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4章

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水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其人勇銳,歌舞以凌殷郊,后封為巴子。其地東至魚復,西抵道,北接漢中,南極柯,是其界也。春秋時亦為巴國,戰國時楚既稱王,巴亦稱王。秦惠文王使張儀、司馬錯伐巴、蜀,滅發其地為三十一縣,始皇置三十六郡,巴即一焉。漢高帝既定三秦,貢羽背約,封為漢王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廣漢郡,武帝又置犍為郡。劉璋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墊江已下為永寧郡,先主又以固陵為巴東郡,由是巴郡分而為三,號曰“三巴”。梁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札州,后魏改為巴州,周閔帝又改為楚州。

隋開皇九年,改楚州為渝州,因渝水為名。漢高祖還伐秦,巴人從軍,歌舞陷陳,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后令習之,所謂巴渝舞也。

州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一十里。正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滬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江津縣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縣南陸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縣南循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五匹,藥子。元和貢:葛,牡丹皮。

管縣五:巴,江津,萬壽,南平,壁山。

巴縣,中。郭下。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在岷江之西,漢水之南,即蜀將李嚴所修古巴城也。南齊改為墊江縣,周明帝武成三年改為巴縣,后遂不改。

州理城,即漢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嚴鎮此,又鑿南山,欲會汶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會嚴被徵,不卒其事,鑿處猶存。

江津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周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三年改為江津縣,屬渝州。

萬壽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八十里。本漢江州縣地,武德三年分江津置萬春縣,屬渝州,五年改為萬壽縣。

綾錦山,在縣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經縣南,去縣二里南平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江州縣地,貞觀四年分巴縣置南平縣,屬南平州。十三年廢州,縣改屬渝州。

瀛山,在縣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高峻象海中蓬瀛,故名。

巴子魚池,在縣西北一十里。

壁山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回約二百里,天寶中,諸州逃戶多投此營種。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置縣,因山為名。縣東陸路至江津縣,二百三十里。

合州,巴川。中。開元戶二萬六十七。鄉四十二。元和戶二千八百九十二。

鄉三十九。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為巴國,秦滅之,以為巴郡。今州即漢巴郡之墊江縣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東宕渠郡,后魏恭帝于東宕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來,至州南與喜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西至遂州陸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滬州五百九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藥子一百顆,牡丹皮一斤,桃竹箸。元和貢:牡丹皮,木藥子。

管縣六:石鏡,漢初,新明,銅梁,巴川,赤水。

石鏡縣,上。郭下。本漢墊江縣,屬巴郡。后漢岑彭與臧宮伐化孫述,自江州縣從涪水上至墊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東宕渠郡。石似鏡,因以為名。

銅梁山,在縣南九里。蜀都賦曰“外負銅梁于宕渠”,是也。山出銅及桃枝竹。涪江水,經縣南,去縣二百步。

巴子城,在縣南五里。

漢初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本漢墊江縣地,后魏于此置漢初縣,屬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經縣理南,去縣一里。

新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墊江縣地,自后魏訖隋又為石鏡縣地,武德二年,分石鏡縣之東北界為新明縣。

銅梁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長安四年,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置縣取小銅梁山為名。

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巴川縣,中。北至州一百里。開元二十三年,刺史孫希莊奏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縣。

小安南溪,源出縣南巴山中。

赤水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墊江縣地,隋開皇八年,分石鏡縣于今縣西二里置縣,因水為名。

朝霞山,在縣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開元戶三萬二千六百八。鄉二十五。元和戶一千六百五十二。鄉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漢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漢之資中、牛な、音髀墊江、后漢之德陽四縣之地,周武帝于此立普州,隋大業二年罷普州,以所領縣屬資州。武德二年重置。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九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十里。正北微東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簡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資州一百七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地貢:葛八匹。賦:絹,布。元和貢:天門冬。

管縣六:安岳,普康,安居,普慈,崇龕,樂至。

安岳縣,上。郭下。周武帝建德四年與州同置。

縣有鹽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縣西南一里。

普康縣,下。北至州七十里。周建德四年于此置永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隆,先天元年改為普康。

縣有鹽井三所。

安居縣,中。南至州八十里。本周柔剛縣也,因山為名。隋開皇十二年改為安居縣,因水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剛山,在縣東二十里。

安居水,在縣北八十步。

縣有鹽井四所。

普慈縣,中。東南至州一百里。本名多業縣,周建德四年置,屬普慈郡。隋開皇十三年,改多業為普慈。

婆娑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山綿亙數百里。

安居水,在縣北一里。

縣有鹽井一十四所。

崇龕縣,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開皇三年于此置隆龕鎮,大業十二年于鎮置縣,先天元年改為崇龕,因崇龕山為名。

崇龕山,在縣西三里。

樂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周車免鎮也,屬普州,以車免為名。武德三年于鎮置樂至縣。

樂至池,在縣東二里。

榮州。和義。下。開元戶四千八百七。鄉一十五。元和戶八百八十一。鄉二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南安縣地,李雄據蜀后,夷獠居之,所謂鐵山生獠也。隋開皇十三年置大牢縣,武德元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于公井鎮置榮州,取榮德山為名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資州路,二千四百九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資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滬州水陸路相兼五百四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班布六匹,利鐵。元和貢:班布。

管縣六:旭川,咨官,和義,威遠,公井,應靈。

旭川縣,中下。郭下。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年于此置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取以名縣。

榮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鐵山,在縣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縣北鐵山下,南流,經縣北。

咨官縣,中下。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隋后誤以“冶”為“咨”也。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

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

和義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是滬、資二州界,隋大業十二年分置和義縣,以招和夷獠,故以和義為名。

內江水,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縣有鹽井五所。

威遠縣,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隋開皇三年于此置威遠戍以招撫生獠,十一年改戍為縣,屬資州。武德元年,改屬榮州。

鐵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威遠鎮,在縣城內。

縣有鹽井七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彝良县| 塔城市| 肥东县| 邳州市| 弥渡县| 额济纳旗| 黄龙县| 通化市| 扶绥县| 墨江| 砀山县| 云阳县| 镇安县| 同德县| 临泉县| 邵东县| 韶山市| 万宁市| 左贡县| 平谷区| 克山县| 宁安市| 富锦市| 教育| 广宗县| 西宁市| 隆昌县| 南康市| 康乐县| 留坝县| 罗山县| 新沂市| 和田县| 枣阳市| 襄垣县| 临沭县| 进贤县| 精河县| 闽侯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