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男,年三十一歲,四川會理縣人,住云南省昆明市海潮巷八號。1928年5月16日出外郊游,值酷暑炎熱,畏熱貪涼,返家時臨風脫衣,當晚覺悶熱而思飲,全身倦怠違和,次日則有微寒而發熱,頭昏痛,肢體酸困疼痛。因平素體質較健,向少生病,對此小病不以為然。不日則熱勢突增,發為壯熱煩渴飲冷之證,小便短赤,食思不進,經西法針藥施治未效,延余診視。斯時病已三日,脈來浮弦而數,面赤唇紅而焦,舌紅苔燥,肌膚皆熱,但不見有汗,氣息喘促,呻吟不已。良由暑邪傷陰,邪熱內壅,復被風寒閉束,腠理不通而成表寒里熱之證。法當表里兩解,擬仲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辛涼解表主之。
生麻黃12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17日一劑,即汗出如洗,熱勢頓除,脈靜身涼,頭疼體痛已愈。然表邪雖解,里熱未清,仍渴喜冷飲,再劑以人參白虎湯合生脈散培養真陰清解余熱。
沙參24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24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粳米1 0克
服后渴止津生,食量增加,溺尚短赤,照上方去石膏加、滑石40克、生地40克。服后溺清而長,余熱已盡,真陰復元,諸證全瘳。
按:昔人謂暑忌麻桂,其實亦不盡然。此證里熱被表寒所束,非麻黃何能解表。妙在次方即轉用白虎生脈,養陰清熱,故而收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