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第二

凡五十七條方三十二太陽統攝之榮衛。乃風寒始入之兩途。寒則傷榮。故以營傷于寒而病者為中篇。夫寒。冬令也。

秋末春初以間乎冬。寒則有之。他時雖或暴變清冷。大率不外本序之令氣耳。終不得入隆冬嚴寒之例。以病言之。必也證候顯見如經。始可謂為傷寒。不可少有分毫違錯。蓋經之所以條例各病。

對比而辨論者。正為與傷寒分別爭差也。讀者極力反復精究其旨。久久成熟。一旦貫通。則認病自然親切。而于凡異說之紛紜者。皆不為其所惑矣。慎哉。

(一)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或。未定之詞。寒為陰。陰不熱。以其著人而客于人之陽經。郁而與陽爭。爭則蒸而為熱。已發熱者。時之所至。郁爭而蒸也。未發熱者。始初之時。郁而未爭也。必。定然之詞。惡寒見上篇。然此以寒邪郁榮。故榮病而分見惡寒。曰必者。言發熱早晚不一。而惡寒則必定即見也。體痛者。寒主堅凝而傷榮。則榮實而強。衛虛而弱矣。榮強則血澀。衛弱則氣滯。故痛也。嘔。吐也。逆。俗謂惡心是也。胃口畏寒而寒涌也。陰謂關后。陽謂關前。俱緊。三關通度而急疾。寒性強勁而然也。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是也。傷。猶中也。彼此兩相更互發明。言太陽之為病。中風固如彼矣。若或有如此者。則又是觸犯于寒而中之也。然陰寒之襲人。從榮而入。榮。血道也。寒之所以從榮入者。榮亦陰。亦從類也。猶龍虎之于風云。水火之于燥濕。各以其類而相從之自然也。此揭太陽分病之紀二。乃此篇之小總。下條乃申此而互言之。詳其義以出其治。余皆此條之差分耳。首尾脈絡。綱領條目。大端悉類上編。乃上篇之對待。太陽之太三辨。上編一。此其二。以下凡首稱傷寒者。則又皆指有此云云之謂也。

(二)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湯浸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此申上條而更互言之。所以致其詳而出其治也。頭痛已見太陽病。而此猶出者。以其專太陽而主始病也。上條先言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而此先言頭痛。次言發熱者。則是以其已發熱者言也。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即上條之體痛而詳言之也。上條言必惡寒。而此言惡風者。乃更互言之。與上編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雙關互文之意同。無汗。乃對上編之有汗而言。以見彼此兩相反。所以為風寒之辨別。不然無是證者。則不言也。然所以無汗者。汗乃血之液。血為榮。榮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也。喘。氣逆也。衛主氣。衛弱則氣乏逆。呼吸不利而聲息所以不遂也。

然上條言嘔而此言喘。嘔與喘。皆氣逆。亦互言以明互見之意。麻黃味苦而性溫。力能發汗以散寒。然桂枝湯中忌麻黃。而麻黃湯中用桂枝。何也。曰。麻黃者。突陣擒敵之大將也。桂枝者。

運籌帷幄之參軍也。故委之以麻黃。必勝之算也。監之以桂枝。節制之妙也。甘草和中而除熱。杏仁下氣而定喘。惟麻黃有專功之能。故不須啜粥之助。

(三)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者。以上二條互言者而言也。下仿此。一日太陽受之。太陽主表而屬外。故外者先當也。靜謂恬退而和平也。緊退恬靜和平。其為不傳而欲愈可診矣。頗欲吐屬上言。不甚待吐而不吐。蓋嘔逆未全止也。燥。干也。數。五六至已上也。其主熱。急。躁疾也。欲傳而加進可知也。

(四)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見。音現。上條舉太陽而以脈言。此復舉陽明少陽而以證言。次第反復互相發明也。然不傳有二。一則不傳而遂自愈。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若陽明少陽雖不見。太陽亦不解。則始終太陽者有之。余經同推。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若只蒙龍拘拘。數日以論經。則去道遠矣。

(五)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表。太陽也。傷寒脈本緊。不緊而浮。則邪見還表而欲散可知矣。發。拓而出之也。麻黃湯者。

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之謂也。(方見前)(六)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浮與上同。而此多數。數者。傷寒之欲傳也。可發汗而宜麻黃湯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

當散其數。而不令其至于傳也。

(七)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此承上條復以其治不如法。因而致變者言。曉人當知謹也。身重。下后陰虛而倦怠也。悸屬心。

心主血。陰虛則血虛。所以心不寧也。蓋不當下而反下之。故證變如此。不可汗者。禁勿重亡津液以復損其陰也。當自汗出乃解者。言下雖反而病未甚變。須待其津液回。當得自汗而解也。所以然者以下。乃申釋上文之詞。里虛。以亡津液言。須表里實。以待津液回。邪還表言也。

(八)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更。平聲。)傷寒發汗者。服麻黃湯以發之之謂也。解。散也。復。重復也。既解而已過半日之久矣。何事而復哉。言發汗不如法。汗后不謹。重新又有所復中也。蓋汗出過多。則腠理反開。護養不謹。邪風又得易入。所以新又煩熱而脈轉浮數。故曰可更發汗。更。改也。言當改前法。故曰宜桂枝湯。

桂枝湯者。中風解肌之法。微哉旨也。庸俗不省病加小愈之義。不遵約制。自肆粗下。不喻汗法微似之旨。騁以大汗為務。病致變矣。反謂為邪不盡。汗而又汗。輾轉增劇。卒致莫救。不知悔悟。噫。讀書不喻旨。趙括鑒矣。學醫廢人命。伊芳誰鑒邪。傷哉。

(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已。言發汗畢。非謂病罷也。浮數煩。與上同。而此多渴。渴者。亡津液而內燥。里證也。

以證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脈浮數。故憑一桂以和之。謂五苓散能兩解表里者。此也。(方見上編)(十)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一兩)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不汗出。汗出者。以發之而出者言也。然則此條二節。上節乃承上條而以其不煩者再言。

下節乃承上節而以其更不渴者又出也。不煩。則熱較輕可知。故治亦不殊。不渴。則內燥更減可識。故但用四苓之一以潤之。然里證既輕。則表為猶多可必。故須桂枝之三以解之。然則此湯之四物。其桂枝五苓二方之變制與。

(十一)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瀉心湯方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噫。影戒切。解。謂大邪退散也。胃為中土。溫潤則和。不和者。汗后亡津液。邪乍退散。正未全復而尚弱也。痞硬。伏飲摶膈也。噫。飽食息也。食臭。 氣也。平人過飽傷食。則噫食臭。

病患初瘥。脾胃尚弱。化輸未強。雖無過飽。猶之過飽而然也。水氣。亦謂飲也。雷鳴者。脾為陰。

胃為陽。陰陽不和。薄動之聲也。下利者。惟陰陽之不和。則水谷不厘清。所以雜迸而走注也。生姜大棗。益胃而健脾。黃芩黃連。清上而堅下。半夏干姜。蠲飲以散痞。人參甘草。益氣而和中。然則瀉心者。健其脾而脾輸。益其胃而胃化。斯所以為瀉去其心下痞硬之謂也。

(十二)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未汗而惡寒。邪盛而表實。仇讎之惡也。已汗而惡寒。邪退而表虛。怯懦之惡也。蓋汗出之后。

大邪退散。榮氣衰微。衛氣疏慢。病雖未盡解。不他變而但惡寒。故曰虛。言表氣新虛而非病變也。然榮者陰也。陰氣衰微。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衛者陽也。陽氣疏慢。故用附子之辛以固之。

甘草甘平。合榮衛而和諧之。乃國老之所長也。

(十三)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上節乃略上條而復言。所以起下文。而以其反者出也。不惡寒。其人表氣強也。但熱。亡津液而胃中干。故曰實也。當和胃氣。以干在胃而實也。故曰。與調胃承氣湯。然湯以瀉實。而甘草則和中益氣。何也。蓋實成于虛也。所謂量鑿而正枘。其斯之謂與。方見大陽下。

(十四)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生姜(四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一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如桂枝法。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邪氣驟去。血氣暴虛也。用桂枝者。和其榮衛。不令暴虛易得重傷也。

加人參芍藥者。收復其陰陽以益其虛也。加生姜者。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曰新加者。得非足一百一十三而成之之謂邪。微火皆當仿效首方。此蓋后人之贅耳。

(十五)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更行。猶言再用。不可再用桂枝湯。則是已經用過所以禁止也。蓋傷寒當發汗。不當用桂枝。桂枝固衛。寒不得泄。而氣轉上逆。所以喘益甚也。無大熱者。郁伏而不顯見也。以傷寒之表猶在。故用麻黃以發之。杏仁下氣定喘。甘草退熱和中。本麻黃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徹熱之功。

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為麻黃湯之變制。而太陽傷寒。誤汗轉喘之主治。所以必四物者而后可行也。

(十六)發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屬肺。肺屬金。金性寒。故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汗后肺氣新虛。易得重傷。飲水。飲冷也。水灌則形寒。肺傷矣。其主氣所以皆喘也。

(十七)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汗多則血傷。血傷則心虛。心虛則動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覆而欲得人接也。桂枝走陰。斂液宅心。能固疏慢之表。甘草緩脾。和中益氣。能調不足之陽。然則二物之為方。收陰補陽之為用也。

(十八)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臍下悸者。腎乘心汗后液虛。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動惕于臍下也。欲作。待作未作之謂。奔豚見上編。然水停心下則悸。茯苓淡滲勝水。能伐腎臟之淫邪。桂枝走陰降腎。能御奔豚于未至。

甘草益氣。能補汗后之陽虛。大棗和土。能制為邪之腎水。甘瀾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純。不令其得以助黨而長禍也。

(十九)發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濃樸(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汗后腹脹滿者。胃中干。陽虛氣滯而伏飲停蓄也。人參甘草之甘。益胃而滋干。生姜半夏之辛。蠲飲而散滿。然脹非苦不泄。所以濃樸者。君四物而主治也。

(二十)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傷寒中風。言傷寒與中風皆有此變證。大意與上編第六十條同。醫反下之至心下痞硬而滿。大略與上編第三十五條同。此多既誤而復誤。不得安以上。前誤成痞也。醫見至益甚。言復誤而痞加重也。此非結熱至末。乃原致痞之因。以出其治也。甘草大棗之甘。益反下之虛。干姜半夏之辛。

散上逆之滿。黃芩黃連之苦。解邪熱之煩。然證大略與上編第三十五條同。而方物有同有異者。

不用桂枝。以無表也。同用甘草干姜同為益虛而散硬也。不用參術。惡益氣也。用大棗。取滋干也。

以既誤復誤而痞益甚。故用芩連以為干姜之反佐。協同半夏以主散。此其所以有異同之分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盐亭县| 卢氏县| 英吉沙县| 卢龙县| 全椒县| 神农架林区| 云安县| 长宁区| 酒泉市| 托克托县| 西和县| 溧阳市| 孝昌县| 英德市| 齐齐哈尔市| 通州市| 繁峙县| 民勤县| 镇江市| 白河县| 沁阳市| 青冈县| 铜川市| 沧州市| 广德县| 竹山县| 来凤县| 元朗区| 称多县| 赤水市| 万宁市| 贵定县| 长白| 大宁县| 镇宁| 和田县| 宁河县| 台湾省| 威远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