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河南道五徐泗節度使徐州宿州泗州濠州蔡州節度使蔡州申州光州徐州,彭城。上。開元戶四萬九千七百二。鄉九十二。元和戶三千八百五十八。鄉八十九。今為徐泗節度使理所。

管州四:徐州,宿州,泗州,濠州。縣一十六。都管戶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二。

本《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為宋、滕、薛、小邾、Τ陽之地,六國時屬楚。

秦并天下,為泗水郡。楚、漢之際,楚懷王自盱眙徙都之。後項羽遷懷王於郴,自立為西楚霸王,又都於此。漢改泗水郡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國。按楚國,即今州理是也。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尋復為楚國。自漢以來,或理彭城,或理下邳。晉氏南遷,又於淮南僑立徐州,安帝始分淮北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時,淮北入魏。梁初收,太清之後尋復入魏,徐州復理彭城,仍立彭城郡。高齊及後周不改。隋開皇二年,於此置總管,罷郡,其所領縣,并屬徐州。十四年,廢總管府為彭城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改置徐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貞觀十七年罷都督。初,宋高祖經略中原,以彭城險要,置府於此。至文帝時,王玄謨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衛周固。自淮已西,襄陽已北,經途三千,達於齊岱,六州之人,三十萬戶,常得安全,實由此鎮。”後魏大將軍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師來侵,莫不用之以陵諸夏。《輿地志》云,郡城由來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鑿汴以來,彭城南控甬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西至東都一千二百二里。東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東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南取甬橋路至宣州五百里。西南取蕭縣路至宋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袞州三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五色土各一斗,上細絹。賦:綿,絹。

管縣五:彭城,蕭,豐,沛,滕。

彭城縣,望。郭下。古大彭氏國也,漢為彭城縣,屬楚國。後漢屬彭城國,宋屬彭城郡。隋文帝罷郡為縣,屬徐州。

定國山,在縣東四里。後魏武定五年,慕容紹宗欲擊梁貞陽侯蕭明,營於此山。

泗水,在縣東,去縣一十步。

州理城,貞觀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國,漢高祖定天下,以為楚國,封弟交為楚王。東晉封劉裕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義康為彭城王,并都於此。後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薛安都乃舉城歸魏。

呂梁故城,在縣東五十七里。春秋時,宋之呂邑,至漢以為呂縣。城臨泗水,高一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東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氵單上,一在水北,并高齊所筑,立鎮以防陳寇。

曹公故城,在縣東南六十五里,在呂梁東岸。或言曹公筑此,以守呂布。西岸有城臨水,是布之所固也,號曰呂布固。

故城,在縣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國。袞州人謂實中城曰。

戲馬臺,在縣東南二里。項羽所造,戲馬於此。宋公九日登戲馬臺即此。

寒山堰,在縣東南一十八里。梁蕭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呂梁,在縣東南五十七里。蓋泗水至呂縣,積石為梁,故號呂梁。陳將吳明徹以舟師破下邳,進屯呂梁,堰泗水為灌徐州。周將軍烏丸軌、達奚長孺率兵救援,軌取車輪數百,連鎖貫之,橫斷水路,然後募壯士夜決堰。至明,陳人始覺,潰亂爭歸,至連鎖之處,生擒明徹。

蕭縣,上。東北至州六十里。本古之蕭國,春秋時宋邑。漢蕭縣,屬沛郡。

北齊改為承高縣,屬彭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徐州,改為龍城縣,尋復為蕭縣。

丁鮑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丁鮑追漢高帝處。

綏輿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宋高祖綏輿里人,蓋因里以名山也。

眢井,在縣北二百步。《左傳》楚子伐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目於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豐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沛郡。戰國時屬梁。後漢屬沛國,晉同。宋改屬北濟陰郡,北齊改郡為永昌,以縣屬焉。隋改屬徐州。

豐西澤,在縣西一十五里。漢高祖斬白蛇於此。

沛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本秦舊縣,泗水郡理於此,蓋取沛澤為縣名。漢興,四年改名沛郡,領三十七縣,理相城,以此為小沛。魏分立譙郡,又以沛為王國,晉不改。宋為沛縣,改屬徐州。隋文帝罷郡,縣屬仍舊。

微山,上有微子冢,去縣六十五里。

泗水,西北流入,東去縣五十步。

泡水,即豐水也,西去縣一百五十步。

縣理城,即秦沛縣城也。初,陳涉起,沛令欲以沛應之,乃令樊噲召高祖。

沛令後悔,閉城拒守。高祖書帛射城上曰:“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即家室完。”父老乃殺沛令迎高祖,立為沛公。十二年,高祖破黥布,還過沛,謂沛父老曰:“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思樂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其以沛為朕湯沐邑。”

故留城,在縣東南五十五里。高祖令張良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於下邳,與陛下會留。”乃封良為留侯。

故沛宮,在縣東南一里。高祖過沛,置酒,歌《大風》,即此宮也。

泗水亭,在縣東一百步。高祖微時為亭長於此。

滕縣,上。南至州二百里。本古滕國,漢蕃縣也,屬魯國。宋屬彭城郡。漢末,太傅陳蕃子逸為魯相,改音皮。後魏置蕃郡,以縣屬焉。北齊郡縣并廢。隋於此置滕縣,屬徐州。按古滕國,在縣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縣東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車於此。

公丘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夏侯嬰初為滕令,故號滕公。按此時高祖未立屬縣,故滕為秦縣。至武帝改為公丘縣,屬沛國。

故薛城,在縣東南四十三里,薛侯國也。孟嘗君時,薛中六萬家,其中富厚,天下無比,此田文以抗御楚、魏也。

合鄉故城,在縣東二十三里。即《論語》所謂互鄉是也。

宿州,苻離。上。開元戶元和戶八千六百七十六。鄉三十六。本徐州苻離縣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臨汴河,有甬橋為舳艫之會,運漕所歷,防虞是資。

又以蘄縣北屬徐州,疆界闊遠,有詔割苻離、蘄縣及泗州之虹縣置宿州,取迸宿國為名也。

州境: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東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東南至淮百里,與濠州分中流為界,從界至濠州一百里。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西至宋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管縣三:苻離,蘄,虹。

苻離縣,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秦舊縣,漢屬沛郡。高齊時屬睢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徐州。《爾雅》曰:“莞,苻離也。”以地多此草,故名。

睢水,自縣西北流入。

故相城,在縣西北九十里。蓋相土舊都也。

靈璧故城,在縣東北九十里。漢二年,漢王入彭城,項羽以精兵三萬人,晨擊漢軍於靈璧東睢水上,大破之,睢水為之不流。

蘄縣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本秦舊縣,漢屬沛郡,後漢屬沛國。有大澤鄉,陳涉起兵於此,為狐鳴。宋於此置譙郡,齊以為北譙郡。後魏改蘄縣為蘄城縣,隋開皇三年去“城”字,屬仁州。即今宿州是也。大業二年屬徐州,八年屬譙州,後復隸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經縣南七十里。

渙水,西自臨渙縣界流入。

渦水,東去縣一百里。

蘄水,北去縣三十里。

虹縣,上。西至州二百里。本漢舊縣,屬沛郡。虹音貢,《漢書》作“<工蟲>“

字。梁武帝於此置貢城戍,後魏復置虹縣,周大象中省,以其地屬晉陵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晉陵為夏丘縣。武德四年,於今縣南一百里故虹城重疊置虹縣,屬仁州,貞觀八年屬泗州,十三年移於今縣理。臨汴河。

赤坎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監八年置赤坎戍。

潼陂,一名萬安湖,周回二十里,在縣北五里。

垓下聚,在縣西南五十四里。漢高祖圍項羽於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漢氵交縣屬沛郡,氵交音絞。垓下即氵交縣之聚落名也。《圖經》云:“項羽墓在縣南六里。”按羽死後,高祖以魯公禮葬羽於城,在今鄆州東阿縣界,言在此,俗說之謬也。

廣濟渠,按開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訪使齊浣,以江、淮運漕經淮水波濤,有沈溺之憂,遂開廣濟渠下流,自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十八里合于淮。逾時畢功。

後以水流峻急,行旅艱阻,旋又停廢,卻由舊河。

泗州,臨淮。上。開元戶三萬三百五十。鄉六十。元和戶四千一十五。鄉五十。

《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屬魯,又為徐子之國,後為楚所滅。秦為泗水郡地,漢興,改泗水為沛郡。武帝分置臨淮郡,後漢下邳太守理此。自晉迄後魏,并為宿豫縣。後魏於此置東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為泗州,隋大業三年改為下邳,武德四年復為泗州。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遷縣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東南陸行至揚州二百七十三里。東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甬橋四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麻,細貲布。賦:絹,布。

管縣五:臨淮,宿遷,徐城,漣水,下邳。

臨淮縣,緊。郭下。本漢徐漢地,長安四年分徐城南界兩鄉於沙塾村置臨淮縣,南臨淮水,西枕汴河。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遷移於今理。

宿遷縣,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時宋人遷宿之地,至漢為{九厶}猶縣,屬臨淮郡。晉立宿(豫)〔預〕縣,隋開皇三年屬泗州,寶應元年以犯代宗廟諱,改為宿遷縣。

淮水,入縣境南,與楚州山陽縣分中流為界。

舊州城,梁將張惠紹北伐軍所次,憑固斯城,塹其羅城,引水環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秦故縣也,項羽即下相人也。應劭曰:“相水出沛國,故曰下相。”

魯肅廟,在縣東南一里。肅,臨淮人,後人為之立廟。

徐城縣,中。東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國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義,視物如傷,東夷歸之者四十馀國。周穆王聞徐君威德日遠,乘八駿馬,使造父御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東山之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縣界。楚、漢之際,項羽置東陽郡。漢誅英布,置徐縣,屬臨淮郡。後漢以臨淮郡合於東海,明帝又分東海為下邳國,理於此。晉太康三年,復置徐縣,屬臨淮郡。梁於此置高平郡及高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徐城縣,屬泗州,理大徐城,大業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縣界流入。

永泰湖,縣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魚,尤出朱衣鮒。

大徐城,在縣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縣北三十二里。季札掛劍處。

漣水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九厶}猶縣之地,後漢為徐縣之地,晉為宿遷縣之地。宋明帝於此置東海郡,又於城北置襄賁縣屬焉。後魏改為海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海州。五年,改襄賁為漣水縣,因縣界有漣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漣州,縣屬焉。貞觀元年廢漣州,縣屬泗州。

海水,在縣東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遷縣界流入。

沭水,俗名漣水,西南自海州沭陽縣界流入。

碩湖,在縣北一百十六里,與海州朐山縣中分為界。

下邳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時邳國,後屬薛,《左傳》薛之祖奚仲遷于邳是也。春秋并於宋,戰國時屬楚,後屬齊。至秦曰下邳縣,漢屬東海郡。《魏志》曹公征呂布於下邳,生擒布,令東中郎將鎮下邳。宋改為下邳縣,屬東徐州。周改東徐為邳州。隋省邳州,以縣屬泗州。

嶧陽山,在縣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

淮水,自縣西流入,去縣六十里。

沂水,經縣北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經城東屈曲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昔張子房遇黃石公於圯上,即此處也。南人謂橋為圯。

故郯城,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國,孔子問官於郯子,即此地也。

縣理城,古邳國城也,魏武帝征呂布於下邳,決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處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呂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於白門,即大城之門也。小城累專堅峻,周二里許。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虜將軍石崇所筑也。

石鱉屯,晉穆帝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起田於東陽之石鱉,即臨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齊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之又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儲充足。

濠州,鍾離。上。開元戶二萬五百五十二。鄉四十一。元和戶二萬七百二。

鄉四十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鍾離子之國,後為吳、楚所爭之地,《左傳》“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滅鍾離。”又《史記》“楚平王時,鍾離人與吳邊邑卑梁小童爭桑,二邑交相攻滅”。秦并天下,屬九江郡。漢置鍾離縣,復隸九江郡。

晉立為鍾離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復立徐州於此,後廢帝改號北徐州。

梁因之,以昌義之為北徐州刺史,鎮鍾離。魏中山王元英、將軍楊大眼,率眾數十萬來寇。鍾離城北阻淮水,魏人於州東邵陽洲作浮橋,晝夜攻城,分番相代,義之善射,每彎弓所向,莫不應弦而倒,一日戰數十合,魏軍死者與城中平。會高祖遣曹景宗、韋率眾二十萬來救,魏軍大敗,英與大眼脫身而走,因輕騎追至洛口而還。州後入高齊,文宣帝改為西楚州。隋開皇三年改為濠州,因水為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屏边| 吉安市| 怀集县| 肃北| 建阳市| 武威市| 绥棱县| 临沭县| 丰顺县| 通城县| 赤城县| 青浦区| 景谷| 丹凤县| 晋宁县| 乌恰县| 宜兰县| 红河县| 许昌县| 岳阳县| 兴国县| 韩城市| 荆门市| 祁连县| 九龙坡区| 文登市| 衡水市| 阿坝县| 黑龙江省| 隆林| 焦作市| 久治县| 抚顺县| 通化县| 昭通市| 乌审旗| 崇义县| 确山县| 额尔古纳市| 镇康县|