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 元和郡縣圖志
- 李吉甫
- 4963字
- 2015-12-26 19:28:12
◎河?xùn)|道二河?xùn)|節(jié)度使太原府汾州沁州儀州太原府,并州。開元戶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鄉(xiāng)二百四十五。元和戶十二萬四千。鄉(xiāng)二百四十九。今為河?xùn)|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十一:太原府,汾州,沁州,儀州,嵐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州。縣四十七。都管戶一十五萬一千六百八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禹貢》曰“既修太原”,注曰“高平曰原”,今以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肅注曰:“舜為冀州之北太廣,分置并州,至夏復(fù)為九州,省并州合於冀州。周之九州,復(fù)置并州。”《職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藪曰昭馀祁,川曰滹沱、漚夷,浸曰淶、易。”《釋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設(shè),因以為名。”《春秋》晉荀吳敗狄於大鹵,即太原晉陽縣也。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太原、大鹵、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一也。《太康地記》曰“并州不以衛(wèi)水為號,又不以恒山為名,而言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乎?”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實沈,又金天氏之子臺駘之所居也,《左傳》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大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后帝不臧,遷實沈於大夏主參。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元冥師,生允格、臺駘,以處太原。”晉陽縣也。太原,臺駘之所居。按今州又為唐國,帝堯為唐侯所封,又為夏禹之所都也。《帝王世紀(jì)》曰:“帝堯始封於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州,晉陽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為晉侯。”
《史記》曰:“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曰:‘以是封汝。’周公請封之於唐,成王曰:‘吾戲耳。’周公曰:‘天子無戲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時來晉國,戰(zhàn)國時為趙地,《左傳》曰:“晉趙鞅入晉陽以叛。”潁容曰:“趙簡子居晉陽,至成公居邯鄲。”《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
晉為韓、魏、趙所滅,故其地屬趙。《地理志》曰:“趙西有太原。”《秦本紀(jì)》曰:“莊襄王二年,蒙驁攻趙,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為太原郡。漢二年,魏豹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之地。九月,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xùn)|、上黨、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縣為韓國,徙封韓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兇奴。十一年,封皇子為代王,都晉陽。文帝元年,立皇子參為太原王,都晉陽。《地理志》云太原郡領(lǐng)二十一縣,屬并州。後漢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黃初元年,復(fù)置并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初,曹公圍袁尚於鄴,時袁紹外甥高為并州刺史,沮授說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宜速迎尚,并力觀變。”不能用,故敗。晉惠帝時,并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後劉曜徙都長安,自平陽已東盡入石勒。至苻堅、姚興、赫連勃勃并於河?xùn)|郡置并州。後苻丕為慕容垂所迫,奔於晉陽,稱帝一年,為慕容永所滅。後魏復(fù)為太原郡。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齊,置六府於并州,後省六府,置并州總管。隋開皇二年廢總管,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廢行臺,復(fù)置并州總管。大業(yè)元年廢總管,三年罷州為太原郡。隋季延遲,寇盜充斥,煬帝以高祖為山西河?xùn)|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武賁郎將王威、高君雅為副。時賊帥歷山飛眾號十萬,來寇郡境,劉武周又殺太守王仁恭舉兵馬邑,俄又攻破汾陽。宮監(jiān)裴寂、晉陽令劉文靜勸高祖舉兵,旬日眾至數(shù)萬,威、君雅有疑心,高祖斬之以徇,時大業(yè)十三年也。其年入關(guān),克定京邑,高祖輔政。
義寧元年,太原郡仍舊不改。武德九年罷郡為并州總管,三年廢總管,四年又置,其年又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為大總管,七年又改為大都督。天授元年罷都督府,置北都,神龍元年依舊為并州大都督府。開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州,以王業(yè)所興,又建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立起義堂碑以紀(jì)其事。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為十五道,置采訪使以檢察非法,太原為河?xùn)|道。又於邊境置節(jié)度使以式遏四夷,河?xùn)|最為天下雄鎮(zhèn),河?xùn)|節(jié)度理太原府,管兵五萬五千人馬一萬四千匹,衣賜一百二十六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掎角朔方天兵軍,太原府城內(nèi)。圣歷二年置,管兵二萬人,馬五千五百匹。中郡守捉,東南去單于府二百七十里。調(diào)露中裴行儉破突厥置管兵七千七百人,馬一千二百匹。東南去理所八百馀里。大同軍,雁門郡北三百里,調(diào)露中突厥南侵,裴行儉開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匹。東南去理所八百馀里。雁門,今代州。橫野軍安邊郡東北百四十里,開元中河?xùn)|公張嘉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馬一千八百匹。西南去理所九百馀里。
安邊郡,今蔚州地界。定襄郡去理所百八十里。管兵三千人。定襄郡,今忻州。
雁門郡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四千人。樓煩郡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管兵三千人。
樓煩郡,今嵐州。岢嵐軍。樓煩郡北百里。長安中李迥秀置,管兵千人。東南去理所三百五十里。岢,音哿。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晉陽縣在西城,太原縣在東城,汾水貫中城南流。
府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南至東都八百九十里。東南至儀州三百四十五里。西南至沁州三百四十里。東至趙州五百六十里。北至忻州一百八十里。
正南微東至潞州四百五十里。東北至恒州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人參,黃石钅,柏子仁,蒲萄,甘草,龍骨,特生草,銅鏡。賦:布,麻。
管縣十三:太原,晉陽,榆次,清源,壽陽,太谷,祁,文水,交城,廣陽,陽曲,盂,樂平。
太原縣,赤,郭下。開元戶二萬一千六百五十六。鄉(xiāng)四十。元和戶墾田本漢晉陽縣地,高齊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移晉陽縣於汾水東。隋文帝開皇十年,移晉陽縣於州城中,仍於其處置太原縣,屬并州。大業(yè)三年罷州,置太原郡,縣仍屬焉。隋末移入州城,貞觀十二年還遷於舊理,在州東二百六十步。
牢山,一名看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後魏書》曰:“劉聰遣子粲襲晉陽,猗盧救之,遂獵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其山出金钅。
潛丘,在縣南三里。《爾雅》曰:“晉有潛丘。”隋開皇二年於其上置大興國觀。
洞過水,東自榆次縣界流入,西去縣三十里入晉陽縣界。
陽曲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陽直故城,在縣東北二十里。隋開皇十六年改陽曲縣,理此。
晉渠,在縣西一里。西自晉陽縣界流入。汾東地多咸鹵,井不堪食,貞觀十三年,長史英國公李乃於汾河之上引決晉渠歷縣經(jīng)ㄩ,又西流入汾水。
晉陽縣,赤。郭下。開元戶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鄉(xiāng)二十五。元和戶本漢舊縣也,屬太原郡,至後魏并不改。按此前晉陽縣理州城中,高齊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晉陽縣於汾水東,今太原縣理是也。武平六年,於今理置龍山縣,屬太原郡,因縣西龍山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并州。十年,廢龍山縣,移晉陽縣理之。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太原郡,縣仍屬焉。皇朝因之。在州南二里。
懸甕山,一名龍山,在縣西南十二里。《山海經(jīng)》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銅。”
蒙山,在縣西北十里。《十六國春秋》曰“前趙劉征劉琨不克,略晉陽之人,逾蒙山而歸”,即謂此也。今山上有楊忠碑,為周將討齊戰(zhàn)勝,隋開皇二年,追紀(jì)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謚曰武元皇帝。
汾水,北自陽曲縣界流入,經(jīng)縣東二里,又西南入清源縣界。
晉水,源出縣西南懸甕山。《水經(jīng)注》曰:“晉水出懸甕山,東過其縣南。
昔智伯遏晉水灌晉陽,城不沒者三版,後人踵其遺跡,蓋以為沼。沼水分為二派,其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東南出城注入汾水。
其南瀆,於石塘下伏流,東南出晉陽城南,又東南入於汾。”今按晉水初泉出處,砌石為塘,自塘東分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東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東流經(jīng)晉澤南,又東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酈道元所言分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南流入汾水。
洞過水,東自太原縣界流入,西入於汾,晉水下口也。《水經(jīng)注》曰“劉琨之為并州也,劉元海引兵邀擊之,合戰(zhàn)於洞過”,即是水也。今按此水出沾縣北山,沾即今樂平縣也,水經(jīng)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晉澤,在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
府城,故老傳晉并州刺史劉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晉陽城也,《左傳》言董安于所筑。《史記》云:“智伯攻襄子於晉陽,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春秋後語》云:“智伯攻晉陽,決晉水灌之,城中懸釜而炊。”今按城東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晉水入城,而《史記》云引汾水,《後語》云決晉水,二家不同,未詳孰是。高齊後帝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記》曰“晉陽宮西南有小城,內(nèi)有殿,號大明宮”,即此也。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孝靜帝於此置晉陽宮,隋文帝更名新城,煬帝更置晉陽宮,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東面連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筑,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里。
故唐城,在縣北二里。堯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
三角城,在縣西北十九里,一名徙人城。
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縣北二十三里。
受瑞壇,在州理倉城中。義旗初,高祖神堯皇帝受瑞石於此壇,文曰“李理萬吉”。
晉陽故宮,一名大明宮,在州城內(nèi),今名大明城是也。昔智伯攻趙襄子,襄子謂張孟談曰:“無箭奈何?”對曰:“臣聞,董安于,簡主之才臣也,理晉陽,公宮之垣,皆以藝蒿苦墻之,蒿至於丈。”於是發(fā)而試之,其堅則之勁不能過也。公曰:“矢足矣,吾銅少。”對曰:“臣聞,董安于之理晉陽,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zhì),請發(fā)而用之,則有馀銅矣。”高齊文宣帝又於城中置大明宮。
竹馬府,在州城中。
汾橋,架汾水,在縣東一里,即豫讓欲刺趙襄子,伏於橋下,襄子解衣之處。
橋長七十五步,廣六丈四尺。
晉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南十二里。《水經(jīng)注》曰:“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A12M],後人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cè)有涼堂,結(jié)飛梁於水上,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序行記》曰:“高洋天保中,大起樓觀,穿筑池塘,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為北都之勝。
介之推祠,在縣東五十里。
唐叔虞墓,在縣西南十六里。
高齊相國咸陽王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七里。
起義堂碑,在乾陽門街。開元十一年,玄宗幸太原所立,御制并書。
晉祠碑,在乾陽門街。貞觀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置,御制并書。
講武臺,在縣西北十五里。顯慶五年置。
榆次縣,畿。西去府五十六里。開元戶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七。鄉(xiāng)三十。本漢舊縣,即春秋時晉魏榆地。《左傳》曰“石言於晉魏榆”,注曰:“魏,晉邑。
榆,即州理名也。”《史記》曰:“莊襄王二年,使蒙驁攻趙魏榆。”漢以為縣,屬太原郡。後魏太武帝并入晉陽縣,宣武帝復(fù)置榆次縣。高齊文宣帝省,自今縣東十里移中都縣理之,屬太原郡。十年改中都縣又為榆次縣,三年罷州為郡,縣仍屬焉。皇朝因之。
麓臺山,俗名鑿臺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洞過水,東自壽陽縣界流入,經(jīng)縣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縣界。
中都故城,縣東十里。高齊移於廢榆次城,即今縣理是也。
鑿臺,在縣南四里。《水經(jīng)注》曰:“洞過水西過榆次縣南,水側(cè)有鑿臺,智伯瑤刳腹絕腸,折頸摺頤之處。”《史記》曰:“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攻晉陽,韓、魏殺之於鑿臺之下。”《說苑》曰:“智氏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之禍。”皆謂此也。今按其臺為洞過水所侵,無復(fù)遺跡。
原過祠,俗名原公祠,在縣東九里。《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jié),莫通。曰:‘為我遣趙毋┰。’原過既至,以告襄子。
襄子齋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趙毋┰,余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既滅智氏,遂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之。”
麓臺山祠,俗名智伯祠,在麓臺山上。
清源縣,畿。東北至府三十九里。開元戶八千五百四十一。鄉(xiāng)十七。元和戶本漢榆次縣地,《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陽鄉(xiāng),魏戊邑。”按梗陽在今縣南百二十步梗陽故城是也,自漢、晉皆為榆次縣地。後魏省榆次縣,地屬晉陽。隋開皇十六年,於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屬并州,因縣西清源水為名。大業(yè)二年省,又為晉陽縣地,武德元年重置。
汾水,經(jīng)縣東,去縣九里,又江南入文水縣界。
梗陽故縣城,春秋晉大夫祁氏邑也,在縣南百二十步。《左傳》曰“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魏戊為梗陽大夫”,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其城內(nèi)置清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