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漢字的前生今世
漢字是美麗的語言文字之一。無論是結構的勻稱規則,還是形象的簡約奇特,無論是音韻旋律,還是內涵深意,漢字給人的美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無法匹敵的。
神秘面紗——漢字起源的傳說
語言文字是思想的酒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由于文字的產生和發展,人類的哲學、文化、科技和歷史才得以記載和流傳至今,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面孔和靈魂。在世界文字大家庭中,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歷史悠久的文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中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漢字是中華文明之母。
漢字是美麗的語言文字之一。無論是結構的勻稱規則,還是形象的簡約奇特,無論是讀音的音韻旋律,還是字義的豐富深奧,漢字給人的美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無法匹敵的。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對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地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要學習漢字,首要的問題是弄明白漢字從哪里來,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漢字是一種獨立創造的文字,它是在經歷了相當長的原始文字階段以后,才發展為完整的文字體系的。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學者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漢字是什么時候開始形成,什么時候完成自己的體系的?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人能有個結論性的說法。
關于漢字的起源,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介于傳說和事實之間的說法,雖都不能正確解釋漢字的起源,卻也留給后人不少有益的啟示,促使人們思考、探索。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在我國陜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披著長發,留著長須,身穿獸皮,手里經常拿著一支筆。他的頭形很奇特,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畸形的頭陀,顯得聰穎過人。倉頡經常騎著毛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他把收集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里,讓毛驢馱著。后來,毛驢走到今陜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倉頡帶著這批資料,就在岐山縣住下來。他不斷地觀察天象,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后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并開始創造文字。
倉頡造出文字后,感動了神靈,神靈從天上投下糧食,夜里的神鬼也驚嚇得哭起來了。不久,倉頡受命擔任統一文字和領導文字改革的專職官員。他又作為黃帝的史官,記載史事,部族的重大檔案也都由倉頡掌管。
以上傳說,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里記述得最為全面:“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指鳥獸行走留下的痕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薄皞}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對于倉頡造字這一傳說,歷代學者普遍認為:“倉頡有可能是黃帝部族中極有影響力的巫師之類的人物。而上古時期,巫師、史官是由一個人擔任的,倉頡在這方面作出過貢獻,這樣容易讓人們把從事搜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誤以為是漢字的創造者。對古文字頗有研究的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保ㄒ浴遏斞浮らT外文談》)
傳達生命信息的結繩
在漢字起源的傳說中,“結繩說”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種說法。所謂“結繩”,是用在繩子上打結的辦法幫助人們記憶的一種方法,人們以此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務,大大小小的繩結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有人認為文字就是從大大小小的繩結發展而來的。下列兩則小故事,有助于我們對“結繩說”的理解。
魯迅在《門外雜談》里講到“字”是怎樣來的時寫道:“我們那里的鄉下人,碰到明天要做一件緊要事,怕會忘記時,常常說:‘褲帶上打一個結’?!濒斞讣亦l是浙江紹興,在浙東一帶農民請別人代辦一件事情時,常說這句話,意思是請對方不要忘記。
2004年4月11日下午4時32分,河南省新密市的鄭煤集團超化礦突發透水事故,12名礦工和技術人員被困井下。經過多方緊急營救,4月16日9時30分,12個人全部獲救。被困的礦工最后成功獲救,就是因為他們用礦燈繩打結向礦外傳遞信息。他們打了兩個繩結,一個繩結完整沒有破壞,表示“1”,一個繩結分成兩個頭,表示“2”,合起來表示他們12個人還在一起。大水把礦燈繩沖出來后,井下救援人員看到這個打著繩結的礦燈繩,并沒有簡單認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燈繩,而是朝井下人員想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從而信心倍增,加快了掘進的進度。
關于結繩記事,《周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說文解字·敘》中則說:“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彪m然沒有明確說文字的起源與結繩有關,但確實告訴我們,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結繩記事的漫長時期。但結繩和文字畢竟是兩回事,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相生相襲的,即結繩不可能直接發展成為文字。結繩只能幫助記憶或者作為表示某種簡單事務的標記,不能用來表達感情、交流思想,不能成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因此,結繩同文字還是有根本區別的。
與結繩說性質相近的還有契刻說,契刻說也是幫助記憶、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從古代文獻記述和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在創造文字以前所存在的刻木記事現象分析,契刻的目的多數是“刻其數”以備忘,有契約、憑證的性質。但契刻只能記載一些較為簡單的信息,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需要。隨著人們傳遞和記載的信息復雜程度的加深,最終被圖畫和文字取代。
從鮑超突圍看書畫同源說
在有關漢字起源的幾種說法中,“書畫同源說”是比較令人信服的。書畫同源,就是說漢字起源于圖畫。漢字是為了記錄漢語而出現的手段。一種可以用于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傳遞較多信息的手段,必須使接受信息的人和給予信息的人想到同樣的內容,寫實性的圖畫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據說,太平天國時期,清朝大臣曾國藩的部將鮑超被太平天國軍隊包圍在某地,圍城的太平軍將領是陳玉成,外號叫“四眼狗”。鮑超是一個十足的大老粗,只認識他自己的姓,慌忙中他畫了一張畫叫人送給曾國藩。曾國藩打開一看,只見紙中間畫了一個圓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寫了一個“鮑”字,圈外畫了四只狗。曾國藩看完以后,大吃一驚,知道他的部下鮑超讓“四眼狗”陳玉成包圍了,立即下令派兵去解圍。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文字起源于圖畫的道理。
漢字的起源和圖畫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從帶有文字性質的圖畫轉變為早期的象形文字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用來傳遞信息的圖畫只能識別,而無法讀出聲音,也就是說它還沒有同語言建立對應的關系,那么這時它還只是圖畫。只有當它和語言結合起來,變得可識可讀,并且它總體的直觀性經過分析,變為一形即一詞,這時我們才可以說它是文字。
“洛書”、“河圖”和八卦
在漢字起源的眾多說法中,“洛書”、“河圖”的神話傳說不可忽視。相傳在很久以前,大禹治水時,有條黃龍在洛水中搖動著尾巴在前面引路,疏通了水道。還有一只玄黑色的大龜,背部扛著青泥,跟隨在黃龍后面,遇到洼地就放下青泥墊平,又把人們居住的地方加高,那些墊得特別高的地方,就成了名山,特別低的地方就成了大川。那只大龜背部還排列著1~9的數字序列,大禹從中悟透秘密,制定了包括五行思想在內的《洪范九疇》,并按照這個排列的次序,劃分天下為九州。因負書之龜出自洛水,故該圖被稱為洛書。
大禹在黃河邊觀察水情變化時,從河中出現一個白臉魚身的人,自稱是河精,捧給大禹一塊光滑的石頭。大禹仔細研究,才知是一幅河圖。這幅河圖提供了治水中運用的地理和水文方面的知識,當然這些知識是以圖的形式描繪出來的。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于《易傳·系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并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兩幅圖來的。伏羲氏也據此畫出了八卦,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文字符號。
文字產生以前,有個過渡階段,那就是伏羲氏用來表示世界上客觀事物的八卦符號,因此八卦符號是創造漢字的來源之一。
八卦符號代表了八種自然現象。任意兩卦相疊合,就可以得出八八六十四卦,從而也就揭示了宇宙萬物的演變。八卦符號與后來的文字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用瘙椾表示水的形象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里“水”的字形是一致的,但是八卦和文字沒有直接聯系。
關于漢字起源的八卦說,著名的文字學家唐蘭的意見是很中肯的:“八卦的起源,既是巫者用算籌排列出來的方式,用來做事物的象征,就和文字無關,而且巫術的盛行,恐怕就在殷時,文字久已發生,所以八卦的卦畫,決不是文字所取代的?!保ā吨袊淖謱W》)
關于漢字起源的各種傳說,概如上述,這些雖然都不能正確解釋漢字起源,卻留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這就是:“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物?!薄豆簟す糯淖种q證的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字的創造者,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漢字構形探源——漢字“六書”理論
古代漢字的構造方法,一般指“六書”而言,六書中的“書”不是書本或者書寫的意思,而是指文字。
六書一詞出于《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首次說出六書內容的,是東漢班固承襲西漢末劉歆《七略》而作的《漢書·藝文志》,他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對六書解釋最詳盡的是東漢學者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把六書的名目和次第修正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后代學者研究和詮釋六書,在次序上主要是采用班固的說法,在稱呼上采用許慎的說法。
六書不是預先制定的據以造字的原則,而是根據漢字的實際情況加以客觀分析,總結出來的條例。這些條例的作用不完全一致。清代著名學者戴震在《六書論》中說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币馑际钦f,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后世學者多采用這種說法。
“六書”所說的六種造字方法,互相聯系、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而又各有各的特點和作用,它們是一個系統,不能把它們分裂、孤立起來,也不能把它們等同、并列起來。
畫時圓,寫時方——象形字
北宋時,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詩論文,有時也巧對謎語。一天,王安石對王吉甫說:“我昨夜睡不著,作了一條字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也是一位文學功底深厚的學者,一聽便知謎底是一“日”字??伤恢苯踊卮穑矊懥艘粍t關于“日”字的謎語去解王安石的謎底:“東海有一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這個謎?!蓖醢彩犃斯笮φf:“你猜中了?!痹瓉硭麄兇虻闹i語的謎底都是“日”。
故事中“畫時圓,寫時方”的“日”字就是象形字,“日”像太陽之形,無論哪種字體的“日”字中均有一短橫,學者們認為這一短橫指太陽發光的黑子。從“日”字的構形,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太陽的觀察十分細致,研究頗深。
象形就是描摹實物形狀的造字方法,許慎對此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睗h字里象形字不多。《說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個。漢代以后,一千多年來只造了“傘、凹、凸”等少數象形字,現在已不再用這種方法造字了。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后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種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說抽象的意義無形可象,就是具體的東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來的。用這種方法構造漢字沒法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漢字由表形向表意發展,于是指事字和會意字應運而生。
指點所示——指事字
明代李汝珍的《鏡花緣》第九十三回談到“眾才女盡歡結酒令”,其中有關于古人造字的方法:
春輝道:我說一個甘字,好像木匠用的刨子;
施艷春道:我說一個且字,像個神主牌;
褚月芳道:我說一個非字,好像篦子;
女武兒道:我說母字,好像書吏帽子;
書香道:我說山字,像個筆架;
秀英道:我說酉字,像個風箱;
小春道:我說傘字,就像一把傘;
紅葉道:我說冊字,像一座柵欄;
紫芝道:我說一個出字,像兩個筆架;
尹紅萸道:我說皿字,像一頂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