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978字
- 2015-12-27 00:03:19
云布滿山低,連宵雨亂飛(「漳州志」作『風雨飛』);云從龍門起,颶風連急雨。
西北黑云生,雷雨必聲訇;云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
云鉤午后排,風色屬人猜;夏云鉤內出,秋風鉤背來。
亂云天半遶,風雨來多少!風送雨傾盆,云過都暗了。
紅云日出生,勸君莫出行;紅云日沒起,晴明未堪許。
占風
風雨潮相攻,颶風難將避;初三須有颶,初四還可懼。望日、二十三,颶風君可畏。七、八必有風,信頭有風至。春雪百二旬,有風君須記。
占風雨
二月風雨多,出門還可記:初八及十三、十九二十四。三月十八雨,四月十八至;風雨帶來潮,傍船人難避。端午信頭風,二九君還記;西北風大狂,回南必亂地。六月十二、三,彭祖連天忌。七月上旬來,爭秋莫開船。八月半旬時,隨潮不可移。
占日
烏云接日,雨即傾滴;云下日光,晴朗無妨。
早間日珥,狂風即起;申后日珥,明日有雨。一珥單日,兩珥雙起。
午前日暈,風起北方;午后日暈,風勢須防;暈開門處,風色不狂。
早白暮赤,飛沙走石;日沒暗紅,無雨必風。
朝日烘天,晴風必揚;朝日燭地,細雨必至。
返照黃光,明日風狂;午后云過,夜雨滂沱。
占虹
虹下雨雷(「漳州志」作『虹日雷雨』),晴明可期;斷虹晚見,不明天變。
占霧
斷虹早掛,有風不怕;曉霧即收,晴天可求。
霧收不起,細雨不止;三日霧蒙,必起狂風。
占電
電光西南,明日炎炎;電光西北,雨下連宿。
辰闕電飛,大颶可期;遠來無慮,遲則有危(「漳州志」作『可危』)。
電光亂明,無風雨晴;閃爍星光,星下風狂。
占海
螻蛄放洋,大颶難當;兩日不至(「漳州志」作『不雨』),三日無妨。
海泛沙塵,大颶難禁;若近沙岸,仔細思尋。
烏弄波,風雨必起;二日不來,三日難抵。
東風可守,回來暫傲;白蝦弄波,風起便和。
占潮
月上潮長,月沒潮漲;大信潮光,小信月上。
水漲東北,南東漸復;西南水回,便是水落。
系定且守,船走難纜;紐定必兇,直至沙岸。
走花落碇,神鬼驚散;要知碇地,大洪泥硬。
按占驗諸說,似可解、似不可解,似有韻、似無韻;聊備人記憶,與古童謠并論。以上本「東西洋考」,恐傳抄多訛字。
明戚繼光風濤歌(時督兵防倭海上,作此歌使軍士咸誦之。其文不解,今據「紀效新書」注釋)
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言即此方風來也)。日沒脂紅,無雨風驟;返照沒前,臙脂沒后(日沒臙脂紅,無雨也,有風。須看返照,日沒之前;臙脂紅,在日沒之后。記之記之)。星光閃爍,必定風作(星光閃爍不定,主有風)。海波(一作沙)云起,謂之風潮;名曰颶風,大雨相交(夏、秋之交大風,及有海沙云起,謂之風潮,名曰颶風;此乃颶四方之風。有此風,必有霖淫、大雨同作)。單起單止、雙起雙消(凡風單日起、單日止,雙日起、雙日止)。早晚風和,明日更多(凡風起早晚和,須防明日再多)。暴風日暮(有暴惡之風盡日而沒),夜起必毒(防夜起之風必毒)。風急云起,愈急必雨;雨最難晴,仍防暴生(凡東風急,風急云起,愈急必雨,雨最難得晴)。春易傳報,早生晚耗;一日南風,一日北到(凡春風易于傳報,一日南風,必還一日北風。雖早有此風,向晚必靜)。南風防尾,北風防頭;南吹愈多,北風不專(防南風尾、北風頭,南風愈吹愈急,北風吹起便大。春南夏北,有風必雨)。云車形大,必主風聲(云若炮車形起,主大風)。云下四野,如霧如煙;名曰風花,主有風天(云起下散四野,滿目如煙、如霧,名曰風花;主起風)。云若鱗次,不雨風顛(云若魚鱗,不雨也;風顛)。雨陣西北,云如潑墨。起作眉梁,風雨先揚;雨急易霽,天晴無防(凡風陣如西北起者,必云如潑墨。又必起作眉梁陣,主先大風雨,后雨急易晴)。水生靛青,主有風行(水際生靛青,主有風雨)。海燕成群,風雨便臨;白肚風作,烏肚雨淋(海燕忽成群而來,主風雨;烏肚雨、白肚風)。海豬亂起,風不可巳(海豬亂起,主大風)。逍遙夜叫,風雨即至;一聲風、二聲雨,三聲、四聲斷風雨(夜間聽九逍遙鳥叫,卜風雨:一聲風、二聲雨,三聲、四聲斷風雨)。鰕籠得〈魚韋〉,必主風水(鰕籠張得〈魚韋〉魚,主風水)。蛇蟠蘆上,水高若干;頭垂立至,頭高稍延(水蛇蟠在蘆青高處,主水;高若干、漲若干。回頭望下,水即至;望上,稍慢)。月盡無雨,來朔風雨;廿五、六若無雨,初三、四莫行船(月盡無雨,則來月初必有大風雨。俗云廿五、〔廿〕六若無雨,初三、初四莫行船』)。春有廿四番花信風,梅花風打頭、楝花風打尾。正月忌七、八,北風必定發(正月忌七、八日風,乃北風也)。二月忌初二(二月忌初二北風),三月忌清明(三月忌清明北風)。五月忌雪至,正月落雪起;算至百廿日,期內必難巳(五月忌雪至風。以正月下雪日為始,算至五月,乃一百二十日之內;主此風)。欲知彭祖忌,六月十二日;前后三、四宵,必不爽此朝(六月十二忌彭祖風,在前后三、四日)。七、八三日南,必有北風還(七、八月若有三日南風,必有北風報之);九九當前后,三、四日內難(九月九日前后三、四日內,忌九朝風)。十月忌初五,三、四之后前(十月忌初五,風在前后三、四日內)。冬至風不爽,臘月廿四間(十一月,冬至風;臘月二十三、四,掃塵風)。月臨箕、畢、翼、軫四宿,風起最準。
(附)臺澎海道考
廈門放洋至澎湖七更(針盤用巽干針位,或曰乙辰。澎湖離臺灣四更,一作五更)、臺灣鹿耳門十一更、北路淡水港十七更、彰化鹿子港十五更、海豐港十四更(在竹塹)。
按廈門東南兩島,一臺灣、一澎湖,遙懸大海中;臺為全閩外藩,澎乃漳、泉門戶。廈門距臺灣,重洋浩浩七百里,號曰橫洋;往來船只,必以澎湖為要津。澎湖島嶼大小相間,有名號者三十六島(一作五十五嶼);水底皆大石參錯。其北曰北磽,舟觸之必破。故舟行,惟從西嶼頭入,或寄泊西嶼內、或媽宮澳、或八罩、或鎮海嶼,渡東吉洋,始入鹿耳門;則澎湖為臺、廈中流之砥柱。臺山坐東南、面西北,南盡沙馬磯、北抵噶瑪蘭,形如弦月,朝向內地。北路之后隴港與南日對峙,竹塹與海壇對峙,南嵌與關潼對峙(一作官塘),上淡水與北茭相望,雞籠與沙埕烽火門相望(一作雞籠與福州對峙)。南路鳳山縣之彌陀港、萬丹港、岐后港、茄藤港,與漳州之古雷、銅山、懸鐘等處相望;港汊大小繁雜。而廈門渡臺船只,亦大小不齊;其可通大舟者,有北路之上淡水港(名八里坌港)、彰化縣之鹿子港(鹿子港與泉州蚶江對峙)、海豐港(名五條港;道光七年奏準準商),可容多舟,皆準通販,以為商舶貿易之便;惟鹿耳門與廈門形勢犄角,為用武必爭之地。鹿耳門居臺郡之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門之西北,遠望廈門,東南斜對;針路以巽干為方向(一作大擔嶼與澎湖乙辰對。澎湖離臺灣水程四更,一作五更。廈門至澎湖水程七更;至鹿耳門水程十一更,「同安縣志」作十二更、「臺灣府志」作十一更、「海國聞見錄」作十一更;至北路淡水港水程十七更,至彰化縣鹿子港水程十五更,至海豐港水程十四更。鹿子、海豐二港通商在后,「臺灣府志」未詳)。自擔門放洋迤邐東南,水天一色,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海水深碧,初渡紅水溝、再渡黑水溝(水勢稍洼,故謂之溝)。紅溝色赤而夷、黑溝色墨而險,溝廣百里;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廈船遠渡橫洋,固畏颶風,又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之理,千里、萬里祗藉一帆風力;湍流迅駛,倘順流而南,則不知所之矣。
操舟者認定針路,又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澎湖西嶼頭、花嶼、貓嶼為準。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澎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急仍收泊原處,以候風信。若夫風濤噴薄、悍怒激斗,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于南澳氣、南則入于萬水朝東,有不返之憂;或犯呂宋、暹羅、交趾諸外地,亦莫可知。海風無定,而遭風者亦不一例;常有兩舟并行,一變而此順彼逆,禍福攸分,出于頃刻。此廈船渡臺海道之險阻也。如海舶乘風已抵鹿耳門,忽為東風所逆不得入,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得泊,又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島澳,又不得不重回廈門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鹿耳門海底皆鐵板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門內浩瀚之勢,宛似大海;港路紆回,舟觸沙線立碎。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蕩纓、又曰標子,以便出入。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起后柁乃進。此廈門海舶入臺之艱難也。臺地沃野千里,稱為漳、泉倉儲;而廈門重鎮海口,控制臺澎。聲援聯絡,舟師、商舶往返不停。其海道之平險遠近,記以備考(「臺灣府志」參考時事)。
(附)南洋海道考
廈門至南澳,沿埯十三澳海道(此系逆風沿埯駛船):浯嶼澳(內打水四、五托,沙泥地。南北風,可泊船取汲。嶼首、尾兩門,船皆可行。惟尾門港道下有矧礁,船宜偏東而過;識者防之。嶼外勢東南有小嶼,曰東椗;駛船之準。嶼之東有礁,曰九節礁;嶼之北,即青嶼,船行防之,不可太近。海澄縣屬。至麥坑約十余里,有汛防)、麥坑澳(南風,可泊船、可取汲,接連島美。海澄縣屬。至鎮海約二十余里)、鎮南澳(澳內打水四、五托,沙泥地,色紅。北風,可舶船取汲;南風,即泊于麥坑也。澳外東勢有打水四、五托,沙泥地,色紅。北風,可舶船取汲;南風,即泊于麥坑也。澳外東勢有小嶼,曰南椗;椗之北有沙線、椗之西有印礁,駛船宜近大山邊而行。海澄縣屬,為漳浦、海澄要沖。距浯嶼二十里,金門右營汛守;至將軍澳約五十余里)、將軍澳(澳內打水三、四托,沙泥地。西勢海底有大石,駛船往來不可太近,宜防之。北風,可寄泊;若天時變異、將發颶風,不可泊也。漳浦縣屬,金門汛守。至六鰲約三十余里)、六鰲澳(澳內打水三托,泥地。可泊船樵汲。南勢有城,船泊于城前;港中出入,宜從南勢而過。海底有沙線,乃六鰲山生出,透至西勢。其東有虎仔嶼、萊嶼,而虎嶼之西有沉水礁。漳浦縣屬,銅山營汛守。至杏仔汛約三十余里)、杏仔澳(南風,可泊船取汲。銅山營汛守。海中有沙洲門、萊嶼、井仔鞍、吧流、紅嶼,共五嶼。而萊嶼、沙洲門二嶼,北風皆可泊船取汲。其洲門澳內打水五托,嶼之下鼻頭有沉礁二處。澳口有鹿耳嶼,船可出入,惟宜偏西,近杏仔山而過。漳浦縣屬,銅山營巡哨之所。至古雷約三十余里水途,半潮)、古雷澳(澳內打水三托余,沙泥地。上有井,可泊船取汲。其山東北臨大海。漳浦縣屬,銅山營汛守。至銅山約三十余里)、銅山澳(有內、外二澳:內澳打水三、四托,沙泥地。南、北風,可泊船樵汲。澳門出入船,宜偏東而過。澳外有嶼建塔,曰塔嶼;上有鎮城。詔安縣屬;三面臨海,為浦、詔海口要沖。銅山營參將駐防。至蘇尖約三十余里)、蘇尖澳(澳內打水四托余,沙泥地。北風,可泊船樵汲。澳外之東,海中有四嶼,曰虎、豹、獅、象。而嶼內港門,船皆可過;惟近尖山鼻頭相對一嶼名雞心嶼,不得過。尖山屹峙海濱,入內即云霄港。詔安縣屬。至溜澳角約三十余里)、溜澳角(澳內北風可泊船取汲。與北山斜對。銅山營哨守。詔安縣屬。至宮仔前約三十余里)、宮仔前澳(澳內打水四托,沙泥地。南、北風,可泊船取汲。山之外鼻頭,有沉礁二處。又一嶼,其嶼門船準中可過。詔安縣屬。銅山營汛守。至縣鐘澳約四十余里)、懸鐘澳(澳內打水四托余,沙泥地。南、北風,可泊取汲。澳之外勢有一嶼、內勢港中有沉礁,船出入宜偏東而行。詔安縣屬。入港內,則詔安縣;南臨大海,為詔安銅山灣泊要沖。銅山營汛守)、南澳城(澳內打水三、四托,泥地。南、北風,可泊船樵汲。北勢洋中有滔牛嶼,又有七星礁,乃銅山南澳交界之所。再外,有三彭嶼;而澳鼻外之礁與,不可勝計。南澳乃閩、粵之交,是為鎮城。至懸鐘約九十里,水程約四十里)。
廈門往廣東瓊州,沿埯海道(「水師輯要」):大擔、鎮海、井尾、六鰲、古雷、銅山、宮仔前、南澳(閩粵鎮)、萊蕪(澄海協)、廣澳(達濠汛)、錢澳(海門屬)、靖海(海門守分汛)、赤澳、神泉(惠來縣屬。俱南澳轄)、甲子(碣石〔鎮〕左營)、田尾(碣石鎮中營)、白沙湖(湖內可泊)、遮浪(碣石〔鎮〕右營)、汕尾(湖內可泊)、青草嶼、大星(左三管筆、右稔山平海營)、沱寧(大鵬營)、佛堂門(內有赤嵌、牛屎灣、九龍灣、布袋灣可寄泊)、大急水(有三門)、赤埯(新安縣屬。北入廣城,至黃田一埯、虎頭門,至魚珠、至省城;南往大崳山)、大崳山(大澳可泊)、十字門(即澳門外口;有內十字、外十字)、三灶、上下川、陽江大澳、海陵(內大戙澳可避颶)、儒峒、蓮頭(外是放雞山、內是電白港,四面可泊)、電白(至〈石囪〉洲;過小洋,無澳可灣)、〈石囪〉洲(直至海口,約有三灣。水道至此,必求天后;有筊準行,一日可到瓊州)、瓊州。以上各澳,俱有取汲之處。
(附)北洋海道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