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水。面腫。小便澀。椒目丸方。 椒目(一兩半微炒去汗) 漢防己(一兩半) 硝石(二兩)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入)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桑枝湯下十五丸。
治風水。腹臍俱腫。腰不可轉動。宜服此方。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三兩銼) 白術(三兩) 鱧魚(二斤去鱗及腸肚凈洗) 生姜(三兩切) 陳橘皮(三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細銼。以水一斗。都煮令熟。出魚。量力食之。兼食小豆。勿著鹽。便以汁任性下之。
又方。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水研取汁三升) 薏苡仁(二合)上以郁李仁汁。煮薏苡仁作粥。每日空腹一服。
又方。 鼠粘子(二兩微炒)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暖水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治石水腫諸方
夫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在臍間。小腹腫大。結硬如石。故云石水。
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以下至小腹。
垂垂 治石水。四肢瘦細。腹獨腫大。狀如懷娠。心中妨悶。食即氣急。白術散方。 白術(一兩) 赤茯苓(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 楮白皮(一兩半銼) 漢防己(一兩)澤漆莖葉(銼二兩半) 射干(一兩) 檳榔(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酒各半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疏利為度。
治石水。病腹光緊。急如鼓大。小便澀。宜服此方。 檳榔末(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生姜(一兩切) 桑根白皮(一兩銼) 商陸(一兩切)上件藥。除檳榔外。用水二大盞。煎取一大盞。去滓。五更初分作二服。每服調下檳榔末一分。至平明當利。如未利。即再服之。
治石水。四肢瘦。腹大。胸中滿悶。食即喘急。宜服此方。 桑根白皮(一兩銼) 大腹皮(一兩銼) 漢防己(一兩) 澤漆(二兩) 赤茯苓(二兩) 紫蘇莖葉(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酒一大盞。入炒熟黑豆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石水。腹堅漸大。四肢腫滿。宜服此方。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川芒硝(三兩) 椒目(二合微炒去汗) 水銀(一兩以少棗肉研令星盡) 漢防己(一兩) 海蛤(一兩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水銀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治石水。臍腹妨悶。身體腫滿。大小便不利。喘息。海蛤丸方。 海蛤(一兩細研) 漢防己(半兩) 桂心(半兩) 木通(一兩銼) 牽牛子(一兩微炒) 白術(半兩)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香 湯下二十丸。
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治石水。腹脹。坐臥不得。小便澀少。宜服此方。 牽牛子(一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京三棱(一兩炮銼) 訶黎勒皮(一兩) 吳茱萸甘遂(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生姜橘皮湯下十丸。以利為度。
治腹堅脹滿。世號石水。宜服此方。 白石英(十兩明凈者)上捶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以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可
治皮水腫諸方
夫肺主于皮毛。腎主于水。腎虛則水妄行。流溢于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其腹如故。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脈浮者。名皮水也。
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一兩) 黃 (一兩銼) 桂心(一兩) 赤茯苓(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桑根白皮(一兩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皮水。頭面四肢浮腫。心胸不利。喘息煩悶。大小便澀。桑根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一兩煨令微黃)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小豆汁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五更初溫服。如人行十里。當利。如未利。即再服。
治皮水。身體面目悉浮腫。宜服此方。 苦葫蘆子(一分微炒) 木香(一分) 乳香〔二(一)分〕 朱砂(半錢細研) 檳榔(二枚一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爛飯和。分作四十九丸。用面裹。于銚子內。以水煮熟。令患人和汁吞之。以盡為度。從早晨服藥。至午時。其水便下。不計行數。水盡自止。
治氣水腫諸方
夫腎主水。腎虛則水妄行。肺主氣。肺虛則衛氣不能循環。水之與氣。留滯皮膚。令身體四肢腫滿。故名氣水腫也。
治氣水腫滿。喘息。小便澀。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一兩銼) 檳榔(一兩) 桑根白皮(二兩銼) 前胡(一兩去蘆頭) 赤茯苓(一兩)木甘草(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氣水。身體浮腫。腹脅妨悶。大小便澀。上氣喘息。牽牛散方。 牽牛子(四兩微炒)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術(半兩) 木香(一兩)桑根白皮(半兩銼) 木通(半兩銼) 肉桂(半兩去皴皮)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五更初。以生姜茶調二錢。服之。至平明。更吃生姜茶粥。投轉三二行自定。臨時相度虛實增減服。
治氣水。四肢頭面浮腫。小便澀。氣喘息。宜服此方。 大腹皮(一兩銼)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 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焙) 漢防己(一兩半)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干微炒) 木通(二兩銼)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微炒)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治氣水。腫滿喘急。小便澀。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去黑皮) 麻黃(一兩去根節)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桑根 白皮(一兩銼) 百合(一兩) 赤茯苓(一兩) 檳榔(一兩) 滑石(二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牽牛子(三兩微炒) 當歸(半兩銼碎微炒) 桂心(半兩) 羌活(半兩)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生姜湯調下三錢。
治氣水。腫滿喘急。大小便難。葶藶丸方。 甜葶藶(一兩半隔紙炒令紫色更別研如膏) 甘遂(一兩煨令微黃) 牽牛子(一兩微炒)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羌活(一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七丸。長取利三兩行。以瘥為度 治氣水。腫滿。上氣喘息。木香丸方。 木香(一兩) 海蛤(一兩細研) 肉桂(半兩去皴皮) 檳榔(一兩) 訶黎勒皮(一兩) 漢防己(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 旋復花(半兩)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大腹皮湯下二十丸。
日四五服。
治大腹水腫諸方
夫水病者。皆由榮衛痞澀。腎脾虛弱所為。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積虛勞損。或聚于 治大腹水腫。大便澀。氣滿悶。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二兩) 桂心(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大腹皮(一兩半銼) 枳殼(一兩半麩炒微黃去瓤) 桑根白皮〔一(三)兩銼〕 細辛(一兩) 前胡(一兩去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大腹水腫脹滿。上氣。坐臥不得方。 甜葶藶(一兩半隔紙炒令紫色) 椒目(一兩微炒去汗) 浮萍草(三分) 水銀〔半分(兩)〕書中白魚(七枚) 瓜蒂(半兩) 川芒硝(二兩) 滑石(二兩)上件藥。先將葶藶和水銀。研令星盡。即都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以茅根湯下一丸。次日二丸。每日累至七丸。又還從一丸再起服之。以瘥為度。
治大腹水腫。氣息不通。命在旦夕。宜服此方。 桑根白皮(二兩銼) 昆布(一兩洗去咸味) 海藻(一兩洗去咸味) 牽牛子(二兩微炒)桂心(一兩) 椒目(一兩微炒去汗)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
又方。 漢防己(二兩)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甘草(二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生姜橘皮湯下三十丸。
又方。 雄黃(一兩細研水飛過) 麝香(一分細研)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五丸。
又方。 甜葶藶(一升隔紙炒令紫色)上以酒五升。漬一宿。不計時候。一小盞服之。
治大腹水腫。諸藥無效。宜服此方。 苦葫蘆子(二兩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水氣身面卒浮腫諸方
夫身面卒浮腫者。亦水病之候也。此由腎脾虛弱之所為也。腎主于水。今腎虛。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膚。令身面卒然浮腫也。
治卒身面浮腫。小腸澀。大便難。上氣喘息。鱧魚湯方。 鱧魚(二斤洗去鱗腸令凈) 赤茯苓(一兩) 澤漆(一兩) 澤瀉(一兩)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 桑根白皮(一兩銼) 紫蘇莖葉(一兩)上件藥。細銼。先以水五升。煮魚取汁三升。去魚納藥。煮取二升。去滓。每于食前溫服一中盞。其魚亦宜食之。
治頭面身體卒浮腫。喘息。宜服此方。 柴胡(三分去苗) 桑根白皮(一兩銼) 漢防己(三分) 豬苓(三分去黑皮) 木通(一兩半銼) 黃芩(三分)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川芒硝〔三(二)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頭面身體卒浮腫。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牽牛子(二兩微炒)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卒身面浮腫。喘息氣促。小便赤澀方。 甘遂(一兩煨令微黃) 麻黃(一兩去根節)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煮赤小豆汁。調下二錢。日再服。以利為度。
治卒身面浮腫。腹脹。大小便不利。喘息稍急。宜服飲子方。 商陸(一兩) 構樹根(一兩) 嫩桑枝(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 大麻仁(三兩搗碎) 桂心(一兩)上件藥。都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大小盒飯利。未利。晚再服之。
又方。 赤小豆(一升) 胡蔥(十莖細切) 硝石(一兩)上件藥。以水五升。并蔥同煮。令豆熟。候水干。放砂盆中入硝石。研如膏。每日空腹。
以暖酒調下半匙。
治卒身面四肢浮腫。喘息急。葶藶丸方。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搗如膏) 漢防己(一兩末)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搗如膏)上件藥。都和令勻。以棗肉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橘皮湯下三十丸。
日三四服。
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甘遂丸方。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蒜瓣(半兩煨熟研) 黑豆(半兩炒熟)上件藥。除蒜外。搗羅為末。用蒜并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湯下十丸。
日二服。
治卒身面四肢浮腫。腹脅氣脹滿。小便不利。宜服甜葶藶丸方。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漢防己(一兩) 海蛤(一兩細研) 椒目(一兩微炒去汗)川芒硝(一兩) 赤茯苓(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后四味湯下三十丸。
日三服。
下丸藥湯方。 木通(一兩銼) 桑根白皮(一兩銼) 百合(一兩) 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去滓。下前丸藥。
治頭面四肢卒浮腫。小便澀。及陰腎腫。宜服此方。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海蛤(一兩細研)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甘遂(二兩煨令微黃) 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木通湯下十丸。以利為度 又方。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牽牛子(二兩微炒) 海藻(一兩洗去咸味) 昆布(一兩洗去咸味) 豬苓(二兩去黑皮) 澤瀉(二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大麻子湯下二十丸。
日三四服。
治卒頭面浮腫。小便澀方。 苦瓠瓤(一枚細切)上以水一斗。煮一兩炊久。去滓。煎汁成膏。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二十丸。日三服。當小便利。利后。便爛煮赤小豆粥食之。
治頭面遍身卒浮腫。腹脹滿方。 上取苦瓠白瓤實。捻如大豆大。以面裹。煮令熟。空腹吞七枚。至午時。當出水三五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內慎口味也。苦瓠須好無 點者。不爾有毒。
治水氣心腹鼓脹諸方
夫水氣心腹鼓脹者。由脾腎二臟俱虛故也。脾主于土。腎主于水。土能克水。今脾胃虛弱。不能制于水。使水氣停聚在于腹內。故令心腹鼓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