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修德養性,品咂生活韻味(1)
- 南懷瑾大師開釋人生
- 史慧莉
- 4548字
- 2016-02-26 15:43:09
逃出“欺”字的怪圈
南先生在講解原本《大學》時提到“誠意”二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吧鳘殹本褪钦\心實意者最佳的涵蓋。明朝末年有位學者說,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別人欺。所以,南懷瑾先生勸慰我們說,也許人生中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辦法主控,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不能自欺,不能欺人,更不能被人欺。只有逃出這三件事,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可做到真心誠意,一切都歸于本真。
那么人們又如何了解“欺”,如何避“欺”呢?很難!自己欺負自己,其實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鉆進牛角尖,時時刻刻憤世嫉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與你為敵,其實誰又會從自己的生活中抽身,傾盡全身力氣去干涉別人的生活呢?總是在提防別人,總是害怕別人給自己的生活搞破壞,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給自己添煩惱。可是自己欺騙自己,往往是世人的通病,自以為是,眼高手低,把自己置于一個錯誤的位置,或不合時宜地扮演了一個錯誤的角色。如此這般,是別人的不幸,更是自己的悲哀。
欺騙別人則更不幸了。這樣的人時時刻刻活在謊言中,說一句謊話,要用十句謊話來彌補,可能有時候,會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是事實還是欺騙。欺負他人,更是一種怯懦的表現,恃強凌弱其實是色厲內荏。
而那些被人欺的現象,則更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南懷瑾先生這樣告訴人們,有人欺騙你,你最好可以分辨出他是出于惡意的欺騙,還是善意的謊言。惡意的要小心提防,避免被其所傷,善意的也許可以不去揭穿,讓謊言留幾分美麗。對于別人的欺負,要在心中劃出一道底線,既不要因為他人的無理取鬧而一時沖動,也不要在別人變本加厲之時步步后退。
人生總難擺脫無能為力的自欺欺人,因為每個人在給自己的錯誤找理由的時候總能說服自己。自欺、欺人、被人欺,好比人生的三重門,人們在三者之間徘徊往復,不自覺地走來走去。
如何才能逃出這三道禁錮呢?只有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南先生說,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的事”。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開不開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決定;別人心中的難題,他人的故意刁難,自己被誤解的好心善意,被施以惡言,其實都是由別人主導的,與自己無干;天氣如何,狂風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過于煩惱,也是于事無補。
人總是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所以總逃不出自欺欺人的怪圈。要活得真實自在其實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按照南先生的說法,做一個好人其實很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自欺欺人的三重門其實可以很容易地踏出,只需記?。翰灰米约旱腻e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一有過錯,就終日沉陷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任何人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只不過有人多有人少,那些多的人不要因太過懊悔而做出傻事,畢竟活著才能彌補過錯,繼而變得更幸福;其次,千萬“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也許它不是容易達到的境界,因為它需要“胸藏萬匯憑吞吐”的大器量,但人們必須如此,才能心胸坦蕩至死無憾;另外,更“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讓別人的做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原則,也不應為別人的錯誤埋單,這么做實在不是做人的“上算”。欺人的,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自欺的,真實面對現實和內心;被人欺的,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擺脫他人將你置于的窘境。但愿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心中所欠缺的東西。
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任何人也都是無知無能的,只不過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現和與人交往中都會有笨拙的表現。有些人由于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缺點,拿出勇氣去革新自己、突破自己,所以他們情愿不做事、不講話、不玩樂交際,也不愿意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如在燈火絢麗、樂曲悠揚的宴會廳里,他們很想站起來跳舞,可是怕別人笑話自己笨拙,寧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他們就越鼓不起勇氣。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言:倘要所有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最多是一個平庸的組織。所謂“樣樣都是”,必然“一無是處”,因為有高峰必有深谷。
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與人類現有的博大的知識、經驗、能力的匯集總和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不及格,包括愛因斯坦在內。一個人如果只能見他人之所短而不能見他人之所長,從而刻意于挑其短而不著眼于其長,這樣的人本身就是弱者。所以,當自己已經發現自己處于自欺欺人的圈子里,就勇敢地跳出來。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同時也活出真我,活出格調。
“唯”與“阿”的為與不為
在《道德經》中,老子曾經說過“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边@是老子在講到“絕學無憂”的學問時,提到的治學道德最高修養境界。
這句話中的“唯”與“阿”兩字,是指人們講話時對人的態度,將二者譯成白話,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但同樣一句話,“唯”是誠懇接受,“阿”是阿諛逢迎。雖然,有時說話需要婉轉,但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的,唯唯諾諾實乃小人之舉。南懷瑾先生告誡世人,老子說這些道理,并非教人們以尖刻的眼光專門去分析周圍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誤讀了老子的苦心,處處吹毛求疵,應該反求諸己,時時警醒,學習真誠不佞的“唯”,避免虛偽造作的“阿”。
在這里,南懷瑾先生套用了《韓非子》里記載的兩則有關阿諛奉承、獻媚取寵的歷史故事,借以警戒世人。
春秋時,晉楚鄢陵之戰中,楚國大將子反出任中軍統帥,酣戰之際,口中干渴,想要喝水。子反平素嗜酒如命,身邊的侍從豎轂陽知道他好杯中物,便乘機討好他,奉上一大杯酒。子反見后,既高興又擔心,說了一句:“嘻!拿下去吧,這是酒嘛。”豎轂陽不但不替換,還替他掩飾道:“這不是酒?!弊臃磳㈠e就錯順勢一飲而盡,豎轂陽又連續奉杯,使子反喝得酩酊大醉。結果由于子反指揮失誤,楚師潰不成軍,楚王也被晉軍射傷了眼睛。楚王得知內情,勃然大怒,將子反斬首示眾。與此相同的還有晉國大臣文子,文子嗜好聲色玩物,其手下一個小官吏便處處投其所好,獻媚取寵。文子喜歡音樂,他立即送上鳴琴;文子喜歡佩飾,他就奉上玉環。由于該小吏一味諂諛,助長了文子的惡習,結果文子被驅逐出宮。此二人皆是失足于身邊的阿諛奉承之中。
荀子說過:“諛我者,吾賊也?!背Q缘溃簾o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話雖嚴厲,但不無道理。接受過多的阿諛奉承,往往使自己變得麻痹大意,對方必無好心。南懷瑾先生則從另一個角度闡釋,為人處世一味地阿諛逢迎、虛偽造作,這種人也必不是好人,終將為人所不齒。花言巧語能為你帶來什么,一時之間可能令你得到賞識,可是當你沒有真才實料,不過是別人眼中的一顆小蠅而已,入不了他人的眼,被人一巴掌拍死。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學習,“阿”字訣是一定要扔的。
學習真誠不佞,避免阿諛獻媚,歷史上有一位標桿似的人物,即唐朝一代直臣魏征。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無疑是最善于納諫的封建帝王之一,而魏征也是最善于進諫和敢于進諫的名臣之一。
魏征喜逢唐太宗這一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唯唯諾諾。一次,唐太宗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碧趯@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魏征被擢升為尚書左丞,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為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實據,太宗派人轉告魏征:“今后要遠避嫌疑,不要任人唯親,以免惹出同樣的麻煩?!蔽赫鳟敿疵孀嗾f:“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么國家興亡,或未可知?!辈⒄埱筇铺谝棺约鹤隽汲级灰鲋页?。唐太宗問及忠臣和良臣的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并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碧铺诼犃艘颤c頭稱是。
魏征進諫之時,常常不顧自己的實際利益乃至名譽性命,直言進諫,決不茍且偷安、沽名釣譽。魏征死后,唐太宗對他思念不已,曾對左右大臣言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然而,魏征又過于耿直,未能深諳“曲則全”的處世藝術,因此,即便被后世稱之為一代良臣名相,最終還是難逃晚年唐太宗的積恨爆發,墓碑被砸,一段君臣佳話以此為終,讓人嘆息。
讀史學做人,我們可以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南懷瑾先生為此指點人們說,從進言的角度看,真誠不佞,即便點頭稱是,也不是唯唯諾諾;阿諛獻媚,即便自作聰明的批評,也是虛偽的變相奉迎。從納言的角度看,喜忠直,耳畔便多逆耳忠言;耳根軟,聽到的便多是獻媚之詞。由此可以看出,人們無論是為人、處世、治學、立家,即使高高在上或是淪為小小市民,都要妥善處理“唯”和“阿”的關系。如果有“唯”的真誠,不管學習還是生活都能“絕學無憂”;反之如果終日愛好“阿”,不管是被人吹捧還是吹捧別人,沒多久就要出事,生活的憂慮就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了。
側身而過,窄路間的通行訣竅
中國人時常講“道德”二字,然而它的真正含義又是什么,很少有人能清晰地去描繪。大多數人認為,能夠使人類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就是道德了。從中可以看出,道德存在著一種界限,只要大多數人認可的才可以成為道德,只令少數人感到快樂的行為規范,并不能稱為道德。南懷瑾先生曾說,“德厚信矼”是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受了教育有了知識,人們就會把道德的規范看得很嚴重,把自己以為是道德的東西,固執地抓得很牢,但是他自己以為的道德,往往很可能是錯誤的。許多人的道德修養很好,方正剛強,覺得道德是不能碰的,卻未到達通人氣的程度,也就是對人生的氣味、生命的氣息一無所知,即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沼幸欢亲尤柿x禮智信而毫無人情味,就算他的心中藏有萬千道德規范的條款,也是個愚鈍無味的人,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如此。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蹦蠎谚壬诖斯蠢樟艘环鲙熃虒W圖,卻借孔子的嘴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個人自己認為學問好,為人方正,倔強自信,但是此人實在不通人情世故,他雖然“名聞不爭”,可是“未達人心”,就這樣突然跑去以仁義道德教化別人,勉強用“仁義繩墨之言”暴露他人的缺點錯誤,無疑是讓他人難堪,而沒有讓別人受到教育。
因此應當謹記“人微言輕”。如果自己沒有知名度,勸言就會變得沒有分量,這也是人情世故的一種。南先生認為,為人處世是一門高深的藝術,但大多數人卻一生也沒有辦法領悟,無論貧富、年齡、學歷,“未達人氣”的隨處可見,名人也不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