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鳳宮在鳳皇山下島美路頭后街。祀吳真人、天后二神(即和鳳社)。
懷德宮在石埕街頭。祀天后、吳真人二神(即懷德社)(以上「縣志」)。
水仙宮在望高石下。明建;祀大禹、伍大夫、屈大夫、西楚霸王、魯公輸子,閩俗稱水神。乾隆三十年,里人捐一千五百金重修;董事葉德芳、陳斐章、秦靖國、鄭國珍、王振珪、楊朝佐、陳鴻士、葉高攀、周高光、許名揚、陳時佐、石日暉、黃名香(「縣志」)。
東岳廟在北門外,坐帶溪、面仙洞。崇祀東帝并十殿閻羅。明太常寺卿池浴德舍施建造。
土地廟在萬壽宮巷。祀福德神,為廈島諸街市土地神之始(俗呼土地公祖)。
雷音殿在后崎尾小嶼中。有木橋數十丈通其際,今易以石。祀五行神。
鳳儀宮在火燒街頭。亦祀天妃、真人之神。
天長二媽宮在霞溪上。所祀神同鳳儀〔官〕。
圓山宮在廈門港。祀天后、吳真人。朔、望讀法于此。
鰲山宮在后蓮鄉蟹仔嶼渡上。祀吳真人。明時為官府往來打饘所,顏曰「鰲山第一」(以上俱「鷺江志」)。
養元宮在戶部衙邊。祀天后、吳真人(以下俱補采)。
養真宮在內關帝廟邊。祀天后、吳真人。
迎祥宮在黃厝保。祀天后、吳真人。明天順間,黃家舍地,故俗名黃厝宮;有崇禎間碑記。求醫于真人,甚靈驗。
福海宮在廈門港。祀天后。
三官宮在東門外。祀三官大帝。宮后有石,鐫「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大如斗,顏體,極佳。
相公宮在廟仔溪尾。祁唐忠烈樂官雷海青之神(唐肅宗追封太常寺卿、宋高宗追封大元帥。見莆田「廟碑」)。嬰孩生瘡毒,祈禱屢效。上元前后,香火甚盛。
靈惠宮在斗涵。祀天后、吳真人。
觀音亭在南門外。祀觀音大士(俗稱橋亭)。戒行僧文遠焚修坐化之所,塑像佛座旁。一在魁星河;無廟名,俗稱「阿彌陀佛」。
福茂宮在內柴市,祀清水祖師。
普佑殿在后路頭。亦祀清水祖師。
通津亭在外關帝廟前。祀觀世音。
鳳山宮在外清。祀天后、吳真人。廟亦古。
青龍宮在馬柱。祀吳真人。
龍泉宮在草仔埯海濱。祀天后。官府渡臺,于此迎送。
前園宮在大擔山后。天后祖廟也。杯筊甚靈。
南壽宮在城內。祀天后、吳真人。兩旁有四大將軍;其站西下首者最靈,男婦祈禱,絡繹不絕。
西庵宮在西城內。祀天后、吳真人。
洞源宮在道署前。祀天后、吳真人。
洞賢宮在溪岸,坐海、朝山。祀天后、吳真人(俗名真宮)。
炫妙宮在橋仔頭。祀吳真人。嘗為人治病,有奇效;酬以祀田若干頃。
武昭殿在后路頭。祀元武之神。居高可以遠眺。
北帝廟在北城內。祀元武之神。高據城巔,俯瞰全城。
武當分鎮在望高石后。祀元武之神。
潮源宮在寮仔后海濱。祀天后。
丹霞宮在西門外右營游擊衙署左邊。祀天后、吳真人。
慈濟宮在西門外右營游擊衙署右邊。宮天后、祀真人。
藥王祠在碧山巖內。祀藥王。
內水仙宮在菜媽街后,背城、面海。端節,龍舟必先至此,演劇鼓棹;名曰「請水」。
三和宮在鼓浪嶼三丘田。祀天后。
濟壽宮在深田內。祀漢北地王之神。
平臺宮在先鋒營。祀天后。
壽山宮在火仔埯。祀天后。
壽山宮在吳厝巷。祀吳真人(以上三宮,近年新造)。
貞烈義娘祠在碧山巖內。義娘為廈人,故廈門有祠(后人塑子孫娘娘于祠中,遂忘其祠之所自始)。
按各鄉社俱有社神祠,若澳溪社之會靈宮、東邊社之高明宮、尾頭社之美仁宮、西邊社之豪士宮、鼓浪嶼巖仔腳之興賢宮、內厝澳之種德宮,皆祀天后、吳真人之神,不及備載。又有靈應殿、西應殿、寶月殿、威靈殿,祀所謂池王爺者,語無可據,不載。廈門迎神賽會,動費多金,窮極奢靡;各廟必以時出巡,甚至有貫刃于腮、蟠〈拖,蟲代扌〉于頸以為勝。經道、廳出示禁止,少息。又鄉各祀一神、家各祀一神,有病則以肩輿抬之,向藥肆取藥,顛簸而行,神長不過尺許,皆屬不經;雖官禁,不止。病不延醫而詣神,死而無悔,亦閩俗最愚之惡習也。
坊表
「進士」坊在廈門城南門內;為明嘉靖己丑進士楊逢春立。今圯(「鷺江志」)。
「代巡三省侍御兩京」坊在吳倉社街;為明操江軍門傅鎮立(「縣志」、「鷺江志」)。
「大中丞」坊在廈門城;為明傅鎮江立。今圯(「縣志」)。
「天宮名卿」坊在廈門城;為明嘉靖乙丑進士池浴德立。今圯(「縣志」)。
「功敷海表澤普天南」坊在鎮南關;為靖海將軍施瑯立。
「功高大樹愛永甘棠」坊在崎嶺;為靖海侯施瑯、水師提督施世驃父子立。
「勛崇山海澤沛軍民」坊在崎嶺;為威略將軍吳英立(以上俱「縣志」、「鷺江志」)。
「欽賜祭葬」坊在白鶴嶺深田內;為大鵬營參將楊起麟立(采補)。
「欽賜祭葬」坊在紫云巖后;為廣東左翼鎮總兵許廷桂立。
「盛世梯航天南都會」坊在玉沙坡接官亭前。乾隆三十九年,廈防同知蔣元樞建(采補)。
「節孝」坊在道署之左;為明池宗寶妻鄭氏立。今圯,坊碑猶存(「縣志」)。
「節孝」坊在西邊社;為池源珍妻楊氏立(「縣志」)。
「節孝」坊在戶部衙;為黃國楷妻陳氏立。
「節孝」坊在演武亭右;為許志正妻莊氏立。
「節孝」坊在麻灶埔;為方宗漢妻涂氏立。
「節孝」坊在將軍祠前;為黃明觀妻葉氏立(以上補采)。
墳墓
唐處士陳黯墓在東山社前(「縣志」)。山頂鐫「場老山」三大字,下鐫「白云巖」三字(「鷺江志」)。
唐侍御薛令之墓在下張社。前有神道碑,書「有唐侍御薛公之墓」(「鷺江志」)。
宋知縣薛舜俞墓在庵兜社內(「鷺江志」)。
宋葉元鄰墓在古樓徑旁。石勒「官榮」二字;相傳宋丞相陸秀夫所贈。元鄰為宋丞相葉禺之侄;才能科(囗),又詩『百年骸骨表榮名』之句(「鷺江志」)。
明御史傅珙墓在西門外(采補)。
明都堂傅鎮墓在金榜山吳村(「縣志」)。
明知州林天梁墓在高崎(采補)。
明封太常卿池宗寶墓在北門外魁星石下左三百步(即孫舉人顯兗墓)(「縣志」、「鷺江志」)。
明封太常卿池楊墓在陽臺山(「縣志」、「鷺江志」)。
明太常卿池浴德墓在水仙宮后鳳皇山下。今湮(「縣志」。太常墓為庶孫池法賣與張鳳詔蓋屋;鳳詔將墓堆劃平為屋,其子生員廷儀登時中惡病死。乾隆三十六年,經太常嫡孫進士光遠、舉人繼善赴巡道白瀛呈控,法與鳳詔懼罪,誣指光遠、繼善為冒認宗支,中止。嘉慶十年,太常孫光潤復赴巡道王紹蘭呈控,親詣寶山典鋪內履勘,因店屋
(附)義冢
(附)育嬰堂
義冢
舊義冢二十九處:靖山頭、廟仔溪尾、半山堂、深田內、白鶴嶺、仙洞腳、獅山、尾頭山、水雞腿、外清箭道、禪師公嶺、萬善亭、鱟殼石、石燭山、芙蓉山、鎮南關、太師墓、育嬰堂、打石字、虎頭山、麒麟山、風柜石、草仔埯、火仔埯、先鋒營、后崎尾、澳仔嶺、演武亭邊、沙坡尾炮臺。
——以上皆前任各官所置,給貧民埋葬;無碑記可考。
一、鎮南關下:乾隆三十年,廈防同知黃彬置設義冢(有碑記)。
一、南普陀左鐘山下:嘉慶二年,廈防同知裘增壽會同水〔師〕中營參將李得勝捐埋臺、澎戍卒積存棺骸及廈地荒山無主骸,編立「安土敦仁」四字小碑為記。前設墓門,四圍繚以短垣。中設大冢,埋雜姓散骸礶。
一、碧山巖左側米倉后:嘉慶十六年,廈防同知葉紹棻捐埋海蜃寺積骸礶及廈地無主骸,編「前因凈釋極樂同登」八字,立小碑為記。
一、南普陀右鼓山麓嘉慶二十三年,廈防同知葉紹棻捐埋海蜃寺積骸礶及廈地無主骸,編「山川鍾秀靈爽式憑」八字為碑記。
一、南普陀右側嘉慶二十五年,署廈防同知咸成捐埋臺運棺骸及廈地無主骸礶,編「佳城祥衍仁宅綏安」八字為碑記。
一、白鶴嶺仙洞下紫云巖南普陀旁嘉慶二十五年,廈門大疫,署廈防同知咸成、興泉永道倪琇置地,給貧民埋葬,并施棺木。
一、南普陀右側道光元年,署廈防同知麥祥捐埋臺運棺骸及廈地無主骸礶,立碑標記。
一、南普陀左東邊鄉之狗灣圈山道光元年,海蜃寺僧置買;按年瘞埋臺運棺骸,立有碑記。
一、將軍祠前后坂內道光七年,都司馬大賓置。
一、將軍祠前后坂內尾頭社邊、新漈尾二處道光九年,署道王耀辰置。
一、半山堂道光十一年,廈防同知許原清置。
一、將軍祠前鬼仔巷道光十二年,中書吳廷材置。
海蜃寺棺廠在廈門港打石字海邊。乾隆十四年,虎溪僧佛敏建。乾隆二十七年,臺灣縣夏瑚詳設太平船,專運流寓兵民棺骸,于海蜃寺內設棺廠收貯。由廈防同知移知原籍廳、縣招各親屬認領,以一年為限;逾限,即就廈地埋葬。運載船戶,一年正、五月兩次免配兵谷。其經費,臺灣一廳、四縣,每歲各捐銀十兩。三十七年,增捐各十五兩,共七十五兩,存臺灣縣庫;給寺僧香燈祀孤銀二十四兩,余為埋葬之用(每棺一具,給抬工、灰土銀一兩二錢五分;每礶四身抵棺一具,給銀一兩二錢二分)。三十七年,增寺僧銀六兩。后因捐解不齊,骸骨堆積過多。嘉慶元年以后,廈防同知裘增壽、葉紹棻、咸成、麥祥先后捐資買地掩埋。道光元年,布政司孫爾準詳定;以是年為始,藩司及臺灣道、府、三廳、四縣每年各捐十五兩,共一百五十兩(給寺僧香燈銀三十兩、修廠費二十兩,余百兩為到廈掩埋之費);由臺灣餉內就司庫劃扣,海蜃寺僧赍廈防廳照赴司承領,以一年所到棺骸數目具報。如有贏余,留補下年不足(今寺僧僅領銀七十五兩)。太平船額式兩號:一由廈防廳招募,一由臺灣縣招募。
施棺義廠嘉慶二十五年,因疫癘時行,巡道倪琇、水師中營參將楊繼勛、廈防同知咸成勸捐洋銀四千一百七十五圓,隨時施棺瘞埋。道光九年,諭董事凌翰、凌永屏于海岸街建蓋義廠(董事自行捐造);歷任提督、道、廳各有捐施。十二年春,復大疫。紳士郭炯出其父郭權遺資八百圓、子宗濂捐銀二百金為倡,共捐銀三千二百三十六圓;施舍棺木一千零五十六具外,十一年四月至十二年八月止,實存一千九百零七圓(內置店屋本銀一千七百四十一圓,每年息銀二百余圓)。董事凌翰、凌永屏、楊士儀、蘇學浩掌理。
置典吳賽店屋相連一座,在張厝前保五崎腳第二間。
陳安放店屋一座,在和鳳后保桂州墓口局口街。
曾翁氏店屋一間,在張厝前保五崎腳。
曾裕店二間,在五崎腳江厝巷口第一間、第二間。又一間,在大使宮后隘門腳第二間。
買白福生等家器一付,在魚仔市〈車加〉轆街;金德泉酒米鋪承稅。
按廈島地窄人稠,多四方羈旅之客,一時不得歸櫬,又有戍臺班兵積骸;海蜃寺北邙累累者,重迭以葬。時為馬豕諸畜所蹂蹈,骸胔暴露,疫癘恒作。官斯土者宜出示禁止,令董事勸捐隨時掩瘞,亦「掩骼埋胔」之政也。
育嬰堂
育嬰堂原在紫陽祠側。廈防同知李暲以學舍數間改造,名注生祠,為育嬰之所。雇乳婦數人,月給衣食。歲久而廢。后廈防同知楊愚擴清學舍,仍歸義學。署巡道宮兆麟買鎮南關下舊軍裝廢局,建為注生祠,旁為乳婦住宅。經理初定,即升任去。巡道蔡琛復集捐公費,多雇乳婦,每月給銀一兩,收養貧民幼孩;遣人挑箱巡視,遇有棄孩,輒收養之。內外之禁,立法甚嚴。又兼行善舉,改名普濟堂。以監生林椿董其事(「鷺江志」火仔埯,坐西,向東)。
普濟堂在鎮南關(「縣志」。巡道蔡琛有碑記)。
今按:育嬰堂在廈門港火仔埯,坐西、向東。大小房屋二十間。乾隆三十一年,巡道蔡琛就注生祠改為普濟堂;官雇乳婦,收哺女孩,經費由興泉永各屬捐銀五千圓,除用及續捐共存典生息三千六百四十八兩,年得息銀七百兩零。遴本地公正紳士董其事。嘉慶九年,同知徐汝瀾捐修屋宇。后歸其責于廳胥林芬;乃虛報物故、鬻作娼婢,百弊叢生。經廈防同知薛凝度斥革;復捐集公費,擇紳士八人,每月以二人分董其事,收孩、領孩。設堂總一人,專司簿冊;設門役一人,專司出入。復名育嬰堂。嘉慶二十四年,署同知咸成捐銀四百五十兩零。道光六年,署同知張儀盛捐修屋宇。道光八年,署同知黃宅中捐銀一百五十九兩六錢。現存典銀二千八百七十四兩四錢,每年二分行息;又存庫銀九百三十三兩二錢四分,發典具領生息。現共存銀三千八百零八兩六錢。
又按向例:乳婦哺孩一口,每日口糧銀五分五厘三毫三絲,大建月給銀一兩六錢六分、小建月給銀一兩六錢零四厘,名曰承哺。堂內房屋不敷居住,將女孩分寄貧婦家哺養;比在堂承哺者,口糧銀減半,名曰兼哺。嬰孩至二十五月已能谷食者為干孩,月給口糧銀六錢六分,仍歸所哺之婦撫養;聽良家具領,或為女、或為苗媳,毋許為婢轉賣,取具保鄰甘結,由董事查稟,候廈防廳批準給領。每領孩一口,繳花禮銀兩圓;除半圓賞給所哺乳婦外,余存堂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