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書 【宋朱肱】
太陽經脈證治
足太陽膀胱經,從目內眥上額連于風府,分為四道下項,并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于背與身為經。太陽之經,為諸陽主氣。或中寒邪,必發熱而惡寒,緣頭項腰脊是太陽經所過處。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
傷寒一二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尺寸脈俱浮,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太陽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太陽病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宜麻黃湯;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湯、桂枝湯二者,均為解散,正分陰陽,不可不慎也。仲景所謂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常須識此,勿令誤也。今人纔見身熱頭痛便發汗,不知汗空閉而用麻黃,汗空疏而用桂枝,傷寒傷風,其治不同。古人有汗者當解肌,無汗者可發汗。
發汗和解之殊
傷寒表證,須看榮衛淺深。故仲景有正發汗湯劑,如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白虎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熱淺深,藥性緊慢,一概用藥,因茲夭殤。其間縱獲生全,往往汗后虛乏,遂致勞復,或變生百病,淹引歲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過度,陰陽并竭,血氣羸損,以致此禍。如遇病輕,但當和解之。所謂和其榮衛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寒傷營
脈浮而緊濇,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此名傷寒。傷寒之候,發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汗而解,麻黃湯主之;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又人參順氣散、蔥豉湯、蒼朮散、麻黃葛根湯,可選而用之。
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與證也。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芪最良。尺脈尚遲,再作一劑。
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則頻頻與少桂枝湯,使體潤漐漐連日,當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類和解之。
風傷衛
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不慘,煩躁,手足不冷,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頭疼發熱,脈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敗毒散、獨活散,可選用之。治太陽中風,有汗用桂枝湯。
【凡脈緊必無汗,惟濡而緊卻有汗,勿誤用小建中湯。須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
項背強者,桂枝湯加葛根也。
【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去其風濕。取微汗者,風濕去也。】
里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
【不飲水者是也。】
凡發汗后,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腹滿者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
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已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
【陽旦湯是也。】
夏至后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
【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
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答曰:傷寒者脈緊而濇,傷風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脈濇,傷風者有汗脈緩故也。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而自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陽明善饑為中風,不食為傷寒;少陽兩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干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余證同三陽。
風見寒脈寒見風脈
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此名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
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并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膏,所以為緊,此治榮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汗多傷人。
【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湯。】
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榮,大青龍主榮衛俱傷故也。
【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其病淺。寒傷榮者,寒氣中于肌肉也。以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肌肉之間,榮氣之道路,故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醫者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加減法。仲景制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表證
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者,表證也。
【浮,表陽也,其脈按之不足,舉之有余。《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又曰: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則知脈浮者表證也。】
表證者,惡寒是也。惡寒者,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然傷寒發表,須當隨病輕重而汗之。故仲景有發汗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時發汗,亦自不同。
發熱
發熱而惡寒者,屬太陽也。
【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寒氣留于外,皮膚致密,則寒栗而發熱,宜發其汗,麻黃湯、大青龍湯主之。若發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為風溫也。】
又有太陽證,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仍發熱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有潮熱乎?仲景大陷胸湯一證,結胸有潮熱者,為大結胸,屬太陽也。
大抵傷寒八日已上,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仲景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又有醫人多用圓子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若傷寒得汗后,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可行竹葉石膏湯,隨其虛實而治之。
惡寒
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薄,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徹火,兼飲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惡寒有二證:發熱而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屬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湯、青龍湯證也。
發汗后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也,不可更吐下也。發汗面色赤有熱者,為欲解,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大下后,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雖然,太陽、陽明、少陰皆有惡寒,要之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也。
問:有汗出惡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惡寒者,有頭汗出而微惡寒者,何也?答曰:仲景云太陽病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也。頭汗出而微惡寒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也。
惡風
惡風者,衛中四時之虛風,所以惡風也。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數與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使遍體微潤連日,當自解矣。
又有太陽病發汗多亡陽,遂漏不止,衛虛而惡風者,當溫其經也。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也。
風濕相薄,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熱多寒少
太陽熱多寒少有三證:有熱多寒少而不嘔清便自可者,有熱多寒少而脈微弱者,有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其用藥皆不同也。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熱多寒少而脈都大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若脈浮,雖熱多寒少,亦自可發汗也。】
熱多寒少而尺中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芪以養其血,尺尚遲,再作一劑;然后啐時用小柴胡湯、桂枝二越婢一湯輩小劑,隨證治之。
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熱者,以其寒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用小柴胡湯,不問陰陽表里,凡傷寒家皆令服之。此藥差寒不可輕用,雖不若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之緊,然藥病不相主,其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湯而成陰證者甚多。仲景雖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此為是少陽證當服小柴胡,不必少陽證悉具耳。況本方又有加減,隨證增損。古人方治,審諦如此,后人妄投,良可怪也。
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宜發其汗。然熱多寒少,其脈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表也。
下之而熱不退
仲景云:病人脈微而濇,為醫所病。大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使陰氣弱,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蓋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陽微惡寒,四逆湯主之;陰弱發熱為內熱,葶藶苦酒湯主之。
頭疼
頭疼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疼,必發熱惡寒。無汗者,麻黃湯;有汗者,桂枝湯。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疼如破者,連須蔥白湯;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主之。
病人頭疼鼻塞而煩者,何證也?此屬濕家。頭中寒濕,故鼻塞而頭疼也,內瓜蒂末鼻中則愈。
身疼
太陽證表未解,脈浮緊,法當身體痛,宜麻黃湯汗之。
【脈浮緊,當身體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尺脈遲者,先以小建中湯以養之。脈浮者,麻黃湯主之。】
問:潑汗后身疼痛,脈沉而遲,當用何藥?答曰: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蓋為此證也。小建中湯兼治汗后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即愈。《金匱要略》云:瘡家雖身體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身癢
問:身癢者何也?答曰: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太陽病七八日,脈微而惡寒,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湯主之。若反重發汗則氣虛,必兩耳聾無聞。素無熱人,可芍藥甘草附子湯;素有熱人,可黃芪建中湯。面赤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無汗自汗
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之氣于外迎之,無不得汗也。
【其法用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灑之。取蠶砂、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當上臥,溫覆之。夏月熱,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蠶砂,桃柏葉也。無蠶沙亦得,單桃葉亦得。蒴藋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多爾,不用亦得。】
傷寒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衛不和自汗;傷風自汗;亡陽自汗。
【別經有汗無汗,俱載本篇中。】
筋惕肉瞤頭眩身搖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欲擗地者,屬真武湯。大凡發汗過多,即身瞤動振搖,虛羸之人微發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本方加減法詳之。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傷寒應發汗,面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散,次服建中湯。
喘
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
【陽明喘正方,載陽明篇中。】
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黃湯。
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也。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