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 續修臺灣府志
- 余文儀
- 4978字
- 2015-12-27 01:29:26
舊額:土番社三十四社(每社征銀不等),共征銀七千五百七十三兩一錢六分三厘(諸羅山社征銀六十五兩二錢六分八厘,哆咯嘓社征銀三百一十三兩九錢九分二厘,大武壟社并附噍吧哖、木岡、芋匏、內優等四社合征銀九百一十四兩八錢一分零,麻豆社征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七分二厘,目加溜社并附新社仔二社合征銀一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八厘零,蕭壟社征銀四百五十二兩二錢八分九厘零,新港社并附卓猴社合征銀四百五十八兩四錢五分六厘,大杰巔社征銀一百九十兩零五錢一分二厘,阿里山社并附踏枋、鹿楮、唣啰婆、盧麻產、干仔務等五社并三十四年新附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筠椰椰、多難、水輦、薄薄、竹腳宣等九社共十四社合征銀一百五十五兩二錢三分二厘,奇冷岸社征銀一十二兩九錢零,大圭佛社征銀一十七兩九錢八分二厘零,他里霧社征銀五十兩零八錢三厘零,猴悶社征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厘,柴里斗六社征銀三百五十二兩八錢,西螺社征銀二百零四兩六錢二分四厘,東螺社并附眉里二社合征銀三百七十兩零四錢四分,南社征銀八百零六兩五錢零,二林社征銀四百二十五兩一錢二分四厘,大突社征銀一百零五兩八錢四分,貓兒干社征銀二百四十六兩九錢九分,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征銀一百六十五兩四錢六分三厘零,南北投社并附貓羅社合征銀五百零一兩三錢二分八厘零,馬芝遴社征銀二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三厘零,半線大肚社并附柴坑仔、水里二社合征銀三百三十一兩四錢四分二厘,阿束社征銀七十兩零九錢一分二厘零,貓霧捒社征銀二十九兩六錢三分五厘零,沙轆、牛罵社征銀二十三兩二錢八分四厘零,蓬山社并附大甲東、大甲西、宛里、房里、南日、雙寮、貓盂、吞霄等八社合征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一分六厘零、新港仔并附后壟社、貓社、嘉志閣、中港仔等四社合征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厘,竹塹社征銀三百七十八兩,南嵌社并附坑仔、龜侖、霄里等三社合征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厘,淡水社并附北投、麻少翁、武勞灣、大浪泵、擺接、雞柔等六社合征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零,雞籠社并附金包里等二社合征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零)。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土番六小社,共征銀九十八兩五錢(內木武郡赤嘴社征銀三十九兩,水沙連思麻母社征銀一十二兩,麻咄目靠社征銀一十二兩,挽麟倒咯社征銀一十一兩五錢,杵里蟬蠻蠻社征銀一十二兩,干那霧社征銀一十二兩)。
康熙五十四年,新附土番五小社,共征鹿皮五十張,折征銀一十二兩(內岸里社、掃捒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
雍正二年,新歸化生番本祿等四社,年納鹿皮折餉銀四兩八錢。
雍正二年,撥歸彰化縣管轄東螺等二十二社餉銀三千六百五十兩一錢七分二厘(東螺、西螺、大突、馬芝遴、南北投、貓羅、二林、貓兒干、阿束、大武郡、牛罵、沙轆、貓霧捒、水里、水沙連、蓬山、后壟、大肚、南社、竹塹、淡水、蛤仔難)。
雍正三年,撥歸臺灣縣管轄大杰巔一社,減征銀一百九十兩五錢一分二厘。
雍正九年,撥歸臺灣縣管轄新港、卓猴二社,減征銀四百五十八兩四錢五分六厘。
實在番社一十四社,共額征餉銀三千五百二十五兩六錢八分七厘八毫。
乾隆二年,額征社餉改照民丁例,十社番丁共計一千零八十二,共征銀二百一十六兩四錢(內目加溜灣社番丁一百一十七,蕭壟社番丁一百二十三,麻豆社番丁一百一十六,大武壟社并附噍吧哖、木岡、芋匏、內優等社番丁一百九十三,哆咯嘓社番丁七十,諸羅山社番丁六十二,打貓社番丁六十二,他里霧社番丁五十九,柴里社番丁一百零八,阿里山社并附踏枋、大圭佛、干仔霧、盧麻產、貓丹、奇冷岸、鹿楮、唣啰婆、崇爻、芝舞蘭、芝密、薄簿、竹仔宣、筠椰椰、多難、水輦等社番丁一百七十二)。
乾隆二年,本祿等四社改征本色鹿皮八張(每張變價該銀二錢四分),共銀一兩九錢二分。
彰化縣
雍正二年,諸羅縣撥歸本縣管轄人丁三十五(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一十六兩六錢六分。雍正九年,撥歸淡防廳管轄人丁一十一,共減征銀五兩二錢三分六厘。實在人丁二十四,共征銀一十一兩四錢二分四厘。乾隆元年改則(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四兩八錢。
乾隆十三年奉文:臺灣府丁銀,勻配通郡田園征輸。彰化縣新、舊田園共折一十四萬四千零六畝八分五厘九毫零,分別上中下則科算勻配,共征勻丁銀一千一百六十兩一錢一分零;內乾隆十三年豁免無征勻丁銀七兩一分三毫零,乾隆十五年豁免無征勻丁銀一十八兩六錢三分二厘零。通縣實在,共征勻丁銀一千一百三十四兩四錢六分七厘零(內據現行檔案,實征勻丁銀一千九十一兩七錢四分二厘零,又溢征勻丁銀二十兩七錢七分一厘零,實少加勻丁銀二十一兩八錢五分三厘零。乾隆二十年經彰化縣朱山造報升墾、豁除清冊,詳明在案)。
又,諸羅縣撥歸管轄土番大社二十二社(內附小社五十一社),額征銀三千六百五十兩一錢七分二厘。雍正九年,撥歸淡防廳管轄土番大社五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減征銀一千二百五十八兩一錢三分六厘。實額征土番大社一十七社(內附小社二十七社),額征銀二千三百九十二兩零三分六厘。
雍正十年,豁免大肚社餉銀一百六十八兩,實征餉銀二千二百二十四兩零三分六厘。
乾隆二年改則,額征社餉改照民丁例(每丁征銀二錢),實在土番社一十七社(內附小社二十七社),共番丁二千三百一十八(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四百六十三兩六錢(內西螺社番丁一百零一,東螺社番丁一百零二,眉里社番丁九十七,大突社番丁九十一,馬芝遴社番丁一百零四,南北投社并附貓羅社番丁共一百七十三,二林社番丁八十四,貓兒干社番丁九十四,阿束社番丁一百零七,大武郡社番丁九十七,感恩社番丁四十六,遷善社番丁五十五,半線社并附柴坑仔社番丁共一百一十四,貓霧捒社番丁四十五,大肚社并附水里社番丁共一百一十八,南社番丁二百零二,水沙連社并附決里社、毛卒社、射仔社、大基貓丹社、木叩社、木武郡社、子黑社、佛仔希社、倒咯社、戀戀社、田仔社、貓難社、田頭社、恩順社、挽蘭社、蛤里難社、外挽蘭社、外貓里眉社、內貓里眉社、平了萬社、斗截社、致霧社、哆啰郎社、福骨社番丁共六百八十八)。
又,諸羅縣撥歸生番歸化岸里等番社大小共五社,輸納鹿皮價銀一十二兩。
雍正四年,新收生番歸化巴荖遠等四社,輸納鹿皮價銀七兩二錢。雍正十二年,新收生番歸化沙里興等一社,輸納鹿皮價銀二兩四錢。雍正九年,撥歸淡防廳管轄生番歸化麻箸、舊社,折納鹿皮價銀三兩六錢八分。實征生番歸化番社大小共九社,折納鹿皮價銀一十七兩九錢二分。
乾隆元年,減征鹿皮價銀一十三兩六錢;實在生番歸化大小番社共九社,定以年輸鹿皮一十八張(每張價銀二錢四分)共銀四兩三錢二分(岸里社并附掃捒社、烏牛欄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等社共輸鹿皮一十張價銀二兩四錢,巴荖遠社并附獅頭、獅尾等社共輸鹿皮六張價銀一兩四錢四分,沙里興社輸鹿皮二張價銀四錢八分)。
淡水廳
雍正九年,彰化縣撥歸管轄人丁一十一(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五兩二錢三分六厘。
乾隆元年改則(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二兩二錢。
乾隆十二年奉文:臺灣府丁銀,勻配通郡田園征輸。淡水廳屬新、舊田園共折一萬九千七百三十七畝五分三厘零,分別上中下則科算勻配,共征勻丁銀一百六十兩五錢二分一厘零;內乾隆二十四年豁免勻丁銀二兩八錢四分七厘零。廳屬實在,共征勻丁銀一百五十七兩六錢七分三厘零。
雍正九年,彰化縣撥歸管轄土番大社五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額征銀一千二百五十八兩一錢三分六厘。
乾隆二年,社餉改照民丁例(每丁征銀二錢),實征土番大社五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共番丁一千三百二十五(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二百六十五兩(內蓬山社并附大甲東、宛里、南日、貓盂、德化、房里、雙寮、吞霄等社番丁共三百五十,后壟社并附新港仔、貓里、嘉志閣、中港等社番丁共三百零七,竹塹社番丁八十九,淡水社并附南嵌、龜侖、南北投、大浪泵、擺接、霄里、坑仔、武勞灣、雞柔山、雞籠、金包里等社番丁共五百七十九。蛤仔難社并附哆啰滿社原征餉銀三十兩,該社淡水通事于四、五月間南風盛發,率各社番買置貨物舟載往社內貿易,年認輸餉銀三十兩。今奉文減免征丁)。
又,雍正九年,彰化縣撥歸管轄生番歸化麻箸、奮社折納鹿皮價銀三兩六錢八分。
乾隆二年,減征鹿皮價銀二兩七錢二分,實征生番歸化番社定以年輸鹿皮四張(每張價銀二錢四分),共征銀九錢六分(內麻箸社輸納鹿皮二張變價銀四錢八分,舊社輸納鹿皮二張價銀四錢八分)。新收生番歸化各番社,輸納鹿、獐皮各一張變價銀四錢八分。
澎湖廳
雍正五年,臺灣縣撥歸管轄人丁六百七十二(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三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厘。
乾隆元年改則(每丁征銀二錢),共征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
鹽課
臺灣府
鹽埕二千七百四十四格,共征銀二千四百三十六兩一錢四分三厘零(諸羅、彰化、淡水、澎湖均無鹽埕。后乾隆二十年,諸羅安定里增筑鹽埕六十五格)。
臺灣縣
鹽埕一千四百二十二格(每格大小不等,計算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一尺五寸;每丈征銀四錢九分),共征銀七百五十六兩一錢四分三厘零。埕有二:一在洲南場、一在洲北場。
鳳山縣
鹽埕一千三百二十三格,共征銀一千六百八十兩。舊埕二:一在瀨北場、一在瀨南場。后雍正九年,瀨北揚改歸臺灣縣管轄;乾隆二十一年,復設瀨東、瀨西二場。移新補舊,統仍原額。
按以上乾隆十年「舊志」原額。乾隆二十八年查:臺灣府鹽課,每年奉文額銷一十一萬擔(每擔一百斤)。共征番廣銀三萬六千三百兩。除完解臺、鳳二縣鹽埕餉費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四錢二分三厘零該番銀三千四百三十四兩五錢三分一厘零又支給養廉、役食、曬價、運費外,余銀折實紋庫,按年同埕餉銀劃兌兵餉。
附考
亭地自入版圖之后,鹽皆歸于民曬民賣。其鹽埕餉銀,由臺、鳳兩邑分征批解。緣民曬民賣,價每不平;雍正四年四月內,歸府管理。其鹽場分設四處:洲南、洲北二場,坐落臺邑武定里;瀨南一場,坐落鳳邑大竹橋莊;瀨北一場,原坐落鳳邑新昌里,今割歸臺邑管轄。四場曬丁計三百三十五名;洲南場設巡丁八名、洲北場設巡丁十名、瀨南場設巡丁四名、瀨北場設巡丁六名,晝夜巡邏。每場設管事一人,派家丁一人,專司稽查,以防透漏。夏、秋恒多雨水,鹽埕泥濘不能曬鹽;惟春、冬二季天氣晴爽,方可收曬。四場鹽埕,共二千七百四十四格。每埕所出之鹽,盡數用制斛盤量收倉,每月照數給價曬丁收領。洲南、洲北、瀨北三場,每交鹽一石,給定價番廣銀一錢二分;瀨南一場所出之鹽粒碎色黑。遜于他場,每交鹽一石,給定價番廣銀一錢。計四場收入倉鹽,每年約九萬、十萬、十一萬石不等。府治內設鹽館一處,聽各縣販戶莊民赴館繳課領單。每鹽一石,定課價番廣銀三錢、腳費銀三分,執單赴場支鹽各處運賣。每年約銷八、九萬石不等。所賣鹽銀,除每月支發鹽本及各場、館辦事人役工食外,余悉存貯府庫,按月造冊申報(「臺灣志略」)。
臺、鳳兩邑,原額征鹽埕餉銀二千四百三十六兩一錢四分零,歲支公費銀一千四百八十九兩二錢八分,如數歸款,俱實折紋庫,同余銀候文劃兌兵餉。至各縣販戶莊民運賣鹽斤,水載以船、陸載以車,視路程遠近以定價值。既絕私煎、私販之弊,復無忽低、忽昂之患;裕課便民,誠胥善焉(同上)。
各省鹽或煎、或曬,臺地止于海岸曬鹽。南社冬日海岸水浸,浮沙凝而為鹽;掃取食之,不須煎曬。所產不多,漬物易壞。崇爻山有咸水泉,番編竹為鑊,內外涂以泥,取其水煎之成鹽(「赤嵌筆談」)。
水餉
臺灣府
采捕并渡船:共征銀一千三百五十三兩二錢八分五厘零(舊額:七百七十六只,計載梁頭一萬六千六百七十六擔七十五斤,每擔征銀七分七厘,共征銀一千二百八十四兩一錢一分。雍正六年,報升梁頭銀一十四兩五錢八分六厘。雍正七年,報升梁頭銀五十四兩五錢八分九厘)。
尖艚并杉板船:共四百九十九只,共征銀二百二十三兩零二分(尖艚三十二只,每只征銀八錢四分;杉板并尖艚四百六十七只,每只征銀四錢二分)。
港潭:二十四所(每所征銀不等),共征銀一千二百六十四兩五錢九分五厘二毫。
塭:六口(每口征銀不等),共征銀一百一十六兩五錢。
罟、罾、囗〈罒上令下〉、縺、蠔、囗〈纟袞〉等項:共一百二十九張、條(每張、條征銀不等),共征銀六百二十六兩二錢八分。雍正六年,續報罟、罾尾溢升科銀三錢三分三厘六毫。乾隆五年,續報新升小罾共五張(每張征銀八錢四分),共征銀四兩二錢。乾隆五年,續報新升大網二張(每張征銀三兩五錢),共征銀七兩。乾隆八年,新升大網一張,征銀三兩五錢。
網、箔、滬等項:共一百三十八張、口半(每張、口征銀不等),共征銀一百九十兩零五錢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