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恒裕倉在廈港。計八十間。康熙四十二年始建。乾隆二十七年,奉文再建四十二間。官捐谷五千四百九十五石、舊捐監谷八萬一千九百四十石、新捐監谷六萬七千四百零四石五斗八升五合六勺、江西谷一萬三千三百五十石二斗四升、臺屬監谷四萬四千零十石、截曠眷米易谷九百七十二石三斗八升六合八勺、潮谷三百石:以上額谷共二十一萬三千四百七十二石二斗一升二合四勺(以上「縣志」。照乾隆六十年查盤倉谷冊開)。按恒裕倉在廈門港石潯司署側,廈門同知管理(俗稱廳倉)。雍正間,原建倉廒八十一間,以一間為守倉者住宿。乾隆二十五年,同知劉嘉會添建倉廒四十五間,共一百二十六間(內增守〔倉〕宿者三間)。今存倉廒八十九間,余已倒塌。原額存貯常平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四石零,又新監谷九萬六千八百一十八石零,又官捐谷六千零七十余石,共谷一十六萬八千四百二十二石零。每年應給水師提標金門鎮標七營兵米一萬二千四十三石,應給提標五營兵眷米九百六十石;以臺灣嘉義縣征收供米二萬四千八十六石零,分配商船運倉碾給。道光八年,五營眷米奏改折色,每百折給銀二兩。又廈、金二標七營新兵口糧,自嘉慶十年冬添募新兵二千八百名,每年應給米四千九百余石;后裁存四百六十七名,每年應給米八百二十余石。就廈倉存貯谷內借動墊給,陸續采買歸補。應存谷石:常平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四石二升六合八勺,官捐谷五千七百二十五石,新監谷十萬二千八百六十二石七斗四升:以上共應存谷一十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一石七斗六升六合八勺。常平倉應存谷數,至今無出入。官捐谷項下,道、廳每年各捐五石,谷數按年加增;新監谷一項,如遇奉文撥補,即數有增減,而與應存原數亦不甚懸殊。惟各項倉谷均有缺額,或俟臺谷運補、或俟采買歸補,年無定數。
泉防廳倉在廈門港,去海防署數百武。雍正年間,原貯額谷八萬二千七十五石。至乾隆十三年,存數十三萬三百六十八石一斗四升,貯額過多。然廈以提鎮標營駐札之所,俱留備貯,永為定額。每年就此額谷內動支碾給兵米、眷米,約出谷二萬四千余石,屬照數運補(「鷺江志」)。
惠濟倉在北門外第六宮邊海岸上;貯五營兵谷。每年四月,每共(囗)給谷一石五斗,每石估銀一兩;每月戰餉扣銀三錢、守餉扣銀二錢,作五月扣抵,七月扣起、至十一月中止。中軍參將掌其事(「鷺江忘」)。今裁,基址猶存。
廈門社倉在二十一都昭塘保社、二十二都長塔保社、二十三都仙蓮保社、二十四都店前保社、將軍祠保社、鼓浪嶼保社、袁厝墓社。共貯社谷四千三百八十四石五斗九升四合有奇;俱屬同知管理(「縣志」)。社倉原谷共三千九十一石八斗四升五合,于乾隆十九年奉文分貯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四都保社及將軍祠、鼓浪嶼七處;令各社長副收管經理。春借冬還,每石加一還倉;內扣二升給社長副以為折耗、紙筆之資,八升歸倉。乾隆十九年起、至二十一年止,除耗費外,共生息谷七百九十石三斗四升二合。以后約略如前。至每戶借谷之數,多則一石、少則三斗;生監不得妄借(鷺江志)。
廈鎮義倉在魁星河前。道光六年,巡道倪琇勸捐建設。內立豐、亨、豫、泰四廒,貯谷以備平糶。道光四年,總督趙慎畛檄飭通省舉行義倉,倪琇捐廉為倡;廈門紳商士庶共捐銀二萬余元,買魁星河吳姓之田,筑基建蓋。倉房五間,中祀先嗇之神,以左右四間為豐、亨、豫、泰四廒。設儀門,勒董事、捐戶姓氏于壁。旁建小屋各四間,為守倉者住宿之所。外建倪亭一所,以供倪巡道長生祿位;董事、諸紳志感戴也。外設倉門,繚以圍墻。實貯谷二千四百六十六石,余銀存典生息。設立倉正、倉副二人,專司銀數出納;一年一換,就董事中揀委。年終造冊查核,交代時取具「并無虧挪」結狀。設倉丁一名、看役一名,專司住守;道署撥民壯二名、廈防廳撥捕役二名、水師營撥兵二名,逐夜巡邏看守(章程十七條列后。有碑記)。
查紳士黃登苑等共捐銀二萬三千九百零一圓,實收銀一萬七千九百四十一圓,又收許國猷四百圓。除買吳芳美田價三百三十四圓六角、建蓋義倉房屋三千三百五十五圓零(連器具在內),買谷三千四百六十六石,用銀七千四百六十五圓零(連船腳在內)。又置陳務滋湖蓮保埭田受種子四十石零六斗九升、價一千五百七十圓。除費用開銷外,實存發典生息銀四千三百二十圓,每月一分生息(每百圓重廈駝七十三兩),以為修理倉廒、辛力經費(以上皆檔案)。
湖蓮保埭田,薛媽興之祖父典賣于陳務滋,因佃戶抗租,陳務滋歸入義倉。后薛氏子孫以未經賣絕糾訟,又以海埭坍塌被淹為辭,自道光六年以來顆粒無征。十一年,巡道周凱斷找洋銀一百三十圓買絕。十二年六月,檄同知許原清親履查勘,未淹者尚有若干畝;勘估筑石埭長二百一十三丈、土埭一百十七丈,歲可收谷千余石。
附倪巡道義倉章程
一、廈門義倉應因地制宜,預立章程,以便遵守也。查向來設立義倉,原備青黃不接之時,借給貧民;俟秋成加息完倉。但廈門耕田者少,率系商賈寄居或小本經紀;即有就近務農,亦皆種植雜糧。故產谷甚微,悉仗臺米接濟;倘遇風信愆期,偶有缺乏之虞。而土著無多,若循春放、秋還之例借給,貧民多無恒產,難望其按時追收。一經短欠,轉多周折。是廈門義倉,惟有仿照常平之法:每逢米船未到、糧價驟長之際,無論青黃不接之時,即秋冬時間,均應即行減價平糶,裨益貧民;俟秋成后谷價平減,仍行糴谷還倉,亦屬有盈無絀,自應不準出借。預立章程,俾各遵守。
一、精選倉正、倉副,以專責守也。查義倉之設,全在經理得法,庶能垂諸久遠,勿致虛應故事。必得三數人分理,可以互相稽核。議于董事或捐銀紳士中擇一公正端謹、身家殷實者為倉正,專管義倉鈐記、經司銀谷出納;又于現在董事及行郊中,擇其平日公正誠實、善于書算經營者二人為倉副,分管鎖鑰、登記帳目、經理一切糶糴之事以輔之。各予委札,分別專司;不準替代,以重責成。
一、預定輪年分管,以杜侵蝕也。查從前社倉,專歸社長一人長遠管理;日久弊生,往往侵虧挪借,侵公濟私。始而影射、繼而侵吞,遂使公項變入私橐;年復一年,動成無著。自宜預籌杜弊之法。茲議于選舉倉正、副時,擇選倉正四名、副倉八名,分年更替輪管,周而復始;逐年于開印時交代,不使戀棧,自可杜絕侵挪。如有事故,隨時由道揀選。均預行詳報立案,以免爭執,而昭公允。
一、酌立獎勵規條,以示勸懲也。倉正、副管理義倉事務,妥協無過者,每年更替之時,由道給匾褒獎;三次經管妥協、毫無貽誤者,詳明院憲酌加獎勵。如有侵虧、挪移過犯不合者,隨時斥退追究詳辦,令以次之人接管,用示勸懲。
一、預定糶價各數,以免冒濫也。竊照義倉所貯谷石,為數有限。若概行出糶,未免過濫,自應預為酌定。今擬凡臺灣米船不到、糧價每石賣銀四兩以上,準義倉動谷碾米,每升減價五文出糶,每戶每日不得過三升;碾動倉貯谷石及半或價值平減而止。如果十分昂貴,或遇臺灣歉收、廈門實形災荒,再行隨時酌量賑濟,以期實惠及民。
一、嚴立糴谷限期,以免遲誤也。凡義倉谷石,須至鄰近各縣收糴,每年限以十月內收倉。如系冬間出糶,本年不及買補者,準歸下年糴買完倉。倘逾期不買,由道查催,將倉正、副記罰;仍勒限補買,以實倉儲。
一、預籌酌借生息,以資經費也。查倉正、副既難枵腹從事,而看守倉廒者亦須給以工食,他如紙筆之資、修葺之費及一切應用對象,皆宜籌備。擬于捐項中提出十分之二,或交商生息、或置田收租,以為每年經費。其平糶時所需飯食、工資,即于糶價內隨時核實扣除;此外盡數糴谷貯倉,以資儲備。
一、嚴禁官司干預,以絕弊端也。查建設義倉,應歸民間管理;一切在官人役,絲毫不得干預。所有廈門義倉甫經創設,不過隨時官為稽查;此外,概不準在官吏役人等稍為干預。如違,加倍重究。
一、挑選兵壯巡守,以重倉儲也。查義倉雖由民管,但貯谷既及萬石,自應照官倉之式,設法防護。每晚由道撥民壯二名,并移水師中營撥兵二各,遇夜住宿倉中,協同地保支更巡守,以重倉儲。
一、臨糶分委彈壓,以杜滋事也。當平糶之時,往往易于滋事。今擬義倉凡遇平糶,先期呈明本道分飭地方官,并派委員弁前往彈壓,以期安謐。
一、糶谷擇請紳士,以代監放也。臨糶之時,自非倉正、副三人所能經理;應由倉正、副稟明本道何日出糶,即由道發帖,擇請平日公正端謹紳士四、五人按日到倉,眼同監糶、監收,以清流弊。
一、分別捐數獎勵,以昭激勸也。查捐輸義倉,為數多寡不一。今擬如止一百兩以下者由同安縣量加獎勵;二百兩以下者,由廈防廳量加獎勵;三百兩上下者,由道給匾獎勵;數至五百兩者,詳請大憲給匾獎勵;數至一千兩暨一千圓者,其尚義之誠,實屬可嘉,自應分別詳請照例奏咨,給予議敘旌獎,以昭激勸,而示鼓勵。
一、豎碑刊刻姓氏,以垂久遠也。凡義倉已經捐輸之戶及續后隨時捐資者,無論數目多寡,自宜與創設規條并出力董事姓名,一并勒碑豎立義倉,以期垂示久遠,而昭公義。
一、應出陳易新,以防朽耗也。倉貯谷石,豐稔之歲暨臺谷接續而來,市價平減,均無需于出糶。但恐積貯日久,倘有霉變、蟲蛀等情,即應隨時出糶,價銀仍交倉正收貯;俟晚稻登場,勒限糴補完倉,不得逾延,俾免折耗。
一、公同會計歲報,以備稽考也。每年糶糴出入,須將谷數、價數并收息經費一切數目,倉正、倉副分別立簿登記。定限十一月內,將本谷若干?通盤合算本息盈虧;又將本年倉中尚存舊谷若干、糴入新谷若干、本價若干?由倉正、副訂日約齊董事,公同會計,造具確冊,送道查考。庶年年清款,以免積混。
一、定限交兌,以專責任也。查現選擇倉正、副未得多人,茲先派倉正一人、倉副一人分別經理。議定一年一替,以均勞逸。其首值之倉正、副,將本年經管谷石、銀項賬簿,于次年開印之日邀齊董事,公同察算實谷、實賬,交替輪值之倉正、副,授受管理。由接管倉正、副出具「并無虧挪短少」結狀,送道查核。不得互相隱諱,致滋弊端。
一、公舉常川住倉,以資約束也。義倉積儲重地,防范務宜謹慎。茲雖設立倉丁、看役巡視看守,又撥民壯、兵快防護,究恐無人統率,終雖免于疏虞;必得倉正、倉副輪流常川住倉,庶事有統率。如其不能親身值宿,即由該值年倉正、副妥舉一人住倉,以資約束,而昭慎重。
祠廟
文昌廟在玉屏書院內。祀梓潼帝君、魁星、朱衣之神。朔、望行香,春秋二祭(補采)。
文昌宮在道署前左偏。原名玉蘊宮,祀梓潼帝君、魁星、朱衣之神。興泉永道倪琇有碑記(補采)。
武廟在城西南隅。祀漢壽亭侯(「鷺江志」載:『前時文武祝嘏于此。康熙二十四年建,道先六年提督許松年重修』)。
外關帝廟在神前街,坐海向街。每月朔讀法于此。歙人許師古有碑記(「鷺江志」)。
內關帝廟在海岸,背海面街。祀漢壽亭侯并關、周二將軍之神。其周將軍極靈,祈禱不絕(「鷺江志」)。
朝宗宮在玉沙坡。
朝天宮(一名上宮)在西門外。祀天后。將軍施瑯平臺時,禱神默相;后軍中乏水,祝之得泉。凱旋,捐俸、勸募重建(「縣志」。今碑記尚存)。
城隍廟與武廟相連。祀城隍之神(「鷺江志」)。
風神廟在玉沙坡。雍正時敕建。祀風伯之神(「縣志」)。
龍神廟在玉沙坡。地方官常到廟祈雨。
龍王廟在南普陀右邊。祈雨同。
上帝廟(即武西殿)在草仔埯。祀元武之神,稱曰「水長上帝」。人祈禱者,于潮生時即應,退則否;素稱靈異(「縣志」)。
和安宮(俗呼祖婆廟)在廈門中營守備署邊。祀武烈王。
大使宮在塔仔街旁。有石塔,鐫「泉南佛國」四字。其地明時為海濱渡頭,水至其下。相傳:神為海水浮至,不去。父老相與立廟祀之,即唐之張、許二公也。
萬壽宮在后崎尾。前明所建。今祀天后、吳真人二神。
龍湫亭在廈二十一都,離城二十余里。祀觀音大士,靈應異常。廟前有竇,名龍湫。
媽祖宮在東澳社。祀天后。三月中,鄉人例慶天后誕。先數日,廈之諸廟必造其地,名曰「請香」。
觀音亭在西門外。祀觀音。遷界后廟廢,神托夢里人,現毫光于其地;因重建焉。靈應異于他神。
福壽宮在打鐵路頭左邊。祀吳真人、天后二神(即福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