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年五旬,住四川省會理縣南鄉農村。于1920年2月患春溫病已五日,延余診視之時,見其張目不寐,壯熱煩渴而飲冷,舌苔白厚而燥,舌尖絳,唇焦齒干,脈來洪數,惡熱頭痛,小便短赤。據云已服發表之劑未愈。查前所服之方,系用羌活、獨活、蘇葉、荊芥、防風、柴胡、葛根之劑。殊服后但見頭汗出,身熱尤甚,氣粗而喘,煩渴引飲。
余診后斷為春溫病誤用辛溫發散,耗劫陰液所致,急須清熱養陰生津為治。因患者居處遠鄉僻壤,藥材缺乏,未能如愿配方,但見患者煩渴索飲之狀,遂與冰涼之冷水任意飲之。患者飲一碗盡,自言心中爽快,又求再飲,飲至四碗,頓覺清涼不煩,竟然閉目熟睡。俄頃,則見汗出淋漓,濕透內衣。
約半個時辰后再診,已脈靜身涼,津液滿口,諸證悉除。
按:春溫初起,客邪內傳與陽明燥氣相合,誤投辛散發表,不但邪不得解,反致傷陰劫液,內熱燔熾,水源涸竭。
今得冷水相濟,補陰救焚,從而陰陽調平,氣機通達,則汗出而引邪外散。此為飲冷水救陰液之例,當與人參白虎湯清熱生津救焚之意謀同,故能獲此良效。
再按:溫熱病證,內熱如焚,真陰欲竭之際,急需清涼之劑以濟之。西瓜汁、鮮梨汁,甚至清涼冷飲,皆可以滋添 陰液。但見某些病家或醫者,習俗為常,以為幾病皆須忌生冷,戒之最嚴,雖病熱者苦索無已,尚不知其相宜而須投之。實熱病情,以硝黃石膏為治,其效若靈,滋陰、清熱、苦寒之品,在所必用,又何須拘禁于生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