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道一▲嶺南節度使廣州,南海。都督府。開元戶六萬四千二百五十。鄉一百九十四。元和戶七萬四千九十九。鄉九十一。今為嶺南節度使理所。
管州,南海。都督府。開元戶六萬四千二百五十。鄉一百九十四。元和戶七萬四千九十九。鄉九十一。今為嶺南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十二:廣州,循州,潮州,端州,康州,封州,韶州,春州,自春州以下分入下卷。
闕。新州,雷州,羅州,高州,恩州,潘州,辯州,瀧州,勤州,崖州,瓊州,振州,儋州,萬安州。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百越之地,秦并天下置南海郡。下言南海郡地,即禹貢之域也。秦末趙佗竊據之,高帝定天下,為中國勞苦,釋佗不誅,因立佗為南越王,使無為南邊害。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下湞水,咸會番禺,誅佗玄孫建德及相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按漢南海郡即秦南海故郡也,屬交趾刺史。獻帝末,孫權以步騭為交州刺史,遷州于番禺,即今州理是也。孫皓時,以交州土壤太遠,乃分置廣州,理番禺。交州徙理龍編。晉代因而不改。義熙中,盧循自重印產南將軍,廣州刺史,用徐道覆計,舉兵建業,軍敗單舸走保廣州,為晉將杜慧度所破,投水而死。隋開皇九年平陳,于廣州置總管府,仁壽元年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三年罷番州為南海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蕭銑,復為廣州。開元二十一年,又于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廣州為嶺南五府經略使理所。以綏靜夷獠,統經略軍,南海郡,系本州城內有經略軍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清海軍,恩平郡,管兵一千人。恩平今恩州。桂管經略使始安郡,管兵一千人。容管經略使普寧郡,管兵一千一百人。鎮南經略使,安南都護府,管兵四千二百人。邕管經略使,郎寧郡,管兵一千七百人。
州境:東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一千二百一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郴州路四千二百一十里。取虔州大庾嶺略路五千二百一十里。西北東都取桂州路五千八十里。東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西北溯流至連州八百九十里。正西微北至端州沿溯相兼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恩州水路六百里。西北至賀州八百七十六里。正南至大海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布,竹布,蕉布,沈香,甲香,鐘乳,石斛,蚺蛇膽,山姜。元和貢:荔枝煎,山姜,余甘子,{辟黽}皮,石斛,鐘乳,沈香,甲香,占臘香,蚺蛇膽。
管縣十三:南海,番禺,化蒙,懷集,增城,氵存水,東莞,新會,義寧,清遠,四會,湞陽,氵含氵匡。
南海縣,上。郭下。本漢番禺縣之地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分其地置南海縣,屬廣州。
番山,在縣東南三里。
禺山,在縣西南一里。尉佗葬于此。
南海,在縣南,水路百里。自州東八十里有村,號曰古斗,自此出海,浩淼無際。
石門水,一名貪泉,出到西三十里平地。即晉廣州刺史吳隱之飲水賦詩之處。
州城,步騭所筑也。騭為交州刺史,登臺遠望望,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遂遷州于番禺,建筑城郭焉。
趙佗故城,在縣西二十七里。即尉佗都城也。
陸賈故城,在縣西一十四里。賈之來也,佗不即前,賈故為城以待之。
盧循故城,在縣南六里。循既為宋劉祖所破,聚其余黨,還至番禺,高祖遣建威將軍孫季高、振武將軍沈田子力戰,大破之。
朝臺,在縣東北二十里。昔尉佗初遇陸賈之處也。后歲時于此望漢朝拜,故曰朝臺。
牛鼻鎮,在縣西北五十里。
赤岸戍,在縣東百里。
紫石戍,在縣東七十里。
北廟,在縣北三里。即尉佗之廟也。
虞翻廟,在縣西北三里。翻為孫權騎都尉,以數諫爭,徙交州卒。
海廟,在縣東八十一里。
任囂墓,在縣北三里,尉佗墓,在縣東北八里。又言佗葬在禺山,蓋與此相連接耳。
番禺縣,上。北至州十五里。本秦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二里。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隋開皇十年改置南海縣,即今縣是也。長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別置番禺縣,取漢名,其洲周回約八十里。
化蒙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四會縣之地,宋元嘉十三年,分四會縣之蒙鄉置化蒙縣,屬綏建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縣屬廣州。
鉛穴山,在縣西六十里。出鉛錫。
滑水,一名綏建江,經縣南,去縣三十步。
懷集縣,中。東南至州六百三十里。本漢四會縣之地,宋元嘉中,分四會縣之銀屯鄉置懷集縣,屬綏建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氵匡州,氵匡州,即今廣州氵含氵匡縣理是也。二十年廢氵匡州,改屬廣州。
驃山,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多鐵钅,百姓資焉。
綏建江,經縣西南三里。
增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番禺縣地,后漢番禺縣地,后漢于此置增縣。按昆侖山上有閬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屬廣州。
猊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多婆娑摩生,圍三四尺,于堅,里人以為弓。弓形如弩。
九子嶺,在縣西四里。
泉山,在縣西三十二里。其上多漆樹。
黿泉,在縣西青山。有神黿,帶銅钚上此水,有穢此水,則便澍雨。
石陂,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溉田口余頃。
牛潭,在縣東北二十里。
氵存水縣,中。燕北至州七百五十里。本漢封陽縣地,在今賀州界,蕭齊于此置氵存安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氵存水縣。
齊樂水,經縣北百步。
滑水,在縣北五十里。
東莞縣,中。西北至州三百里。本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東莞縣,取舊郡名也。
寶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
南海,在縣西二里。
新會縣,中。東北至州三百里。本漢四會縣地,隋開皇十年置新會縣,屬岡州,岡州。即今廣州義寧縣理是也。開元二十三年割屬廣州。
利山,在縣南一百七十里。上多沈香木。
南海,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義寧縣,下。東北至州五百里。本漢番禺縣之地,宋元嘉六年于此置義寧縣,屬新會郡。隋改屬岡州,天寶初廢岡州,以縣屬廣州。
天咱山,在縣西一十六里。
清遠縣,中。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漢中宿縣地也,梁武帝于此置清遠郡,中宿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郡,置清遠縣,屬廣州。
觀亭山,一名觀峽,一名中宿峽,在縣東三十五里。縣昔取此峽為名。
四會縣,中。東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秦舊縣也,屬桂林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廣州。
金山,一名金岡山,在縣北六十五里。出金沙。
雞籠山,在縣西二里。
湞陽縣,中。南至州四百二十五里。本漢舊縣也,屬桂陽郡,在湞水之陽,因名。吳屬始興郡,隋開皇十年改為貞陽,屬循州,十九年改屬廣州。武德元年,復改為湞陽。
湞陽,在縣北四十里。湞水所出。尉佗為城于此山上,名曰萬人城。
湞陽峽,一名皋石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所不能游。
溱水,一名始興大江,北自韶州曲江縣界流入,東去縣一百一十步。
氵匡浦故關,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實禁防之要地也。
氵含氵匡縣,中。東南至州五百里。本漢舊縣也,地理志“含”字無“水”。
屬桂陽郡,隋開皇十年于此置氵匡州,縣屬焉。二十年廢氵匡州,以縣屬廣州,因縣界氵匡水為名也。
堯山,在縣北四十里。
白鹿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氵匡水,西自連州陽山縣界流入,經縣南百步。
含氵匡故城,本漢含氵匡縣也,在今縣東四里。
故氵匡城,在縣西三十步。
循州,海豐。上。開元戶九千五百二十五。鄉,元和戶二千八十九。鄉十五。
三秦南海郡地,漢平南越,復置南海郡,今州即漢南海郡之博羅縣也。梁置梁化郡,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循州,取循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龍川郡,武德五年復改為循州。
州境:東西九百入十三里。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廣、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取廣、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北至虔州一千五百里。東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西至廣州水路沿溯相兼四百里,陸路三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蚺蛇膽,甲香,藤器,鮫魚皮。元和貢:羅浮柑子,蚺蛇膽,藤箱,大甲香,小甲香,水馬,大魚睛。
管縣六,歸善,博羅,興寧,海豐,河源,雷鄉。
歸善縣,中下。郭下。本漢博羅縣地也,宋于此置歸善縣,屬鄣郡。梁屬梁化郡,隋開皇十年廢梁化郡,以縣屬循州。
長山,在縣東南一百里。
寅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多出茯苓。
南海,在縣南一百一十里。
河源水,北去縣四十步。
歸善故城,在縣東北七十里。
梁化故城,在縣東南八十里。
博羅縣,中下。東南至州三十里。本漢舊縣,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二漢立名不一,自吳以后,復為博羅。
羅浮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與羅山并體。故曰羅浮。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彥伯記。
浮水,出羅浮山。
河源水,東自歸善縣界流入,南去縣一百步。
興寧縣,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本漢龍川縣之地也,晉于今縣西三里置興寧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
六石山,在縣西南三里。
循江,西自河源縣界流入,西去縣五十里。
興寧江,南去縣一百八十里。
海豐縣,中下。西北至州五百里。本漢龍川縣地,東晉于此置海豐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
南海,在縣南二十五里。
龍山,在縣北五十里。
河源縣,中下。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漢龍川縣之地,齊于此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
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縣東北三百四十里。
循江,經縣東,南去縣二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