一遍。實際上,“王府井”寫成了“王井府”。但是,很多人都沒有看出來。一般都是注意力特別集中的人,才能發現這一錯誤的。
為什么連續幾處的明顯錯誤,還是沒引起讀者的注意,一目掠過了呢?這是因為讀文章時,大部分人都會跟隨文章的脈絡推測下面的內容。受到前面“西單”的影響,人大多會推測后面并列的也是地名,于是對后面的內容只是大體瀏覽一眼,便估計就是“王府井”。所以,就不太容易發現其中的錯誤。這正是“脈絡效應”,讓我們自以為然。
除了文字認知存在脈絡效應,圖形和聽覺等認知也存在脈絡效應。例如,如果單純地把○和△羅列起來,我們看不出它們代表什么。但如果勾勒出臉的輪廓,我們就能看出○是眼睛,△是嘴巴。單獨把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畫出來時,如果畫得不夠生動形象,有時別人看了也難以識別??墒牵绻劝岩粡埬樀妮喞嫵鰜?,再把器官安放在臉上適當的位置上,那么即使畫得不太形象,我們也能迅速認出這是眼睛那是鼻子或耳朵。在這里,臉的輪廓也是一種脈絡,它可以幫助我們一眼識別眼睛、耳朵和鼻子等器官。
脈絡效應的“威力”相當強大,我們很多人不知不覺中都在受到它的影響。比如,我們常常將手寫的“13”和“B”混淆,而只有與前后文相聯系,我們才將二者快速識別。又比如,寫電子郵件時,我們寫完一般都會回頭檢查一遍,以確認沒有錯別字和丟字漏字??墒?,通常都很少發現錯誤。其實,這就是受到脈絡效應影響的結果。
事后發現時,對于因自己的疏忽大意犯的錯誤,我們也許會感到悔恨和氣憤。但是,其實不必大驚小怪,這只是我們認知系統的特性之一,而且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脈絡效應對認知的影響,也提醒我們“一目十行”要視情況而定,需要仔細閱讀的文章、文件,或者在做文字校對工作過程中,為了確保更高的準確率,我們便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而應該一字一句地細心閱讀,才能盡量避開脈絡效應的影響。
為何我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看人、看事還是看景,經常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就是說,在現實環境中(相對于夢境),我們會突然感到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某種畫面或某些事情。在心理學上,這種體驗被稱為“既視感”。
看過《紅樓夢》的人,應該都記得其中寶玉與黛玉第一次相見的場景:
寶玉看罷,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里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未為不可。”
寶玉在黛玉身上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經歷其實幾乎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有些人即使第一次見面,卻莫名地覺得親情和熟悉,仿佛已經認識很久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不是真如一些人所說的存在前生往世呢?
關于這種體驗出現的原因,前生往世我們無法做考究,倒是醫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下面一些解釋的理由,可以解開心中的疑惑。
首先,似曾相識源自大腦的錯誤儲存。
醫學上對“似曾相識”有這樣一種解釋:每個人的大腦都會有一個記憶緩存區域,當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會把這些記憶先放到緩存區里面。但有的時候,大腦會把這些記憶儲存到錯誤的地方——歷史記憶區。于是當我們看著眼前的事情,就會感覺自己好像經歷過一樣。尤其當我們疲勞的時候,這種現象更容易發生。
其次,似曾相識是過去的記憶惹的禍。
心理學家認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我們接收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事情很多很多,有的我們會刻意記下來,但有的我們卻不會在意,這些記憶就變成了無意識的記憶。而當我們面對新的事物和情景的時候,這些事物會刺激我們的儲藏在大腦里的一些記憶,讓我們曾經經歷的記憶與現狀進行匹配,于是,似曾相識的感覺便產生了。
再次,似曾相識是現實與虛擬信息的產物。
有一些心理學家也認為,我們未必都真的經歷過那些“相匹配”的事情。但是,我們做過相匹配的夢,看過相匹配的小說、電視、電影,它們通過各種虛擬的場景,給我們提供“相匹配”的信息。于是,當我們在面對一些與這些虛擬信息相符合的場景的時候,便會突然想起我們忘記的夢,或者是忘記的小說和電視電影的情節。這樣,便產生了似曾相識的錯覺。
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些經常在外旅游的人、喜歡電影小說的人和想象力豐富的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生活中會來得更加頻繁。因為他們的信息來源要遠遠比其他人多。
除了以上這些人容易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有關研究結果還發現有以下特點的人,也較其他人更容易產生似曾相識的情況。
一方面,情緒不穩定的人更容易出現似曾相識的現象。這是因為與情緒相關的記憶我們會更容易記住。所以,曾經的戀人在很多年后,還記得分手前說過的話、經歷的事,甚至連一個動作也那么歷歷在目。
另一方面,青年人和更年期的人,相對于年幼和年老的人,更容易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和人體的內在狀況有很大關系,由于內分泌劇烈變化,情緒不大穩定,記憶也就變得活躍起來,那些無意識的記憶,不需要去想,就可以深刻地映現在我們的大腦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過于強烈、過于頻繁的“似曾相識”并不好,它意味著儲存記憶的腦細胞正遭受著強烈刺激,而這很可能是癲癇的前期癥狀。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要細心體察自己的情緒和感覺,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當出現奇怪的感覺時,可以科學地給自己一個解釋。就像對待似曾相識的感覺,既不要將其說得玄乎其玄,也不要忽略其存在,如果過度出現這種感覺,及時地咨詢有關心理專家,是最安全的做法。
為什么說視覺并不可靠
俗語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句的意在告誡人們道聽途說的不要相信,很可能是虛假的;只有自己親聽所見才是真實可信的。不可否認,眼睛是人的感覺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但眼睛看見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
視覺是一個生理學詞匯。光作用于視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其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后便產生視覺。人們感知到的很多信息都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而人的心理通常會干擾視覺的正常工作。據統計,在五官中,視覺獲得的信息占80%以上。視覺獲得的信息并不可靠。
和平小鎮發起巨大洪水,鬧市里走出噴火惡魔?這難道是好萊塢大片提前泄露的片花?且慢,旁邊的情侶笑得沒心沒肺,孩子們在悠閑地吃冰淇淋!這就是街頭立體畫家們開的一個個以假亂真的視覺玩笑…
藝術學院畢業的尼森,尤其喜歡壁畫,他在世界各地臨摹和研究壁畫。整整兩年,他每天畫足八個小時。有一次,他在街上碰見一位街頭畫家,在意大利他們被稱為madonnari,就是到處旅行和自由生活的流浪藝術家。
節日里,madonnari會在步行街或公眾廣場用彩色粉筆創作圖像,靠捐贈和傭金生活。那個畫家看見了尼森的素描本,問他可不可以幫他畫一個天使,因為他想去喝杯咖啡。從壁畫刷子、油畫刀到粉筆頭,尼森轉換得很自然。
就這樣,尼森加入了Edgar Müller的工作小組,每天工作12小時,連著7天,他們用彩色粉筆或者顏料,在公路上繪制的一幅巨大的作品。為了喚起人們對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視,再現了以假亂真的冰川溶解崩裂的場景。他們精準入微地按照透視邏輯,在街道廣場或者墻面上勾擦揉抹,就能得到絕對真實的立體效果。
Edgar通常會躲在一旁偷看因為疑惑而裹足不前的孩子,或者猶猶豫豫臨淵收腿的成人,這些真實可愛的瞬間讓他覺得在烈日下工作了整個星期是值得的。
3D街頭立體畫是一種極具視覺沖擊的變形藝術,藝術家們希望用絕對真實的假象,提醒人們看待事情需要多種角度。由此可見,視覺也會騙人的。例如,警察在進行犯罪調查需要詢問目擊者時,目擊者的敘述有時也會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影響。有人認為自己看到的人與兇犯非常相似,也許他并沒有看清那個人手里拿著什么,卻會認定他手里拿的是兇器。因此,有些證人的證詞反而會將案件調查引入歧途,這也說明人是可以通過想象來制造印象的。
在實際生活中,人的視覺往往產生錯覺。產生錯覺的原因,除來自客觀刺激本身特點的影響外,還有觀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機制現在尚未完全弄清。來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與我們感覺器官的機構和特性有關;來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們生存的條件以及生活的經驗有關。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很多錯覺,如不用理智來精細推測,用開放的心胸來包容,往往會被表面現象迷惑,將錯就錯,甚至哲學家也不例外。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地快,可是后來伽利略的斜塔實驗證明他是錯的??鬃蛹词贡环顬橹袊氖ト藚s也不能避免。因此著名靈魂樂手馬文·蓋在上世紀6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告誡人們:我們應該只相信眼見的一半。
我們往往說“一見鐘情”,其中說明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其實是十分模糊且第一印象的。我們對于一件事物的認識,一般上一開始只是對視覺信號進行模糊處理,即只對信號進行輪廓辨認和處理,也即只辨認主要特征。比如人或動物或物體;動的或靜的;大或?。贿h或近;男或女;高或矮等等特別明顯的差異進行甄別。我們只有在多次接觸或引起注意的時候才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的東西。這就造成我們被第一印象所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