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7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21字
  • 2015-12-27 00:21:39

水病論

夫腎者主水。脾胃主土。土性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今胃虛。不能傳水氣如臥得正唇黑必

治十水腫諸方

夫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里水。氣水是也。青水者。先由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先從腹腫。

其水者乍令 治十水之病。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臥不得。小便漸澀。腫脹氣 悶。

甜葶藶(三兩隔紙炒令紫色) 牽牛子(二兩半微炒) 豬苓(二兩去黑皮) 澤瀉(二兩)椒目(一兩半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取蔥白三莖切。以漿水一大盞。煎取半盞。入清酒半盞。攪令勻。稍合。

利。

治十水腫。大神驗木通散方。 木通(一兩半銼) 澤瀉(三分) 苦瓠子(一兩半) 豬苓(一兩去黑皮) 漢防己(三分)海蛤(一兩細研)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酒各半中盞。入蔥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當下小便數升。腫消大效。

治十種水氣。證候極惡。諸醫不療。宜服芫花散方。 芫花(一分醋拌炒令干) 澤瀉(一分) 郁李仁(一分湯浸去皮微炒) 牽牛子(一分微炒)甜遂(半兩煨令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空心。以橘皮湯調下。當先瀉下碧綠水。后下如爛羊脂。即瘥。如未瘥。隔日再服之。

治十種水氣。皮膚腫滿。三焦壅閉。上喘咳嗽。大便不通。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木香(半兩) 牽牛子(一兩微炒)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羌活(半兩) 烏臼皮(半兩銼) 漢防己(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空心。濃煎桑根白皮湯。調下三錢。以利為度。

治十種水氣。腹脹喘嗽。大小便澀。檳榔丸方。 檳榔(一兩)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漢防己(半兩)川樸硝(兩) 澤瀉(半兩湯浸去白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飯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粥飲下二十丸。以利為度。未得快利。即再服之。

治十種水氣。遍身浮腫。大小便澀。喘促不止。牽牛子丸方。 牽牛子(三分微炒) 漢防己(一分) 椒目(一分微炒) 滑石(半兩) 遽麥(半兩) 檳榔(半兩) 甘遂兩隔紙炒令紫色) 郁李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以木通燈心湯下二十丸。以利為度。未得快利。即再服之。

治十種水氣。遍身腫滿。上氣喘息。大小便俱澀。宜服大戟丸方。 大戟(一兩銼碎微炒) 牽牛子(一兩微炒) 皂莢(一兩去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 海蛤(一兩郁李仁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二十丸。

以利為效。

治十種水氣。喘息。腹脅鼓脹。小便不通。續隨子丸方。 續隨子 海蛤(細研)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漢防己 甘遂(煨令微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滑石(各半兩) 膩粉(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粥飲下七丸。當得快利。如未利。晚食前再服。

治十種水氣。此方出神仙密藏經。人間無本。因鄭煉師。向天臺金壇上石壁所 記。有數 療。一瘥以后。永 有此靈驗。有人先患腳 飲難下。靡覺饑渴。但喘粗不 須倚物而坐。羸弱異常。因服此藥。當日氣散。十日后肚硬消盡。二十余日后氣力如 舊。既獲神效。誓傳于世。川樸硝丸方。 川樸硝(二兩細研) 川芒硝(一兩細研) 馬牙硝(半兩細研) 川烏頭(一兩生去皮臍搗羅為末) 椒目去浮者水煮牙出候干上件。葶藶莨菪杏仁等相和。先搗一千杵。取大棗十枚。煮取肉。與上件藥細研令勻。

然后入煉了蜜。和搗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桑根白皮湯下二十丸。

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腫滿。心腹虛脹。三焦壅滯。坐臥喘急。川大黃丸方。 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 川樸硝(一分) 大戟(一分銼碎微炒)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芫花(一分醋拌炒令干) 椒目(一分微炒去汗) 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粥飲下十丸。當得快利。如未利。晚食前再服。

治十種水氣。遍身腫滿。喘急煩悶。心腹壅滯。大小便不利。宜服此方。 大戟(一分銼碎微炒) 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 芫花(一分醋拌炒令干) 甘遂(一分煨(一分去皮心研紙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粥飲下三丸。

治十種水氣。通身浮腫。食不消化。心腹脹滿。宜服此方。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大戟(半兩銼碎微炒) 甜葶藶(半兩生用) 川大黃(銼碎微炒微炒別研)七丸。如人行五里。以熱茶投。利下粘滑物。

治十種水氣。小便出水瘥方。 大戟(一兩) 甘遂(一兩)上件藥。生搗羅為末。每服取大麥面一兩 藥末一錢 以水和作餅子。燒熟徐徐吃盡。

以湯茶下之。五更后服。至曉下水極多。如病未退。隔日再服。

又方。 春大麥面(一兩) 甘遂(一錢微炒)上件藥。相和用水和作餅子。以慢火燒令黃熟。碾為末。分為二服。空心以蔥白湯調服之。取下水三二升自定。

治十種水病。極甚。腫從腳起入腹。證候雖惡。宜服此方。 大戟(半兩銼碎微炒) 當歸(一兩銼微炒)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夜臨臥腹空時溫服。

治水病瘥后。常服此藥。永不復發方。 大麻仁(二兩微炒研如膏) 黑豆(三兩炒熟去皮)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粥飲下三十丸。

治十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眠臥方。 生大戟末(一錢) 蕎麥面(二錢)上件藥。以水和作餅子。慢火燒令黃熟。碾為末。空心。以茶清調下。相次以大小腸通利為效。

又方。 大戟(一兩銼碎微炒) 芫花(一兩醋拌炒令干) 苦葫蘆子(一兩微炒)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陳大麥面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四分。每日空心。

和滓溫服。良久腹內作雷聲。更吃熱茶投之。使大小腸通利。不過三服效。

又方。 螻蛄(五枚曬令干)上研為末。食前。以暖水調下半錢至一錢。小便通利為效。

治十種水氣方。 澤漆(一十斤于夏間揀取嫩葉入酒一斗研取汁約二斗)上于銀鍋內。以慢火熬如稀餳。即止。于瓷器內收。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一茶匙。以愈為度。

治水氣遍身浮腫諸方

夫水氣遍身浮腫者。由脾腎俱虛。故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流 治水氣遍身浮腫。氣息喘急。小便赤澀。宜服牽牛散方。 牽牛子(二兩微炒)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桑根白皮(二兩銼) 檳榔(一兩)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微炒) 漢防己(一兩) 豬苓(一兩去黑皮) 木通(一兩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十里。當利三兩行。如未利即再服。

治水氣遍身浮腫。心胸急硬。氣滿上喘。大小便澀。甘遂散方。 甘遂(一兩煨令微黃)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澤瀉(三兩) 黃芩(一兩)澤瓤焙)川樸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五更初。煎桑根白皮湯調下一錢。以利為效。

又方。 桑根白皮(三兩銼) 赤小豆(一升以水五升煮熟取汁二升)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微炒)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 紫蘇葉(二兩) 白茅根(三兩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小豆汁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水氣遍身浮腫。小便不利。宜服此方。 大戟(半兩銼碎微黃) 海蛤(一兩細研) 滑石(一兩)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 漢防己(半兩) 續隨子(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空心。以溫蔥湯調下一錢。以快利為度。

治水氣遍身浮腫。按之沒指。心腹氣脹。大小便澀方。 赤茯苓(一兩) 漢防己(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檳榔(一兩)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李仁(一兩湯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通利為效。

治水氣遍身浮腫。宜利三焦通水道。豬苓散方。 豬苓(半兩去黑皮) 赤茯苓(半兩)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五味心(半兩) 白術(裂銼)大戟(半兩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蔥白湯調下二錢。得大小便利為度。

治水氣遍身浮腫。大麻子散方。 大麻子(三升搗碎) 商陸(四兩) 防風(三兩去蘆頭) 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二兩銼)上件藥。以水二斗。先煮麻子至一斗。入藥并小豆同煮取四升。去滓。每于食前飲汁一小盞。相次任性隨多少食小豆。

治水氣遍身浮腫。利小便。及療酒客虛熱。當風飲冷水。腹脹滿陰腫。并宜服商陸 丸方商陸(一兩) 川芒硝(半兩) 甘遂(半兩煨令黃色) 芫花(半兩醋拌炒令干) 蕘花(半兩微炒) 麝香(一分細研) 豬苓(半兩去黑皮)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麝香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三丸。

治水氣遍身浮腫。皮膚欲裂。心腹氣急脹大。小便不利。宜服此方。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甘遂(一兩煨令微黃) 赤茯苓(一兩)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蘧麥(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水下十丸。良久。當利三兩行。如不利。即加丸再服。以利即效。

治水氣遍身浮腫。上喘。小便不通。海蛤丸方。 海蛤(一兩細研)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海藻(一兩洗去咸味) 昆布(一兩洗去咸味) 赤茯苓(一兩) 漢防己(二兩) 澤漆(一兩) 桑根白皮(二兩銼) 木通(二兩銼)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桑枝(二兩) 楮枝(二兩) 商陸(一兩)上件藥。細銼。都以水五大盞。入大麻仁半兩。赤小豆一合。同煮至二盞半。去滓。分為六服。二日服盡。

治水氣。遍身浮腫。坐臥不得。宜服此方。 杏仁(五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 桃仁(五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 昆布(二咸)赤小豆(半兩) 郁李仁〔二(三)兩湯浸去皮臍〕上件藥。以水一斗。煮諸藥及豆。以豆爛為度。濾取汁。時復暖半中盞服之。豆亦漸漸食之。小盒飯利即效。

治水氣。遍身浮腫。氣促。坐臥不得方。 牽牛子(二兩微炒)上搗羅為末。以烏牛尿一升。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腹分為二服。水從小便利下大效。

治水氣。遍身浮腫方。 上取 蔥根葉。不限多少。細切。曬干。杵羅為末。每用蔥末二錢。席下塵半錢。相和作散。每于食前。以清粥飲調服之。

治水氣。坐臥不得。面身體悉浮腫方。 蒴 根(刮去黑皮)上搗絞取汁半合。酒二合相和。暖令溫。食前服之。良久當吐利三五行。若吐利較少。

即更服之。

又方。 蔥白七斤和須分作兩塌子上先以炭火燒一處凈地令赤。即以蔥塌子安在地上。令病患脫襪。以人扶著踏蔥上蹲坐。即以被衣圍裹。勿令透風。待汗通。小便出黃水。蔥冷即止。小便多即瘥矣。

治風水腫諸方

夫風水腫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當風。風氣內入。還客于腎皮囊 治風水。通身腫。皮膚欲裂。宜利小便。防風散方。 防風(一兩去蘆頭) 豬苓(一兩去黑皮) 澤瀉(一兩) 赤茯苓(一兩) 麻黃(一兩去根節) 澤漆(一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煮赤小豆汁一合。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每日早晨服。良久。當小便極利。不利。晚再服之。

治風水。皮膚腫滿。上氣喘急。不能眠臥。海藻丸方。 海藻(一兩洗去咸味)椒目(一兩微炒去汗) 昆布(一兩洗去咸味) 牽牛子(一兩微炒)桂心(一兩) 牛黃(一分細研)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上件藥。搗羅為末。入葶藶。攪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蜜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

治風水毒瓦斯。遍身腫滿。宜服此方。 楮白皮(一兩銼) 桑根白皮(三兩銼)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紫蘇莖葉〔二(三)兩〕 豬苓(三兩去黑皮) 木通(二兩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酸痛。惡風腳弱。皮膚不仁。麻黃散方。 麻黃(二兩去根節) 石膏(三兩研) 白術(二兩)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 漢防己(二兩) 桑根白皮(二兩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棗二(三)枚。生姜半分。煎至五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水。身體浮腫。發歇不定。肢節疼痛。上氣喘息。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二兩銼) 桑根白皮(二兩銼) 芎 (一兩) 漢防己(一兩) 羌活(一兩) 青橘皮(草(半兩炙微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水。面腫。脈浮而緊者。宜服此方。 漢防己 桑根白皮(銼) 蒼術(銼碎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 羌活(各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西林县| 华亭县| 禄劝| 犍为县| 盐山县| 西昌市| 休宁县| 通山县| 武胜县| 南涧| 昌吉市| 浦东新区| 中西区| 徐闻县| 金堂县| 葵青区| 葫芦岛市| 临朐县| 谷城县| 石渠县| 洱源县| 中西区| 嘉义县| 措勤县| 阳原县| 青州市| 邵阳市| 资阳市| 包头市| 嫩江县| 镇康县| 巴塘县| 西丰县| 蓬溪县| 福建省| 高州市| 舟山市| 婺源县| 调兵山市|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