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吵著鬧著車可就到站了。車門一開,售票員小姑娘說:“都別吵了,該下車的趕快下車吧,別把自己正事兒給耽誤了……再吵下去車可不走了啊!煩不煩啊!”
煩!不僅她煩,所有乘客都煩了!罵售票員的,罵外地小伙子的,罵那位小姐的,罵天氣的……別提多熱鬧了!
那個外地小伙子一直沒有說話,最后他實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別吵了!都是我的錯,我自己沒看好地圖,讓大家跟著生一肚子氣!大家就算給我面子,都別吵了行嗎?”聽到他這么說,車上的人當然都不好意思再吵了,聲音很快平息下來。可誰也想不到這小伙子又來了一句話:“早知道北京人都是這么不講理,我還不如不來呢!”
這個故事總是惹人發(fā)噱,但笑笑過后又不禁感嘆,生活中就是因為有了太多的計較,所以才會變得不快樂。我們常常因為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而生悶氣,為什么老板總不給漲工資,為什么丈夫總是不理解自己,朋友為什么會在關鍵的時刻明哲保身等等,這些事情會讓我們的頭腦一下子火藥味十足。但生氣有什么用呢?毫不利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反而會讓自己的頭腦發(fā)熱,做出一些讓自己后悔終身的事情。所以當你生氣的時候盡量克制一下自己,重要的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不斷的追究誰為什么如此,傷神也傷身。當別人的錯誤加諸于自己身上,也要制怒,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或其他人;自己有了錯誤,更需制怒,不要用自己的錯誤去懲罰不相干的人。怒氣會傳染,克制不容易,無論發(fā)生什么,都要時刻謹記不要遷怒于人。這個道理就像自欺欺人一樣,鬧得兩敗俱傷。所以活著不必計算,更不必惦記一報還一報,逍遙一點,快樂一點,怨懟少了,別人舒服,自己也一樣舒服。
不入苦海,焉得無涯境界
南先生說,佛學將天地稱作婆娑世界,意為“堪忍”,人類生活其上,勉勉強強算是過得去。每一個人活著都會覺得很屈服,因為心里都有股煩惱壓抑其中,無法傾吐。有人說,如果人生是一種痛苦,那么,為了夕陽西下那動人心魄的美,我寧愿選擇痛苦。其實這也就是為某種幸福而必須忍耐一些不幸,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活著,并且忍耐著。
一位西方學者曾經(jīng)說過:“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漸給你帶來好處。”人要獲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須學會忍耐,從某種程度上說,忍耐是成就一項事業(yè)的必需。南懷瑾說,怎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個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必然“得成于忍”。因此“忍”是一個人獲得成就不可回避的路程。
在一座大山之中有座寺廟,廟里有尊銅鑄的大佛和一口大鐘。每天大鐘都要承受幾百次撞擊,發(fā)出哀鳴。而大佛每天都會坐在那里,接受千千萬萬人的頂禮膜拜。一天夜里,大鐘向大佛提出抗議說:“你我都是銅鑄的,可是你卻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對你頂禮膜拜,獻花供果,燒香奉茶。但每當有人拜你之時,我就要挨打,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聽后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鐘說:“大鐘啊,你也不必羨慕我,你可知道嗎?當初我被工匠制造時,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歷經(jīng)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點落下的刀錘……千錘百煉才鑄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難,你不曾忍受,我走過難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這里,接受鮮花供養(yǎng)和人類的禮拜!而你,別人只在你身上輕輕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鐘聽后,若有所思。忍受艱苦的雕琢和錘打之后,大佛才成其為大佛,鐘的那點錘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
其實,不光佛需要行“忍”,一切成就也都來源于忍。孔子的克己復禮是忍耐,他的思想至今在人間散發(fā)著理性的光芒,成為眾人提倡的奉行之本。劉邦在取得基本勝利后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是忍耐,終成漢高祖一代帝業(yè);項羽急不可待,最終卻是霸王別姬、飲恨烏江。韓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馬遷遭受宮刑著《史記》是忍耐。人生總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事業(yè)失敗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難需要忍耐,經(jīng)濟合作需要忍耐,人際關系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種執(zhí)著,忍耐是一種謀略,忍耐是一種意志,忍耐是一種修煉,忍耐是一種信心,忍耐是一種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于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并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轉身難。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做到的。
漢初,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貴族,后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共為漢初“三杰”。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面對老人的侮辱,張良愕然,不禁心中有些不平,但礙于長者之故,只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jīng)滄桑、心懷大志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驚訝無語,不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贊嘆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責他:“為什么遲到,再過5天早點來。”第二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贊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后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后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鉆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zhèn)洹⒆阒嵌嘀\的“智囊”。
古往今來,“忍”字堪稱眾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學。越王勾踐也罷、韓信也罷,都曾忍受過常人難忍之辱,最終渡過了難關,成就了大業(yè)。正如南懷瑾先生套用清代金蘭生《格言聯(lián)璧·存養(yǎng)》中所說的那樣,“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借以歷練自己的心智。學會忍耐,便像“退一步海闊天空”般,忍一次天便更藍,海便更寬,心也變得更加包容和寬大。生命的歷程中存在著無數(shù)的苦難,身處苦難的過程需要忍,度過苦厄的過程也要忍。忍過萬般痛苦,你的人生也就如海如山,境界無涯,成功便不遠了。
飲水如度人生,如何才能杯莫停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質的世界當中,“乘物以游心”,抱著一種超然物外、游戲人間的心理看待人生,即“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南先生進一步講解,游戲人間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讓自己的心境輕松,守住做人的本分,從俗事中解脫,不被物質所累。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yè)”,這是朱光潛先生對弘一法師的評價,也是對莊子這段話的最佳詮釋。南先生認為,一個真正修道有悟的人,可以不出差錯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獵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的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然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他不以聰明才智高人一等,反而以平凡庸陋、毫無出奇的姿態(tài)示人,他的行為雖是入世的,但心境是出世的,對于個人利益不斤斤計較;他胸襟如海,容納百川,境界高遠,仿佛清風徐吹,回蕩于山谷中的天籟之音。這是得道者容于世事的高超境界。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和尚因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還俗下山了。不到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個月,又耐不住青燈枯佛的孤寂再度離去。如此三番,寺中禪師對他說:“你干脆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里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于是這個還俗的和尚就討了一個媳婦,支起了一個茶亭。
許多人都如同這個心緒矛盾之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不決,干脆就在二者的中間做個半路之人吧。這是沒有定力者的唯一選擇,只要讓他哪一方都望到,哪一方又都達不到,才能滿足地做一個“中間人”吧。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調。以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不過老子更進一步講了該如何隨緣,那就是“頑且鄙”,意思是堅持個性且不受任何限制。但是真正到了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那一步,鮮少有人做到。
那么,怎樣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身做入世事,心在塵緣外。
唐朝李泌便為世人演繹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處世佳話,他睿智的處世態(tài)度充分顯現(xiàn)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該仕則仕,該隱則隱,無為之為,無可無不可。李泌曾寫過一闋《長歌行》,將內心對名利功績的感受描繪得淋漓盡致。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yè)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這個權力中心。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重視,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他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肅宗靈武即位之后,李泌便一直留在肅宗身邊出謀劃策,雖未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唐皇收復京師后,天下大局已定,李泌為了躲避再次遭受陷害的禍害,自動功成身退,進衡山修道。等到代宗即位,又強行將李泌召至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順其自然應了皇上的意愿,然而當時的權相元載又將他視作朝中潛在威脅,尋找名目再次將李泌逐出。不久,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次受到重臣常袞的排斥,復又離京。到了建中年間,涇原兵變,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邊。
李泌屢蹶屢起、屹立不倒、歷經(jīng)四代唐宗的原因,正在于其恰當?shù)奶幨婪椒ê突磉_的心態(tài)。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每當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走馬上任,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后,全身而退,毫不拖泥帶水,留戀凡塵。李泌已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又如儒家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yè),“藏”則修身養(yǎng)性,出世入世都充實而平靜。李泌所處的時代,戰(zhàn)亂頻仍,朝廷內外傾軋混亂,若要明哲保身,必須避免卷入爭權奪利的斗爭之中。心系社稷,遠離權力,無視名利,謙退處世,順其自然,乃李泌處世要訣。
人生究竟是什么?不過一杯水而已。上天給了每一個人一杯水,于是,你從里面飲入了生活。杯子的華麗與否顯示了一個人的貧與富,杯子只是容器,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不過在飲入生命時,每個人都有權利加鹽、加糖,或是其他的材料,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這是每個人生活的權利,全由自己決定。在欲望的驅使下,你或許會不停地往杯子里加入各種東西,但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杯中的水溶解的物質也有限,另外,無論你加入了什么,最終你必須將其喝完,不管它的味道變得有多么好喝或難喝。如此這般,當杯中物甘爽可口,你可以仔細啜飲,慢慢品味;當杯中的水五味雜陳時,就算喝不下,也要捏著鼻子下咽。許多人都希望得到前者而避開后者,然而你卻總在不自覺地給自己添苦料。該怎么辦呢?唯有順其自然,一切隨緣,能爭取則爭取,爭取不到也別去強求,是你的終是你的,不是你的,哭爹喊娘地去搶,人家也不會給你。
人生不過一杯水,不要被表面的浮華所迷惑,也不要將人生調成五顏六色,很可能它難喝至極。不妨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說不定毫無顏色的水已經(jīng)甘甜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