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賦役(二)

戶口鹽課水餉陸餉

戶口

鹽課

水餉

陸餉

戶口

康熙二十三年題準:臺灣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五十二年恩詔:以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乾隆元年,上諭:『朕愛養元元,凡內地百姓與海外番民皆一視同仁,輕徭薄賦,使之各得其所。聞福建臺灣丁銀一項,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再加火耗,則至五錢有零矣。查內地每丁征銀一錢至二錢、三錢不等,而臺灣加倍有余,民間未免竭蹶。著將臺灣四縣丁銀,悉照內地之例酌中減則,每丁征銀二錢,以紓民力。從乾隆元年為始,永著為例』。二年,上諭:『聞臺地番黎大小計九十六社。有每年輸納之項,名曰「番餉』,按丁征收,有多至二兩、一兩有余及五、六錢不等者。朕思民番皆赤子,原無歧視,所輸番餉即百姓之丁銀也;著照民丁之例。每丁征銀二錢,其余悉行裁減。該督、撫可轉飭地方官出示曉諭,實力奉行,務令番民均沾實惠。又聞澎糧廳、淡防廳均有額編人丁,每丁征銀四錢有零,從末前曾裁減;亦著照臺灣四縣之例行』。

臺灣府

舊額:戶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七、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征銀八千零六兩三錢二分。又八社土番口三千五百九十二(在鳳山縣屬)。

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口六百三十(戶仍前)。

康熙三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三百二十三。

康熙四十年編審,新增口二百九十九。

康熙四十五年編審,新增口四百九十。

康熙五十年編審,新增口二百六十五(以上戶俱仍前)。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共新增民丁二千零七,共征銀九百五十五兩三錢三分二厘。通府合計新、舊戶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七、口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七,共征銀八千九百六十一兩六錢五分二厘。乾隆元年,奉旨減則(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三千七百六十五兩四錢。

按以上乾隆十年「舊志」丁銀原額。乾隆十二年,奉文將通郡丁銀勻配通郡田園畝數征輸。臺灣府舊額田園共三萬零六百一十九甲九分八厘零。每一甲折一十一畝,共折田園三十三萬六千八百一十九畝七分八厘零;雍正七年起,新墾化甲為畝,并照同安則例,田園共三十二萬九千三百五十四畝七分三厘:通計新、舊額征田園六十六萬六千一百七十四畝五分一厘零。每畝上則田勻丁銀四厘一毫八絲六忽,中則田勻丁銀四厘三毫八絲一忽,下則田勻丁銀四厘六毫三絲九忽;每畝上則園勻丁銀四厘九毫二絲九忽,中則園勻丁銀五厘二毫五絲七忽,下則園勻丁銀五厘六毫三絲三忽。新墾化田為畝,并照同安則例,下則田每畝勻丁銀七厘一毫六絲九忽,園每畝勻丁銀八厘六毫三絲九忽零。共征勻丁銀囗千囗百囗十囗兩囗錢囗分囗厘零。每兩加耗銀七分并封平余銀二分,共九分(詳具各廳縣「戶役」下)。

又八社番丁三千五百九十二口:教冊公廨番丁九十七(每丁征米一石,共征米九十七石),壯番一千三百九十五丁(每丁征米一石七斗,共征米二千三百七十一石五斗),少壯番二百五十六丁(每丁征米一石三斗,共征米三百三十二石八斗),壯番婦一千八百四十四口(每口征米一石,共征米一千八百四十四石):以上八社番丁口,共征米四千六百四十五石三斗,折粟九千二百九十石六斗。

雍正四年定:豁免番婦一千八百四十四口;其番丁一千七百四十八口,舊征粟五千六百零二石六斗,將每石改征折價銀三錢六分,共征銀二千一十六兩九錢三分六厘。

乾隆二年奉旨:番丁照民丁例(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三百四十九兩六錢。又番社大小八十九社(每社征銀不等),共征銀七千八百零八兩零二分七厘零。

雍正十年,豁免大肚社餉銀一百六十八兩,實征社餉銀七千六百四十兩二分七厘八毫。

乾隆二年,額征社餉改照民丁例,番社大小八十九社計番丁五千零九十,共征銀一千零一十八兩。又土番四社,共征社餉銀一百七十九兩二錢二分二厘零。生番歸化共六十一社,共折征鹿皮價銀八十三兩二錢八分;乾隆二年,減征鹿皮價銀五十三兩零四分:實征鹿皮一百四十四張(每張折征銀二錢四分)共折征銀三十兩二錢四分。

按以上乾隆十年「舊志」番餉原額(詳具各廳縣「戶役」下)。

臺灣縣

舊額:戶七千八百四十六、口八千五百七十九。又澎湖口五百四十二。

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口四百四十一(戶仍前)。

康熙三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一百八十。

康熙四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三十九。

康熙四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三百零二。

康熙五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零三。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一千一百六十五(戶仍前)。新、舊合計,戶七千八百四十六、口一萬二百九十。

雍正五年,撥歸澎湖通判管轄民丁六百七十二。

雍正九年,鳳山縣撥歸本縣管轄戶八百九十七、口八百九十七;又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民丁三百四十二。又本縣撥歸鳳山縣管轄戶一百一十九、口一百一十九。

乾隆二年,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民丁一百二十七。

通縣實在共計,戶八千六百二十四、口一萬零八百六十五(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年編審,共增出滋生人丁三百八十五;十六年編審,共增出人丁六百九十一;二十一年編審,共增出人丁六百零七;二十六年編審,共增出人丁五百一十三。俱前奉詔:盛世滋生,永不加賦)。

鳳山縣

舊額:戶二千四百四十五、口三千四百九十六。又八社土番,口三千五百九十二;男丁一千七百四十八、婦女一千八百四十四。

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一十八(戶仍前)。

康熙三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九十八。

康熙四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一十九。

康熙四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一百二十三。

康熙五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二十四。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五百八十二(戶仍前)。新、舊合計,戶二千四百四十五、口四千零七十八。

雍正九年,撥歸臺灣縣管轄戶八百九十七、口八百九十七;又臺灣縣撥歸本縣管轄戶一百一十九、口一百一十九。

通縣實在共計,戶一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千三百(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年編審,共增出滋生人丁三百四十一;乾隆二十囗年編審,共增出人丁四百五十。除補額人丁二百八十六外,實增出人丁一百六十四;俱前奉詔:盛世滋生,永不加賦)。

諸羅縣

舊額:戶二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千一百九十九。

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口七十一(戶仍前)。

康熙三十五年編審,新增口四十五。

康熙四十年編審,新增口四十一。

康熙四十五年編審,新增口六十五。

康熙五十年編審,新增口三十八。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二百六十(戶仍前)。新、舊合計,戶二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千四百五十九。

雍正二年,撥歸彰化縣管轄人丁三十五。

雍正九年,撥歸臺灣縣管轄人丁三百四十二。

乾隆二年,撥歸臺灣縣管轄人丁一百二十七。

通縣實在,戶二千四百三十六、口三千九百五十五(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年編審,增出滋生人丁三百零七。乾隆二十六年編查,戶口實在三萬一千一百九十戶;成丁男婦一十五萬五千二百八十口、幼丁一十五萬二千零九口。盛世滋生,永不加賦)。

彰化縣

口三十五,雍正二年諸羅縣撥歸管轄。

雍正九年,撥歸淡防廳管轄口一十一。

通縣實在,口二十四(雍正五年至乾隆二年編審,共增出滋生人丁一百二十五,不加賦)。

淡水廳

口一十一,雍正九年彰化縣撥歸管轄(雍正十年至乾隆二十九年遞年編審,共增出人丁三十;又實在煙戶男婦共三萬零三百四十二丁口。俱奉詔:盛世滋生,永不加賦)。

澎湖廳

口六百七十二,雍正五年臺灣縣撥歸管轄(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年編審,共增出滋生人丁一百二十八,乾隆二十七年編查,戶口實在二千七百五十二戶,成丁男婦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八口,幼丁一萬二千一百一十四口。盛世滋生,永不加賦)。

臺灣縣

舊額:民丁八千五百七十九(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四千零八十三兩六錢零四厘。澎湖舊額:民丁五百四十六,共征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九分六厘。

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編審,新增民丁共一千一百六十五,共征銀五百五十四兩五錢四分(內澎湖新增民丁一百二十六)。

雍正九年,鳳山縣撥歸本縣管轄民丁八百九十七,共征銀四百二十六兩九錢七分二厘;又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民丁三百四十二,共征銀一百六十二兩七錢九分二厘。

雍正五年,撥歸澎湖管轄民丁六百七十二,共減征銀三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厘;又撥歸鳳山縣管轄民丁一百一十九,共減征銀五十六兩六錢四分四厘。

乾隆元年改則(每丁征銀二錢),實征銀二千一百四十七兩六錢。

乾隆二年,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民丁一百二十七,共征銀二十五兩四錢。實在民丁一萬零八百六十五,共征銀二千一百七十三兩。

乾隆十三年奉文:臺灣府丁銀,勻配通郡田園征輸,臺灣縣新、舊田園共折一十三萬三千九百八畝三分九厘八毫零,分別上中下則科算勻配,共征勻丁銀六百九十三兩二錢七分二厘五毫零;內乾隆十八年豁免被水沖陷無征銀一十一兩九錢八毫零,乾隆十九年新墾田園應加征勻丁銀一錢八分二厘八毫零。通縣實在,共征勻丁銀六百八十一兩五錢五分四厘五毫零。

雍正三年,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大杰巔番社年征餉銀一百九十兩五錢一分二厘;乾隆二年,改征番丁一百二十,照民丁例,共征銀二十四兩。

雍正九年,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卓猴番社年征餉銀六十三兩;乾隆二年,改征番丁七十,照民丁例,共征銀一十四兩。又,新港番社年征餉銀三百九十五兩四錢五分六厘;乾隆二年改征番丁一百七十五,共征銀三十五兩。

鳳山縣

舊額:民丁三千四百九十六(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一千六百六十四兩零九分六厘。

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編審,新增人丁共五百八十二,共征銀二百七十七兩零三分二厘。

雍正九年,撥歸臺灣縣民丁八百九十七,共減征銀四百二十六兩九錢七分二厘;臺灣縣撥歸本縣管轄民丁一百一十九,共征銀五十六兩六錢四分四厘。實在民丁三千三百,乾隆元年改則(每丁征銀二錢),實征銀六百六十兩。

乾隆十二年奉文:臺灣府丁銀,勻配通郡田園征輸。鳳山縣新、舊田園共折一十三萬三千四百八十八畝五厘零,分別上中下則科算勻配,共征勻丁銀七百一十七兩三錢二分八厘零;內乾隆十八年豁免崩陷無征勻丁銀七兩六錢七分七厘,乾隆二十四年豁免崩陷無征勻丁銀六錢六厘零。通縣實在,共征勻丁銀七百零九兩四分五厘零(內據現行科則檔冊,實加征勻丁銀二十一兩八錢九分零,乾隆十七年鳳山縣王瑛曾詳請改正在案)。

下淡水八社番丁舊額:年征粟石折征銀二千零一十六兩九錢三分六厘。

乾隆二年,額征社餉改照民丁例,八社番丁共計一千七百四十八,共征銀三百四十九兩六錢(下淡水社番丁二百九十二,力力社番丁一百六十,茄藤社番丁二百八十,放囗〈纟索〉社番丁二百八十六,上淡水社番丁二百三十七,阿猴社番丁一百六十一,搭樓社番丁二百三十四,大澤機社番丁九十八)。土番社四社,共征銀一百七十九兩二錢二分二厘四毫(加六堂社征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厘,瑯嶠社征銀五十一兩一錢五分六厘,琉球社征銀九兩八錢七分八厘零,卑南覓社征銀六十八兩七錢九分六厘)。

歸化生番十社,共輸鹿皮五十張,折征銀一十二兩(山豬毛社、八絲力社、加蚌社、加無朗社、礁磱其難社、加少山社、北葉安社、山里留社、施汝臘社、錫干社)。

雍正二年,歸化生番一十八社,共輸鹿皮九十張,折征銀二十一兩六錢(加走山社、施率臘社、拜律社、礁網曷氏社、毛絲絲社、七腳亭社、柯律社、加無朗社、加籠雅社、加泵社、陳阿修社、務期逸社、礁朥加物社、陳阿難社、益難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錫干社、望仔立社)。

雍正三年,歸化生番一十九社,共輸鹿皮九十五張,折征銀二十二兩八錢(貓仔社、紹貓厘社、豬朥束社、合蘭社、上哆啰快社、蚊率社、猴洞社、龜朥律社、貓籠逸社、貓里毒社、滑思滑社、加錐來社、施那隔社、新蟯牡丹社、下哆啰快社、德社、栗留社。尚有二社,前志失載)。

乾隆二年定:每社實征鹿皮二張。通計生番四十七社,共征鹿皮九十四張(每張折征銀二錢四分)實共征銀二十二兩五錢六分。

諸羅縣

舊額: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一千九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新增民丁二百六十,共征銀一百二十三兩七錢六分。

雍正二年,撥歸彰化縣民丁三十五,共減征銀一十六兩六錢六分。又雍正九年,撥歸臺灣縣民丁三百四十二,共減征銀一百六十二兩七錢九分二厘。

乾隆元年改則(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八百一十六兩四錢。

乾隆二年,撥歸臺灣縣民丁一百二十七,共減征銀二十五兩四錢。實在民丁三千九百五十五,共征銀七百九十一兩。

乾隆十三年奉文:臺灣府丁銀,勺配通郡田園征輸。諸羅縣新、舊田園共折囗十囗萬囗千囗百囗十囗畝囗分囗厘零,分別上中下則科算勺配,共征勺丁銀一千零三十五兩一錢三分六厘三毫零;內乾隆二十年豁免圯陷無征勺丁銀五兩二錢九分零。通縣實在,共征勺丁銀一千二十九兩八錢三分九厘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赞皇县| 靖宇县| 奉化市| 四川省| 遂昌县| 施秉县| 华阴市| 衡水市| 定陶县| 白水县| 普格县| 迁安市| 景东| 镇宁| 怀安县| 石嘴山市| 铜梁县| 南木林县| 阳春市| 漯河市| 宁武县| 谷城县| 平湖市| 衡阳县| 故城县| 凤凰县| 黄梅县| 曲靖市| 塔河县| 扬州市| 上蔡县| 诏安县| 南木林县| 法库县| 南陵县| 平邑县| 遂川县| 望城县| 驻马店市|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