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飛尸鬼疰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者也。其變動(dòng)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fù)注易旁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

凡諸心腹痛,服眾方熱藥入腹,寂然不動(dòng),但益氣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時(shí),服瞿麥湯盡一劑,得下便覺稍寬,并暴癥堅(jiān)結(jié)宿食,及女人血堅(jiān)痛發(fā)作無定者,神良。

鬼擊

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nèi)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口血出,或下血,一名鬼俳。

卒忤

卒忤即中惡也,與卒死鬼擊相類,治皆參取而用之。

醫(yī)學(xué)綱目 【明 樓英】

中惡

病者卒心腹脹滿,利吐不行,如干霍亂狀,世所謂中惡是也。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為邪鬼所擊,或附著,沉沉默默,妄言譫語,誹謗罵詈,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shí)毫發(fā)未失,人有起心,已知其故,登高陟險(xiǎn),如履平地,或悲泣呻吟,不欲見人,如醉如狂,其狀萬端,但隨方俗考驗(yàn)治之。

五尸

飛尸者,發(fā)無由漸,昏然而至,其狀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遁尸者,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觸即發(fā)動(dòng),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喘急,攻脅沖心,瘥后復(fù)發(fā)。沉尸者,發(fā)時(shí)亦心腹絞痛,脹滿喘急,雖歇之后,猶沉痼在人腑臟,令人無處不惡。風(fēng)尸者,在人四肢,循環(huán)經(jīng)絡(luò),其狀冷躍去來,沉沉默默,不知痛處,沖風(fēng)則發(fā)。伏尸者,其病隱伏五臟,積年不除,未發(fā)身體都如無患,發(fā)則心腹刺痛,脹滿喘急。又有諸尸疰候者,則是五尸內(nèi)之尸疰,而挾外鬼邪之氣,流注身體,令人寒熱淋漓,或腹痛脹滿喘急,或累塊踴起,或攣引腰背,或舉身沉重,精神錯(cuò)雜,恒覺昏謬,每節(jié)氣改變,輒致大惡,積年累月,漸至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fù)易旁人,乃至滅門,故為尸疰。皆用忍冬藤葉銼數(shù)斛,煮令濃,取汁煎服,日三,瘥。

古今醫(yī)統(tǒng) 【明 徐春甫】

邪祟敘論

《內(nèi)經(jīng)》曰:邪氣盛則實(shí),正氣奪則虛。夫經(jīng)之所謂邪者,風(fēng)寒暑濕燥火,有余之淫邪爾,非若世俗所謂鬼神之妖怪也。病有心虛驚惕,如醉如癡,如有邪鬼所附;或陽明內(nèi)實(shí),以致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皆痰火之所為,實(shí)非鬼妖邪祟之所迷也。古雖有禁咒一科,及龍樹咒法之治,皆移精變氣之術(shù),但可解疑釋惑,以使心神之歸正爾,何邪祟之可祛哉!

丹溪曰:俗云沖惡者,謂沖斥邪惡鬼祟而病也。如病此者,未有不因氣血先虧而致者。氣血者,心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血?dú)鈨商摚等男兀恋K升降,不得運(yùn)行,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dòng),皆為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

病自心生

凡山谷幽隱處所,或有魍魎魑魅,狐精貍怪,及人間多年雞犬,亦間有成妖,縱使迷人,則不過近于氣血虛而正氣弱者。正氣弱即心邪,心邪則妄見妄聞,妄言妄走,無非邪也。惟邪見邪故有之矣。正人無病者,皆不得見,從可審矣。惟此心一正,則百邪俱避,何邪祟之疑哉!

禁咒服藥兼治

治邪祟病,雖禁咒以釋其疑,服藥必詳虛實(shí)痰火輕重調(diào)治,則內(nèi)外合一,其病速愈。若只務(wù)巫而不用藥,其病不能去,必?zé)o可愈之理。若只服藥而不用巫以釋疑,雖愈效遲。是故內(nèi)外兼治,斯速效矣,此祝由之所由設(shè)也。

脈候

乍疏乍數(shù),乍大乍小,或促或結(jié),皆邪脈也。脈緊而急為遁尸,脈滑者為鬼疰。

證治準(zhǔn)繩 【明 王肯堂】

中惡

中惡之證,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cuò)言妄語,牙緊口噤,或頭旋運(yùn)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冢,多有此病。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以調(diào)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diào)氣平胃散。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釋】

中邪

急治者,不可須臾緩也。如人中邪,實(shí)由于痰。方用人參、白朮、半夏各三錢,皂角末、陳皮各一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在皂角能開入之孔竅,引群藥直入心經(jīng),而痰之迷滯,無不盡開,痰去,邪將何留?

還魂湯 【仲景,下同】  治卒死客忤死。

麻黃去節(jié),二兩。一本四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七十個(gè) 甘草炙,一兩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

又方

韭根一把 烏梅二七枚 吳茱萸半升,炒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櫛內(nèi)中煮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

五疰湯 【《千金方》,下同】  治卒中賊風(fēng),遁尸鬼邪,心腹刺痛,脹急。

大黃 甘草各三兩 當(dāng)歸 芍藥各二兩 烏頭十枚 生姜 蜜各一斤 桂心四兩

右八味(口父)咀,別漬大黃,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烏頭別內(nèi)蜜中煎,令得一升,拌湯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三十里久,更進(jìn)一服,日三。不止加至四合。

蜈蚣湯 治惡疰,邪氣往來,心痛徹背,或走入皮膚,移動(dòng)不定,苦熱,四肢煩痛,羸乏短氣。

蜈蚣一枚 牛黃一分 大黃二兩 丹砂 人參各三分 細(xì)辛 鬼臼 當(dāng)歸 桂心 干姜各一兩 黃芩 麝香各半兩 附子四枚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麝香末,分三服。

又方 治卒中惡賊風(fēng),寒冷入腹,便絞痛,或飛尸,遁尸,發(fā)作無時(shí),搶心胸滿脅痛如刀刺,口噤者。

甘草 干姜 茯苓 干地黃 羊脂 當(dāng)歸 細(xì)辛各一兩 芍藥 吳茱萸 桂心各二兩 梔子仁十五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脂烊盡,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黃三兩。

又方 治卒中惡風(fēng),角弓反張,或飛尸遁尸,心腹絞痛。

干地黃 茯苓 芎藭 當(dāng)歸 甘草各一兩 吳萸 桂心 干姜 芍藥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病甚者,加羊脂二兩,當(dāng)歸、人參、芍藥各一兩。心腹堅(jiān)急,加大黃三兩。

桃皮湯 治中惡氣,心腹痛,胸脅脹滿短氣。

東引桃白皮一握 真珠 附子各一兩 吳萸 豉各五合 梔子十四枚 當(dāng)歸三兩 桂心二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無當(dāng)歸、吳萸、豉、桂心。

桃奴湯 治中惡,諸尸蠱疰,心腹卒絞痛。

桃奴 當(dāng)歸 人參 干姜各二兩 芎藭 甘草各三兩 丹砂 麝香 茯苓 犀角 鬼箭羽 桂心各一兩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二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jié)M者,加大黃三兩,芒硝二兩。胡洽有雄黃一兩,無砂、芎藭。

小附著湯 治飛尸賊風(fēng),發(fā)時(shí)急痛不在一處,針則移發(fā),一日半日乃瘥,須臾復(fù)發(fā)者。

細(xì)辛 甘草一作莽草 天雄各一分 桂心三分 附子 烏頭 干姜各一兩 雄黃 真珠各半兩

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為度。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大附著湯 治五尸疰忤,與前狀同者。

黃芩 由跋 椒目 細(xì)辛 雄黃 干姜 黃連各一兩 真珠三分 金牙 犀角 麝香 牛黃各一分 天雄 桂心各半兩 蜈蚣一枚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一錢匕,日三,以知為度。

大金牙散 治一切疰病。

金牙 鸛骨 石膏各八分 螌蝥七分 白朮 活草子 胡燕屎 雷丸 龍牙各六分 干漆 銅鏡鼻 梔子 龜甲 鱉甲 鬼督郵 大黃 桃白皮各四分 徐長卿 桂 羚羊角 芍藥 射干 升麻 鳶尾 馬目毒公 蜂房 細(xì)辛 干姜 芒硝 由跋 犀角屑 生甘草 狼毒 蜣螂 狼牙 雄黃 草龍膽 真珠各三分 芫花 莽草 射罔 烏梅各二分 鐵精一分 赤小豆一合 蛇蛻皮一尺 樗雞 地膽 芫青各七枚 桃奴 巴豆各二七枚

右五十味,治下篩,服一刀圭,稍加至二刀圭。帶之避百邪。治九十九種疰。一本有麝香,無白朮。

金牙散 治鬼疰,風(fēng)邪,鬼語,尸疰,或在腰脊胸脅,流無常處,不喜見人,志意不定,面脫色,目赤鼻張,唇干甲黃。

金牙 雄黃 鐵精 野葛 露蜂房 芎藭 大黃 甘草 曾青 蛇蛻皮 真珠 丹砂 (艸閭)茹 干漆各一分 石長生 貍骨一本作鸛骨 桔梗 鬼臼 鬼箭羽 鬼督郵 椒目 烏頭 狼毒 蕪荑 藜蘆 雷丸 滑石一本作硝石 鱉甲各二分 毒公 胡燕屎 牛黃各三分 人參 狼牙 寒水石 桂心各四分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 蜣螂 亭長各七枚 石膏五分 芫青 徐長卿 螌蝥各十四枚 貝母二枚

右四十五味,治下篩,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再。不知漸加之。蟲隨大小便出。

白朮散 治風(fēng)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fēng)疰入身,冷疰、鬼疰、飛尸,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內(nèi)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心頭痛,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jìn)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

白朮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參 牡蠣 蜀椒 細(xì)辛 黃芩 芎藭 牛膝各三分 干姜 桂心 防風(fēng)各五分 茯苓 桔梗 當(dāng)歸 獨(dú)活 柴胡各四分 烏頭 甘草 麻黃 石南 莽草 花粉 天雄 杜仲各二分

右二十六味,治下篩,平旦酒服五分匕訖,如人行七里久。勢欲解,更飲酒五合為佳。

太乙備急散 治卒中惡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jié)M,傷寒熱毒,病六七日。

雄黃 桂心 芫花各二兩 野葛三分 丹砂 蜀椒各一兩 藜蘆 巴豆各一分 附子五分

右九味,巴豆別治如脂,余各治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合和,調(diào)置銅器中密貯之,勿泄。有急疾,水服錢五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小半之。病在頭,當(dāng)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dāng)汗出。此之所謂如湯沃雪,下手皆愈,宜秘之,非賢不傳。

龍牙散 治百疰,邪鬼飛尸,萬病。

龍牙 茯苓各二兩半 干地黃 胡燕屎 石斛各三分 雄黃 棗膏 芍藥各五分 鬼箭羽 烏頭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杏仁 防風(fēng) 桃奴 鬼臼 鸛骨各一兩 人參 大黃各一兩半 白朮二兩 蘇子四合 銅鏡鼻 甘草 橘皮 芎藭 鬼督郵 遠(yuǎn)志 鱉甲各半兩 貍陰二具 蜈蚣一枚

右三十三味,治下篩,酒服一刀圭,以知為度,當(dāng)有蟲從大便出。

又方 治鬼疰蠱疰,毒氣變化無常者。

貝子十枚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黃 蜈蚣 鮫魚皮 丁香 鹿角 龍骨 蘘荷根 蜀椒 干姜各一分

右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黑奴散 治卒得惡疰,腹脹。

釜下墨一合 鹽二合

右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盡,須臾吐下,即瘥。

鸛骨圓 治遁尸,飛尸,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臟,或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鸛骨三寸 丹砂一作丹參 牡蠣一作牡丹 雄黃 莽草各四分 藜蘆 桂心 野葛各二分 螌蝥 芫青各十四枚 巴豆四十枚 蜈蚣一枚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為度。

蜥蜴圓 治癥堅(jiān)水腫,飛尸,遁尸,寒尸,喪尸,尸疰,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蠱毒邪氣往來,夢寐存亡,留飲結(jié)積,虎狼所嚙,瘈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以殺其毒,毒即消。婦人邪氣鬼忤,亦能遣之。

蜥蜴 蜈蚣各二枚 蝱蟲 杏仁各三十枚 地膽五十枚 (上庶下蟲)蟲四十枚 干姜四分 (石卜)硝 巴豆各七分 澤漆 鬼督郵 桑赤雞 桃奴 犀角各二分 虎骨六分 甘草一兩 芍藥 甘遂各五分 (艸款)冬花三分 蜣螂十四枚

右二十味,別治巴豆、杏仁如膏,內(nèi)諸藥末研調(diào),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旦服。有人風(fēng)冷疰癖堅(jiān)二十年,得愈。

桔梗圓 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飲,宿食不消,酒癖諸病。

桔梗 藜蘆 皂莢 巴豆 附子各二兩

右五味為末,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宿不食,平旦飲服二丸。仰臥,服勿眠,至食時(shí),膈上吐,膈下下去惡物,如科斗蝦蟆子,或長一二尺。下后當(dāng)大虛,口干,可作雞羹飲五合,太極飲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盡,更服。忌如藥法。

十疰圓 治氣勞鬼冷人死尸食水土,十種疰,并宜此方。

雄黃 巴豆各二兩 人參 甘草 麥門冬 細(xì)辛一作槁本 桔梗 附子 皂莢 蜀椒各一兩

右十味末,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五丸,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太乙神明陷冰圓 治諸病,破積聚,心下肢滿,寒熱鬼疰,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鬼,逐邪氣鬼擊,客忤中惡,胸中結(jié)氣,咽中閉塞,有進(jìn)有退,繞臍絞痛,惻惻,隨上下按之跳,手心中蝹蝹?cè)缬邢x狀,毒疰相染,甚至滅門。

芫青五枚 雄黃 桂心 丹砂 礬石一作礜石 藜蘆 大黃各二兩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當(dāng)歸三兩 麝香 人參 犀角 鬼臼 射罔 牛黃各一兩 蜈蚣 蜥蜴各一枚 烏頭八枚 杏仁三十枚 螌蝥 樗雞 地膽各七枚 巴豆一分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止稍增。以藥二丸著門上,令眾邪不近。傷寒服之無不愈。若至病家,及視病人,夜行獨(dú)宿,服二丸,眾邪不能近也。

江南度世圓 治萬病癥結(jié)積聚,伏尸,長病寒熱,疰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消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shí)氣,惡疰汗出,口噤不開,心痛。

蜀椒三兩 人參 細(xì)辛 甘草各二兩 茯苓 真珠 大黃 干姜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黃 麝香 鬼臼各一兩 巴豆六十枚 烏頭 牛黃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蜈蚣二枚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二。加獺肝一具,尤良。

大度世圓 治萬病與前狀同者。

野葛一尺 牛黃 大黃 雄黃 細(xì)辛 附子 真珠 甘草 人參 射罔 丹砂 鬼臼 莽草各一兩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茯苓 桂心 紫菀各二兩 干姜三兩 地膽五十枚 芫青二十枚 樗雞三十枚 巴豆仁八十枚 蜥蜴 蜈蚣各一枚

右二十六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日三,先食服之。

又方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亂中惡,小兒客忤等病。

獺肝一具 蜈蚣一枚 麝香二分 雄黃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巴豆 大黃 牛黃各一兩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止為度。

雷氏千金圓 洽行諸氣,宿食不消,飲食中惡,心腹痛如刺,及瘧。

硝石三分 大黃五分 桂心 干姜各二兩 巴豆仁六十枚

右五味為末,搗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驗(yàn)無比。已死者,折齒灌之。

又方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

桂心 干姜各一兩 巴豆仁二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上酢和如泥,傅病上,干即易之。

八毒赤散李豫 治一切邪祟鬼疰,服之即愈。

雄黃 朱砂 礜石 附子炮 藜蘆 牡丹皮 巴豆霜各一兩 蜈蚣炙,一枚

右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無時(shí),涼水送下。

雄朱散 【《綱目》】  治因喪驚憂悲哀煩惱,感尸氣成諸證,變動(dòng)不已,似冷似熱,風(fēng)氣觸則發(fā)。

雄黃 朱砂 桔梗 羌活 芍藥 當(dāng)歸炒 升麻 川烏 龍腦 川芎 南星炮 山梔 陳皮 木香 莽草 白朮 枳殼 檳榔 黃芩各等分 麻黃五分 白僵蠶炒 紫蘇子 虎頸骨酢炙 鬼箭羽炒,等分 蜈蚣二條,酒炙

右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日三服。

五邪湯 【《千金方》,下同】  治邪氣啼哭,或歌或笑。

禹余糧 防風(fēng) 桂心 芍藥 獨(dú)活 甘草 白朮 人參 石膏 牡蠣 秦艽各二兩 防己 菖蒲 茯神 雄黃 蛇蛻皮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煎七分服之。

太乙神精丹 治客忤霍亂,尸疰惡氣,顛狂鬼語,蠱毒妖魅,溫瘧,一切惡毒,無所不治。

曾青 雄黃 雌黃 磁石 丹砂各四兩 金牙二兩半

右,丹砂、雄黃、雌黃以釅酢浸,曾青以好酒浸,以紙密封,日中暴百日,然后各研如細(xì)粉,以釅酢拌,使干濕得所,納土釜中,六一泥固濟(jì),安鐵腳環(huán)子高一尺五寸,以漸放火,其火勿令近釜底,至一復(fù)時(shí)止,候冷出之。其藥精飛化凝著釜上。五色者上,三色者次,一色者下,俱光明皎潔如雪最佳。若飛不盡,更著火如前,以雞羽掃取,棗膏和丸如黍粒,平旦空腹服一丸,漸加一丸,以知為度。舊不用磁石、金牙,今加之。服此者,五服內(nèi)必吐利,過則自定。初服如黍粒,漸加一九,至如小豆大而止,不得更大。若服藥悶亂,煮木防己湯飲之即定。若欲解殺藥,吃爛煮肥豬肉。久瘧變腫垂死者,服一丸,即吐瘥;瘧母亦差。癥瘕積聚服一丸,以漿飲送下。諸卒死心下微暖者,斡開口,以漿飲調(diào)一刀圭服之。以絳囊盛丸刀圭散,系男左女右臂上,避瘴疫時(shí)氣最妙。

避邪丹,治沖惡邪祟怪疫,及山谷間九尾狐精為患。

人參 赤茯神 遠(yuǎn)志 鬼箭羽 石菖蒲 白朮 蒼朮 當(dāng)歸各一兩 桃奴五錢 雄黃 朱砂各三錢 牛黃 麝香各一錢

右為末,酒糊和丸龍眼大,金箔為衣,每一丸,臨臥以木香湯化下。諸邪不敢近體,更以絳囊盛五七丸懸床帳中尤妙。

蘇合香丸 療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shí)氣,鬼魅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痃癖丁腫驚癎,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

白朮 青木香 烏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飛 訶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沉香 安息香另末,無灰酒一升熬膏 麝香研 丁香 蓽茇各二兩 龍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膏內(nèi) 熏陸香別研,各一兩

右為細(xì)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化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dāng)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單方

中惡:冷水和伏龍肝如雞子大,服之必吐。 【《千金》,下同】

又方:溫豬肪二升,頓服之。

又方:車缸脂如雞子大,酒服。

卒忤:以鹽八合,水三升,煮一升半,分二服,得吐即愈。

卒忤,小便不通:筆頭七枚,燒灰,水和服之,即通。

又方:犢子屎半盞,酒三升,煮服之。亦治霍亂。

又方:黑墨為末,水服一錢匕。

又方:臘月野狐腸燒末,以水服方寸匕。死鼠灰亦佳。

卒中鬼擊,及刀兵所傷,血漏腹中不出,煩滿欲絕:雄黃粉酒服一刀圭,日三,血化為水。

鬼擊病:用雞屎白如棗大,青花麻一把,以酒七升,煮取三升,熱服,須臾發(fā)汗。若不汗,熨斗盛火炙兩脅下,使熱汗出,愈。

又方:艾如雞子大三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又方:吹酢少許入鼻中。

中惡:用蔥心黃刺鼻孔中,血出,愈。

又方:大豆二七粒為末,雞子黃并酒相和,頓服。

又方:使人尿其面上可愈。

治諸雜疰相連續(xù)死,亦治三十年眾疰:桃根白皮一斤(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須令二日服盡。

又方:搗桃仁三七枚研,酒服。

又方:小芥子為末,雞子白和傅。

尸疰鬼疰:獺肝一具陰干,治下篩,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

鬼疰暴心痛,面無顏色欲死:以布裹鹽如彈丸大,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蠱疰:雄貓兒屎燒灰,水服之。

哭疰:梳齒間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亂發(fā)一兩,臘月豬脂二合,以豬脂煎發(fā)令消烊,服之蠱死矣。

又方:熬大豆,帛裹熨之。

食疰:取釜下土雞子大為末,酢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凡食上得病名食疰。】

又方:還取本食種數(shù)多少相似,各少許,和合布裹燒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處不得近:取艾小挼令碎,著痛上,厚一寸余,熱湯和灰令強(qiáng)熱置艾上,冷即易,不過二三度瘥。

治遁尸,飛尸,又治暴風(fēng)毒腫,流入四肢頭面:用白芥子一升蒸熱搗,以黃丹二兩攪和,分作兩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熱,以薄痛上,當(dāng)更迭蒸袋,常使熱薄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皮膚中痛,名曰癥疰,酢和燕窠土傅之。

走疰:燒車釭令熱,暫入水,以濕布裹熨病上。

三十年氣疰:豉心半升,生椒一合,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適寒溫,用竹筒縮取汁,令病者側(cè)臥,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時(shí)當(dāng)出惡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瘥。

針灸

《素問》曰:人憂愁思慮則傷心,又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或遇少陰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神明失守。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治法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穴也,復(fù)刺心俞則生。

凡飲食勞倦則傷脾,又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醉飽入房,汗出于脾,遇太陰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脾神不守。蓋脾為諫議之官,志意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土不及歲,有青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沖陽穴也,復(fù)刺脾俞即生。

人久坐濕地,強(qiáng)力入水,則傷腎,又遇遠(yuǎn)行,汗出于腎,或遇太陽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腎神失守。蓋腎為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歲,有黃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穴也,復(fù)刺腎俞即生。

人恚怒氣逆則傷肝,又遇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或遇厥陰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肝神失守。蓋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木不及歲,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足少陽之所過,丘墟穴也,復(fù)刺肝俞即生。

人形寒飲冷則傷肺,復(fù)登高疾走,喘出于肺,或遇陽明司天,天數(shù)不及,因而三虛,肺神不守。蓋肺為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金不及歲,有赤尸鬼見之,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合谷穴也,復(fù)刺肺俞即生。

肝虛,見白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名曰尸卒,目中神采不變,四肢雖冷,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卷囊不縮者,可刺之復(fù)蘇。

心虛,見黑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雖冷,目中精采不變,氣雖閉,舌不縮,未出一時(shí),可治,刺之復(fù)蘇。

脾虛,見青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四肢冷而身溫唇溫,一時(shí)可治。

肺虛,見赤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雖無氣,手足冷,心腹溫,鼻微溫,目中神采不變,口中無涎,舌不卷,囊不縮者,未出一時(shí)可治。

腎虛,見黃尸鬼而后暴厥不知人,氣絕四肢厥冷,心腹微溫,目中精采不變,唇口焦黑,口中無涎,可救。

《千金方》曰:天府,主卒中惡風(fēng)邪氣,飛尸,惡疰,鬼語,遁尸。

豐隆,主厥逆,足卒青痛如刺,腹若刀切之狀,大便難,煩心,狂見鬼好笑,面四肢卒痛。

旁廷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dāng),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市,舉腋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壯。主卒中惡,飛尸,遁疰,胸脅滿。

九曲中府在旁廷注市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壯。主惡風(fēng),邪氣遁尸,內(nèi)有瘀血。

百會(huì)、玉枕,主中惡,卒起僵仆,惡見風(fēng)寒。

通天、絡(luò)郗,主暫起僵仆。

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里急,身不安席。

中惡,灸胃脘五十壯,愈。

卒忤,灸手十指爪下各三壯;又灸人中三壯;又灸肩井百壯;又灸間使七壯;又灸巨闕百壯。

又灸心下一寸三壯。

又灸手肘文,隨年壯。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飲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壯。

水疰 【口中涌水】 :經(jīng)云,肺來乘腎,食后吐水,灸肺俞。

又灸三陰交。

又灸期門穴,在乳下二肋間,瀉肺補(bǔ)腎也,各隨年壯。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邪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市。

《古今醫(yī)統(tǒng)》曰:秦承祖灸鬼法,治一切驚狂譫妄,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等證。以病人兩手大拇指,用細(xì)麻繩縛定,以大艾炷置于其中,兩介甲及兩指角肉四處著火,一處不著則無效,灸七壯神驗(yàn)。

醫(yī)案

《丹溪心法》曰: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蓋血?dú)庹呱碇褚玻窦人シΓ耙蚨耄砘蛴兄H舴蜓獨(dú)鈨商潱悼椭薪梗恋K升降,不得運(yùn)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dòng),皆成虛妄,以邪治之必死。一少年暑月因大勞而渴,恣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鬼邪,脈兩手皆虛弦而沉數(shù)。余曰:數(shù)為虛熱,弦為驚,又梅酸之漿郁于中脘,補(bǔ)虛清熱,導(dǎo)去痰滯,病乃可安。遂與參、朮、陳皮、茯苓、芩、連等藥,濃煎湯,入竹瀝姜汁,旬日未效,眾皆尤藥之不對(duì)。余脈之,知其虛未復(fù),痰未降也,仍令前方入荊瀝,服旬日而安。

一人醉飽后妄見如祟,詢之,系亡兄附體,言出生前事甚的。乃叔在旁叱之曰:非邪,乃食魚腥與酒太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二碗,吐痰一二升,汗大作,睡一夕而安。

《衛(wèi)生寶鑒》曰:信副使許可道到雄州,請(qǐng)余看脈。診之,脈中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此乃血?dú)獠粍颍皻鈧1竟僬f在官宿邯鄲驛中,夜夢一婦人著青衣,不見面目,以手于脅下打一拳,遂一點(diǎn)痛,往來不止,兼之寒熱而不能食,乃鬼擊也。余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嘗讀《名醫(yī)錄》中見李子豫八毒赤丸,為殺鬼杖子,遂與藥三粒。臥時(shí)服,明旦下清水二斗效。

《醫(yī)學(xué)綱目》曰:頃在徽城日,嘗修和神精丹一料。庚申,余家一婦人,夢中見二蒼頭,一前一后,手中持一物。前者云:到也未?后應(yīng)云:到也。擊下,爆然有聲,遂魘,覺后心一點(diǎn)痛不可忍,昏悶一時(shí)許。余忽憶神精丹有此一證,取三粒令服之,少頃已無病矣。云:服藥覺痛止神醒,今如常矣。日后相識(shí),稍有邪氣,與一二服,無不應(yīng)驗(yàn)。方在《千金》中,治中風(fēng)之要藥,但近世少得曾青、磁石,為難合爾。

《醫(yī)宗必讀》曰:章仲輿女在閣時(shí),昏運(yùn)不知人,蘇合香丸灌醒后,狂言妄語,喃喃不休。余診其左脈七至,大而無倫;右脈三至,微而難見。正所謂兩手如出兩人,此祟憑之脈也。線帶系定二大拇指,以艾炷灸兩介甲至七壯,鬼即哀詞求去。服調(diào)氣平胃散加桃奴,不日而祟絕。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shí)間:2015-12-25 11:36:23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quán)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quán)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jī)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长岭县| 佛山市| 佛山市| 沙湾县| 常宁市| 固原市| 长丰县| 沈丘县| 西充县| 措美县| 贵南县| 镇远县| 华阴市| 策勒县| 张家口市| 南汇区| 宁安市| 大连市| 凉城县| 兴和县| 大同县| 阿瓦提县| 西林县| 卫辉市| 屏东市| 九龙城区| 五河县| 栾城县| 唐海县| 晴隆县| 江源县| 古蔺县| 濉溪县| 囊谦县| 海伦市| 永德县| 林口县| 修文县| 漯河市|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