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修德養性,品咂生活韻味(2)

聞一多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到清華大學執教前,在與人交往方面走過彎路,受到過挫折。他于1925年5月回國,暑假后就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他開始時熱情極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于他只有詩人的熱情,沒有行政工作者的練達,很快就遭到了中傷和誹謗。他于是“憤而南歸”,連衣物、書籍都沒有帶走。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學成立時,聘他去擔任外文系主任。但他還是不能適應環境,不久又離開了。他在一首詩里寫道:“我掛著一面豹皮的大鼓,我敲著它游遍了一個世界……我戰著風濤,日暮歸來,誰是我的家。” 1932年秋,聞一多應清華之聘,任中文系教授。這時他的思想感情十分痛苦。他在給朋友的信里說:“我現在最痛苦的是發現了自己的缺陷,一種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適應環境……”1933年春,應屆畢業年級請他為紀念冊題詞,他以《敗》為題,信筆揮就了一篇文字。隨后,總結過去“敗”的經驗教訓和任教的需要,聞一多決心改走一條學者的道路,他把它叫做“向內走的道路”。他擬訂了一個龐大的研究古典文學的計劃,決心在這方面有一番作為和突破,他說:“……向外發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轉向內走。”于是,他在教學之余,便把自己關在書齋里完成他那龐大的計劃,過起“隱士”的生活來。

在當時的環境,聞一多改走一條“向內走的道路”,過與世隔絕的隱士生活,實是無奈之舉。不諳世事,不通人情,的確是一種“敗”。不能融入環境,便要忍受寂寞,孤軍奮戰,生活在痛苦中。其實,不要偏執,一切看開,心胸放寬,包容萬物,一個人自然能夠融入世間游刃有余,要知道有了“容”,才有“融”。人間真正的快樂,不是自己能夠創建的,即使是“向內走”,也要懂得與人相處,懂得給予,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快樂。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愿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智者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并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么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別。不久,少年變成了壯年人,繼而又變成了老人。再后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后,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因為給予,使人銘記。少年能夠成為智者,在于他在探索人際相處模式的過程就是熟諳給予對方足夠尊重和騰挪空間的道理。所以南懷瑾先生才說,人生不是平坦大道,處世不能全憑自我。“徑行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時時刻刻懂得與別人分享,把握好自己的平衡,也令對方心感平衡,這就是大德了。切記莫把真心空計較,唯有大德享百福。拋開自己的各種固執和堅持,心內深處即是大海,幸福的感覺自會油然而生。

生命不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夏花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說為人、處世、對朋友,“信”是很重要的,就像車轱轆沒有了軸承和托架,那就根本不是車,而是破木頭一堆,還如何行走呢。南先生強調說,尤其一些當主管的人,處理事情不多想想,驟下決定,言而無信以致隨時改變,便會使部下無所適從,導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信,乃人性的底線、品格的基石,失去了信義,一切將不復存在。南先生說,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有偉大的胸襟,方能夠愛人。假使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才能同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做朋友以學習仁道,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學文”,后者就是一個人的志向與興趣問題了。

人生不能沒有誠信,離開了誠信往往就會失去幸福、機遇、快樂,下面這個例子正說明了這點。

一個健康、美貌、機敏、才學、金錢、榮譽……完美的人死去了,上帝安排他進地獄,他不服,要求入天堂,于是他的鬼魂找到了上帝理論。

上帝笑了笑,問:“你有什么條件可以進入這極樂的天堂?”

鬼魂于是把陽間他所有的東西統統抖出來,帶著炫耀的口氣,反問:“所有這些,難道不足以使我去天堂嗎?”

“難道你不知道你缺少進入天堂的最重要的一種東西嗎?”上帝并不惱怒。

鬼魂嘿嘿地笑著:“你已經看到了,我什么都有,我完全應該進入天堂。”

“你忘了你曾經拋棄了一件最重要的東西。”上帝面對這個恬不知恥的鬼魂,有一點不耐煩,便直截了當地提醒他,“在人生渡口上,你拋棄了一個人生的背囊,是不是?”

鬼魂想起來了:年輕時,有一次乘船,不知過了多久,風起云涌,小船險象環生。老艄公讓他拋棄一樣東西。他左思右想,美貌、金錢、榮譽……他舍不得。最后,他拋棄了“承諾”。但是鬼魂不服:“難道能夠僅僅因為我沒有‘承諾’,就被拒之光明的天堂而進入可怕的地獄嗎?”

上帝變得很嚴肅:“那么,之后你做了些什么?”鬼魂回想著:那次他回家后,答應母親要好好地照顧她,答應妻子永遠不會背叛她,答應朋友要一起做一番事業。后來,后來……他回想著,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母親勸阻他,他對母親卻再也不聞不問,他不允許母親破壞他的“幸福”;他和朋友做生意,最后卻私吞了朋友那一份……

上帝看著陷入沉思的他,說:“看到沒有?由于不守承諾,你做了多少背信棄義的勾當。天堂是圣潔的,怎么能容你這卑污的鬼魂?!”

鬼魂沉默了,他不是無所不有,而是一無所有,親情、友情、愛情……統統隨承諾而去。他,一個卑污的鬼魂,只能下地獄!

“下地獄去吧!”上帝說完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今天拿承諾開玩笑的人,明天就會成為地獄的鬼魂。對于言而無信的人來說,地獄不是什么遙遠的事情,他的存在與地獄相差無幾。人活一世,不可以輕易許下諾言,必須深思熟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去實現它,這是在社會立足的根本。一再違背自己的諾言,就沒有人會相信你,在別人眼里你也就成了一個十足的小人。“狼來了”如此幼稚的故事,還不足給人們驚醒嗎?

一諾千金,自己說話一定要算數,自己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去實現它。信口開河、言而無信,只會讓自己失去做人的從容與真摯,同時失去別人的真誠以待。反之,如果堅持遵守自己的承諾,往往會使人博得他人的愛戴。

張劭和范式同在太學學習,二人脾氣相投,結拜為兄弟,后來兩人分別返鄉,張劭與范式約定第二年重陽將到范式家拜見他的父母,看看他的孩子。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范式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張劭。

然而,范式左等右等,直到太陽西墜,新月懸空,仍不見張劭來赴約,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的相信他嗎?范式回答:張劭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范式一直候在門外,直至深夜時分,才見一黑影隱隱飄然而至,仔細一看,來的卻是張劭的鬼魂。原來為了養家,張劭忙于經商,不知不覺忘了二人重陽之約,直到當日早上才回想起來。可是從張劭所在的山陽到這里足有一千里路,一天之內無論如何都走不到了。為了守約,他想起古人曾說過:人不能一日千里,而鬼魂可以。于是揮刀自刎,讓鬼魂來赴這次約。

“請兄弟原諒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誠心上,你去山陽見一見我的尸體,那我死也瞑目了。”張劭的鬼魂話說完,就飄走了。而范式在趕到山陽見了張劭靈柩后,自愧張劭為己而死,也揮刀自刎來回報張劭的信義!眾人驚愕不已,后來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漢明帝聽說此事,非常贊賞二人互相之間的真誠與心意,在他們墓前建了一座廟,稱為“信義祠”。

因為誠信,所以張、范受人所尊敬。南懷瑾先生如是說,信,人之言為信,言而無信則非人。誠信,就好像是人生的保護色。一個擁有誠信的人,他的人生將發出耀眼、燦爛的光芒。詩人海涅曾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謊言會埋沒一個人的良知,讓一個人從此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而變得暗淡無光。生活中,我們需要真誠面對生活的態度。在開始追求自己的事業時,如果能下定決心,將自己的誠信心態當作事業的資本,做任何事都要求自己不違背誠信心態的話,那他在日后,即使不一定功成名就,也肯定不至于一敗涂地。反之,一個在事業征途中失掉誠信心態的人,則永遠不能成就真正偉大的事業。

戴勝鳥的悲傷與歡喜

孟子曾言:“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人生與草木度春秋一樣,有時歡喜有時愁,是那些更高的樹木遮蔽了風風雨雨,讓伏在身下的幼苗能夠茁壯成長,唯有仰望高樹,才能消解災難與困惑。“孝敬”歷來都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說法已經磨破了多少師長的嘴皮,也被人聽到耳根生繭,可依然有著它的現實意義。愛父母、敬父母,永遠都是人類情感的主題之一。

1898年5月1日,馬尼拉灣大戰剛剛開始。艦艇上,指揮員命令大家脫去衣服,準備行動。其中一位彈藥手匆匆脫下上衣時,衣服從他手中滑了出去,飄進了大海。此時,他轉身走到艦長跟前,請求允許他跳進大海把衣服撈上來。艦長沒有答應他。于是這個彈藥手就走到這艘船的另一邊,徑自沿著梯子爬下去,跳進海里,游過去抓住了衣服。當他回到船上以后,因為違反了軍令而被戴上了鐐銬。

事后,海軍準將杜威對這個案子很感興趣。因為他很想知道,為什么一個彈藥搬運工為了一件上衣,竟敢冒著生命危險去違犯軍規。

當杜威將軍找他談話時,彈藥手忍不住哭了。原來在脫掉上衣之前,那個士兵還在看他母親的照片,他還吻了吻這張照片,然后把它放進了上衣的里兜。不料,一不小心,衣服飄落到了海里。將軍噙著眼淚聽完了他的話,然后將他從椅子上扶起來,擁抱了他。隨即將軍下達了命令,立即釋放并赦免他。將軍感慨地說:“一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撈自己母親照片的孝子,在這艘艦艇上是不能被戴上鐐銬的。”

南懷瑾先生感慨地說,“孝”必須是對父母發自內心的“敬”,是一種自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情感,而不僅僅止于“供養”上,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子女要做到孝順,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這并不是完整的孝。人之面色,即其內心之真情流露,色難,乃是心難。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顏悅色為難。有的兒女在為父母盛飯倒水時總把碗或杯子“砰”的一聲放在父母面前,把父母嚇得哆嗦一下。這樣的態度,會讓父母作何感想,這樣的行為能算作是孝敬嗎?

說到“孝”的態度,南懷瑾先生講了這樣一則關于戴勝鳥的小故事:

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樹林中各種各樣的鳥類都從巢中飛了出來,愉快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它們那美妙的歌聲,給寂靜的樹林帶來了勃勃生機。可是戴勝鳥和它的老伴卻飛不出窩巢了,歲月不饒人,它們的身體早已虛弱不堪了,全身的羽毛已經變得干澀枯燥、暗淡無光,像老樹上的枯枝般容易折斷,雙眼還生了翳病看不見了。為了養兒育女,它們的精力已經快要耗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桐柏县| 通州市| 焦作市| 台东县| 金山区| 于都县| 海口市| 专栏| 霍林郭勒市| 江川县| 长治市| 金秀| 本溪市| 灌南县| 深泽县| 灵台县| 安多县| 永宁县| 巴青县| 明溪县| 兰溪市| 宽甸| 顺义区| 美姑县| 溆浦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义马市| 茂名市| 东台市| 大竹县| 诸暨市| 临夏县| 准格尔旗| 会宁县| 瑞丽市| 平原县| 本溪| 庆元县| 凤庆县|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