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懼者生存:常青企業的永恒法則(1)
- 只有危機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
- 王非庶
- 4825字
- 2016-02-16 11:23:54
海爾——“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1996,海爾的第一代“小小神童”夏季洗衣機驚世而出,一舉打破了常人夏季手洗衣服的習慣,創造了洗衣機銷售的淡季神話。然而,好景不長,一位上海用戶因為“小小神童”洗衣機塑料進水孔處一個“毛刺”劃傷了小手指而投訴媒體,對海爾的售后服務和產品設計提出了疑問。她投訴文章的題目是《海爾怕什么》,可謂意味深長。
小小毛刺,使收到文章復印件的楊綿綿總裁心里沉甸甸的:海爾到底哪里有毛刺?海爾到底刺傷的是用戶的手指還是一大片關心海爾的人的心?《海爾人》在頭版三續三期發表述評,題為《我們怕什么》,文中說:“集團16年來一直保持高速、穩定的發展勢頭,面對國內外強勁的競爭對手,我們從未怕過;面對無序的競爭,我們從未怕過!我們究竟怕什么?張首席多次指出:‘我們唯一害怕的只有我們自己!’……在我們周圍,既有看得見的毛刺,又有看不見的毛刺,最可怕的就是看不見的思想上的毛刺。”“從洗衣機‘毛刺’的追蹤過程中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物質文化有毛刺,是制度文化出了毛刺;制度文化有毛刺,是觀念上有毛刺。”
2000年11月25日,在集團高級管理人員OEC互動培訓會上,張瑞敏又以“毛刺”事件為例,再次對高級管理人員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我們到底怕什么?管理人員一一發表看法,有的干部能夠談出怕什么,有的干部大話連篇,其實就是根本什么也不怕。張瑞敏對談不出怕什么的干部進行了嚴厲批評,并指出:
干部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
在海爾,管理干部平均年齡只有26歲。對此,張瑞敏既高興,但同時也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他說:“海爾管理干部平均只有26歲。這個年齡,特別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敢打敢拼,但畢竟剛出校門兩三年,在海爾又一帆風順,容易麻痹與自滿,認為天下太平了,什么事都很簡單,不在話下。當這種情緒匯聚起來,形成一種氛圍,一旦遇上風流,就非常危險了。”
鑒于這種情況,張瑞敏提議,海爾的高層管理干部都必須研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溫毛澤東在1944年的“小勝即驕,大勝更驕,一次又一次吃虧”和黃炎培的“極勝而衰”的教誨,保持清醒,增強危機感,上下攜手同心,選出“周期率”的厄運。
由此,張瑞敏制定了海爾的生存理念: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1995年4月9日至12日,張瑞敏、楊綿綿帶領下屬三個企業的負責人一行八人去看了蘇北的“春蘭”和蘇南的“小天鵝”。大家感到最震動的就是這兩家企業的危機意識。“春蘭”的干部職工當年春節只休了三天假,從初四上班到4月,一天也沒歇過;“小天鵝”的員工最關心的是廠門口有沒有提貨的汽車在排隊,如果沒有就如末日來臨,惶恐不安。他們雖然沒有海爾的日清制度,但每天全體干部都開早會、晚會,當日遺留問題解決不好不回家,逼得科研、營銷部長不得不住在廠里,一周才回家一次。相比之下,這八人幾乎同時感到:我們的危機意識不如人家。
為了喚醒危機意識,張瑞敏給大家講述了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故事。20年前,美國GE公司把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負責人梅洛尼先生叫過去說,我們決定收購你的公司,你回去準備一下。梅洛尼先生很生氣地答道:我沒有決定賣掉我的公司。美國人撂下一句話:那你回去就等著瞧吧!
20年后,梅洛尼公司還存在,品牌還是自己的,并且家電產品已在歐洲占有相當大的份額,梅洛尼老先生這20年的日子是怎么過來的呢?
“這20年來,我就是拼命地跑,不敢喘氣,只有這樣,我的公司才避免了被別的大公司吞并。”
這是梅洛尼先生在博覽會上親自講給張瑞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上萬員工圈內很快成為議論的話題。
做洗衣機的戚生說:拼命地跑,首先要戰勝自己的惰性。駐外人員遠離集團大本營,日常行為主要靠自身素質的約束。我們在北京時,商場就這樣評價說:“外地駐北京人員中,沒有時間玩棋的只有海爾。”能源公司的學鋒說:”拼命地跑,我想也是要有目標的,沒有目標盲目地跑,也同樣會被吃掉。我想我們的目標就是既要‘人人面對一個市場,人人面對一個對手’,還要‘人人吃掉一個對手,人人贏得一個市場’。人人都做到這一點,我們海爾才能創出世界名牌。”
“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的危機意識已經滲透每一個海爾人的思維觀念之中。
基于這種“懼者生存”的企業文化理念,鄰導層要求全體海爾人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具體體現為:
(1)用戶第一。
(2)重視服務與質量。
(3)積極正確地思考。
(4)敞開心胸,樂于溝通和協調。
(5)承擔責任。
(6)樂于合作。
(7)肯定自己工作的價值。
(8)以團隊的一分子為榮。
身為海爾集團掌舵的張瑞敏深知自己身上責任重大,他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危機意識。“今天的海爾,像高速公路上的一輛車,速度非常快,風險非常大。但是你又不能慢下來,慢了就不能實現目標。唯一的就是保證方向不能出任何錯誤。這對我來說實在太難太難了!
“我在海爾與海爾一定健康發展不能簡單畫等號。你把企業做上去,你又把它做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事例不說中國,在世界上也不勝枚舉。一著不慎,企業就可能垮在自己手上。”“企業在快速發展,對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你必須不斷地超越。海爾到了今天,如果因為我超越不了自己的局限性而出問題,不會是小問題,一出就是泰坦尼克號。一般來說,我當然要學習、要思考、要提高,但隨著事業的發展,推動企業的力量越來越多,關系越來越復雜,我今后的角色應主要定位于整合,把各方面力量更好地整合在一起。”
古人云,“上行而后下效”。如果一個企業的領導者缺乏危機意識,那么整個企業的人也就很難做到居安思危,整個企業就會彌漫著一種無所謂的企業文化,這樣,企業就很難逃脫“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微軟——“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作為世界首富,全球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的微軟公司的總裁,有一句話可能更準確地表達出蓋茨心中的想法。這句話也是蓋茨非常喜歡的微軟公司文化中的一條內容:“每天早晨醒來,想想王安電腦,想想數字設備公司,想想康柏,它們都曾經是叱咤風云的大公司,而如今它們也是煙消云散了。一旦被收購,你就知道它們的路已經走完了。有了這些教訓,我們就常常告誡自己——我們必須要創新,必須要突破自我。我們必須開發出那種你認為值得出門花錢購買的Windows或Office。”
蓋茨歷來以悲觀的論調談論微軟,即使是在微軟最鼎盛的時期,他也一再強調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的時間。當微軟利潤超過20%的時候,他強調利潤可能會下降;當利潤達到22%時,他還是說會下降;到了今天,他仍然說會下降。他認為這種危機意識是微軟發展的原動力。微軟著名的口號“不論你的產品多棒,你距離失敗永遠只有18個月”,正是這種危機意識的體現。
微軟的危機感使得它找到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續創新。事實上,蓋茨一直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無論在任何場合,只要是軟件能發揮其效益的地方,他都會讓微軟顧及到。因此微軟為手表開發軟件,為電話開發軟件,電視機、汽車上也有微軟的產品。不過這些東西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大眾接受。例如微軟為有線電視網絡開發的軟件直到最近幾年開始才贏得了大量的客戶,而相應的開發工作歷時已超過了十年。
在蓋茨的眼中,每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對于微軟來說都是福音。因為利用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微軟可以通過研發新軟件的方式快速進入這些新的領域。蓋茨說:微軟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速,走到別人的前面去。
2004年5月底,當病毒和信息安全問題一再困擾電腦用戶時,微軟宣布開始出售一種可由電腦制造商預裝在服務器內的網絡安全軟件,從而正式拉開了自己進入網絡安全軟件市場的帷幕。出于對科技進步的關注,微軟從來都不缺乏市場敏感。微軟從2002年初開始不斷提升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并在2003年收購了一家羅馬尼亞軟件公司的反病毒技術,從此走上了開發殺毒軟件的道路。
開發殺毒軟件并不是微軟的強項。但蓋茨更清楚地知道,技術是主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永遠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追逐潮流的結果就是促動企業不斷設計、生產出市場需求的各種新產品。一個企業能否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成為決定該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新經濟時代,企業產品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不及時更新產品,就可能導致企業的滅亡。
計算機領域有一個人所共知的“摩爾定律”,它是由著名的芯片制造廠商——英特爾(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力(GordonMoore)經過長期觀察后,于1965年4月19日提出的。
“摩爾定律”基本定理:
1.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3.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就翻兩番。
“摩爾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準確。它印證了英特爾公司高速成長的輝煌歷程,同時,也是微軟公司持續常青發展的秘訣之一。
在微軟發展的初期,蓋茨一直是靠給大公司提供軟件產品而生存。但是當時兩大電腦生產商蘋果公司和IBM公司也在試圖研發自己的軟件,試圖借機擺脫微軟。這兩大公司的結盟,讓蓋茨感到了很大的壓力。他把新一輪競爭的目標確定在多媒體上。
“所以,我們要感到危險已經逼近,開發和研制工作必須爭分奪秒!誰控制了多媒體電腦,就可以通過全球上億臺個人電腦實行軟件控制。”蓋茨強調,“我們的目標就是必須爭創多媒體產品的行業標準!這個目標我們志在必得!”
在電腦世界,每一種產品的出現,都會經過一段激烈的競爭,然后由勝利者來頒布行業標準。在過去,IBM個人計算機確立了個人計算機標準,而微軟公司的MS-DOS確立了操作系統的標準。如果一家公司確立了行業標準,就意味著獲得了行業控制權和滾滾而來的巨大財富。蓋茨也正是基于落伍者將被淘汰的想法追求創新,追求創立行業標準。“對于多媒體的競爭,我們和對方各具優勢,現在問題的關鍵是看誰能搶在前面。”
微軟和英特爾公司兩家計算機巨擘的成功經驗,可以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同時警示競爭時代瞬息萬變,任何一個企業稍稍疏忽就將面臨著破產的可能,正如硅谷一家經營者說的那樣:“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永遠休息。”不僅僅是微軟,對于所有處于科技革命時代的企業來說,對科技潮流的把握是它們制勝的前提,持續創新是它們必須擁有的能力,也是最實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會幫助它們打破持續發展的瓶頸。
英特爾——“只有那些危機感、恐懼感強烈的人,才能夠生存下去”
世界著名的信息產業巨子,英特爾公司的締造者安迪·葛羅夫,在功成身退之時,回顧自己創業的歷史,曾深有感觸地說:“只有那些危機感強烈、恐懼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恐懼,無疑是一種不良的心志,而居安思危是使“懼”成為不懼的新起點。“懼”是審時度勢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識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業業、勇于進取的積極心志。正是在這種懼者生存的經營理念下,“英特爾”在安迪·葛羅夫的領導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的半導芯片制造商。
“英特爾”成立時,葛羅夫在研發部門工作。1979年,葛羅夫才出任公司總裁,剛一上任,他立即發動攻勢,聲稱在一年內要從摩托羅拉公司手中搶奪2000個客戶,結果“英特爾”最后共計贏得2500個客戶,超額完成任務。此項攻勢源于其強烈的危機意識,他總擔心英特爾的市場會被其他企業占領。
1982年,由于經濟形勢惡化,公司發展趨緩,他推出了“125%的解決方案”,要求雇員必須發揮更高的效率,以戰勝咄咄逼人的日本。他時刻擔心,日本已經超過了美國。
在銷售會議上,可以看到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葛羅夫。他的匈牙利口音使其吐詞不清,他用拖長的聲調說:“‘英特爾’是美國電子業迎戰日本電子業的最后希望所在。”這一刻,幾百名青年男女熱血沸騰,似乎被一個共同的命運所吸引,甘愿犧牲一切去完成一個神圣的使命:把生產出來的芯片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