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中山經(12)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4679字
  • 2015-12-27 00:07:19

1 郭璞云:“共工,霸九州者。”珂案:郭注乃本國語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為說,然乃以歷史釋神話,非是。共工乃古天神名,與顓頊爭為帝者。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即此共工。兵略篇又云:“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史記律書亦云:“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則此天神共工乃水神也。其與“爭為帝”之對象,諸書所記不一,或曰高辛,見于淮南子原道篇;或曰神農,見于琱玉集卷十二壯力篇引淮南子;或曰祝融,見于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或曰女媧,見于路史太昊紀:然要以“與顓頊爭為帝”之說為近古。顓頊,黃帝之裔孫也(山海經海內經);而國語周語韋昭注:“賈侍中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亦本山海經海內經):則共工與顓頊之爭,亦黃炎斗爭之余緒也。共工觸山,“折天柱,絕地維”,打破為顓頊所統治之舊世界,使世界局面為之改觀,雖曰“不勝”(淮南子兵略篇、論衡談天篇、楚辭天問王逸注等)亦足見其“猛志固常在”(陶潛讀山海經)之斗爭精神矣,謂共工為“不死”,為“勝利的英雄”(毛澤東同志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注釋按語),誰曰不宜?然或又傳共工有與禹之斗爭。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禹亦黃帝系之人物也(山海經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禹父也),共工與禹之斗爭,亦應是黃炎斗爭之余緒。然神話演而至此,禹已成為眾所公認之治水英雄,民間傳說與古籍記載咸無異辭,于是站在治水對立面而與禹作斗爭之共工,乃不能不居于反面人物之地位。故山海經乃有禹攻共工國山(大荒西經),此則云禹殺共工之臣相柳,均成相篇所謂“辟除民害”之意也。則共工者,應視其所與周旋之人物而定其正反,非可一概而論,始符毛澤東同志按語“諸說不同。我取……”精神,亦已明矣。

2 珂案:大荒北經云:“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即此相柳也。楚辭天問云:“雄虺九首,儵忽焉在?”王逸注云:“虺,蛇別名也,言有雄虺,一身九頭。”疑亦此也。

3 郭璞云:“頭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貪暴難饜。”

4 郭璞云:“抵,觸;厥,掘(宋本作抵--珂)也,音撅。”珂案:經文澤溪,王念孫云:“御覽作溪潭。”今影宋本御覽卷六四七作溪澤。又經文厥,王念孫注云:“厥亦觸也。”

5 王念孫云:“御覽無五字。”珂案:今影宋本御覽卷六四七作“不可以樹聲(耳改木)”;聲(耳改木),字書不載,疑即谷字之訛,無“五”字。

6 郭璞云:“掘塞之而土三沮滔,言其血膏浸潤壞也。”郝懿行云:“注滔蓋陷字之訛。”珂案:毛扆本滔正改作陷字。

7 珂案:眾帝,指帝堯、帝嚳等古帝。

8 郭璞云:“言地潤濕,唯可積土以為臺觀。”郝懿行云:“海內北經云:『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在昆侖東北。』郭注亦引此經為說。”

9 郭璞云:“此昆侖山在海外者。”郝懿行云:“海內北經云:『臺四方,在昆侖東北。』是此昆侖亦在海內者,郭注恐非。”

10郝懿行云:“臣避君也。”珂案:射者畏共工之臺共工威靈,故不敢北射,猶海外西經云:“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郝懿行謂臣避君,非也。

11郝懿行云:“虎文也。”

12郭璞云:“沖,猶向也。”

深目國1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2,在共工臺東。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深目民;大荒北經云:“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之國,?姓,食魚。”即此。郭注“貫匈國”(見海外南經)引尸子曰:“四方之民,有貫匈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路史后紀五注引作長股——珂)者,黃帝之德嘗致之。”則傳說由來遠矣。

2 郭璞云:“一作曰。”郝懿行云:“一目作一曰連下讀是也。”珂案:“為人舉一手”,是圖畫所見之象如此,“深目”非“一目”,“一目”正當作“一曰”連下讀為是。然“為人舉一手”,猶有說者。山海經所記海外各國,非異形即異稟,無由“舉一手”即列為一國之特征者。疑“為人”下,尚脫“深目”二字,“為人深目、舉一手”,即與經記諸國之體例相符矣。

無腸之國1在深目東2,其為人長而無腸3。

1 珂案:大荒北經云:“又有無腸之國,是任姓,無繼子,食魚。”淮南子墬形篇有無腸民。

2 郭璞云:“一作南。”

3 郭璞云:“為人長大,腹內無腸,所食之物直通過。”郝懿行云:“神異經云:『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藏,直而不旋,食物徑過。』疑即斯人也。”

聶耳之國1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2,為人兩手聶其耳3。縣居海水中4,及水所出入奇物5。兩虎在其東6。

1 珂案:大荒北經云:“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即此。淮南子墬形篇無聶耳國,而云:“夸父耽耳在其北方。”是耽耳即儋耳,亦即此經聶耳也。大荒北經云“禺號子”者,禺號即禺(豸虎),乃東海海神。大荒東經云:“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豸虎)處東海,是為海神。”郭璞云:“一本作號。”即此禺號也。

2 珂案:文虎,雕虎;已見海外南經郭璞注。

3 郭璞云:“言耳長,行則以手攝持之也;音諾頰反。”珂案:唐李冗獨異志云:“山海經有大耳國,其人寢,常以一耳為席,一耳為衾。”則傳說演變,夸張又甚矣。

4 郭璞云:“縣,猶邑也。”珂案:初學記卷六引此經作“懸居赤水中”。縣,懸本字;“縣居海水中”者,言聶耳國所居乃孤懸于海中之島也;郭以邑釋縣,殊未諦。

5 郭璞云:“言盡規有之。”珂案:藏經本“奇物”作“奇怪物”。

6 珂案:兩虎,即上文聶耳國所使兩文虎;在其東,在聶耳國之東,蓋圖象如此。

夸父1與日逐走,入日2。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3。未至,道渴而死。?4其杖5,化為鄧林6。

1 珂案:大荒北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即此一神話之異文。其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而海內經記“炎帝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則夸父者,炎帝之裔也。以義求之,蓋古之大人(夸,大;父,男子美稱)也。共工之力,能以摧山;“土伯九約,其角觺觺”(見楚辭招魂,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而姜姓之蚩尤,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御覽卷七八引龍魚河圖)、“齒長二寸”(述異記):是炎帝裔屬中,頗不乏魁梧奇偉之巨人也。

2 郭璞云:“言及于日將入也;逐音冑。”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三卷,李善注(文選)西京賦、鸚鵡賦及張協七命引此經并作『與日競走』,初學記一卷引此經作『逐日』,史記禮書裴骃集解引此經作『與日逐走,日入』,并與今本異。”王念孫云:“御覽天部三(卷三,影宋本作逐日——珂)、服用十二(卷七一0)作競走,妖異三(卷八八七)作競走,(文選)阮籍孤懷詩注引作夸父與日競逐而渴死,其杖化為鄧林,七命注引作競走,書鈔服飾二(卷一三三)作競走,酒食三(卷一四四)同。”珂案:競、逐互見,是一本作競也。又經文入日,何焯校本作日入,黃丕烈、周叔弢校同。

3 珂案:海內西經云:“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鴈門北。”大荒北經云:“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即此大澤。畢沅以為即古之翰海,疑是。

4 珂案:?,古棄字。

5 郝懿行云:“列子湯問篇『棄其杖』下,有『尸膏肉所浸』五字。”

6 郭璞云:“夸父者,蓋神人之名也;其能及日景而傾河渭,豈以走飲哉,寄用于走飲耳。幾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此以一體為萬殊,存亡代謝,寄鄧林而遯形,惡得尋其靈化哉!”畢沅云:“鄧林即桃林也,鄧、桃音相近。高誘注淮南子(墬形篇)云:『鄧,猶木。』是也。列子(湯問篇)云:『鄧林彌廣數千里。』蓋即中山經(中次六經)所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矣。其地則楚之北境也。”

博父國1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2。一曰博父。

1 珂案:博父國當即夸父國,此處博父亦當作夸父,淮南子墬形篇云:“夸父耽耳在其北。”即謂是也。下文既有“一曰博父”,則此處不當復作博父亦已明矣;否則下文當作“一曰夸父”,二者必居其一也。

2 郝懿行云:“二樹木,蓋謂鄧林二樹而成林,言其大也。”

禹所積石之山1在其東,河水所入2。

1 畢沅曰:“當云禹所導積石之山,此脫導字。”王念孫校同。珂案:畢王之說疑非。尋檢經文,積石之山有二:一曰積石,一曰禹所積石。大荒北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即此禹所積石山也,其方位在北。西次三經云:“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海內西經云:“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即積石之山也,其方位在西。郝懿行注此經以大荒北經禹所積石即此禹所積石、以西次三經積石之山為非固是矣,而以海內西經禹所導積石為此禹所積石,則不知何所據也。

2 郭璞云:“河出昆侖而潛行地下,至嶺,復出注鹽澤,從鹽澤復行南,出于此山,而為中國河,遂注海也。書(禹貢)曰:『導河積石。』言時有壅塞,故導利以通之。”

拘纓之國1在其東,一手把纓2。一曰利纓之國3。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句嬰民,即此。高誘注云:“句嬰讀為九嬰,北方之國。”則所未詳也。

2 郭璞云:“言其人常以一手持冠纓也。或曰纓宜作癭。”珂案:纓正宜作癭。癭,瘤也,多生于頸,其大者如懸瓠,有礙行動,故須以手拘之,此“拘癭之國”之得名也。作拘纓者,同音通假,實亦拘癭,非如郭注所云“常以一手持冠纓”也。山海經所記殊方異域之人,非異形即異稟,無為以“一手持冠纓”而亦列為一國之理,是不足深辨亦已明矣。

3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云:“利或是捋之訛。”說亦可供參考。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南,生河上西北1。

1 珂案:穆天子傳卷六云:“天子乃釣于河,以觀姑繇之木。”郭璞注:“姑繇,大木也。山海經云:『尋木長千里,生河(河原訛作海,從御覽卷八百三十四引改)邊。』謂此木之類。”當如郭說也。姑繇之木,即榣木,見西次三經槐江之山。說文六云:“?,昆侖河隅之長木也。”字省作榣耳。尋木亦此木之類也。

跂踵國1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2。一曰大踵3。

1 郭璞云:“跂音企。”

2 郭璞云:“其人行,腳跟不著地也。孝經鉤命訣曰『焦僥跂踵,重譯?塞』也。”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跂踵民,高誘注云:“跂踵民,踵不至地,以五指行也。”即郭注所本。然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引高注則作“反踵,國名,其人南行,跡北向也。”與此異義。大約跂踵本作支踵,支、反形近易訛,故兼二說。跂又作歧:呂氏春秋當染篇云:“夏桀染于歧踵戎。”即此也。經文“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不足以釋“跂踵”,疑有訛誤。王念孫云:“御覽人事十三作『其為人兩足皆大』,南蠻六同。”查影宋本御覽卷三七二(即人事十三)作“其為兩足皆大”,卷七九0(即南蠻六)作“其人兩足皆大”,“其為”“其人”,各脫一字,蓋“其為人”也。“其為人兩足皆大”,如所引近確,則經文“其為人大”之大字蓋衍文也。然“兩足皆大”,于釋“跂踵”義猶捍格。疑大當作支,大、支形近而訛。“兩足皆支,正所以釋“跂踵”也;則此處經文實當作“其為人兩足皆支”。

3 郝懿行云:“大踵疑當為支踵或反踵,并字形之訛。”珂案:作“反踵”是也。國名既為“跂踵”,則不當復作“支踵”,而作“大踵”乃未聞成說,故實祗宜作“反踵”。跂踵之為反踵,猶支舌之為反舌也。

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永福县| 开原市| 新竹县| 徐州市| 巫溪县| 米林县| 朝阳市| 绵竹市| 神木县| 多伦县| 浙江省| 新郑市| 岳阳县| 河曲县| 昔阳县| 山东| 甘肃省| 四会市| 六盘水市| 彰化市| 敦煌市| 资阳市| 麻阳| 霞浦县| 广灵县| 宁强县| 班玛县| 雷山县| 平南县| 吉林市| 旅游| 大埔县| 崇文区| 九江县| 大同市| 太白县| 武隆县| 惠来县| 武夷山市|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