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縣,中。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彘縣地,屬河?xùn)|郡。後漢改彘縣為永安縣,高齊又於此置臨汾郡及臨汾縣。隋開皇三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十六年改屬汾州,十八年改屬呂州,大業(yè)二年改屬晉州。義旗初屬霍山郡,武德元年又屬呂州,貞觀十七年廢呂州又屬晉州。
汾水,在縣東三十五里。
冀氏縣,中。西至州一百九十二里。本漢奇氏縣地也,屬上黨郡。奇音居義反。至?xí)x省。後魏莊帝於奇氏城南置冀氏縣,屬晉州。
烏嶺山,在縣西三十里。
沁水,在縣東一里。
慈州,文城,下。開元戶一萬(wàn)一千二百七十五。鄉(xiāng)三十。元和戶一千八百七十七。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shí)晉之屈邑,獻(xiàn)公子夷吾所居也?!蹲髠鳌吩弧绑P姬賂外嬖梁五與東關(guān)嬖五,使言於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無主?!耸怪囟悠?,夷吾居屈。”注曰:“二屈,今平陽(yáng)郡北屈縣”是也。《左傳》“屈產(chǎn)之乘”,亦此地。秦兼天下,罷屬河?xùn)|郡。漢北屈縣,屬河?xùn)|郡。後魏孝文帝於此屈縣南二十一里置定陽(yáng)郡,即今州理是也。隋開皇元年改定陽(yáng)郡為文城郡。貞觀八年改為慈州,州內(nèi)有慈烏戍,因以為名。
州境:東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八十五里。東南至東都七百二十五里。北至隰州二百里。西北至丹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絳州太平縣一百九十里。西至龍門縣一百八十里。東南至?xí)x州二百四十里。正西至黃河六十五里。東南至絳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白蜜。賦:麻,布。
管縣五:吉昌,文城,昌寧,仵城,呂香。
吉昌縣,中。郭下。本漢北屈縣地也,屬河?xùn)|郡。後魏孝文帝於今州置定陽(yáng)郡,并置定陽(yáng)縣,會(huì)有河西定陽(yáng)胡人渡河居於此,因以為名。十八年,改定陽(yáng)縣為吉昌縣。貞觀八年改置慈州,縣依舊屬焉。
壺口山,在縣西南五十里。
風(fēng)山,在縣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輪,風(fēng)氣蕭瑟,未嘗暫止,當(dāng)其沖略不生草,故以風(fēng)為名。
黃河,北去縣六十里。
姚襄城,在縣西五十二里。本姚襄所筑,其城西臨黃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xiǎn),周、齊交爭(zhēng)之地。齊後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於此城,遂立碑以表其功,其碑見存。齊氏又於此城置鎮(zhèn),隋開皇廢,武德二年又置鎮(zhèn),九年廢。城高二丈,周回五里。
文城縣,中。東南至州六十五里。本漢北屈縣地,屬河?xùn)|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斤城縣,屬定陽(yáng)郡。隋開皇十六年改斤城縣為文城縣。
孟門山,俗名石槽,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薄端?jīng)注》曰:“風(fēng)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孟門,與龍門相對(duì),即龍門之上口也,實(shí)為黃河之巨厄。”
今按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馀尺。
文城故城,在縣北三十里。故老曰此城晉文公為公子時(shí),避驪姬之難,從蒲奔狄,因筑此城,人遂呼為文城。
昌寧縣,中。西北至州五十里。本漢臨汾縣地,屬河?xùn)|郡。後魏太武帝分臨汾縣置太平縣,孝文帝又分太平縣置昌寧縣,屬定陽(yáng)郡。隋開皇元年改屬耿州,十八年又屬汾州,大業(yè)二年改汾州為文城郡,縣仍隸焉。貞觀八年改為慈州,縣又屬焉。
兩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有兩岫,望如乳形,因以為名。
黃河,北去縣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為之,東北兩面據(jù)嶺臨谷,西南兩面俯眺黃河,懸崖絕壁百馀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嶺,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城中有禹廟。後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現(xiàn)在。
禹廟,在縣西南一百五里龍門東岸上,其碑是後魏孝文帝所立。
晉荀息墓,在縣東北十六里。
仵城縣,中下。西南至州五十八里。本漢北屈縣地,屬河?xùn)|郡。後魏於此置仵城郡,領(lǐng)京軍縣,孝文帝改京軍縣為仵城縣。隋開皇三年廢仵城郡,改屬文城郡,皇朝改屬慈州。
石門山,在縣北六十里。
拓定故城,在縣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高齊境,因以為名。隋廢。
呂香縣,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臨汾縣地也,屬河?xùn)|郡。後魏太武帝於此置刑軍縣,屬仵城郡。孝文帝改為平昌縣。隋開皇十六年省平昌縣入仵城縣,義寧元年於此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呂香縣,因舊呂香鎮(zhèn)為名,屬慈州。
馬頭山,在縣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形如馬首,因以為名。
橫嶺山,在縣西北六十里。
隰州,大寧。下。開元戶一萬(wàn)八千五百八十三。鄉(xiāng)四十八。元和戶二萬(wàn)三千三百四十九。鄉(xiāng)二十四。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shí)為晉地,七國(guó)屬魏。秦為河?xùn)|郡地,在漢為蒲子縣,屬河?xùn)|郡。後魏初屬仵城郡。孝文改蒲子為長(zhǎng)壽縣,太和十二年於此置汾州。
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隋開皇五年改為隰州,大業(yè)三年又改為龍泉郡,武德元年又為隰州?!稜栄拧吩弧跋聺裨悔簟?,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取慈州路至上都八百八十五里。東南至東都八百八十里。東南至?xí)x州汾西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延州三百六十里。北至石州二百五十里。南至河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汾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河中府六百里。
貢、賦:開元貢:蠟,白蜜,麝香,胡女布。賦:麻,布。
管縣六:隰川,蒲,大寧,溫泉,永和,石樓。
隰川縣,中。郭下。本漢蒲子縣地也,屬河?xùn)|郡。魏少帝分河?xùn)|置平陽(yáng)郡,蒲子縣屬焉。劉元海僭號(hào)稱漢,初理於蒲子,後徙平陽(yáng),又於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屬焉。周宣帝改置長(zhǎng)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隰川縣,南有龍泉下隰,因以為名,屬隰州。
蒲水,源出縣東北石樓山。
黃櫨水,出縣東北黃櫨谷。
故橫城,在縣南三十五里。隋仁壽四年,楊諒作逆,遣偽將吳子通屯兵筑城於此,橫絕蒲州道,因以為名。
蒲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蒲子縣地,後魏於此置石城縣,後廢。
周宣帝於石城故縣置蒲子縣,因漢蒲子縣為名也,屬定陽(yáng)郡。隋開皇五年改屬隰州,大業(yè)二年改為蒲縣。
五禿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禿,周回七十七里。
常安原,在縣西南四十里。東西廣四十里,南北長(zhǎng)二十里。
仵城故城,在縣西南六十三里。後魏仵城郡也。
大寧縣,中。東北至州八十六里。本漢北屈縣地也,屬河?xùn)|郡。後魏於此置仵城縣,尋廢。周武帝又於廢縣西三里置大寧縣,屬南汾州。隋大業(yè)二年省。武德二年,於此置中州,復(fù)置大寧縣以屬焉。貞觀元年廢中州,以縣屬隰州。
孔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去各二丈,其深不側(cè),因以為名。
黃河,北去縣六十八里。
蒲水,一名斤水,去縣六十步。
浮圖鎮(zhèn),齊河清四年筑,隋移大寧縣理此,即今縣理是也。
溫泉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土軍縣地也,後魏於土軍故縣東七十里置新城縣,屬吐京郡,太武改為嶺東縣,孝文改為新城縣。武德三年,於縣東南四十里置北濕州及溫泉縣,因縣南溫泉為名。貞觀元年省北溫州及新城縣,以溫泉縣屬隰州。
遠(yuǎn)望山,一名可寒堆,在縣西七十里。高五里,周回七十五里。
西陽(yáng)泉,源出縣東北,去縣十里。
永和縣,中下。東至州八十里。本漢狐讠聶縣,之涉反。屬河?xùn)|郡,後漢省。
魏初復(fù)置狐讠聶縣,屬河?xùn)|郡,魏廢。高齊後主於其城置永和鎮(zhèn),周宣帝廢鎮(zhèn)置臨河郡及臨河縣,屬汾州。隋開皇五年改屬隰州,十八年改臨河為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guān)為名也。
樓山,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黃河,東去縣六十里。
狐躡故縣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石樓縣,中下。東至州九十里。本漢土軍縣也,屬西河郡,晉省。後魏孝文帝於此城置吐京郡,即漢土軍縣,蓋胡俗音訛,以軍為京也。隋開皇五年又以吐京屬隰州,十八年改吐京為石樓縣,因縣東石樓山為名也。
石樓山,在縣東南六十里。《水經(jīng)注》曰:“蒲水出石樓山?!?
黃河,東去縣九十九里。
龍泉水,出縣東南,去縣十里。山下牧馬,多產(chǎn)名駒,故得龍泉之號(hào)。
縣理城,漢土軍城也。其城圓而不方,故謂之團(tuán)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