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三年改為鍾離郡。南北朝皆為重鎮。隋亂陷賊,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為濠州。按濠州本屬淮南,與壽陽阻淮帶山,為淮南之險,貞元元年,竇參為相,於是越淮割地隸屬徐州,及徐州節度使張建封死,子為本軍所立,常挫王師,其時朝廷幾失淮南之地,蓋參不學無術,昧於疆理之制所由致也。自貞元以後,州西渦口對岸置兩城,刺史常帶兩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誤云“水”,元和三年又加“水”焉。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虹縣路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東北至楚州盱眙縣二百二十里,從縣至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壽州二百二十里。
東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廬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官纟。賦:纟,絹,綿,布。
管縣三:鍾離,定遠,招義。
鍾離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九江郡,至晉屬淮南郡。安帝時,因東郡燕縣流入鍾離者,於此置燕縣,至高齊復為鍾離縣。
涂山,在縣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自壽州界流入。
西濠水,出縣西南莫耶山,北入淮。
東濠水,出縣南濠塘山,東北入淮。
當涂縣故城,本涂山氏國,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七里。禹娶於涂山,即此也。
荊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陳計於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壽陽,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泡為激溝,并灌鉅野澤。”帝遂發徐、陽人,率二十戶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衛率康絢、左衛將軍昌義之護作,令戰士二十萬人,於鍾離城南起浮山堰,北抵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將合,淮水漂度,輒復決潰。或言江、淮多蛟龍,其性惡鐵,於是引東西二冶故鐵器,大則釜鬲,小則Θ,數千萬斤沈於堰所,猶不合,緣淮百里內木石皆盡,負者肩上皆穿,士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壽陽城、戍移頓於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墳墓皆歷歷見於水底。或謂絢曰:“四瀆者,天地所以節宣其氣,不宜久塞。”既而昏霧三日,霧解而堰決,殺數萬人,其聲若雷,聞於三百里。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龍形馬首,殊類詭怪,不可勝言。
莊周臺,在縣南七里。濠水經其前,莊子與惠子觀魚之所,又曰觀魚臺。
定遠縣,上。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東城縣地,屬九江郡。梁武帝天監初置,屬定遠郡。高齊改為大安郡。隋仁壽元年廢郡,改定遠縣為臨濠縣,屬濠州。國朝復為定遠縣。
洛水,經縣西四十里。
陰陵縣故城,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本漢縣也,項羽敗於垓下,將麾下八百騎潰圍南走,灌嬰追羽至陰陵,羽迷失道,問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以故漢兵及之。
東城縣故城,在縣江南五十里。項羽自陰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騎,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即此地也。
招義縣,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淮陵縣,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郡。
宋孝武帝自淮北徙睢陵縣,改為池南縣。陳為招義縣。隋大業元年為化明縣,屬濠州,武德七年更名招義縣。
淮水,西自鍾離縣界流入。
浮山堰,在縣西北六十里。梁天監十三年,與荊山堰同時修筑。
蔡州,緊。汝南。開元戶五萬一千二百一十。鄉一百七。元和戶一萬二百六十三。今為蔡州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蔡州,申州,光州。縣二十。
古豫州之域。春秋時為蔡、江、黃、道、柏、胡、蓼、沈、頓、項、息、房、呂十三國之地,七國時屬魏。秦并天下,為三川、河東、南陽、潁川、碭、泗水、薛七郡之地。漢立汝南郡,領二十七縣,理平輿。宋元嘉中,後魏太武帝率兵圍汝南,郡守陳憲守所四十馀日,魏人積尸與城齊,不拔而退。宋文帝又於懸瓠城置司州,其後太武帝收河南地,獻文帝改司州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為舒州。
隋文帝改為豫州,移入懸瓠城,今理是也。仁壽四年改為溱州,大業二年改蔡州,三年罷州為汝南郡。武德四年,復置豫州,寶應元年以避代宗廟諱,復改為蔡州。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六百二十里。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東北至陳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潁州三百六十里。
東南至光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龜甲,雙綾,長安四年改為四窠綾。賦:綾,綿。
管縣十二:汝陽,汝南,闕。平輿,吳房、西平,朗山,新息,真陽,上蔡,新蔡,褒信,郾城。
汝陽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地,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宋屬汝陽郡。隋開皇二年罷郡,縣屬豫州。仁壽四年改豫州為溱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又移於今理,屬蔡州。
汝水,經縣西南二里。
州理城,古懸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
平輿故城,漢縣也,古沈子國,在縣東北六十里。
鴻郄陂,在縣東一十里。漢成帝時,陂溢為害,翟方進為丞相,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是防之費,遂奏罷之。王莽時,嘗枯旱,郡人追怨方進,童謠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黃鵠。”
及建武中,太守鄧晨使許陽為都水掾,令復鴻郄陂。陽曰:“昔成帝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壞我濯龍池?’”於是乃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馀里,數年乃立。
今廢。
汝南縣,闕。
平輿縣,中。西至州六十二里。本漢平輿縣地,屬汝南郡。高齊廢,隋大業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輿州,管平輿一縣。武德中屬蔡州。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縣南四十二里。
葛陂,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費長房投杖成龍處。
吳房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寧縣以屬焉。隋改為濯陽縣,大業二年改為吳房縣。
西平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魏置。即春秋時柏國也,古韓地之分。蘇秦說韓王曰:“韓有劍戟,出於棠。”今此縣西界有棠村,是也。縣又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劍。自漢至後魏皆為西平縣地。隋末廢,天授三年復置。
朗山縣,上。東北至州九十一里。本漢安昌縣地,屬汝南郡。東漢省。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於朗陵故城復置。隋開皇三年移於今理,屬豫州,十六年改為朗山縣。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淮水,經縣理南,去縣一百二十里。
道城,古道國也,在縣東北二十里。
朗陵故城,漢縣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晉何曾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縣東南七十里。後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肅於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鴉仁以二魏交逼,糧運懸斷,乃棄懸瓠歸於義陽上表曰:“臣輒率所領,縮還舊鎮,仍留夏紹等停四望城防備。”即此城也。
新息縣,上。西北至州二百里。本息侯國,為楚所滅。漢以為新息縣,屬汝南郡。周武帝於此置息州,領此縣。隋大業二年州廢,改屬豫州。武德四年,於此重置息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經縣南,去縣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經縣北,去縣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