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傷寒論 【漢張機】

太陽經中篇 【凡寒傷營之證,列于此篇,法五十八條?!?

【喻昌曰:按上風傷衛之證,用桂枝湯解肌者,乃是不欲發汗以擾動其營也。不擾其營,但治其衛,嘗有不及之弊。不及則邪不盡去,勢必傳入于里,故篇中兩解表里之法居多。此篇寒傷營之證,用麻黃發汗者,乃亟驅其邪盡從表出,不使停留之法。嘗有太過之弊,太過則未免因邪傷正,而虛候易生。設有余邪不盡者,多未敢再汗,但可和其營衛,或俟其津回,自然得汗,故兩解表里之法差少。其誤下之證,亦不比上篇之陽邪多變。但發汗之后,其人津液已虛,更加誤下,則津液重虛,所以或邪少虛多而傷其陽,或邪盛熱熾而傷其陰。源同流異,各造其偏,以故治法亦錯出不一,必先會大意,然后一展卷而了然于心目也?!?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末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注發熱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凡是傷寒病,必具此五者,故以為總稱?;蛭窗l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為熱,頃之即熱矣。多有服表藥后反增發熱者,病必易解。蓋熱郁未久,藥即領邪外出,無里證故也。仲景恐見惡寒體重嘔逆,又未發熱,認為直中陰經之證,操刃殺人,早于辨證之先,揭此一語,慮何周耶?】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肢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注上條已言傷寒之脈證矣,此復以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互發其義。蓋惡寒未有不惡風者,頭身腰節疼痛即體重之應,無汗而喘亦即嘔逆脈陰陽俱緊之應也。汗乃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也。麻黃發汗散邪,其力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而用杏仁潤下以止喘逆,然亦但取微似汗,不須歠熱稀粥。正如馭六馬,執轡惟謹,恒虞其泛軼耳?!?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注脈靜者,邪在本經,且不能遍,故不傳經。頗欲吐,外邪內搏,身煩脈數,寒邪變熱,必傳經也。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即誤治,亦止留連于太陽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注欲傳未傳之證,其人內實,差可無慮。若陽氣內虛而心悸,陰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與虛搏,必至危困。建立其中氣,則邪不易入,即入亦足以御之。】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注溫針欲以攻寒,孰知針用火溫,營血得之,反增其熱。營氣通于心,引熱邪以內逼神明,必致驚惶而神亂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注外邪挾火勢上炎,必不下通陰分,故重而痹?!?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注傷寒之脈,陰陽俱緊,其脈但浮及浮數而不兼緊,似可不用麻黃湯。然寒既入營,舍麻黃湯定法,別無他藥可代,故重申其義。見脈緊固當用麻黃湯,而脈浮不緊者,乘其邪方在表,當用麻黃湯托出其邪,不使得入。即脈浮數不緊者,乘其勢正欲傳,當用麻黃湯擊其半,渡而驅之使出,參看中風證脈浮宜用桂枝湯可見?!?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注發汗后病解,半日許復煩,脈復浮數,明系汗后表疏,邪風襲入所致,即不可再用麻黃湯,宜更變發汗之法,改用桂枝可耳。用桂枝者,一以邪重犯衛,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脈浮數而煩與上同也,加之以渴,則津液為熱所耗,而內燥里證具矣。津液內耗,即非細故,宜用四苓以滋其內,而加桂以解其外,比上更用桂枝之法又大不同者,以無復感故也。然既云兩解表里之邪熱,則五苓散中朮用蒼、桂用枝,從可推矣。】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注傷寒以無汗故煩,汗出則不煩可知矣,但汗出而渴,則上條五苓兩解表里之法,在所必用。若汗出而并不渴,則里證本輕,故用桂枝湯中之三,五苓湯中之一,少示三表一里之意,名曰茯苓甘草湯,以消息病情而分解微邪。】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注脈浮而緊,遍身疼痛,乃傷寒正病,亟當發汗以驅逐外邪者也。設其人元氣素薄,尺中脈遲,則城郭不完,兵甲不堅,米粟不多,根本先欲動搖,尚可背城一戰乎?此所以必先建中而后發汗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脈浮數者,法當從乎汗解,故有更藥發汗及兩解表里之法。設經誤下而身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復發其汗,但宜靜調,俟其汗自出乃解耳。所以然者,以尺脈微里陰素虛故也。必須津液自和,即為表里俱實,便自汗出而愈,此亦先建中而后發汗之變法。要知仲景云尺脈微者不可發汗,又云尺微者不可下,無非相人津液之奧旨?!?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注咽喉干燥,其人平日津液素虧可知,故不可發汗以重奪其津液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注小便淋者,膀胱為熱所閉,氣化不行也。更發其汗,則膀胱愈擾而血從小便出矣?!?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注身疼痛為寒傷營之證,本當發汗。然瘡瘍之人,肌表素虛,營血暗耗,更發其汗,則外風襲虛,內血不榮,必致頸項強身手張而成痓。痓亦膀胱病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注目得血而能視,汗為血液,衄血之人,清陽之氣素傷,更發其汗,則額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應也。諸脈者皆屬于目,筋脈緊急則目上瞪而不能合,故不得眠也。傷寒發煩目瞑者必衄,宜用麻黃湯發汗。此言素慣衄血之人,戒發汗以虛其虛,宜兩諦之。】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注亡血即亡陰也,亡陰發汗本當生熱,乃反寒栗而振者,何耶?蓋陰亡則陽氣孤而無偶,纔一發汗,其陽必從汗盡越,所以寒栗有加,陰陽兩竭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注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更發其汗,則心臟血傷而心神恍惚,小腸腑血亦傷而便已陰疼。禹余糧丸原方闕,然生心血,通水道,可意會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注惡寒者,汗出營衛新虛,故用法以收陰固陽而和營衛。不惡寒者,汗出表氣未虛,反加惡熱,則津干胃實可知,故用法以泄實和中。然曰與,似大有酌量。其不當徑行攻下,以重虛津液,可識矣?!?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注傷寒發汗后,身反疼痛者,乃陽氣暴虛,寒邪不能盡出所致。若脈見沉遲,更無疑矣。脈沉遲者,六部皆然,與尺遲大異。尺遲乃素虛,此為發汗新虛。故于桂枝方中,倍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以去邪,用人參三兩以輔正,名曰新加湯者,明非桂枝湯中之舊法也。】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注誤用桂枝固衛,寒不得泄,氣逆變喘,本當用大青龍湯,乃于湯中除去桂枝、姜、棗者,以已經一誤,不可再誤,馭藥之嚴也。然有大熱者,恐兼里證。若無大熱,其為表邪實盛可知。故變青龍之制,為麻杏甘石,允為的對也。飲水多者,內有大熱,則能消之。汗后里證未具,內無大熱,故飲水多者,水氣上逆必為喘也。以水灌其外,冷氣侵膚與內邪相搏,亦主喘也,即形寒飲冷傷肺之意。但傷肺乃積漸所致,此不過偶傷耳,治法要不出麻杏甘石之外。見內飲水多,外行水灌,皆足以斂邪閉汗,不獨誤行桂枝湯為然矣。】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注易桂枝以石膏,少變麻黃之法以治誤矣。乃誤下而喘,亦以桂枝為戒,而不越此方者,何耶?蓋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一從桂枝,一從麻黃,分途異治。由中風之誤下而喘者,用厚樸、杏仁加入桂枝湯中觀之,則傷寒之誤下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乃天造地設,兩不移易之定法。仲景所以諄諄告戒者,正恐人以傷寒已得汗之證,認為傷風有汗而誤用桂枝,故特出誤汗誤下兩條,示以同歸麻黃一治之要,益見營衛分途,而成法不可混施矣?!?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注發汗過多,陽氣虛衰,陽本受氣于胸中,胸中陽氣不足,故叉手冒心,不說到陰血上。方用桂枝甘草固表緩中,亦未說到養血上。方注謂汗多則血傷,血傷則心虛,反置陽虛不理,所謂迂闊而遠于事情也?!?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注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陽虛耳聾,宜急固其陽,與少陽傳經邪盛之耳聾迥別矣?!?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汗本心之液,發汗后臍下悸者,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腎邪欲上陵心,故臍下先悸,取用茯苓桂枝,直趨腎界,預伐其邪,所謂上兵伐謀也?!?

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注吐后腹脹,與下后腹脹,多為實,以邪氣乘虛入里為實也。若發汗后,外已解而腹脹滿,知非里實之證,繇脾胃氣虛,津液摶結,陰氣內動,壅而為滿也。故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也?!?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汗后外邪雖解,然必胃氣安和,始得脫然無恙,以胃主津液故也。津液因邪入而內結,因發汗而外亡,兩傷告匱,其人心下必痞硬,以伏飲摶聚,胃氣不足以開之也。胃病故干噫食臭,食入而噯餿酸也。胃病故脅下有水氣,水入而旁滲脅肋也。胃中水谷不行,腹中必雷鳴而搏擊有聲,下利而清濁不分也。雖不繇誤下而且成痞,設誤下,其痞結又當何似耶?】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此條痞證,傷寒與中風互言大意,具見下利完谷,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互辭也。設不知此義,以為結熱而復下之,其痞必益甚。故重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昭揭病因。方用甘草瀉心湯者,即生姜瀉心湯除生姜、人參不用,而倍加甘草、干姜也??托俺颂?,結于心下,本當用人參,已誤而再誤,其痞已極。人參仁柔,無剛決之力,故不用也。生姜辛溫,最宜用者,然以氣薄主散,恐其領津液上升,客邪從之犯上,故倍用干姜代之以開痞,而用甘草為君坐鎮中州,庶心下與腹中漸致泰寧耳。今人但知以生姜代干姜之僭,孰知以干姜代生姜之散哉?但知甘草能增滿,孰知甘草能去滿哉?】

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注大下之后復發汗,先里后表,顛倒差誤。究竟已陷之邪,痞結心下,證兼惡寒,表邪不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當用桂枝解肌之法,先解其外,外解已后,乃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去其心下之痞也。】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注傷寒脈浮而緊,即不可下,誤下而緊反入里,則寒邪轉入轉深矣,故作痞。外邪與內飲搏結,故心下滿硬。若按之自濡而不滿鞕,則證不挾飲。其所挾者,乃身中之陰氣上逆,而痞聚于心下也。陰氣上逆,惟苦寒可瀉之,上條大黃黃連瀉心之法,即為定藥。若惡寒汗出,前方必加入附子以救陽虛。蓋否者,干往居內,坤往居外,所以宜切陰盛陽微之慮。今惡寒汗出,其事著矣。故三黃湯內另煎附子汁和服以各行其事,而共成傾否之功。即一瀉心方中,其法度森森若此。】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注上篇論結胸有陽明之兼證矣,此復論結胸及痞有少陽之兼證。見五六日嘔而發熱,為少陽之本證,然太陽未罷,亦間有之。所以陽明致戒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以嘔屬太陽故也。且發熱而非往來之寒熱,尤難辨識。果系少陽證,則太陽證將罷,不似陽明之不可攻;若系太陽遷延未罷,誤下即成痞結,其為害更大矣。方用半夏瀉心湯者,即生姜瀉心湯去生姜而君半夏也。去生姜者,惡其辛散引津液上奔也。君半夏者,瀉心諸方,原用以滌飲,此因證起于嘔,故推之為主君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都江堰市| 宁海县| 金秀| 海阳市| 洪雅县| 台湾省| 杨浦区| 济阳县| 广宁县| 广平县| 曲阳县| 阜阳市| 商丘市| 宜丰县| 临湘市| 大悟县| 湖南省| 沙洋县| 财经| 五寨县| 义乌市| 临漳县| 琼海市| 寿宁县| 和林格尔县| 固镇县| 台前县| 临颍县| 安庆市| 博罗县| 尼勒克县| 都江堰市| 宣城市| 东乡县| 安顺市| 福安市| 阿克陶县| 新丰县| 金秀|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