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東南陬以西者1。
1 郭璞云:“從南頭起之也。”珂案:郭注“從南頭起之也”應作“從東南頭起之也”。此經方位與海外南經所記方位恰相反。
甌居海中1。閩在海中2,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3。
1 郭璞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音嘔。”王念孫云:“御覽州郡十七(卷一七一)引居作在。”楊慎云:“郭注岐海,海之岐流也,猶云稗海。”郝懿行云:“周書王會篇云:『歐人蟬蛇。』孔晁注云:『東越歐人也。』又云:『且甌文蜃。』注云:『且甌在越。』伊尹四方令云:『正東越漚,正南甌鄧。』疑甌與漚、歐并古字通也。”珂案:甌即東甌,即今浙江省舊溫州府地。又有西甌,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地。
2 郭璞云:“閩越即西甌,今建安郡是也,亦在岐海中;音旻。”吳任臣云:“郭璞以建安為西甌,非是。寰宇記:郁林廢黨州經善勞縣乃古西甌居,非閩也。”郝懿行云:“建安郡故秦閩中郡,見晉書地理志。漢書惠帝紀:『二年,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顏師古注云:『即今泉州是其地。』”珂案:此泉州即今福建省福州。
3 吳任臣云:“何喬遠閩書曰:『按謂之海中者,今閩中地有穿井辟地,多得螺蚌殼、敗槎,知洪荒之世,其山盡在海中,后人乃先后填筑之也。』”
三天子鄣山1在閩西海北2。一曰在海中。
1 郭璞云:“音章。”
2 郭璞云:“今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三王山,浙江出其邊也。張氏土地記曰: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黃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郝懿行云:“海內東經云:『三天子都在閩西北。』無海字,此經海字疑衍。”
珂案:海內東經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蠻(字原作其,據王念孫、郝懿行校改)東,在閩西北,入海,余暨南。”又云:“廬江出三天子都,入彭澤西。一曰天子鄣。”海內經云:“南海之內,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即此。其地大約在今安徽省境內黟山脈之率山。
桂林八樹1在番隅東2。
1 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見周書王會篇——珂)云:『正南甌鄧桂國。』疑即此。”
2 郭璞云:“八樹而成林,信(宋本、毛扆本作言——珂)其大也。”郝懿行云:“劉昭注郡國志南海郡番禺引此經云:『桂林八樹在賁禺東。』水經?水注及文選游天臺山賦注引此經并作賁禺。又引郭注云:『八樹成林,言其大也。賁禺音番隅。』今本脫郭音五字,又言訛為信也。然上林賦注及張衡四愁詩注及初學記八卷引此經仍作番禺,蓋古有二本也。初學記引南越志云:『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水經?水注又云:『縣有番山,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
伯慮國1、離耳國2、雕題國3、北朐國4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5。一曰相慮6。
1 郭璞云:“未詳。”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東伊慮。』疑即此。”
2 郭璞云:“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谷,但噉蚌及藷藇也。”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西離耳。』郭云即儋耳者,此南儋耳也。又有北儋耳,見大荒北經(珂案:大荒北經云:『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儋當為聸。說文(十二)云:『聸,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聸耳之國。』”
3 郭璞云:“點(藏經本作黔,孫星衍亦校黔,是也——珂)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西雕題。』楚詞招魂王逸注云:『雕畫題,言南極之人,雕畫其,常食蠃?也。』桂海虞衡志云:『黎人女及笄,即黥頰為細花紋,謂之繡面女。』亦其類也。郭云即鮫人,恐非,或有訛字。鮫人見劉逵吳都賦注。”珂案:鮫人乃人魚,見海內北經“陵魚”節注,此雕題國人固非鮫人也。
4 郭璞云:“音劬;未詳。”郝懿行云:“疑即北戶也。爾雅疏引此經作北煦,戶、煦聲之轉。爾雅釋地四荒有北戶,郭注云:北戶在南。”
5 珂案:經文郁水,文選四子講德論李善注引作郁林;南海,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明藏本均作南山。
6 畢沅云:“相字當為柏字,伯慮一作柏慮也。”
梟陽國1在北朐之西,其為人2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3;左手操管4。
1 郝懿行云:“揚雄羽獵賦、淮南泛論訓并作嘄陽,左思吳都賦作梟羊,說文(十四)作梟陽。”
2 郝懿行云:“郭注爾雅(釋獸)狒狒引此經作其狀如人。”
3 郝懿行云:“郭注爾雅狒狒引此經云見人則笑。劉逵注吳都賦引此經與爾雅注同。高誘注淮南泛論訓亦云:『嘄陽山精,見人而笑。』是古本并如此。且此物唯喜自笑,非見人笑方亦笑也。故吳都賦云:『巢巢(果改禺)笑而被格。』劉逵注引異物志云:『梟羊善食人,大口。其初得人,喜笑,則唇上覆,移時而后食之。人因為筒貫于臂上,待執人,人即抽手從筒中出,鑿其唇于而得擒之。』是其笑惟自笑,不因人笑之證。以此參校,可知今本為非矣。其云為筒貫臂,正與此經左手操管合。”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郝注。御覽卷九0八引山海經云:“巢巢(果改禺)……見人則笑。”引圖贊亦云:“巢巢(果改禺)怪獸,被發操竹;獲人則笑,唇蓋其目;終亦號咷,反為我戮。”足證古本此經實作見人則笑。
4 郭璞云:“周書曰:『州靡??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掩其面。』爾雅(何焯校增“亦”字——珂)云??。大傳曰:『周書成王時州靡國獻之。』海內經謂之贛巨人。今交州(孫星衍校改州作址——珂)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被發,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猶大荒(大荒南經)說地有蜮人,人因號其山為蜮山,亦此類也。”郝懿行云:“周書王會篇作州靡費費,郭引作??,說文(十四)引作囗囗,蓋所見本異也。又所引爾雅(釋獸)當為狒狒。”
珂案:海內經云:“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唇蔽其目,因可逃也(長唇原作長臂,則原作笑亦,目原作面,可原作即,從王郝諸家校改)。”即此。周書王會篇云:“州靡費費,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則上唇翕其目,食人;北方謂之吐嘍。”是郭注所引也。孔晁注:“州靡,北狄也;費費曰梟羊,好立,行如人,前足指長。”費費即??、狒狒,猿猴之類也。又名山?。山海經北山經云:“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亦名山囗。神異經西荒經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囗),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荊楚歲時記亦云:“正月一日,?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謂此也。亦名山都。祖沖之述異記云:“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余,黑色,赤目,發黃被身。于深山樹中作窠,窠形如堅鳥卵,高三尺許。此神能變化隱身,罕睹其狀,蓋木客、山囗之類也。”(古小說鉤沉輯)均已從普通猿猴類動物演變而為神異之物。其尤甚者,乃至轉化而為一種能為妖異之鳥。搜神記卷十二云:“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窠,如五六升器。若有穢惡及其所止者,則有虎通夕來守,人不去,便傷害人。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然韋昭注國語(魯語),乃以為山囗者,即古一足之夔,云:“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繰(囗),人面猴身,能言。”抱樸子登涉篇亦云:“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向后,喜來犯人。人入山谷,夜聞其音聲笑語,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暉(足向后原作走向后,人入山谷原作人入山若,據御覽卷八八六引改)。”所謂蚑或暉之山精亦一足之夔也。然夔古傳乃為牛形(大荒東經),或為龍軀(說文五),至此而又或為鳥體,或為猴軀,或作人形:亦知神話傳說之錯綜復雜,演變無定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云:“山蕭一名山臊,神異經作囗,永嘉郡記作山魅,一名山駱,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熱肉,一名暉,一名飛龍。如鳩,青色,一名冶鳥。巢大如五斗器,飾以土堊,赤白相見(閑),狀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燒人廬舍。俗言山魈。”其名暉者,?也,山?也,夔之音轉也;名蛟者,囗之音轉或蚑之訛文也:山囗名目之大凡見于此矣。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1,其狀如牛,蒼黑,一角2。
1 郝懿行云:“皆說圖畫如此。”
2 珂案:南次三經云:“禱過之山,其下多犀、兕。”郭璞注:“犀似水牛。兕亦似水牛,青色,一角,重三千斤。”謂此也。“三”字衍(爾雅釋獸郭注同此注,無“三”字)。初學記卷七引竹書紀年云:“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古代中國南方,固有此兇猛之動物也。
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1,帝丹朱葬于陰2。
1 郭璞云:“即九疑山也。禮記(檀弓上)亦曰:『舜葬蒼梧之野。』”珂案:海內經云:“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即郭注所本也。此云“帝丹朱葬于陰”,大荒南經則云:“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蒼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墓在今九疑之中。”或為堯子丹朱,或為舜子商均,要皆傳聞不同而異其辭耳。關于舜之神話,見海內經“蒼梧丘”節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