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714字
  • 2015-12-27 00:03:19

兵制考

廈門,海防首要地也;水師提標五營駐之。欲詳海防,宜先詳兵制。因采考前事、謹稽「會典」及營中分防汛守,志兵制。

歷代建制

唐兵制,無考(「泉州府志」)。

宋嘉禾嶼兵制,無考。惟廂軍、禁軍外,增募水軍,置寶林、水澳、法石三寨。嘉定間,海寇犯圍頭;真德秀移寶林兵戍圍頭,照應浯嶼、料羅等處(見「真西山奏議」)。

元置嘉禾千戶,戍嘉禾嶼。所領兵額無考(「府志」)。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城水澳,置永寧衛(wèi),領中、左、右、前、后五千戶所。又復城小兜,為崇武所;城廈門,為中左所;城福全,為福全所;城金門,為金門所;城高浦,為高浦所。別為守御千戶所,移永寧衛(wèi)中、左所官軍于廈門,筑城守御,遂為中左千戶所。設指揮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指揮百戶一員、鎮(zhèn)撫一員,隸福建都指揮使(「府志」:『千戶正五品、副從五品、百戶正六品、鎮(zhèn)撫從六品』),額兵一千二百四名。至萬歷時,僅存六百八十四名。營房九百八十七間,在所城內(「府志」)。二十一年,周德興于沿海要害處置巡檢司十八。復于大擔、南太武山外,置浯嶼寨,控泉郡南境。撥永寧、福全衛(wèi)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合漳州衛(wèi)兵二千八百九十八名戍之;統(tǒng)以指揮一員,謂之把總。歲輪千、百戶領衛(wèi)所軍,往聽節(jié)制。景泰三年,巡撫焦宏以孤懸海中,移廈門中左所(「備倭記」云:『永樂間,設烽火、南日、浯嶼三水寨。正統(tǒng)初年,徙浯嶼寨于廈門,后又移晉江石湖』。備考)。嘉靖四十二年,各水寨指揮照都指揮行事,名為欽依把總;各衛(wèi)歲輪指揮一員領衛(wèi)所軍,往聽節(jié)制。舊額兵船三十二只,衛(wèi)所貼駕軍五百八十名。天啟后,福、哨、冬、鳥等船增至四十八只(「府志」。又萬歷「府志」云:『福船勢力重大,便沖犁于外洋;次號哨船、冬船,便窄港攻擊;小號鳥船、快船,便哨探。如賊船內逼,哨、冬、鳥、快等船急搶上風助力,內外夾攻』)。隆慶四年,增設浯銅游兵;統(tǒng)以名色把總一員、兵五百三十六名,駐中左所;又衛(wèi)所貼駕軍三百名、哨船二十只(「府志」。「郡國利病書」云:『由武進士或世勛高等題請升授,以都指揮體統(tǒng)行事者,謂之欽依把總;由撫院委任者,謂之名色把總』)。天啟初年,設泉南游擊一員;統(tǒng)轄浯嶼寨軍、浯銅游兵以備紅夷。尋裁(「府志」。「籌海圖編」稱游擊將軍;與廈島鴻山寺崖石題名相符)。萬歷二十年,移南路參將駐鷺門,居中調度;轄銅山、浯嶼二寨,浯銅、澎湖二游(澎湖游兵,萬歷二十五年因倭寇而設)。二游營、一土營,領兵三千名(「漳州府志」。「郡國利病書」云:『嘉靖二十八年軍興,設參將一人。三十五年,益以水陸參將一人。三十八年,請分三路為三將軍。其駐漳者為南路,所轄自詔安至廣東界,北達祥芝,蓋鎮(zhèn)漳而兼控泉也。先南澳尚未開府,每遇汛期,專駐懸鐘;后南澳既設,移駐銅山。萬歷二十年,議者謂偏處一方,移駐鷺門居中調度焉)。

按明制衛(wèi)所軍士,以五千六百名為一衛(wèi)、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所、一百一十名為百戶所。每百戶內設總旗二名、小旗十名,大小相維,編成隊伍(「籌海圖編」云:『每百戶所旗軍一百一十有二,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衛(wèi)列五所及衛(wèi)鎮(zhèn)撫,凡五千五百有奇』)。衛(wèi)兵有三:曰征操軍(「府志」作往操)、曰屯旗軍、曰屯糧軍。征操軍,入則守城以時訓練,謂之見操軍;出則按季踐更,謂之出海車。屯旗軍者,奉紅牌及樣田事例之屯軍也。屯糧軍者,屯田軍也。洪武初,以開國靖難之人為之,或簡戶丁、或調他省、或配有罪籍為軍,曰衛(wèi)兵;亦宋人禁兵之意也。二十一年,周德興制福、興、泉、漳四郡民為兵,于是沿海有軍衛(wèi)。衛(wèi)所初定,民未習水土,率潛離城戍。二十五年,互調其軍于諸衛(wèi)。嗣后,八月更代哨守,皆衛(wèi)所軍。至嘉靖間,五寨水軍,另募充數。隆慶初,設浯銅游兵。天啟初,又設游擊,兼統(tǒng)之。于是衛(wèi)與寨分,衛(wèi)所但撥貼水、寨駕船軍耳(「閩書」、「府志」)。

明初,永、泉二衛(wèi)有歸附軍、有投充軍、有謫發(fā)軍、有改調軍。定制:支糧八斗為差操正軍,加行糧四斗為出海備倭軍、六斗為只身紀錄軍、二斗為老弱存恤軍。后又分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糧出于所種田,而以余糧輸官,為不支屯糧軍。太平日久,軍政不修;屯既失額,操復缺伍。于是抽選于軍伍以備團練,謂之余丁軍;招集于市井,謂之募兵;動調于各省,謂之客兵(戚繼光以浙江義烏兵與倭戰(zhàn)有功,增募為新營分置。萬歷時,以餉絀,裁);調之湖廣等處,謂之狼家兵;又增添于舊制之外,為一鄉(xiāng)防守,謂之民兵(弓兵之外,又招民壯,分三種),亦曰鄉(xiāng)兵、機兵(隆慶「府志」)。水寨本皆本地兵,原無客兵名目;嘉靖間,設參將、游擊,始帶領各處客兵(「郡國利病書」)。

水寨軍,分三班更迭。月糧之外,加給行糧。上班,今年二月上、明年二月下,下班替之;中班,今年八月上、明年八月下,上班替之;下班,明年八月上、后年二月下,中班替之。三番輪流,大約一年有半年休息。休息者,月辦料銀一錢,以修戰(zhàn)船。千戶以下輪班,如各軍士之法(「府志」)。

水寨汛地,岱嶼以南、接于漳州,浯嶼寨轄之(「備倭記」云:『大擔、舊浯嶼、默林、圳上、圍頭、白沙、料羅、金門、烏沙、曾厝埯、南風灣,為浯嶼寨要害』)。嘉靖四十二年,以兵船一〈舟宗〉湄洲屯剳,一〈舟宗〉直到料羅屯剳,圳上一帶量撥巡哨。寇至,則全力守湄洲,而于平海衛(wèi)前與南日會哨銅山;又守舊浯嶼,而于擔嶼,與浯嶼會哨。萬歷間,浯嶼寨分兵四哨;出汛時,一屯料羅、一屯圍頭、一屯崇武、一屯永寧。每汛與銅山、南日兩寨及浯銅游兵合哨,稽風傳籌。浯銅游兵分二哨:一屯舊浯嶼、一屯擔嶼;每汛與浯嶼兵合哨。惟澎湖游兵,專過澎湖防汛。春以清明前十日出,三個月收;冬以霜降前十日出,二個月收。收畢日,軍士放班;其看船兵,撥汛地小防(「府志」。「漳州志」:『明防海,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蓋倭從東北入寇福建,清明后風多東北,且積久不變;五月則風自南來,重陽后亦有東北風,至十月則風自西北來。故設防以風為準)。

水寨戰(zhàn)船,原出衛(wèi)所;后廣募民艦。旋設舟師于五寨之外,分有十六澳;船不加多,力分勢寡。嘉靖四十三年,復水寨之舊。每寨設兵船三十二只,用兵二千二百名;以把總領之,屬總兵官統(tǒng)督、監(jiān)軍道監(jiān)督(「府志」。按明「會典」:『一衛(wèi)五所,共船五十只;一所十船,一船旗軍一百名。船有虧折、有司補造;損者,軍自修理。所中左應有額設兵船十只』。「府志」僅載水寨游兵船額,而于衛(wèi)所未詳;補以備考)。

海澄高浦、圭嶼,皆非廈門地。自國初設提督于海澄,迄今皆水師提標汛守。附載其略:海澄舊機兵營在縣城東,初設額兵五百名。萬歷間,存四百名,分為四哨:陸三哨、水一哨;衛(wèi)所官領之。后改三哨,水兵用土著、陸兵用浙兵;名色把總領之。海澄游,原設南路標海澄游。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領以名色把總一員。后止存兵一百五十二名、哨船五只。崇禎元年,以見兵為水兵,募勇土兵三百二名為陸兵,勻其糧,申改為海澄游,筑溪尾城戍之。二年,筑大泥銃城;以海澄標游兵一百名、增募土兵五十名戍之。造小快船五只,分配水兵巡哨內港。后更造五只,合為十只;分為四哨,水、陸并行。圭嶼,萬歷間筑腰城,募土兵守之。天啟七年,又撥海澄標游兵哨守,額數隨時增減不定(以上俱「漳州府志」)。

洪武二十年,城高浦;置高浦千戶所正副千戶、百戶、鎮(zhèn)撫各一員,操海、屯種、旗軍舊額一千二百五十八名。萬歷時,存操海軍六百二名、屯種軍一百九十四名。營房一千二十五間,在所城內(「泉州府志」)。

職官裁設

國朝順治三年,設提督;統(tǒng)轄全省水陸軍務。駐泉州。

康熙元年,專設水師提督及提標官,駐海澄。又設右路水師總兵官并鎮(zhèn)標官。裁海澄總兵官,增設水師副將一員。

康熙二年,裁泉州水師參將等官。

康熙七年,裁水師提督及提標等官。

康熙八年,設水師總兵官及鎮(zhèn)標官,改右路水師總兵官為興化總兵官。

康熙十三年,裁浯嶼營游擊、守備各一人。

康熙十六年,以海澄公管水師提督事務,駐漳州。

康熙十七年,裁水師總兵官及鎮(zhèn)標官為漳州鎮(zhèn),又裁海澄公標等官。又是年,設水師提督提標,分中、左、右、前、后五營。中營設參將以下等官,左、右、前、后四營設游擊以下等官。

康熙二十三年,裁廈門總兵官并中、左、右、三營等官為南澳鎮(zhèn),又裁海澄水師副將并三營等官(十九年,恢復廈門,以總兵鎮(zhèn)守。至是,移水師提督駐札。二十四年,施靖海建衙署)。又是年,以提標左營游擊分駐石碼。

康熙二十七年,裁提標后營千總一人為澎湖千總。

康熙三十四年,裁提標中營參將,改設副將。

康熙三十九年,復設中營參將,裁副將。四十六年,裁參將,仍設副將。五十二年,裁副將,復設中營參將。

康熙五十八年,以提標中營守備分防,駐浯嶼。

雍正五年,增設提標五營各千總二人、把總四人。

雍正十一年,復設水師提營后營千總一人。

乾隆十八年,增設浯嶼把總一人。

乾隆二十年,撥水師提標后營外委一人駐坂頭村。

乾隆四十七年,通省增設額外外委四十七人(以上俱「會典」)。

兵額裁設

康熙十九年,以攻克金門、廈門兩島之岳州戰(zhàn)兵三千名為提標中、左、右三營兵(提督萬正色奏)。

康熙二十二年,添設戰(zhàn)、守兵二千名為提標前、后二營兵(提督施瑯奏)。

康熙三十五年,裁提標戰(zhàn)兵二百名為督標水師營兵。

乾隆三十七年,以中、左、右三營戰(zhàn)兵改如前、后兩營體例,分別戰(zhàn)守(提督黃仕簡奏)。

乾隆四十六年,以公糧改為公費,裁五營守兵共一百四十名。

乾隆四十八年,裁武職隨丁名糧三百六十名,又裁武職隨糧、另給養(yǎng)廉正項以隨糧改添五營實兵六百名。又撥提標兵四十五名赴臺灣北路淡水營。

乾隆五十三年,裁提標戰(zhàn)、守兵二百五十名赴臺灣北路嘉義左營。

嘉慶七年,裁提標戰(zhàn)、守兵一百六十五名赴福寧左營。

嘉慶十年,添設提標五營新兵二千名捕御海寇,俱給戰(zhàn)餉(總督王德奏)。

嘉慶十六年,裁提標戰(zhàn)、守兵一百十五名赴臺灣艋舺營。

嘉慶十八年,裁提標新兵赴福寧左營為額兵三百名。

嘉慶二十年,裁新兵八百五十名。

嘉慶二十二年,裁新兵一百七十五名。

道光元年,裁戰(zhàn)兵五十名,又裁新兵三百七十名。

道光十一年,裁新兵一百名。又裁新兵八十八名歸金門鎮(zhèn)標,駐防谾口。

道光十二年,裁新兵一百十七名為西疆制額(以上俱營冊)。

水師提標五營兵額,除裁改外,存戰(zhàn)、守額兵共四千二百七十五名。五營以戰(zhàn)兵五十名為外委,額外名糧,以守兵二十四名為柁工炊糧(水師戰(zhàn)艦以柁工為重,故支領名糧,得以兼餉,謂之炊糧。但諳習水務,才有優(yōu)劣,糧亦有差等。柁工支領守兵糧餉,或四、五名,或二、三名不等)。

水師提督統(tǒng)轄福建全省水師軍務,駐札廈門,節(jié)制金門、海壇、南澳三鎮(zhèn)兼臺灣、澎湖;領水師提標中、左、右、前、后五營中軍參將一員、游擊四員、守備五人、千總十人、把總二十人、外委三十人、額外外委二十人。一年親巡南洋金門、銅山、南澳等處,一年巡北洋海壇、閩安、三沙、烽火門等處,二年而遍。巡閱臺灣隔二年一次,與將軍、總督、巡撫、陸路提督分年輪巡。

汛防

五營汛防

中營水師中軍參將一員,駐札廈門城內;首領五營軍務。守備一員,駐防海澄浯嶼汛。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六員、額外四員,實兵八百四十一名(戰(zhàn)兵四百二十八名、守兵四百十三名),戰(zhàn)船九只、槳船五只。防守城東門,輪派千把總以下一員、兵十名(城內防守五營,各分地界存案)。分防高崎汛,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分防浯嶼汛,守備一員、兵一百名,戰(zhàn)船一只;兼轄深塢澳口等五汛,共領兵一百九十四名(深塢澳口汛兵二十五名、島美汛兵二十名、卓崎汛兵十三名、大徑港口汛兵十一名、浯嶼南北炮臺兵三十二名)。分防海門水汛,千總一員、兵六十名,戰(zhàn)船二只;兼轄容川等四汛,共領兵一百三十三名(容川碼汛兵三十名、青浦汛兵二十名、十八間塘兵三名、圭嶼汛兵二十名。以上各汛,隔水海澄縣屬)。巡防大擔門,輪派外委一員、兵四十名,戰(zhàn)船一只。廈門外武廟堆,兵十名;懷德宮堆、水仙宮堆、鬼仔潭堆、接官亭堆,各兵五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惠州市| 潞城市| 达州市| 高淳县| 泾源县| 商城县| 鄂温| 临澧县| 门源| 泰和县| 静海县| 拉孜县| 吉林省| 安化县| 方城县| 宜兰县| 廊坊市| 巴林右旗| 湖口县| 开江县| 沙坪坝区| 比如县| 昂仁县| 章丘市| 临泉县| 休宁县| 准格尔旗| 阿图什市| 遵义县| 图们市| 古田县| 尤溪县| 柳林县| 石棉县| 漾濞| 施秉县| 镇江市| 贵德县| 上犹县|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