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河北道二恒冀節(jié)度使恒州,常山。大都督府。開元戶四萬二千六百九十四。鄉(xiāng)八十七。元和戶一萬七千五百八十。鄉(xiāng)七十。今為恒冀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六:恒州,冀州,深州,趙州,德州,棣州??h四十四。都管戶六萬二千六百匹。

《禹貢》冀州之域。周為并州地。春秋時(shí)屬鮮虞國(guó)。戰(zhàn)國(guó)時(shí)屬趙。秦兼天下,為鉅鹿郡之地。漢高帝三年,韓信東下井陘,擊破陳馀、趙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為名,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兩漢恒山太守皆理於元氏,晉理於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後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樂壘,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於此置恒州,隋煬帝大業(yè)九年罷州,以管縣屬高陽郡。武德元年,重置恒州。三年陷賊,四年討平竇建德,仍舊焉。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里。東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城縣六十里,從藁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深州一百八十里。西取井陘路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北取五臺(tái)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羅。賦:綿,絹。

管縣十:真定,城,九門,靈壽,行唐,井陘,獲鹿,石邑,房山,鼓城。

真定縣,望。郭下。二十一。本名東垣,屬中山國(guó),以河?xùn)|有垣縣,故此加“東”字。高帝十一年,代相陳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屬恒山郡。武帝改為真定國(guó)。後漢復(fù)為縣,屬常山郡。後燕慕容垂都之,後徙理盧奴。隋開皇三年,真定縣改屬恒州?;食蛑?。

滋水,北去縣三十里。

滹沱河,南去縣一里。

故權(quán)城,即古之犍鄉(xiāng)也,縣北二十里。後漢建武元年,賈復(fù)破青犢於射犬,追戰(zhàn)於真定之犍鄉(xiāng),大破之,即此地也。

城縣,緊。十三。西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漢舊縣,元鼎四年置,屬真定國(guó),後漢改屬鉅鹿郡,晉省。後魏重置,高齊改為高城縣。隋開皇十八年,復(fù)為城縣。武德初屬廉州,貞觀二年改屬恒州。

肥累故城,縣西南七里。春秋時(shí)肥子國(guó),白狄別種也。

滹沱水,去縣二十九里。

九門縣,上。西至州三十里。本戰(zhàn)國(guó)時(shí)趙邑,漢於此置九門縣,屬常山郡。

高齊省,隋開皇六年重置。義旗初,於此置九門郡,後廢,以縣屬恒州。

滹沱水,在縣西九十里。

滋水,北去縣二十三里。

靈壽縣,中。八。東至州八十五里。本中山國(guó)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國(guó)政,後樂羊?yàn)槲簩?,拔中山,封之靈壽。漢於此置靈壽縣,屬常山郡。後漢屬常山國(guó)。隋開皇三年改屬恒州。武德五年屬井州,七年改屬恒州。

滹沱水,在縣西南二十里。

行唐縣,上。十四。南至州七十里。本趙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漢因?yàn)榭h,屬恒山郡。後魏去“南”字為行唐縣。隋開皇三年改屬恒州,皇朝因之。

玉女山,縣北三十六里。

滋水,去縣南二十六里。

井陘縣,中。五。東南至州九十里。六國(guó)時(shí)趙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興兵攻趙,下井陘。漢高帝三年,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擒成安君,即此地也。

陘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六年,於縣置井州,大業(yè)二年廢,縣屬恒州。武德元年重立井州,貞觀十七年廢,縣又屬恒州。

綿蔓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韓信擊趙,使萬人先行,背水為陳,信曰“陷之死地而後生”,謂此水也。

獲鹿縣,中。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石邑縣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鹿泉縣,以鹿泉在漢縣南,因?yàn)槊瑢倬?。大業(yè)二年省,義寧初重置,還屬井州。貞觀二年改名獲鹿,屬恒州。

飛龍山,在縣南四十五里?!肚摆w錄》曰:“王浚遣將祁弘率鮮卑討石勒於飛龍山下,勒大敗。”

萆山,今名抱犢山。韓信伐趙,使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道萆山而望,後遂改為萆山。後魏葛榮之亂,百姓因山抱犢而死,故以為名。又云抱犢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dāng)?shù),云可避兵水也。

井陘口,今名土門口,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韓信擊趙,欲下井陘。成安君陳馀聚兵井陘口,號(hào)二十萬。

李左車說馀曰:“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shì)糧食必在後,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從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野無掠擄,不至數(shù)日,兩將之頭可致戲下。”成安君儒者,不從,故敗。《述征記》曰:“其山首自河內(nèi),有八陘,井陘第五。四面高,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陘口南山下?;侍瀑F族有土門崔家,為天下甲族,今土門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縣,緊。十五。東北至州三十里。本戰(zhàn)國(guó)時(shí)中山邑也,《史記》趙武靈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漢於此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後漢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陘水,南去縣十里。

趙佗墓,在縣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號(hào)南越帝,文帝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問之,佗遂釋黃屋左纛而稱臣。

房山縣,中。東至州八十里。本漢蒲吾縣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六年置房山縣,因縣北房山為名,屬井州。大業(yè)二年廢井州,縣屬恒州。武德四年又屬井州,貞觀十七年又屬恒州。其城內(nèi)實(shí)外險(xiǎn),一名嘉陽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漢武帝於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觀是也。

蒲吾故城,在縣東二十里。

鼓城縣,中。十三。西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春秋時(shí)鼓子國(guó),蓋白狄別種也。

又漢曲陽縣地?!蹲髠鳌吩唬骸皶x荀吳圍鼓,以鼓子鳶歸。”漢下曲陽,屬鉅鹿郡。隋開皇六年置昔陽縣,十八年改為鼓城縣,屬廉州。大業(yè)九年改屬高陽郡。

貞觀元年屬定州,大歷三年割屬恒州。

滹沱水,去縣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縣北七里。後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

後漢京觀,在縣西南七里。後漢皇甫嵩攻黃巾賊張角弟寶於下曲陽,首虜千馀人,筑為京觀。

冀州,信都。上。開元戶九萬四千一百二十。鄉(xiāng)一百八十五。元和戶八千九百六十七。鄉(xiāng)四十八。

《禹貢》冀州,堯所都也。虞及三代同為冀州地。《爾雅》曰:“兩河曰冀州?!奔?,近也,兩河之,其氣相近。春秋時(shí)屬晉,七國(guó)時(shí)屬趙。秦屬鉅鹿郡。漢高帝分趙鉅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文帝又分立河、廣平二郡。景帝改信都為廣川國(guó),宣帝復(fù)故。後漢初,王郎僭號(hào),河北悉應(yīng)。

光武自薊南行,至下博失道,有白頭公曰:“努力,信都為長(zhǎng)安守?!惫馕渲列哦?,太守任光果開門出迎,即今州理是也。明帝更名樂成國(guó),安帝更名安平國(guó)。

後漢末,韓馥為冀州牧,公孫瓚欲襲之,袁紹使高韓諷馥,令以冀州讓紹。馥素性怯,因然其計(jì)。馥長(zhǎng)史耿武諫曰:“冀州北鄙,帶甲百萬,有十年。袁紹孤客窮軍,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殺,奈何以州與之!”馥不從,以州與紹,紹遂領(lǐng)冀州牧。及曹公破紹,又理之。文帝黃初中,以鄴為五都之一,始移冀州理信都。自石趙至慕容垂,或理鄴,或理信都。苻堅(jiān)用王猛為冀州牧,鎮(zhèn)鄴。後魏冀州亦理於鄴,仍於信都為舊冀州之理,置長(zhǎng)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為冀州,大業(yè)三年復(fù)為信都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冀州。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取相州路一千九百里。西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正西微北至趙州一百六十里。北于瀛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東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景州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滄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賦:綿,絹。

管縣九:信都,衡水,南宮,武邑,下博,武強(qiáng),棗強(qiáng),堂陽,阜城。

信都縣,望。三十。郭下。本漢舊縣,屬信都國(guó)。後漢屬安平國(guó)。後魏屬長(zhǎng)樂郡。隋開皇三年屬冀州,皇朝因之。

衡水,亦曰長(zhǎng)蘆水,即濁漳水之下流也,西北去縣六十二里。

辟陽故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審食其為辟陽侯。

煮棗故城,在縣東北五十里。漢煮棗侯國(guó)城,六國(guó)時(shí)於此煮棗油,後魏及齊以為故事,每煮棗油,即於此城。

衡水縣,上。十八。南至州四十里。本漢桃縣之地,隋開皇十六年於今縣置衡水縣,縣在長(zhǎng)蘆河西,長(zhǎng)蘆河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名。

長(zhǎng)蘆水,縣南二百步。

藺相如臺(tái),在縣東北十二里。

南宮縣,望。三十。東北至州六十二里。本漢舊縣,屬信都國(guó)?!夺釢h書》光武自薊南馳至南宮,遇大風(fēng)雨,引入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然火,帝對(duì)灶燎衣,即此地也。後漢屬安平國(guó)。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南宮縣,皇朝因之。

絳水枯瀆,在縣東南六里。

武邑縣,上。二十五。西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屬信都國(guó)。後漢屬安平國(guó)。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屬冀州,皇朝因之。

長(zhǎng)蘆水,北去縣三十二里。

觀津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本趙邑也,趙孝成王封樂毅於觀津,號(hào)望諸君。

又漢景帝母竇太后,觀津人也。

武強(qiáng)湖,在縣北三十二里。

下博縣,上。十三。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屬信都國(guó),以泰山有博縣,故此加“下”字。後漢屬安平國(guó)。後魏屬長(zhǎng)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冀州,十六年屬深州?;食蛑懹^十七年改屬冀州。

下博故城,在縣南二十里。即漢光武失道之處也。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努力,信都為長(zhǎng)安守,去此八十里?!睆闹?。

長(zhǎng)蘆橋,在縣南,架長(zhǎng)蘆水。

武強(qiáng)縣,望。十一。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武隧縣地也,屬河國(guó)。晉於此置武強(qiáng)縣,屬武強(qiáng)郡。高齊改屬長(zhǎng)樂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冀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後屬冀州。

武隧故城,在縣東三十一里。秦破趙將扈輒於武隧,斬首十萬,即此也。

武強(qiáng)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漢將巖不識(shí)以擊黥布功,封武強(qiáng)侯。後漢王梁為武強(qiáng)侯。

棗強(qiáng)縣,上,十二。西北至州六十八里。本漢舊縣,屬清河郡。高帝以留分為棗強(qiáng)侯。其地棗木強(qiáng)盛,故曰棗強(qiáng)。後魏屬長(zhǎng)樂郡,隋開皇三年屬冀州。

皇朝因之。

縣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壘也。

棘津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蹲髠鳌吩唬骸皶x荀吳帥師,涉自棘津?!?

《史記》曰:“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賣食棘津?!?

堂陽縣,上。十七。東至州六十五里。本漢舊縣,屬鉅鹿郡,在堂水之陽。

按長(zhǎng)蘆水亦謂之堂水,在縣南二百步,縣因取名。後漢屬安平國(guó),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冀州,皇朝因之。

阜城縣,緊。十。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舊縣,屬渤海郡。後漢屬安平國(guó)。隋開皇九年改屬觀州,大業(yè)二年復(fù)屬冀州。武德四年復(fù)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廢觀州,又隸冀州。

苻融壘,在縣東北二十四里。

深州,饒陽。上。開元戶四萬二千二百一十五。鄉(xiāng)七十五。元和戶一萬四千九十七。鄉(xiāng)五十。

《禹貢》冀州之域。七國(guó)時(shí)為趙地。秦為鉅鹿郡地。漢為饒陽縣地,屬涿郡。

隋開皇十六年,於饒陽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為名。大業(yè)二年廢深州。武德元年,討平竇建德,四年復(fù)置,貞觀十七年又廢,先天元年於今理重置。

州境:東西九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取趙州路二千五十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三百二十里。正西微北至恒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趙州二百里。東北至瀛州一百四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絹。賦:絹,綿。

管縣四:陸澤,鹿城,饒陽,安平。

陸澤縣,上。十七。郭下。本饒陽、鹿城二縣地,先天元年因置州,割二縣置陸澤縣?!队碡暋贰按箨懠茸鳌保丝h南三里即大陸之澤,因名之。

鹿城縣,上。二十三。東至州二十五里。本漢安定縣地,屬鉅鹿郡。高齊改曰安國(guó)。隋開皇三年於此置安定縣,取漢舊名,屬定州。十八年改為鹿城,取縣東故鹿城為名也,改屬冀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

衡漳水,在縣東十里。

滹沱河,在縣西北四十二里。

大陸澤,在縣南十里。

饒陽縣,望。三十。西南至州三十里。本漢舊縣,屬涿郡,在饒河之陽。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十六年屬深州,大業(yè)二年省深州改屬瀛州。武德四年屬深州。

滹沱河,北去縣四十五里。

州理城,晉魯口城也。公孫泉叛,司馬宣王征之,鑿滹沱入派水以運(yùn)糧,因筑此城。蓋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hào)魯口。後魏道武帝皇始三年,車駕幸魯口,即此城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收藏| 无极县| 舒城县| 凤阳县| 高台县| 濉溪县| 青河县| 宜都市| 昌吉市| 上蔡县| 阿勒泰市| 铜鼓县| 承德市| 蓬莱市| 京山县| 鹤山市| 卢氏县| 宜城市| 铜川市| 嘉黎县| 花垣县| 邳州市| 湘潭县| 新宁县| 淮滨县| 遵义县| 吴忠市| 乐平市| 时尚| 大名县| 班戈县| 裕民县| 喀喇沁旗| 塔河县| 虞城县| 文成县| 阿拉善左旗| 古田县| 普定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