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自乾隆十二年起、至二十七年止新墾田園,起科共征粟六百八十九石六斗三升二合五勺零。連前通計,共征粟四萬八千四百零八石九斗八升八合五勺零。
乾隆十八年,豁免崩陷田園無征粟三百一十七石九斗一升二合。
通縣合計實在田園,共征本色粟四萬八千零九十六石三斗七升八合五勺零。
彰化縣
舊額園,征粟三百三十六石三斗六升六合零,雍正二年諸羅縣撥歸管轄;新墾園,征粟五百七十七石八斗八升九合零,雍正二年諸羅縣撥歸管轄。以上撥歸新、舊墾園,實征粟九百一十四石二斗五升五合零。
雍正六年新墾田園,于七年起科粟一萬七千七百五十石零四斗九升三合零。
雍正七年新墾田園,于七年起科粟四千三百九十九石四斗四升二合零。
雍正九年新墾田園,于九年起科粟一百石零八升七合零。
雍正九年新墾田,于乾隆元年起科粟一十五石七斗八升八合零。
雍正十年新墾田,于乾隆二年起科粟五石九斗七升八合零。
雍正十一年新墾田,于乾隆三年起科粟二百八十七石二斗六升四合零。
雍正十二年新墾田,于乾隆四年起科粟二百四十八石七斗三升五合零。
乾隆五年升科園,征粟八十七石三斗七升五合零。又升科田,征粟六百六十一石五斗五升三合零。
乾隆六年升科園,征粟三百七十石一斗六升三合零。
乾隆八年升科園,征粟二百八十六石八斗四升五合零。
乾隆九年升科園,征粟六百一十一石七斗三升七合零。又報墾下則田園,征粟四百三十六石一斗一升零。
以上自雍正六年起、至乾隆九年止新墾田園,起科粟二萬五千二百六十一石五斗七升二合零。連前截歸新墾田園通計,共征粟二萬六千一百七十五石八斗二升七合零。
雍正九年,撥歸淡防廳管轄新舊墾田園粟八百七十五石八斗三升零。
乾隆二年,豁免水沖沙壓新舊墾田園粟二千四百一十七石五斗六升零。
通縣合計實在田園,共征本色粟二萬二千八百八十二石四斗三升七合零。
乾隆十五年升科下則田,征粟八十七石九斗二升三合零。
乾隆二十年升科下則園,征粟五十一石四斗九升八合零。
乾隆二十二年升科下則田,征粟六百一十八石零五升二合零。又升科下則園,征粟一千七百三十一石二斗八升四合零。
乾隆二十四年升科下則田園,共征粟二百八十一石三斗二升四合零。又升科下則田園,共征粟六十石一斗七升二合零。又升科下則田園,共征粟四千零四十石零三升五合零。又升科下則田園,共征粟一百四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零。
以上自乾隆十五年起、至二十四年止新墾田園,起科共征粟七千一十九石一斗四升四合零。連前通計,共征粟二萬九千九百零一石五斗八升一合零。
乾隆十三年,豁免水沖沙壓田園共減征粟一百四十一石七斗八升四合零。
乾隆十八年,豁免水沖沙壓下則園共減征粟三百三十六石五斗四升八合零。
通縣合計實在田園,共征本色粟二萬九千四百二十三石二斗四升九合零。又水沙連社征糯米七石六斗六升六合零。
淡水廳
舊額下則園五十三甲一分二厘零(照舊則征輸),共征粟一百二十七石四斗八升九合零,雍正九年彰化縣撥歸管轄。又撥歸田園四十九頃十七畝零(照同安則例升科),合征粟七百七十四石一斗三升五合零。
雍正十三年新墾田,于十三年起科粟九十六石七斗一升五合零。
乾隆五年升科園,征粟五十六石三斗四合零。又升科田,征粟五百零三石四斗五升零。
乾隆九年升科園,征粟一千五百七十九石四斗五升三合零,內除二十四年劃出界外田園減征粟五十一石四斗九升八合零,今實征粟一千五百二十七石九斗五升五合零。
乾隆十二年升科,征粟二百四十石三斗零八合零。
乾隆十四年升科,征粟六十四石七斗五升八合零。又升科園,征粟三十六石五斗七升一合零。
乾隆十六年升科,征粟一百七十九石三斗六升四合零。
乾隆十八年報墾,于二十七年升科征粟六十三石八升二合零。
乾隆二十二年升科田園,征粟一千四百三十八石三斗五升六合零;內除二十四年劃出界外田園減征粟四百九十七石三斗八升一合零,今實征粟九百四十石九斗七升五合零。又新科充公田園,征粟一千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七合零;內除二十四年勘詳崩陷田園減征粟四百三十石七斗九升八合零,今實征粟八百二十石八斗七升九合零。
乾隆二十四年升科,征粟九百五十三石一斗二升八合零。
乾隆二十六年升科,征粟八十九石二斗五升七合零。
乾隆二十七年升科,征粟二千零二十石八斗五升八合零。
以上合計廳屬實在田園,供粟共八千三百六十七石七斗四升六合零。又原撥下則園五十三甲一分二厘零,另征粟一百二十七石四斗八升九合零。
澎湖廳
舊額地種,征銀六十六兩八錢八分八厘零(雍正五年臺灣縣撥歸管轄)。
雍正六年新報墾地種,征銀一十一兩五錢八分六厘零。
雍正七年新墾地種,征銀四兩七錢六分七厘。
乾隆二年新墾地種,征銀一十五兩一錢一分一厘零。
乾隆九年新墾地種,征銀六兩零四分八厘。
乾隆九年新墾地種,征銀五十五兩二錢一分零。
通澎湖合計舊額、新墾,共征銀一百五十九兩六錢一分。
附考
臺灣田賦,與中土異者三:中土止有田,而臺灣兼有園(有陂塘貯水者為田、旱種者為園);中土俱納米,而臺灣止納榖;中土有改折,而臺灣止納本色。蓋自紅夷至臺,就中土遺中土俱納米,而臺灣止納榖;中土有改折,而臺灣止納本色。蓋自紅夷至臺,就中土遺民令之耕田輸租;以受種十畝之地名為一甲,分別上、中、下則征粟。其陂塘堤圳修筑之費、耕牛、農具、耔種,皆紅夷資給。故名曰「王田」;亦猶中土之人受田耕種而納租于田主之義,非民自世其業而按畝輸稅也。及鄭氏攻取其地,向之王田皆為「官田」;耕田之人,皆為官佃。輸租之法,一如其舊;即「偽冊」所謂官佃田園也。鄭氏宗黨及文武偽官與士庶之有力者招佃耕墾,自收其租而納課于官,名曰「私田」;即「偽冊」所謂文武官田也。其法,亦分上、中、下則。所用官斗,較中土倉斛每斗僅八升。且土性浮松,三年后則力薄收少,人多棄其舊業,另耕他地。故三年一丈量,蠲其所棄而增其新墾,以為定法。其余鎮營之兵,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名曰「營盤」。及歸命后,官私田園悉為民業,酌減舊額按則勻征。既以偽產歸之于民而復減其額,以便輸將,誠圣朝寬大之恩也(「諸羅雜識」)。
內地之田論畝,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六尺為一弓。臺郡之田論甲,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一甲,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內地上則田一畝,各縣輸,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一甲,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內地上則田一畝,各縣輸法不一,約征折色自五、六分至一錢一、二分而止。一甲為地十一畝三分零,不過征至一兩三錢零。今上則征八石八斗,即榖最賤每石三錢,巳至二兩六錢四分零;況又有貴于此者。而民不以為病,地力有余,上者無憂不足、中者絕長補短,猶可借漏卮以支應。若履畝勘丈,便難仍舊貫矣(「赤嵌筆談」)。
雍正九年定:自七年開墾及自首升科者,改照同安則例,化一甲為十一畝三分零(田甲戈數另載「田園」),計畝征銀,仍代納以粟。上田每畝征銀八分五厘三毫四絲(以銀三錢六分折粟一石)、米六合九抄五撮(一米納二粟),合計每甲輸粟二石七斗四升有奇;中田每畝征銀六分五厘八毫八絲四忽、米三合八抄七撮,合計每甲輸粟二石八升有奇;下田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不征秋米),合計每甲輸粟一石七斗五升有奇;上園照中田,中園照下田;下園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合計每甲輸粟一石七斗一升有奇,照下田少差。新則較輕舊則不啻數倍,統計歲征正供額粟一十六萬九千二百六十六石九斗九升零(例系十月開征)。每粟一石征耗粟一斗,折納銀五分。其正供額粟,支給全臺十五營兵米四萬四千八百五十一石八斗,折粟八萬九千七百三十石六斗。又例運福、興、泉、漳四府平糶額粟并兵眷金、廈兵米一十六萬六千五百石,又例運督標兵米折粟一萬五千五百七十石。計臺郡征收粟數不敷起運,每年將運糶四府粟價發臺分給四縣糴補足額。其耗粟所折之銀與人丁、餉稅、官莊各耗羨暨并封戥頭,皆解充各衙門養廉及津貼船工公費。以上六項銀粟,惟綜核現在之數,并統計兩廳四縣之額。至或多或寡,各屬之因地制宜有定規焉(「臺灣志略」)。
撥運督標兵米:臺灣縣年撥運粟五千一百九十石、鳳山縣年撥運粟五千一百九十石、諸羅縣年撥運粟五千一百九十石:以上共運督標兵米粟一萬五千五百七十石。每石原給腳費銀一錢二分八厘,今核減一分二厘。乾隆二十八年查,照原額。
撥運金、廈兵米:臺灣縣年運粟七千九百八十四石三斗二升;乾隆二十八年查,照原額。鳳山縣年運粟七千九百八十四石三斗二升,諸羅縣年運粟七千九百八十四石三斗二升;乾隆二十八年查,現運八千一百八十五石五斗六升。彰化縣年運粟囗千囗百囗十囗石囗斗囗升囗。以上共運金廈兵米粟囗萬囗千囗百囗十囗石囗斗囗升。每石給海船腳費銀八分。其鳳、諸、彰三邑南北各港運粟至郡城,每石給小船戶腳費三分;于大船腳費八分內扣給小船一分三厘三毫,又于存縣采買盈余內給一分六厘六毫零。
撥運內地各營兵米:臺灣縣年運閩安、云霄等營粟二千九百八十石一斗五升六合。鳳山縣年運烽火、南澳等營粟囗千囗百囗十囗石囗斗囗升。諸羅縣年運閩安、銅山等營粟四千七百九十三石九斗六升。彰化縣年運烽火、漳鎮等營粟囗千囗百囗十囗石囗斗囗升。以上共運各營兵米粟囗萬囗千囗百囗十囗石斗囗升。支給腳費與金、廈兵米同。
撥運班兵眷米:臺灣縣年運粟四千九百零九石八升;乾隆二十八年查,現運四千二百八十一石。鳳山縣年運粟六千一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乾隆二十八年查,現運一千四百四十五石六斗。諸羅縣年運粟七千七百八十三石九斗一升;乾隆二十八年查,現運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三石一斗三升八合。彰化縣年運粟三千四百一十三石九斗;乾隆二十八年查,現運五千九百二十八石八斗八升。以上共運班兵眷米粟二萬三千七十八石六斗一升八合。腳費與運金、廈兵米同。
撥運福、興、泉、漳四府平糶米(原額):臺灣應原運粟二萬四千三百八十六石六斗七升零,后改運一萬四千一百零六石二升零;今停。鳳山縣原運粟三萬二千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一升零,后改運一萬八千七百零六石五斗一升零;今停。諸羅縣原運粟四萬一千五百二十八石五斗五升零,后改運二萬四千二百四十二石零五升零;今停。彰化縣原運粟二萬二千二百三十七石六斗,后改運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二石四斗四升零;今停。以上四縣原運四府平糶粟一十二萬二百八十七石零,嗣于乾隆六年奏準改運七萬二百八十七石零。每石原發價銀四錢,乾隆九年奏準每石加增銀五分。乾隆二十年,俱停。
又澎湖廳原支給兵米九百石,乾隆二十四年奉文改米易榖,年撥運粟一千八百石。每石給海船腳費銀囗分零六毫五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