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安溪縣志》巻首 (1)
《安溪縣志》序一
自南唐保大三年,安溪之稱縣于是始,閱宋、元、有明以至我朝,其間建置損益,亦可得而悉數也。仆來守泉,會奉部檄直省各修志,于是郡邑咸有事于此,而安溪令謝君遂成邑志,予讀而善之。
夫安溪,巖邑也。壤接汀、漳之交,箐密蒙叢,民樸而野,有唐、魏之儉陋。乃近者民不安生分,好訐訟,喜淫巫。此豈習俗然歟?抑有以致之耶?君踵前書,以成此志,美善不遺,纖悉必備;所以紀興廢,勵風俗,其亦有取于是哉!
偶以行部至此,嘆古人之風流咸在吾目。彼鳳山者,非紫陽所題詩處耶?龍湖者,非西山所禱雨處耶?至于仁賢君子,接踵如林,而皆得彪炳于是書之內,覽者亦當比絜于瑯玡之編,頡頏于陳留之志矣,君其勉之哉!后之續今,猶今之續古,使后世謳思者次于詹敦仁、陳宓之后,則庶幾乎。
時大清康熙十二年歲次癸丑立秋后一日。
泉州府知府古沛年家侍生王者都頓首 拜撰
《安溪縣志》序二
邑設安溪,自南唐始。而安溪之有志,則自勝國正德始也。厥后一修于嘉靖之己丑,再修于嘉靖之壬子,而丙申、辛酉復為增緝,志亦綦備矣。獨是辛酉迄今五十余年,其間陵谷雖無變遷,而此外不無損益。況我國朝鼎建以來,邑雖小,可無增修以備一邑文獻乎?茲者更際我皇上加惠宇內,欲周知天下戶口、扼塞之要,以昭一統盛事,垂億萬世無疆之征,令各郡縣仿秦、豫通志款式,詳訂成書。宸荃也敢不夙夜兢兢以仰副維新之治乎?
但文武兩闈,執事榕城,至仲冬始得取舊志而讀之,遠稽近采,于所已備者重加考核,未備者斟酌增補。越冬及春,三閱月而事告竣。文采雖遠愧班、馬,體裁則恪遵功令,從此山川、土田以及文章事實,庶幾皆斑斑可考。上之備秉銀管修國乘者之采擇,泰山滄海,竊自同于細流土壤矣。下之俾邑人士眷茲風土,鑒于先型,務本勤生,以裕家室之謀;息爭止訟,以培忠厚之基;讀書循理,以成禮讓之俗。樸者農而秀者士,無虛余三事教誡之心。于斯志也,更不無惓惓焉,豈曰彈丸黑子,可勿是究是圖也哉?遂濡筆而并授之剞劂。
康熙十有二年歲維癸丑仲春之吉。
同進士出身、文林郎、知安溪縣事、前授廣西慶遠府荔波縣知縣、安肅謝宸荃謹序。
重修《安溪縣志》序三
昔人有言,作史之難,莫難于志,班、范而下,蓋闕如也。史以志稱,自陳壽始,而所載獨紀傳,名實牴牾,識者譏之。今郡邑之志,則星土、名物、官師、賢雋、貢賦、風謠,莫不具載,雖以志名,實該全史,珥筆從事,勝任綦難。我國家奄有四海,聲教翔洽,郡縣之志,各纂葺成書,以上于所司。匪特黼黻太平,潤色鴻猷,蓋將以備參稽、考謠俗,會車書而大一統也。
安溪為泉郡支邑,適上谷謝令出宰茲土,因征文考獻,從簿書期會之暇,編輯成書。其分野、疆域、山川、土田,則史氏之志也;仕宦政績、士女懿行,則史氏之傳也;其官師臨蒞,賢雋登庸,莫不年經月緯,則史氏之表也。一展卷而燦然不遺,秩然不紊,舉五十余年之廢墜而修明于一旦。蓋踵前志而折衷之,可以稱信史矣。
考安溪初造,始于周顯德間。其山峻,其水洌,澄泓凝碧,厥名清溪。相傳民俗率安土敦仁,不作浪游,是以宋宣和間更今名。向者考亭常過而樂之,其遺風余澤猶有存者。誠使出治者繹清之名,待治者思安之義,將見郅隆之治,淳龐之俗,復見于今日。史氏秉簡而書之,昭垂國史,副在有司。后人讀其志,因以想見其邑,則安溪彈丸之區,且首為采風者屈一指矣。志成,問序于余,因走筆弁其簡首。
時康熙癸丑秋仲之望。
賜進士出身,福建分守興泉兼巡海防道布政使司參政,今升江西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奉敕提督云南學政大梁李光座撰。
《安溪縣志》序四
今天子聰明旁矚,欲周知民生休戚之故,戶口殷凋之所,風俗變易之理,吏治更化之功,詔直省所在輯志乘,上于天府,將以資乙夜之覽,而施化裁焉。吾閩郡邑,各應時而成書。
夫山川、物產、人物、沿革,此在圣人知之可也,不知庸何害?今濱海數郡,三十年氛沴之中,氣數蹇厄,顛連未休,獸遷鳥舉,哀嗷于中路,是宜遇長沙而慟,遘東門而圖者矣。雖九重講誦之余,屢顧軫問,然堂上萬里,亦安知一隅危支憊以至于斯?
謝侯起名進士,來宰吾邑三年,政將成,茲所為志甚具。侯生長日月之旁,出既為天子整頓之,入當為天子敷陳之,計言之藏于臆者,不知其幾也。獨是志書格于義例,使慘怛愁憂之形無由附見編端,具具而因,具具而完,此亦慈惠之心所悲憫而不自懌者也。雖然,勢之所拘,不可卒抗,則盡其意而已矣。
吾邑自詹公敦仁啟治以來,世有賢侯。而詹本名德君子,報政以后,卜隱于佛耳山下,遂蕃其子孫于此。吾祖森,當明宣德間尚義賜爵,用邏尉調綰邑符,南面臨其桑梓。一事在七百年上,彼君我而侶我,而民不驚;一事在二百年上,彼儕我而蒞我,而民不忌。于今志乘咸彪炳焉。其處心積慮,不過自盡其當日之意,而豈謂其傳之勿斁也哉?
夫意之所儲勝于言,言之所紓勝于文,他日恭逢臨軒之問,侯其寫所臆而對焉。吾之望侯,尚未有已也。
翰林院編修、年家治弟李光地頓首拜書。
前志序
正德十六年尚寶司少卿晉江李源序
安溪,古清溪。當邑之陽,溪流清瑩,順下如駛,故曰安。安者,順也。或曰:“惡其聲之類于非族,故易之。”易之,嫌名也。其地舟車所通,貿遷化居,不以山溪之限。民樂耕紡,士俊警尚意氣。隋置場,南唐縣之。六百年來,志書無有修廢。正德辛已正月庚申,龔侯揖師生而進之曰:“縣志,古列國史也。匪古匪今,匪今匪后,爾師生亦此之憂乎?”用是事事不怠,毋廢前聞,毋略后觀,三越月而草已具。龔侯過竹坡之居以序請。
予聞之,小史掌邦志,《周官》則有 。東漢之初,詔南陽撰作《風俗》。則知縣與天下,昔人不以大小廣狹詳略也。侯其以天下視安溪哉!夫古今之氏史家者,自三代以還可數也;惟司馬氏稱實錄焉。侯其以西漢紀安溪哉!侯諾以往。又三越月,志以告成,遂書以歸之。
侯名穎,吉水人。登江西戊午榜,好學而文,政知所先。
邑人按察副使詹源序
安溪志,志吾安溪一縣之事也。修之者, 令吾縣吉水之龔侯栗夫也。與修事者,吾邑博南海之鄒君至道、豐城之涂君仲介也。安溪之為縣,與夫志之所以修,其詳已見于地官郎李竹坡先生序矣。龔侯謂予邑人也,當綴數語于后。
予惟今之吏蔚有聲稱為能者,不過知事事于簿書期會之間,訟獄賦稅之末而已;其能知以典章載籍為事者,蓋寡矣。間有及之者,又率紛工糜費于一切無益之虛文而已;其能知以政體治道所關、人心風化攸系者為事焉,益又寡矣。
龔侯負通敏之才,出自賢科,令吾安溪甫期月, 理治之暇,即慨然念安溪為邑,僻在一方,舊未有志,無以鑒古窺今,善今垂后,遂與二、三同志修輯以傳。舉其志,則一邑之文獻風土之事備,雖今可古,而后可今也。是可以觀焉,可以興焉,勉焉,修焉,通變宜民焉,從善舍惡焉。自一邑推之郡,自一郡推之天下,而莫不然焉。其于政體、治道、人心、風教,所補豈小小哉!是非有達遠知要之識、光明正大之心、宏博淵源之學者,不能為此也。吾龔侯有此,觀志者當考而自得之。
嘉靖八年莆田副使林有年序
安溪尹黃君德和承憲札以修志事役于予,予屏居囊山,罹疴困,曷稱耶!辭歷四浹辰矣。德和復走使篤敘師弟情義,予竊喜其脫凡知要,道行矣。遂肩輿戒途,越十一月甲午至安溪,寓東岳宮。山谷盤紆,林木藰蒞,古勝跡也,乃事事焉。
德和屢款近抒意,商榷可否,且曰:“懌欲知天地之道,民俗之宜,而為政之緩急先后焉;懌欲知職官之賢否,而為政之取舍勸懲焉;懌欲知學校之興舍,人物之盛衰,而為政之轉移設教焉;祀典,懌欲知之崇之,而解咎涵休焉;惠政,懌欲知之舉之,而宣風布德焉;事有關于政務者,懌皆欲知之,而為政之因革,用助聰明之弗逮焉;非志曷知,志容缺乎?”嗚呼!俗之吏,惟私焉急限,于縮月肉者非業。若德和可謂達治體者矣。
安,小邑也,文獻殘落,漫無所稽。乃集諸鄉都耆民授以簿,簿以類分,令其考注,期以盈旬,僅得十之一二。而復考之典籍,詢之學校,欲其詳且公也;雖老農樵牧,亦下偵之,欲其見聞無遺也。窮搜博采,夙夜事校閱,編輯成書,厘為十卷,其目五十有四。德和囑予敘。
夫志,志一邑之事。邑之志,猶國之史。曹、滕小國也,邾、莒則又小矣。史固不以小而廢之也。安邑里不滿二十,制度具矣,鑒戒昭矣,損益之機,亦概可審矣。續之,尚友君子式是而求其故,則更化圖治,亦未必無小補焉。以一邑之小,而例之天下,亦可也。
志始舉于棠陵方公,繼而督學高公視學至安溪,于風化惓惓焉。嘆曰:“茲吾職也。”乃命工壽之梓,為后日文獻之征云。
知 縣 黃 懌 序
成周盛時,內史掌八柄之法,外史掌四方之志。厥后王綱弛紐,周微矣,而猶知所尊者,史官在也。志之裨于治如是夫!今郡邑之志,即外史所掌者。安溪自南唐保大十三年,迄今五百余載,歷代政務因革不同,地僻而道存焉,職卑而責重焉,戶不百而風遠且大焉。懌雖無似,稔知邑志關于化理者大,顧力未逮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