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緒論緣起與變遷(2)

  • 字海尋趣
  • 宿春禮
  • 4888字
  • 2016-02-26 15:04:57

印巧文道:我說乙字,像一條蛇;

柳瑞春道:我也說個一字,像一條扁擔。

這則酒令說到的且、非、母、山、酉、傘、冊、出、皿、乙等都是象形字,“一”和“甘”為指事字。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視而可識”是一看就能識別它是什么事物,“察而見意”就是仔細考察才會發現這個字的含義。通俗地講,指事字就是利用象征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號。例如表示樹根的“本”,表示樹梢的“末”,表示刀鋒的“刃”等。“刃”字甲骨文是在一個“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個點,指出這里是刀刃,酒令中說到的“甘”字本義為甜,在甲骨文中,“甘”字外形似口,中間一橫表示銜著的甜美事物,這一橫就是指示符號。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個獨體實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獨體實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號,或者是純粹的抽象符號。象形字的特點是“指點”,表意沒有象形字那么明顯,一般可以單獨畫出來;指事字所表示的東西是抽象的,或者雖不抽象,卻是局部的,不便單獨表示出來。用簡單的符號表示抽象的、復雜的、不能象形的意義,終究是比較困難的,于是,會意字應運而生。

院中的樹該砍嗎——會意字

從前,有一戶人家,院子中央種了一棵桂花樹,每當桂花盛開之時,香氣四溢,沁人心脾。一天,兒子放學回家后,看到父親正揮動斧頭,準備將桂花樹砍倒。兒子大驚,急忙上前制止,問父親為何砍樹?

父親放下手中的斧子,嘆息道:“這院子四四方方的,中間長著這么一棵樹,看上去好像一個‘困’字,我怕不吉利,所以準備將它砍掉。”

聽了父親的話,兒子笑道:“父親,照您的說法,如果您將這棵桂花樹砍掉,此院中就只有人了,那不又成了一個囚犯的‘囚’字,豈不是更不吉利嗎?”

兒子的回答,驅散了父親心頭的疑云,父親一邊收斧子,一邊對兒子說:“你講得有道理,任何事都要靠人去做,與字有什么關系呢?”隨后就高高興興地回屋里去了。

故事中講到的“困”和“囚”字為會意字,會意是指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以表示一種新的含義的造字方法。以上文為例,從“困”字可知種植在庭院中的樹木,由于受到空間和范圍的限制,不能自由生長,因而會意為“圍困”、“受困”中的“困”字。“囚”字則是由人在圍墻中引申出來的。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

會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第一,它所表示的意義是含混、不確定、不準確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為“日出東方”?“休”表示“人在樹旁休息”,怎么就不可以理解為“人在樹旁勞動”?第二,代詞和虛詞沒法會意,很多抽象意義也沒法會意。

秀才識字讀半邊——形聲字

“文革”時期,盛行“外行領導”,某人不學無術,靠造反起家混到某大報主編的位置,開大會作報告時,常常把“墨西哥”錯念成“黑西哥”。聽眾大笑,主編生氣地說:“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的!”這真應了我國那句俗語:“秀才識字認半邊”。

“秀才識字認半邊”,主要是對形聲字說的。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事為名,指用與事物相關的字來造字,表示新的意義,這是就形而言。取譬相成,指取讀音相近的字表示新的讀音,這是就聲而言。可見,形聲字是一種形旁和聲旁并用的造字方法。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動作;“禾”是聲旁,表示“和”的讀音。

純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是形聲字的造字素材:形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聲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會意字(如“旦”)。后起的形聲字也有用原來的形聲字作聲旁的,例如“影”字的聲旁“景”,本身就是個形聲字,“日”是形旁,“京”是聲旁。

形聲字有兩大優點:第一,它有表聲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簡單。選擇一個同音或近音字作聲旁,再配上一個合適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個新字來。而且,同一個聲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個形旁加不同的聲旁,就是不同的字。

為他人作嫁衣——轉注字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語言是發展變化的。一個詞,讀音變化了,或者各地方音不同,為了在字形上反映這種變化或不同,因而給本字加注或改換聲符,這就是轉注。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給轉注下的定義是:“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建類一首”是說,轉注出來的字和本字屬于同一個部首;“同意相授”是說,轉注字和本字意義相同,又可互作解釋。

相傳,在清朝晚期,有一個童生雖有才華,但因家境貧困,無錢打通關節,年近不惑,仍然沒有考中,被人嘲笑。

這年,童生的準備尤為充分,又抱著僥幸心理去應試。主考大人見他仍不死心,于是出了個上聯,加以奚落: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覺得主考大人有失禮教,欺人太甚,當即屬對,以抒怨憤: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上聯中的考、老反復交替使用,論其字形和本義,互為轉注。這是因為在古代,“老”字與“考”字是同一個字。“老”字甲骨文的寫法像長發、屈背老人扶杖的樣子,后來讀音有了變化,為了反映這種變化,成為“考”。先有“老”,后有“考”,“考”是“老”的轉注字,是從“老”分化、派生出來的。“老、考”同屬“老”部,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注釋,聲音相近,這就是轉注的條件。

假作真時假亦真——假借字

現在,如果有人說起“東”的原意是口袋,西的原意是鳥入巢息止,聽的人也許感到很新奇,因為這樣的解釋與“東”、“西”兩字的通常用法相差很遠。但是,從文字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解釋是很正常的,這是“東”、“西”兩字的本義,而“東”、“西”作方位詞則是假借義。

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像和筆畫來表現,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這種跟借用的字的形義完全不合的字就稱為假借字。許慎給假借下的定義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本無其字,指某種事物已經產生,但沒有字來記錄它;依聲托事,指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例如“請柬”的“柬”,它是“簡”的假借字。簡,竹簡,古人將字寫在竹簡上,所以把請帖稱作“簡”,但偏偏不寫“簡”,而要寫另一個同音字“柬”,成了習慣,誰要是寫成“簡”,反成別字了。

假借是說臘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語言中同音而不同義的詞。由于假借字的字形與借用它的詞的詞義沒有任何關系,使漢字出現了以聲表意的傾向。它與形聲字的出現,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漢字由表意向標聲的方向發展。

承前啟后——談漢字的發展演變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漢字已經誕生并日趨成熟了。漢字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后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歷程。在整個發展歷程中,盡管漢字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在性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能吃的文字——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人們在占卜和禱告時,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符號和標記。用以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說起甲骨文的發現還有一些趣聞。

相傳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陽小屯的一位村民患了疥瘡,渾身瘙癢,久治不愈。一日,他在村頭河沿耕種之時,疥瘡發作,痛癢難忍,情急之下,他隨手撿起一塊散落的龜甲,碾碎涂抹在身上,居然奇癢即止,仔細一看,瘡膿也被龜甲粉末吸干了。他隨即將河邊的龜甲、獸骨都撿回家,如法炮制,幾次之后頑癥竟然治愈。這一奇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說這是龍骨顯靈,此后,這些不起眼的龜甲、獸骨便以龍骨之名入藥。

1899年深秋,一位名叫王懿榮的京城官員身患瘧疾,藥方中需要龍骨這味中藥,在驗看藥物之時,他發現龍骨上有人工刻痕。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發現龍骨上有奇特的符號,但大多認為是龍骨的奇異,都未深究。而王懿榮是當時有名的金石學家,對文字頗有研究。他大量收購藥鋪中的龍骨,經仔細識別研究,確認這些刻痕就是商代使用的文字。因這些文字刻于甲骨上,因此被稱為“甲骨文”,而王懿榮亦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是用金屬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寫,通行于殷商時代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形為細瘦的線條,拐彎多是方筆,外形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個。這些甲骨文字,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復,近似于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饕餮的背后——金文的出現

據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勇敢正直的龍夫婦,感情非常好。他們共生下9個兒子,但這9個兒子外貌都不像龍,性格、脾氣、愛好也不大相同。其中第7個兒子叫饕餮,它的外形像老虎,威風凜凜,很有生氣,喜歡同別人打官司,仇恨惡勢力。饕餮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撐死,因此它是貪欲的象征。商周時期,青銅器已經被大量使用。人們將這個有頭無身的貪食怪獸的形象鑄在青銅器上,這種青銅器上的花紋,就叫饕餮紋,亦稱獸面紋,是西周早期的鐘鼎彝器的常見飾紋。

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是金文,由于這種文字多鑄于各種青銅器上而得名,也稱為鐘鼎文或青銅器銘文。金文的主要特點是:筆畫豐滿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異體字也較多。

金文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與甲骨文十分相近。商周金文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吉祥、勉勵和慶功的話。金文的出現,對文字的完善和改革有非常重要的貢獻,為漢字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章友直的技藝——篆書的特點

相傳,北宋書法家章友直,擅長寫篆書,當時無人能及。有一次,章友直被召到京師。聽說章友直來了,有幾位翰林院的篆字待詔(官名)去見他。這些篆字待詔都是術有專攻,雖早已聽說章友直的大名,可耳聽為虛,還不太相信。

這些篆字待詔就說:“您的絕妙技藝我們很早就知道了,愿意當面領教領教您的筆法。”章友直讓人用數張小紙粘成兩張大紙,他提起筆飽蘸墨汁,在一張大紙上縱橫各畫十九畫,成為一張圍棋盤;又在另一張紙上畫了十個圓圈,成為一個箭靶。那筆道的粗細疏密全都一樣,絲毫不差。幾位篆字待詔一看,心悅誠服,驚嘆不已。

那些篆字待詔為何對章友直的技藝驚嘆不已?這是因為篆書講究橫平豎直,多半為圓或圓形的筆畫,需有善于畫圓的功夫,章友直正是通過畫圈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篆書技巧。

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大篆通常以籀(zhòu)文、石鼓文等為代表。狹義的大篆指籀文而言,一般認為這是秦統一六國以前的文字。大篆較之金文,只是作了某些省減或改變,筆畫更加線條化,形體更加勻稱。

秦始皇滅六國后,為統一文字,采取了“書同文”的措施,改大篆為小篆。小篆與以前字體相比,具有如下特點:線條圓勻,筆畫粗細大體一致;字體結構趨于定型,大大減少了異體;文字的圖畫意味減弱,字成長方形,奠定了漢字方塊的基礎。從甲骨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程邈獻字贖罪——隸書的出現

相傳,程邈是秦朝的一個小官,曾當過縣獄吏,負責文書一類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了云陽獄中。他在獄中度日如年,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業來,以求赦免罪過?

當時正值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以小篆為全國統一文字。其時政務多端,文書日繁,用小篆寫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許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寫,仍費時費事,影響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為獄吏,深知小篆難以適應公務,若能創造出一種容易辨認又書寫快速的新書體,不是更好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金门县| 甘谷县| 当阳市| 尼木县| 乐东| 抚顺县| 林甸县| 资兴市| 寿光市| 卫辉市| 乐安县| 昆山市| 衢州市| 北宁市| 永宁县| 岑巩县| 汕尾市| 沙洋县| 凤阳县| 中阳县| 措美县| 钦州市| 绥芬河市| 永善县| 偃师市| 华亭县| 通州市| 仙桃市| 巨鹿县| 文昌市| 泸西县| 辽宁省| 云南省| 安义县| 沧源| 鸡东县| 容城县| 邯郸市| 福泉市|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