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755字
  • 2015-12-26 23:42:13

志。章帝曾孫。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立皇后梁氏。太后之妹也。帝在位二十一年。壽三十六。和平元年正月。太后詔歸政于帝。二月太后崩。延熹二年梁冀秉政幾二十年。威行內外。天子拱手常不平。呼中常侍單超徐璜黃門令具瑗(即具獨坐)小黃門史左悺唐衡。定議誅冀。悉收梁氏。百姓莫不稱慶。封單超徐璜等五人為縣侯世謂之五侯也。建和(三)和平(一)元嘉(二)永興(二)永壽(三)延熹(九)永康(一)。

建和二年。西域月氏國沙門支婁迦讖亦名文讖至洛陽。譯佛經凡二十一部計六十三卷。

永興二年。帝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蓋。宮中身奉祀之。世人以金銀作佛像。自此而始也(三寶紀)。

二十二祖摩拏羅大士 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年三十遇婆修大士出家傳法。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度。瞿曇種族。于佛乘勤行精進。一日行道處見一小塔。高一尺四寸。其色青玄。眾莫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咒術三眾。問塔所因。眾莫能辯祖為王曰。此塔阿育王所造佛舍利塔也。四面示相。前則尸毗王割股飼鷹救鴿。后則慈力王[剜-夗+死]身然燈。左則薩埵太子投崖飼虎。右則月光王捐舍寶首。四面皆是釋迦世尊宿世修道之跡。今王有緣故出現耳。言已舉之。王說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是為得度比丘。祖乃往月氏國。受彼王寶印并尊者鶴勒那供養。鶴勒那問祖曰。我有何緣鶴眾隨我。祖曰。汝昔嘗為比丘赴會龍宮。汝弟子眾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受妙供。時諸子曰。師常說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時汝即令其眾赴會。是諸弟子福薄德微。墮于羽族。然已五劫。今乃轉受鶴身。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祖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時諸鶴眾聞偈。飛鳴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與寶印王阇維之。斂舍利起塔供養。當此后漢桓帝之世也(正宗記)。

靈帝

宏。章帝玄孫。河間孝王曾孫也。年十二。竇太后立之。陳蕃多力焉帝乳母趙嬈(音裊)及諸女。尚書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諂事太后。濁亂四方。帝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四崩 建寧(四)熹平(六)光和(六)中平(六)。

光和三年。帝遣中使。洛陽佛塔寺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然燈(三寶紀)。

江淮寺塔之始 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本世子當嗣位。讓之叔父出家。桓帝建和二年至洛陽。譯佛經二十九部凡一百七十六卷。至是建寧四年。因附舟浮游至廬山[邱-丘+共](音恭)亭廟。神靈其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會艤舟奉牲請福。神降語曰。舟有沙門可與來。高至。神曰。吾昔與子俱出家學道。吾好施然而多嗔報形極丑。家此湖千里皆所轄。旦夕且死必入地獄。我有縑段絹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我生善處。因泣下。高許之。高徐曰。能出形相勞苦乎神曰。形惡奈何。高曰。第出之。于是出其首帳中。蓋巨蟒也。悲淚如雨。高取絹物至豫章為建太安寺。乃江淮寺塔之始也。神報之曰。生善處已。后人于山西澤中。見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縣有大蛇村是也(自鏡錄)中平元年黃巾賊滅初鉅鹿人。今順德路也。張角以妖術教授號大平道。咒符水以療疾病。眾共神之角弟子周游四方十余年。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下畢應。凡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角弟子唐周上書告之。有詔逐捕角等。角敕諸方俱起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時人謂之黃巾賊。旬月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發天下精兵。遺中郎將盧植討之。垂當拔之。宦官誣植。詔皇甫嵩討角嵩與角弟梁戰。大破之斬梁。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傳首京師。

少帝

辯。靈帝子。中平六年四月靈帝崩。帝即位。年十四。何太后臨朝。封皇弟協為陳留王。宦官蹇碩欲誅大將軍何進而立協。中軍校尉袁紹因勸何進悉誅宦官進白太后。太后不聽。紹又曰。多召四方猛將。使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并州牧董卓即時就道。中常侍張讓段圭。詐以太后詔何進。斬進于嘉德殿前。袁紹何苗聞進被害。乃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宦官死者二千余人。讓圭劫帝幸小平津。讓圭急赴水死。卓脅太后廢帝為弘農王。帝在位一百八十日。立其弟陳留王協。殺何太后。卓自為相國。

靈帝中平六年四月。帝即位。改元永漢。又改光熹。又改昭寧。后仍作中平。六年十月帝廢。

獻帝

協。靈帝中子。董卓逼帝遷都長安。焚毀洛陽宗廟。初平元年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討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典軍校尉曹操。長沙太守孫堅。亦皆兵起討卓。自是孫堅起江浙。袁紹據幽并。劉表據荊楚。劉璋據蜀漢。董卓忍于誅殺。人不聊生。初平三年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等。密謀誅卓。中郎將呂布膂力過人。卓常以布自衛。允因告以誅卓布許之。四月帝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卓朝服乘車而入。布持矛刺卓。趣兵斬之。百姓相慶歌舞于道建安元年曹操迎帝都許。今汴梁路許州。以操為司空。以劉備為豫州刺史天下紛然兵起。建安二年。袁術稱帝于壽春。今淮西安豐路建安。十八年五月。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九錫見前漢平帝下)七月。魏始建社稷宗廟。十一月魏初置尚書侍中六卿。十九年。劉備圍成都劉璋開城降。建安二十一年二月。魏公操還鄴。今山西彰德路。五月進操爵為王。二十二年詔魏王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立其子丕為太子。建安二十四年己亥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曹操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庚子年正月。操至洛陽薨。壽六十六歲。太子丕嗣王位。年曰延康。十一月受漢禪。改元黃初。封漢帝為山陽公。帝在位三十年。壽五十四歲。至魏明帝青龍二年薨。謚曰孝獻皇帝 初平(四)興平(二)建安(二十四)。

譯經 自永平年至建安末。緇素十二人。譯佛經律二百九十三部計三百九十五卷(聞元釋教錄)。

右東漢十三帝。合一百九十五年禪于魏。三分天下。

理惑 興平二年。牟子者未詳名字。世稱牟子。避世隱居。著理惑。設問答凡三十七篇。見梁僧祐律師弘明集。今略出其八篇。節其文句。設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者覺也。猶言三皇神五帝圣也。問曰。佛經眾多。欲得其要而棄其余。直說其實而除其華。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并生各有所愈。孤裘備寒。絺绤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博道術資人意耳。佛經雖多其歸為一也。猶七典雖異其貴道德仁義亦一也。孝所以說多者。隨人行而與之。子張子游俱問一孝。而仲尼答之異攻其短也。何棄之有哉。問曰。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于人也甚矣。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也。牟子曰。諺云少所見多所怪。睹駱駝言馬腫背。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鳥喙。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僂。伏犧龍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目淵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異于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問曰。孝經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沒曰。啟予手啟予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圣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牟子曰。孝經言。先王有至德要道。太伯斷發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于身體發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仲尼不以其斷發毀之也。豫讓吞炭漆身。聶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為勇而死義。不聞譏其毀沒也。問曰。夫福莫逾于繼嗣。不孝莫過于無后。沙門棄妻子捐財貨。終身不娶。何違其福孝之行也。牟子曰。許由棲巢木。夷齊餓首陽。圣孔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無后無貨也。問曰。佛道言人死當更復生。仆不信此言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復呼誰乎。問者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還則生。不還則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知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五谷之根葉。魂神如五谷之種實。根葉生而必死種實豈有終乎。問曰。為道亦死。不為道亦死。有以異乎。牟子曰。所謂無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者也。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愚夫闇于成事。賢智預于未萌。道與不道。如金比草。禍之與福如白方黑。安得無異乎。問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圣人之所紀也。今佛家輒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殆非圣哲之語也。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謂見外而未識內者也。孔子以子路不問本末乃抑之耳。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為武王請命曰。且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夫何為也。佛經所說生死之趣非此類乎。

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 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金光。年二十二出家。三十歲遇摩拏羅得法。行化至中印度。為王說法。王欣然歸敬。初大士上足曰龍子。早世。龍子之兄曰師子。依大士得度。一日指東北問眾曰。是何氣象眾不諳。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復有黑氣五道。橫亙其中。大士曰。吾滅后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今將法眼付囑于汝。善自護持。汝往他國。難累汝躬。慎早付授無令斷絕。聽吾偈曰。認得心地時。不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付法已。大士即騰身太虛作十八變。復其座寂然遷化。四眾阇維將分其舍利務各塔之。大士顯靈降跡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一法一切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眾即合一浮圖而供養之。當此后漢獻帝之世也(正宗記)。

三國

曹姓。以土德。都鄴。古相州(今河東山西道彰德路也。禹貢冀州之域)后遷洛陽。初武王操字孟德。山東沛國譙人。父嵩官至太尉。祖騰漢靈帝中常侍。嵩乃騰之養子。操于漢末為東郡太守。董卓亂關中。操迎漢帝都許州(今隸汴梁路也)后進操爵為魏王。子丕為太子。漢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明年庚子正月魏王操自鄴至洛陽薨。時太子丕在鄴即魏王位。改元延康。十一月受漢禪即皇帝位。改元黃初。大赦。國號魏。追尊父王操武皇帝。廟號太祖。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魏五主合四十五年。

先主(年)章武(二)。

后主(年)建興(十五)延熙(二十)景曜(五)炎興(一)。

劉姓。備名。字玄德。漢中山靖王勝之后。都成都(四川西道)。魏文帝黃初二年。備即皇帝位于成都西武擔之南。建元章武。在位三年。壽六十三。后主在位四十年。二主合四十二年。

權(在位三十年)黃武(七)黃龍(二)嘉禾(六)赤烏(十三)太元(一)。

亮(在位六年)建興二五鳳(二)太平(三)。

休(在位六年)永安(六)。

皓(在位十七年)天興(一)甘露(一)寶鼎(三)建衡(三)鳳凰(三)天冊(一)天璽(一)天紀(四)。

孫姓。名權。字仲謀。堅之子。策之弟也。魏文帝黃初二年。魏拜權為吳王。加九錫。權自公安徙都鄂。更鄂曰武昌(江南湖北道武昌路荊域)。壬寅年建元黃武。己酉年四月。權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九月遷都建業(江東道建康路古升州也揚域)立子和為太子。魯王霸謀去太子求己代之。權怒廢和為庶人。賜霸死。立少子亮為太子。乙酉年冬皓遷都武昌。丁亥年十二月還都建業。庚子晉武帝太康元年二月。晉伐吳。皓出降至闕。夏四月晉帝詔賜皓爵歸命侯。吳四主合五十九年。

魏文帝

丕。武帝太子。庚子年正月即魏王位。建元延康十一月受漢禪。即皇帝位改元黃初黃初(七)。

庚子 魏 黃初元年七  蜀劉氏  吳孫氏

辛丑   黃初二年  備即皇帝位章武元年二  魏拜權為吳王加九錫權在位三十年

壬寅   黃初三年  章武二年  黃武元年七

癸卯   黃初四年  四月先主殂子禪立建興元年十五  黃武二年

蜀 章武三年四月。先主備殂于永安。丞相諸葛亮奉喪還成都。謚曰昭烈。五月太子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

吳 黃武二年。西域月氏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博覽經籍游洛邑。黑瘦眼多白睛黃。時語曰。支郎眼中黃。形雖小是智囊。避地歸吳。吳主悅之拜為博士。譯佛經一百二十九部凡一百五十二卷。謙受業于支亮。亮字紀明。亮受業于支讖。世謂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弘明集)。

甲辰 黃初五年  禪 建興二年  黃武三年

乙巳 黃初六年  建興三年  黃武四年

魏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武帝中子。十歲誦詩書十萬余言。善屬文。每讀佛經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皆諷而則之。游魚山聞有聲特異。清飏哀婉。因效其聲為梵贊。今法事有魚山梵。即其余奏也(弘明集)。

丙午 黃初七年  建興四年  黃武五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淮安市| 庆云县| 保康县| 永昌县| 田林县| 鄢陵县| 夏津县| 文安县| 太白县| 洛南县| 揭阳市| 湘潭市| 汾阳市| 临漳县| 武川县| 崇信县| 涪陵区| 禹城市| 抚宁县| 米脂县| 诸暨市| 尼木县| 洞口县| 加查县| 新建县| 忻州市| 钦州市| 古交市| 雷州市| 天镇县| 建德市| 精河县| 崇仁县| 久治县| 朔州市| 运城市| 吴江市| 云安县| 太康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