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枋頭故城,在縣東一里。建安九年,魏武帝在淇水口下大枋木為堰,遏淇水令入白渠,以開運漕,故號其處為枋頭。晉太和四年,桓溫北伐,慕容時亢旱,水道不通,乃鑿鉅野三百馀里,以通舟運。自清水入河,將慕容垂率眾八萬來拒,溫大破之,遂至枋頭。軍糧竭盡,溫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騎追溫,戰(zhàn)敗於襄邑,亦謂此也。後苻氏克鄴,改枋頭為永昌縣。《十六國春秋》曰:“晉劉牢之救苻丕,慕容垂率師至枋頭以拒之,知晉軍盛,乃退。”後魏嘗移汲郡理此。

陽河水,出縣西北平地,即紂朝涉之脛處。

朝歌故城,在縣西二十一里。殷之故都也。

鹿臺,在縣西。殷紂營之,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尺。

共城縣,上。二。東南至州六十二里。本周共伯國,厲王無道,流崩於彘,共伯奉王子靖立為宣王,共伯復(fù)歸於國。漢以為縣,屬河內(nèi)郡。晉屬汲郡。高齊省。隋開皇四年加“城”字,於此置共城縣,屬衛(wèi)州。皇朝因之。

白鹿山,在縣西五十四里。

天門,在縣西五十里。

淇水,源出縣西北沮洳山,至衛(wèi)縣入河,謂之淇水口。

故凡城,在縣西二十里。古凡伯國也。

百門陂,在縣西北五里。方五百許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潔,異於他稻,魏、齊以來,常以薦御。陂南通漳水。

黎陽縣,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古黎侯國,漢以為黎陽縣,在黎陽山北,屬魏郡。後魏屬黎陽郡。隋開皇三年屬衛(wèi)州,十六年又屬黎州。大業(yè)二年省黎州,縣屬衛(wèi)州。皇朝武德二年重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黎州廢,復(fù)屬衛(wèi)州。

大亻丕山,正南去縣七里。即黎山也,《尚書》云“東過洛,至于大亻丕”,注曰:“山再成曰亻丕。”

枉人山,在縣西北四十二里。或言紂殺比干於此。

黎陽鎮(zhèn)故城,在縣東南一里。古翟遼城也,翟遼於此僭號。皇朝改曰白馬鎮(zhèn)。

袁譚故城,在縣西南百步。

曹公故城,在縣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譚時所筑。

白馬故關(guān),在縣東一里五步。酈食其說高祖曰“杜白馬之津”,即此地也。

後更名黎陽津。慕容德自鄴將徙滑臺,至黎陽津,風(fēng)飄船沒,魏軍垂至,三軍色懼,昏而冰合,是夜?jié)櫍┒很娭粒嘞5麓髳偅睦桕柦驗樘旖蚪颉?

高齊文襄征潁城,仍移石濟關(guān)於此,即造橋焉,改名白馬關(guān)。周又改名黎陽關(guān)。

貝州,清河。上望。開元戶八萬四千四百。鄉(xiāng)一百七十七。元和戶二萬一百二。鄉(xiāng)三十五。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七國時屬趙。秦兼天下,以為鉅鹿郡。

漢文帝又分鉅鹿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河水,故號清河。後漢以為清河國。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於此置貝州,因邱以為名。隋大業(yè)三年,又為清河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復(fù)置貝州。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六十里。南至魏州二百一十里。正東微北至德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冀州二百一十里。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東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氈。賦:綿,絹。

管縣十:清河,清陽,歷亭,東武城,宗城,經(jīng)城,漳南,臨清,夏津,永濟。

清河縣,緊。四。郭下。本漢信成縣地,屬清河郡。後漢省信成縣置清河縣,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故末丕城,在縣東北五十里。《十六國春秋》曰:“鮮卑段末丕自稱遼西公,於此筑城,與石勒相持,因為名。”

永濟渠,東南去縣十里。

清陽縣,緊。四。郭下。本漢舊縣也,屬清河郡。後漢省清陽縣,其地屬甘陵縣。隋開皇六年重置,皇朝因之。

甘陵,在縣城內(nèi)。後漢清河王慶陵,慶即安帝父也。

歷亭縣,上。三。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東陽縣地,屬清河郡。後漢省東陽縣,其地屬俞阝縣。〔俞阝,音輸。〕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歷亭縣,遙取漢歷縣為名。皇朝因之。

東陽故城,在縣西十八里。漢高祖以張相如為東陽侯。

東武城縣,上。二。西南至州四十二里。本七國時趙邑也,《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即此地也。蓋以定襄有武城,同屬趙,故此加“東”字以辨之,屬清河郡。隋開皇三年改屬貝州,皇朝因之。自後魏以來,山東貴族清河諸崔,即此邑人,為天下甲族。

宗城縣,望。五。東北至州六十里。本後漢章帝分立廣宗縣,屬鉅鹿郡。後魏改屬廣宗郡。隋開皇三年改屬貝州,仁壽元年改宗城縣。皇朝因之。

張甲河,在縣南二十五里。

漳水,東去縣二十七里。

經(jīng)城縣,上。四。東至州六十里。本後漢分前漢堂陽縣,於今縣西北二十里置經(jīng)城縣。後魏省并入南宮縣,孝文帝又於今理置經(jīng)城縣,又置廣宗郡。高齊省郡及縣,仍置武強縣於此。隋開皇六年,移武強縣於此,置經(jīng)城縣,屬貝州。皇朝因之。

張甲枯河,東去縣十里。

漳南縣,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東陽縣之地,隋開皇六年置東陽縣,屬德州,取漢東陽之名。十六年改屬貝州,十八年改為漳南縣,以漳水在縣北,故名也。皇朝因之。

永濟渠,在縣東五十里。

漳水,在縣北四十六里。

臨清縣,緊。五。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清泉縣地,後魏孝文帝於此置臨清縣,屬魏郡。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臨清縣,屬貝州。皇朝因之。貝丘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漢貝丘縣城也。城內(nèi)有丘,高五丈,周回六十八步,城因此為名。

《春秋》“公田于貝丘”,是齊州地,與此異也。

永濟渠,在縣城西門外。

夏津縣,上。二。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俞阝縣地,呂佗、欒布皆為俞阝侯,田奉邑亦在俞阝,屬清河郡。隋大業(yè)二年改屬貝州,天寶元年改為夏津縣。

屯氏河,在縣北。

永濟縣,緊。四。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貝邱縣地,臨清縣之南偏,大歷七年,田承嗣奏於張橋行市置,西井永濟渠,故以為名。

永濟渠,在縣西郭內(nèi)。闊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東北入白溝,穿此縣入臨清。按漢武帝時,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jīng)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蓋屯氏古瀆,隋氏修之,因名永濟。

澶州,頓丘。上。元和戶三千二百六十九。鄉(xiāng)一十七。

本漢頓丘縣地,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頓丘、觀城二縣,於今理置澶州,因澶水為名,又分置澶水縣。貞觀元年廢澶州,以澶水縣屬黎州。今衛(wèi)州黎陽縣理是也,非成都管內(nèi)黎州。大歷七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

州境:東西一百二十九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西南至東都六百三十里。西南至衛(wèi)州二百五十里。北至魏州一百一十里。南至濮州濮陽縣三十六里。東至濮州范縣一百一十里。西至相州內(nèi)黃縣七十里。西至相州臨河縣八十里。東北至魏州朝城縣九十四里。

貢、賦:開元貢:平纟由,絹。賦:纟,綿,絹,粟。

管縣四:頓丘,臨黃,觀城,清豐。

頓丘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因縣東北頓丘以為名,屬東郡。晉屬頓丘郡。

隋廢郡,屬魏州。武德初割屬澶州,州廢還屬魏州,大歷初又屬澶州。

秋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黃河,在縣南三十五里。

顓頊陵,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帝嚳陵,在縣北三十里。

衛(wèi)康叔墓,在縣東北九十里。

臨黃縣,上。西至州六十七里。本漢觀縣地,後漢改觀縣為衛(wèi)縣。後魏孝文帝分衛(wèi)縣置臨黃縣,以北臨黃溝,因以為名,屬頓丘郡。隋改屬魏郡。武德初割屬澶州,州廢還屬魏州,大歷初又割屬澶州。

黃河,南去縣三十六里。

盧津關(guān),古高陵津,縣東南三十五里。

魏長賢墓,在縣北十五里。貞觀七年追贈定州刺史,即徵父也。

觀城縣,緊。西至州二十四里。漢觀縣,古之觀國。《左傳》曰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國語》注曰:“觀國,夏啟子太康之第五弟所封也,在衛(wèi)縣,夏相滅之。”漢以為縣,屬東郡。後漢改觀縣為衛(wèi)國縣,屬東郡。隋開皇六年改衛(wèi)國縣為觀城縣,屬魏州。武德四年,以觀城屬澶州,州廢還屬魏州,大歷初隸澶州。

衛(wèi)靈公墓,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清豐縣,上。東至州二十五里。本漢內(nèi)黃縣地,大歷七年於清豐店置,因以為名。

黃河,在縣南五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定兴县| 澄江县| 八宿县| 胶南市| 新竹县| 余江县| 巨鹿县| 定陶县| 四子王旗| 龙陵县| 靖边县| 楚雄市| 天峻县| 浦东新区| 建始县| 天等县| 庆城县| 寿阳县| 永清县| 太仆寺旗| 延吉市| 南康市| 健康| 金平| 永年县| 河西区| 中宁县| 井研县| 西峡县| 宁德市| 广德县| 二连浩特市| 台安县| 松阳县| 长武县| 石城县| 莎车县| 新郑市| 青神县|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