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 元和郡縣圖志
- 李吉甫
- 2930字
- 2015-12-26 19:28:12
公井縣,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鎮,隋因之。武德元年于鎮置榮州,因改鎮為公井縣。
野客山,在縣南六十里。
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因取為名。
應靈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鎮,十三年改鎮為縣。縣界有大牢溪,因取為名。天寶元年為應靈。
縣有鹽井四所。
陵州,仁壽。中。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鄉四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八十五。鄉四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東西兩山筑城,置主將防衛之。后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懸岸斗絕,四面顯敝,南臨井。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東北至成都府二百里。西至眉州七十里。東北至簡州一百八十里。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細葛四匹。賦:絹,綿。元和貢同。
管縣五:仁壽,貴平,籍,始建,井研。
仁壽縣,上。郭下。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隅山,有東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故為名。
婆支水,出縣北婆支山,去縣四十五里。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鹽井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蓋井神。
張道陵祠,在縣西南百步。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陵即張魯之祖父,學道鶴鳴山,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時人號“米賊”,亦曰“五斗米道”。
貴平縣,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君,仍立縣。
唱車山,在縣西南九里。
祿水,在縣南五十步。
平井鹽井,在縣東南七步。
籍縣,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武陽縣地,周閔帝于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隋大業二年省,永徽四年復置。
丹沙山,在縣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縣北三十五里。
始建縣,中下。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于今縣立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縣。圣歷二年移于仁壽縣界置,其舊縣復置始建鎮。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井研縣,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大業五年因井研鎮立縣,取鎮為名,屬陵州。
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及縣皆取名焉。又有思棱井、井鑊井。
滬州,滬川。下府。開元戶一萬六千八百七。鄉三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六十九。鄉三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秦并天下為巴郡地。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江陽、符二縣之地。按江陽即今州(域)〔城〕是也。先主人益州,遣諸葛亮、張飛等引兵溯流定江陽是也。晉穆帝遣安西將軍桓溫將萬人伐李子仁,軍次江陽,亦謂此地也。后為獠所沒。梁大通初,割江陽郡置滬川,魏置瀘州,取滬水為名。隋大業三年改為滬川郡,武德元年復為滬州。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資州溯六百三十里,自資至上都二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里。東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榮州五百四十里。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險峻或不通。
貢、賦:開元貢:麩金,葛,醬。賦:麻,布。元和貢同。
管縣五:滬州,綿水,江安,富義,合江。
滬川縣,中下。郭下。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初,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晉穆帝于縣置東江陽郡,領江陽縣,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滬州。
大業元年,改江陽縣為滬川縣。皇朝因之。
汶江水,經縣南三十步。
中江水,亦曰綿水,經縣北三里。出麩金。綿水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江陽縣地,晉于此置綿水縣。
汶江水,經縣東一十五里。
江安縣,中下。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江到地也,李雄亂后。沒于夷獠。晉穆帝于此置漢安縣,十八年改為江安縣。
方山,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汶山水,經縣北八十步。
可盛鹽井,在縣西北一十一里。
富義縣,中下。東南至州三百里。本漢江陽縣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
中江水,亦曰綿水,經縣東百步。
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唯此最大。
其余亦有井七所。
合江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符縣地,晉穆帝于此置安樂縣,梁改置安樂戍,周改為合江縣。
安樂山,在縣東八十三里。縣取名焉。
龍州,江油。下都督府。開元戶九百一十七。鄉五。元和戶三百二十五。鄉五禹貢梁州之域。秦、漢及魏不置郡縣。魏景元元年,詔鄧艾征蜀,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大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晉于此置平武縣,屬隊平郡。至梁,有楊、李二娃最豪,分據其地,各稱藩于梁。至西魏禪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龍州。隋末陷賊,武德元年隴蜀平定,改為龍門郡,其年加“西”字,貞觀元年改為龍州。
州境:東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二百九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得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東至利州四百里。西至綿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劍州三百二十里。東至松州三百二十里。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鈴羊角,天雄。元和貢:烏頭,附子,鈴羊角,天雄,側子。
管且二:江油,清川。
江油縣,中下。郭下。本晉平武縣地,后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縣以屬焉。
石門山,在縣東一百三里。有石門戍,與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余里。
雪山,在縣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積雪也。
饗氵崖山,在縣東八十二里。出錫。
涪江,南流經州城東,又經江油城東。其水出金。
清川縣,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本后魏之馬盤郡。領馬盤一縣,屬龍州。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入郡理,屬龍州。天寶元年,改為清川縣。
昌州,昌化。中。元和戶一千一百九。鄉七。
本漢資中縣之東境,墊江縣之西境,江陽縣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遺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滬、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尋為狂賊張朝等所焚,州遂罷廢。大歷十年,本道使崔寧又奏復置,以鎮押夷獠。其城南憑赤水,北倚長,極為險固。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里。
正南至滬州取合江縣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資州三百里。東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元和〕貢:筒布。
管縣四:靜南,昌元,永川,大足。
靜南縣,中。郭下。乾元元年與州同置。
銅鼓山,在縣北八十里。
赤水溪,經縣南,去縣九十步。
始龍溪,在縣東,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接瀨皮溪,西臨耶水。
葛仙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瀨波溪,在縣南五十步。
永川縣,下。西至州九十里。大歷十一年置。東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鐵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大足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臨赤水,西枕榮山。
牛斗山,在縣東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