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郝懿行云:“龍魚,郭氏江賦作龍鯉,張衡思玄賦仍作龍魚,淮南墬形訓作(石龍)(按今本作硥——珂)魚,高誘注云:『(石龍)魚如鯉魚也,有神圣者乘行九野,在無繼民之南。(石龍)音蚌。』”珂案:龍魚,疑即海內北經所記陵魚,蓋均神話傳說中人魚之類也。龍、陵一聲之轉,一也;龍魚陵居,陵魚當亦因其既可居水,復可居陵而號陵魚,二也;龍魚似鯉,謂之龍鯉,陵魚亦似鯉,謂之陵鯉,三也;龍魚“一曰?”,爾雅釋魚云“鯢大者謂之?”,本草綱目云“鯢魚,一名人魚”;而“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之陵魚,正是人魚形貌,四也。有此四者,故謂龍魚即海內北經所記之陵魚。
2 郭璞云:“或曰:龍魚似貍,一角。”郝懿行云:“貍當為鯉,字之訛。李善注(文選)江賦引此經云:『龍鯉陵居,其狀如鯉,或曰龍魚一角也。』蓋并引郭注。又注思玄賦引此經云:『龍魚陵居在北,狀如鯉。』高誘注淮南墬形訓亦云『如鯉魚也』,可證。”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亦同郝說。宋本經文注釋鯉字均作貍,藏經本注釋作貍,亦訛。
3 郭璞云:“音遐。”畢沅云:“一作如?,言狀如鯢魚有四腳也。爾雅(釋魚)云:『鯢大者謂之?。』”
4 郭璞云:“九域之野。”珂案: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引郭氏圖贊曰:“龍魚一角,似鯉居陵;候時而出,神圣攸乘;飛騖九域,乘云上升。”可謂得其概要。
5 郭璞云:“鱉音惡橫也。”郝懿行云:“注有訛字,所未詳;明藏本作鱉,音猶也,亦訛。”珂案:宋本郭注“鱉音”下空一字。
白民之國1在龍魚北,白身被發2。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3,乘之壽二千歲4。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白民。大荒西經云:“有大澤之長山。有白民之國(白民原作白氏,據宋本改——珂)。”即此。大荒東經云:“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或當是另一國,非此。參見大荒東經“白民國”節注2。
2 郭璞云:“言其人體洞白。”珂案:淮南子墬形篇高誘注云:“白民白身,民被發,發亦白。”
3 郭璞云:“周書曰:『白民乘黃,似狐,背上有兩角。』即飛黃也。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飛黃伏皁。』郝懿行云:“周書王會篇云:『乘黃似騏。』郭引作似狐。初學記(卷二十九)引與郭同。博物志(外國)亦作狐。兩角,初學記作肉角,皆所見本異也。郭又引淮南子者,覽冥訓云:『青龍進駕,飛黃伏皁。』乘黃又即訾黃。漢書禮樂志云:『訾黃何不徠下?』應劭注云:『訾黃一名乘黃,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
4 珂案:初學記、博物志并作三千歲。
肅慎之國1在白民北,有樹名曰雄2常3,先入伐4帝,于此取之5。
1 珂案:大荒北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淮南子墬形篇有肅慎民。周書王會篇云:“稷慎大麈。”孔晁注云:“稷慎,肅慎也。”
2 郭璞云:“或作雒。”
3 珂案:經文雄常,淮南子墬形篇作雒棠,云“雒棠、武人在西北陬”,高誘注云:“皆日所入之山名也。”疑非。雒棠當即此經之雄(郭云“或作雒”)常,木名也。
4 珂案: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藏經本俱作代。
5 郭璞云:“其俗無衣服,中國有圣帝代立者,則此木生皮可衣也。”珂案:經文先入伐帝,于此取之,王念孫云:“御覽東夷五(卷七八四)作『先人代帝,于此取衣』,木部十(卷九六一)作『圣人代立,于此取衣』。”珂案:據郭注,作“圣人代立,于此取衣”是也。孫星衍校亦作“圣人代立,于此取衣”。如此始與郭注相應。
長股之國1在雄常北,被發2。一曰長腳3。
1 珂案:大荒西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即長股國也。淮南子墬形篇有長股民。
2 郭璞云:“國在赤水東也。長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長二丈,以類推之,則此人腳過三丈矣。黃帝時至。或曰,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郝懿行云:“長臂國已見海外南經。郭云臂長二丈,二當為三,字之訛也。初學記十九卷引郭氏贊云:『雙臂三丈,體如中人;彼曷為者,長臂之人;修腳是負,捕魚海濱。』案修足即長腳。郭注穆天子傳(卷二)云:『長腳人國,又在赤海東。』謂是也。”珂案:郭注長股國“黃帝時至”者,路史后紀五注引尸子云:“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深目者,長股者,黃帝之德皆致之。”蓋本此。
3 郭璞云:“或曰有喬國,今伎家喬人,蓋象此身。”吳任臣曰:“喬人,雙木續足之戲,今曰蹻。”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1。
1 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執鉞。見外傳。”
珂案:郭說蓐收,本國語晉語二文。晉語二云:“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于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于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占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六年,虢乃亡。”此一刑戮之神,至山海經西次三經又為司日入之神。西次三經云:“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郝懿行云:“紅光蓋即蓐收也。”近是。此神或以為是少皞之子。呂氏春秋孟秋篇“其神蓐收”高誘注云:“少皞氏裔子曰該,皆(實?)有金德,死托祀為金神。”或以為是少皞之叔。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尚書大傳云:“西方之極,自流沙西至三危之野,帝少皞神蓐收司之。”蓐收,少皞之佐也。楚辭大招云:“魂乎無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縱目,被發鬤只;長爪踞牙,俟笑狂只。”王逸注:“此蓋蓐收神之狀也。”則在世人心目中,此一刑戮之神,又倍增其獰猛之氣矣。
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1。
1 畢沅云:“淮南子墬形訓云『自東北至西北陬』同,而起跂踵民,終無繼民,與此文正倒。疑淮南子當作自西北方至東南方,或傳寫之誤也。”珂案:畢說非也;淮南子文不誤,此文自誤。此云:“自東北陬至西北陬”,則文中諸國均應西向。今既云“〤〤國在其東”,可見應是“自西北陬至東北陬”,“東”“西”二字適倒。且海外西經“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起滅蒙鳥,終長股國,長股國自應在西北陬;今既云“無綮之國在長股東”,則無綮之國豈非西北陬之國而何?淮南子自東北至西北方,故起跂踵民,終無繼民;此與相反,故起無綮之國(無繼民),終跂踵國。
無綮之國1在長股東,為人無綮2。
1 郭璞云:“音啟,或作綮。”畢沅云:“說文無綮(纟改月)字,當為綮,或作啟、繼皆是。廣雅作無啟,淮南子作無繼民,高誘注云:『其人蓋無嗣也,北方之國也。』與郭義異。字林始有綮字,云(月端)腸,見廣韻。郭蓋以此為說,其實非古字古義也。”珂案:畢說是也,當從廣雅作無啟;無啟,無繼也,正高誘注淮南子所謂“其人蓋無嗣也”之義。無嗣而有國,當因其人能如郭注所云“死百廿歲乃復更生”,實不死也。大荒北經有繼無民,又云“無繼子食魚”,“繼無”自是“無繼”之倒,王念孫、郝懿行并校作無繼,則此“無綮之國”者,尤可證其當作“無啟之國”也。
2 郭璞云:“綮,肥腸也。其人穴居,食土,無男女,死即薶之,其心不朽,死百廿歲乃復更生。”珂案:郭注“綮,肥腸也”,肥腸當為腓腸,即脛骨后之肉,今俗呼為小腿肚者是。然綮應作啟,已如上說,郭注因綮為說,不免失之。大荒北經云:“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即無啟之國也。博物志異人云:“無綮民,居穴食土,無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還化為人。細民,其肝不朽,百年而化為人,皆穴居處。二國同類也。”無綮民自本郭注為說,又增細民。而酉陽雜俎于此二說外,復增錄民,云:“錄民,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為人。”則未免有重床疊屋之感矣。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1,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2,身長千3里。在無綮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4。
1 郭璞云:“燭龍也,是燭九陰,因名云。”珂案: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燭龍之稱燭陰,蓋以此矣;章、鐘則一聲之轉也。楚辭天問云:“日安不到?燭龍何耀?”大荒北經郭璞注引詩含神霧云:“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火字原脫,據李善注雪賦引補)以往照天門中也。”此所謂“燭陰”也。鐘山以其不見日,故常寒,此大招之所謂“魂乎無北,北有寒山,逴龍(燭龍)艷只”之“寒山”也。古小說鉤沉輯玄中記云:“北方有鐘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開左目為晝,閉右目為夜;開口為春夏,閉口為秋冬。”此“人面蛇身”之鐘山山神雖已化為“石首”,然其神力固猶昨也。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辟神,征于任昉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三國吳徐整著):“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信然。盤古蓋后來傳說之開辟神也。
2 郭璞云:“息,氣息也。”王念孫云:“御覽時序十二(卷二七)作息則為風。”
3 王念孫云:“類聚鱗介部(卷九六)千上有三字。”
4 郭璞云:“淮南子曰:『龍身一足。』”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是郭所引也;一字訛。
一目國1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2。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一目民。大荒北經云:“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海內北經云:“鬼國在貳負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當亦是一目國也。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今本無)云:“北方有鬼國,說螭者謂之龍物也。”何所謂“龍物”,則語焉而不詳也。
2 郝懿行云:“有手足三字疑有訛。”珂案:“一曰有手足”五字,或涉下文“柔利國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而衍。
柔利國1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2,曲足居上3。一云留利之國4,人足反折5。
1 珂案:大荒北經云:“有牛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即柔利國也,牛黎、柔利音皆相近;儋耳即聶耳也。博物志異人云:“子利國人,一手二足,拳反曲。”子當為柔,二當為一,并字形之訛也。
2 珂案:,古膝字,宋本、藏經本并作膝。
3 郭璞云:“一腳一手反卷曲也。”
4 珂案:留、柔之聲亦相近。
5 郝懿行云:“足反卷曲,有似折也。”
共工1之臣曰相柳氏2,九首,以食于九山3。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4。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5。禹厥之,三仞三沮6,乃以為眾帝7之臺8。在昆侖之北9,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10。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11,首沖南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