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 臟腑門
  • (清)陳夢雷
  • 4759字
  • 2015-12-26 19:38:12

【腎】

上古天真論

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注 腎氣者,腎所生之氣也。氣生于精,故先天癸至,而后腎氣平足,真牙乃生。真牙者,盡根牙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shí),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qiáng),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fā)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注 八為少陰之?dāng)?shù),男本陽體,而得陰數(shù)者,陽中有陰也。男子天癸溢于沖任,充膚熱肉,而生髭須。二八精氣滿溢,陰陽和合,瀉泄其精,故能有子。三八則真牙生而筋骨所長,以至于極。四居八數(shù)之半,是以隆盛之極。腎為生氣之原,男子衰于氣,五八則根氣先衰,而發(fā)墮齒槁。至六八而標(biāo)陽漸竭,故面焦發(fā)白。肝乃腎之所生,七八則腎氣衰,故漸及于肝。肝主筋,肝氣衰,故筋不能運(yùn)動。腎主骨,筋骨皆衰,故形體疲極。八八為數(shù)終,衰極,是以不惟頒白枯槁而更脫落矣。腎者,主藏精水也,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后天水谷之精也。蓋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流溢于沖任為經(jīng)血之海,養(yǎng)肌肉,生毫毛,所謂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者是也。故曰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精也。是男子天癸至而精氣溢瀉,腎之精,化赤為血,溢于沖任,生髭須;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時下。故精血皆謂天癸也。】

四時調(diào)神大論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yīng),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注 冬三月,萬物收藏閉塞而成冬,人之陽氣于是亦收藏,故不可煩擾以泄陽氣。早臥晚起,順養(yǎng)閉藏之氣。必待日光,避寒邪也。若伏若匿,使氣無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氣內(nèi)藏也。去寒就溫,養(yǎng)標(biāo)陽也。膚腠者,陽氣之所主也。夫陽氣根于至陰,發(fā)于膚表,外不固密,則里氣亟起以外應(yīng),故無泄皮膚之陽,而使急奪其根氣。蓋冬令雖主深藏,而標(biāo)陽更宜固密。凡此應(yīng)冬氣者,所以養(yǎng)藏氣之道也。夫腎屬水,王于冬,逆冬藏之氣,則傷腎,腎氣傷,至春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蓋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氣而養(yǎng)筋。筋失其養(yǎng),則為痿,生氣下逆則為厥。】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dú)沉。

【注 少陰主冬藏之氣,少陰不藏,則腎氣虛而獨(dú)沉矣。】

生氣通天論

風(fēng)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強(qiáng)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注 風(fēng)客于表,則淫傷于氣,陽氣傷不能為陰之固,致精血亦傷。夫精已亡,而復(fù)強(qiáng)用其力,是更傷其腎氣。腰者腎之腑,腰高之骨壞而不能動搖,腎將憊矣。】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注 味過于甘,則土氣實(shí)矣,土實(shí)則心氣不能傳之于子,故喘滿也。腎主水,其色黑,土亢則傷腎,故色黑而腎氣不平。】

金匱真言論

北風(fēng)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注 俞者,經(jīng)氣之所注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yīng)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注 腎屬水,色黑。腎在下,故開竅于二陰。夫臟真藏于內(nèi),而五臟之氣發(fā)于外,見于色,是以五方之色入通于臟,以養(yǎng)五臟之精,而臟氣復(fù)外通于九竅,其真精藏于內(nèi)也。溪乃小分之肉,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故味為咸而類水也。彘色黑而屬亥,故為腎之畜。豆色黑而性沉,故為水之谷。水之精氣上為辰星。腎主骨,故知病在骨。羽,水之音也。六,水之成數(shù)也。氣因水變,則為腐,故其臭腐。】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注 北方主水,故生寒。寒生水者,形生氣而氣生形也。水味咸,故水生咸。味之咸者,主生養(yǎng)腎,故咸生腎。而腎之精氣生長骨髓,腎之精髓復(fù)生肝木,此五臟之相生,由天之五氣、地之五味之所生也。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通五音,故腎氣所主在耳。夫五方生五氣,五氣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體。五臟者,言人本天地之形氣而生成也。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者,言天地人之成象成形者,皆本于陰陽不測之變化也。為黑者,色有陰陽也。為羽者,聲有陰陽也。呻者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寒,水之氣變也。腎開竅于耳,故為耳。咸,水之味也。恐,腎之志也。腎藏志而為作強(qiáng)之官,故慮事而時懷惕厲也。

《靈樞經(jīng)》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此恐傷腎。思慮深者處事精詳,故勝恐。寒甚則血凝泣,故傷血。燥主秋熱之令,故能勝寒。咸走血,過食咸,則傷血矣。甘為土味,故勝咸。】

雨氣通于腎。

【注 腎為水臟。雨氣,寒水之氣也。】

靈蘭秘典論

腎者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

【注 腎藏志,志立則強(qiáng)于作用。能作用于內(nèi),則伎巧施于外矣。】

六節(jié)臟象論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注 冬令之時陽氣封閉,蟄蟲深藏,腎主冬藏,故為蟄,封藏之本。蓋蟄乃生動之物,以比生陽之氣,至春一陽初生,而蟄蟲復(fù)振矣。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液而藏之,故為精之處也。發(fā)乃血之余,血乃精之化,故其華在發(fā)。腎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腎為陰臟,而有坎中之陽,故為陰中之少陰,而通于冬氣。冬,主水也。】

五臟生成篇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fā)也,其主脾也。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

【注 腎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發(fā)乃精血之余,故其榮在發(fā)。多食甘,是土味太過而傷脾,則骨痛而發(fā)落矣。】

診要經(jīng)終論

十一月、十二月,冰覆地氣合,人氣在腎。

【注 冰覆者,一陽初復(fù)也。地氣合者,地出之陽復(fù)歸于地,而與陰合也。腎主冬藏之氣,故人氣在腎。】

脈要精微論

腰者腎之腑,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

【注 兩腎在于腰內(nèi),故腰為腎之外腑。】

平人氣象論

臟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注 水臟之元真,下藏于腎,而主藏骨髓之氣。腎為水臟,故曰下。】

臟氣法時論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注 腎主冬,足少陰主癸水,太陽主壬水,二經(jīng)相為表里而主治。在時主冬,在日為壬癸。腎者水臟,喜潤而惡燥,宜食辛以潤之,謂辛能開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氣,故潤。】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咸以堅之,用苦補(bǔ)之,咸瀉之。

【注 四季,辰戌丑未時也。腎病者,水王則慧,土王則甚,金王則靜也。腎體沉石,德性堅凝,病則失其常,故宜食苦以堅之,用苦堅以補(bǔ)之,咸泄以瀉之。】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注 腎色黑,則其氣喜潤。辛能開腠理,致津液,蓋從革作辛,能通母之化源也。】

刺熱篇

腎熱病者,頤先赤。

【注 腮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此后天之卦象也。】

氣厥論

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注 腎為水臟,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于腎,而腎之水氣反上涌于肺矣。大腸乃肺之腑,肺居膈上,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有聲。如以囊裹漿者,水走于腸間也。】

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痓。

【注 蓋腎,水也,而生骨。腎臟燥熱,則髓精不生,是以筋骨痿弱而為柔痓。】

大奇論

腎雍雍 《甲乙》作「癰」。,腳下腳下 《甲乙》作「胠下」。至少腹?jié)M,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注 腎脈起于足下,循內(nèi)踝上腨,內(nèi)屬腎絡(luò)膀胱,故自腳下至少腹?jié)M。腎主骨而寒水主氣,故足脛有大小,髀胻大而跛,變易為偏枯。】

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注 盛者,受盛之多也。夫肺主天氣,太陰之氣主濕土,土氣上升于天而為云,天氣下降而為水。是水由天降,云自地生,故曰肺者太陰,謂天地之氣相合也。少陰主水而司冬令,其脈貫膈入肺中,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上下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注 水由中焦入胃之飲而生,從下焦決瀆而出,故關(guān)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蓋腎者主水,水不沾流,則水亦類聚矣。胕腫,脹也。皮膚者肺之合。水聚于下,則反溢于上,故腫脹于皮膚之間,蓋因水聚而生此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于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注 夫胃為陽腑,腎為牝臟。腎氣上交于陽明,戊癸合化而后入胃之飲,從地土之氣上輸于肺,肺氣通調(diào)而下輸決瀆,故曰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夫水在地之下,地氣上者,直從泉下之氣而生,故曰至陰。是地氣上通于天,而水氣亦上通于天也。】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fēng),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元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注 勇而勞甚則傷骨,骨即腎,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逢于風(fēng),則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元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蓋因風(fēng)而致水腫于皮膚間也。元府者,乃汗所出之空竅,又名鬼門,蓋幽元而不可見者也。夫腎者主水,受胃腑之津液而藏之。腎之精液復(fù)還入胃中,而資養(yǎng)其臟腑,又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入為唾,是五液皆出于腎,而五臟六腑之氣,亦借腎臟之津液以濡養(yǎng),故曰: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

標(biāo)本病傳論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 病先發(fā)于腎,則小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之胃,則腹脹。三日而之肝,則兩脅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陰陽類論

二陰一陽,病出于腎,陰氣客游于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注 二陰謂少陰所主之兩腎,一陽乃腎臟所生之少陽,空竅乃肺主之毛竅。如水不隨氣而運(yùn)行于膚表,則空竅閉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水不滲入于土中之理路,則堤閉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氣于中土矣。此緣腎臟病而津液少,不能滲灌于脾肺,其虛氣反從少陽而客游于心下也。】

方盛衰論

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

【注 夢見舟船溺人,腎水之虛弱也。得冬令之水氣,故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腎志虛也】

靈樞經(jīng)

本輸篇

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于太溪,太溪,內(nèi)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俞;行于復(fù)溜,復(fù)溜,上內(nèi)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jīng);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yīng)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jīng)也。

【注 地之泉水,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之始出,名曰涌泉。復(fù)溜者,復(fù)溜于地中,故合穴曰陰谷。】

本神篇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注 腎盛怒不止則傷腎臟之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神志皆傷也。腰者腎之腑,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經(jīng)脈篇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nèi)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nèi),出腘外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nèi)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大英县| 贵州省| 清新县| 景宁| 抚远县| 台州市| 隆安县| 赤峰市| 庐江县| 通州区| 墨江| 高台县| 太原市| 双城市| 兰西县| 广东省| 咸丰县| 平顶山市| 怀安县| 连南| 长寿区| 溆浦县| 华容县| 团风县| 云龙县| 临潭县| 石林| 雅安市| 乐昌市| 天镇县| 松滋市| 禄丰县| 抚顺市| 韩城市| 中牟县| 容城县| 龙口市| 德钦县| 宿松县|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